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10年考点路线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0 11:4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下列《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范围内,给出近10年的具体考点出处,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各章节命题的题型、各章节命题的频率及其重要程度,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也不失对重要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题数6;总分数1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4%)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1题(单):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范围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3题(辨析):唯心主义的产生根源。

1998年理科第2题(单):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997年文科第11题(多):主观唯心主义及其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发展史中的伟大变革。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题(单):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1998年文(理)科第1题(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

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总题数17;总分数2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9%)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题(单):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7题(多):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003年第2题(单):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题(单):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1997年理科第12题(多):实践在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中的作用。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题(单):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2001年理科第3题(单):意识的能动作用。

2001年文科第2题(单):意识的起源。

2000年文科第1题(单):意识的能动性。

1999年理科第19题(多):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1999年文科第2题(单)、1999年理科第1题(单):意识的本质。

1998年理科第11题(多):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6题(多)、2002年理科第17题(多):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2002年理科第1题(单):人类世界及其构成。

1999年文科第17题(多):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1999年文科第1题(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题数22;总分数6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2%;占本部分数比重26%)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6题(多):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004年第31题(辨析):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17题(多)、2001年理科第17题(多):社会存在的范畴;普遍联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系与系统。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规律及其客观性。

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题(单)、2001年理科第1题(单):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问题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界限。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23题(辨析):历史必然性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题(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1997年理科第2题(单):度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0题(多):量变质变规律。

1998年理科第3题(单):否定之否定运动的表现形式。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7题(多):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11题(多):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5题(材料):矛盾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997年文科第27题(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6题(单)、2001年理科第16题(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99年理科第2题(单):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998年文科第12题(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3题(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998年文科第11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总题数19;总分数8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30%)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题(单):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03年第3题(单):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7题(论):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与发展。

1997年文科第12题(多):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31题(辨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题(单):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5年第3题(单):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2002年理科第2题(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002年理科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17题(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999年文科第3题(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4题(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题(单):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34题(论)、2001年理科第34题(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的具体性。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3题(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文科第4题(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总题数19;总分数4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16%)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8题(多):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2006年第4题(单):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000年理科第19题(多):社会的物质基础。

1999年理科第4题(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题(单):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实践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题(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题(单)、2002年理科第3题(单):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31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1题(辨析):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1999年理科第3题(单):生产关系的实质。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2题(辨析):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

1997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的民主权利与其经济基础的关系。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1题(辨析):政治与金钱的关系。

1999年理科第7题(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1题(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1题(辨析):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9题(多):文化与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7%)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0题(辨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5题(多):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包括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8题(多):上层建筑范畴。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6题(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6题(单):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0题(辨析):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7题(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3题(辨析):社会形态及其客观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7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000年文科第18题(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14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18题(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997年文科第2题(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0题(多):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004年第3题(单):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题(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合章节

(总题数:11题,总分数:62分)

1.1997年理科第23题(辨析):第二、四章:意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2.2000年文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

3.2000年文科第17题(多):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2000年理科第1题(单):第二、四章的内容:意识的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5.2000年理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

6.2002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02年理科第36题(材料):第二、三、五章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意义。

7.2003年第34题(分析):第三、四章:现象与本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及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

8.2005年第17题(多):第三、六章的内容:规律及其特征;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9.2005年第34题(分析):第五、三章:实践的基本形式;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10.2006年第34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真理的具体性理论;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1:47: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总题数2;总分数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5题(单):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历年考点:

2003年第4题(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总题数18;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0%)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9题(单):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4题(单):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2000年文科第4题(单)、2000年理科第4题(单):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4题(辨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4题(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历年考点:

2005年第5题(单):货币的形式和职能。

2003年第5题(单):货币的起源。

2002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职能。

2000年文科第19题(多):货币的职能。

1999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3题(多):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和信用货币。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8题(多):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2题(辨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

1997年文科第24题(辨析):价值与价格的对立统一关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20题(多):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1题(多)、2002年理科第20题(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地位和意义。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总题数37;总分数7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2%;占本部分数比重44%)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9题(多):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997年文科第13题(多)、1997年理科第15题(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6题(单):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001年文科第32题(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1999年文科第5题(单):超额剩余价值。

1997年理科第24题(辨析):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0题(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

2001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1题(多):资本的集中与集聚。

1998年理科第24题(辨析):股份公司与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5题(单):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1997年理科第13题(多):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历年考点:

2006年第6题(单):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004年第19题(多):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结果。

2002年理科第21题(多):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对商品价值及资本获取利润的影响。

2001年文科第6题(单)、2001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999年文科第31题(多):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1998年理科第14题(多):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及其后果。

1997年理科第3题(单):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20题(多):借贷资本的特点。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5题(分析):股份资本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作用。

2003年第21题(多):股票价格的定义和决定因素。

2000年文科第31题(辨析):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

1997年文科第3题(单):股票价格的含义。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8题(多):资本主义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2003年第7题(单):级差地租的具体形式。

2002年文科第20题(多):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2001年文科第20题(多)、2001年理科第21题(多):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构成(形成)。

1998年理科第4题(单):级差地租的含义及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

1997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2题(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5题(多):垄断价格的实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6题(单)、2000年理科第7题(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总题数19;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1%;占本部分数比重20%)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9题(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所采取的职能形式。

2000年理科第21题(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1999年理科第6题(单):产业资本运行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

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历年考点:

2005年第6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005年第32题(辨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998年文科第2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历年考点:

2003年第6题(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2001年文科第19题(多)、2001年理科第20题(多):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的相互关系,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18题(多)、1999年理科第21题(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4题(单):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002年理科第19题(多):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2002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2001年理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2001年文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001年文科第3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2题(辨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实质和双重作用。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内的结合。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5题(单):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总题数4;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4%)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历年考点:

2005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3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4年第18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2年文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10%)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历年考点:

2006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004年第5题(单):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16题(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2题(辨析):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005年第20题(多):规范市场秩序。

1999年文科第23题(多):价格体系的内容。

1998年理科第9题(单):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6题(分析):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和政策。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4题(多):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9题(单):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0题(单):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7年文科第7题(单):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综合章节

(总题数:11题,总分数:39分)

1.1997年理科第14题(多):第四、七章: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2.1998年文科第28题(论):第三、六章: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意义。

3.1999年理科第20题(多):第三、四章: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4.1999年理科第30题(辨析):第三、四章的内容:生产资本两种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

5.2000年理科第5题(单):第二、三章: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6.2001年文科第18题(多):第三章、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

7.2001年文科第23题(多):第三、四章: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2001年理科第19题(多):第三、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

9.2003年第18题(多):第二、三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0.2006年第5题(单):第三、四章:资本有机构成、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11.2006年第35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制度与体制;第二章:价值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1:47:4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毛**思想概论

第一章 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总题数4;总分数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3%)



1.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毛**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5题(多):毛**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2004年第7题(单):毛**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有关重要概念。

2.毛**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1题(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毛**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7题(单):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毛**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毛**是毛**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题数34;总分数9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9%;占本部分数比重43%)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0题(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2002年理科第7题(单):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2002年文科第22题(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

2000年理科第11题(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998年理科第16题(多):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攫取的权益。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23题(多):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2题(辨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1998年文科第5题(单):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事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22题(多)、1999年理科第25题(多):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6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006年第27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005年第36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革命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任务、前途等问题。

1997年理科第30题(材料):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共产党及美国三方面围绕中国命运的争论。

1997年文科第28题(论):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上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

2000年理科第10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历年考点:

2003年第8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5题(单):中国***内部在中国民主革命任务与对象问题上的“左”的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7题(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33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2题(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1题(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0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3题(辨析):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2000年理科第8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998年理科第25题(辨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

1998年理科第17题(多):促使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主客观因素。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7题(单):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历年考点:

2004年第6题(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2003年第9题(单):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2000年文科第34题(多):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待民族工商业的方针政策。

1999年文科第6题(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

1998年理科第7题(单):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的贡献。

1998年文科第25题(辨析):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中国***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总题数24;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8%;占本部分数比重23%)

1.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22题(多):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998年理科第18题(多):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3题(多):毛**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主要特点的分析。

2000年文科第21题(多)、2000年理科第22题(多):毛**关于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论述。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17题(多):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的不同点。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历年考点:

2005年第8题(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2001年理科第6题(单):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2001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01年理科第37题(材料):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1998年理科第8题(单):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

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1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

1998年文科第29题(材料):中国***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依据及党内围绕此问题的争论。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2题(多):无产阶级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000年理科第36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关于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演变。

2000年文科第7题(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

1999年文科第21题(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

1997年理科第7题(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2006年第9题(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所包含的两个联盟。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历年考点:

2006年第8题(单):在延安整风运动。

2005年第22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2003年第23题(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2002年文科第7题(单):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工程。

2000年理科第9题(单):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8%;占本部分数比重8%)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6题(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005年第9题(单):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2004年第9题(单):过渡时期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基本形式及其性质。

2001年文科第21题(多)、2001年理科第23题(多):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9题(单):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1997年理科第18题(多):过渡时期我国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措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总题数8;总分数2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6%)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16题(多):党的八大前后,毛**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3题(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2年理科第10题(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2题(多):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2002年文科第24题(多):毛**关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若干标准。

2001年理科第9题(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98年理科第28题(论):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3题(多):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总题数6;总分数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2%)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8题(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

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8题(单):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23题(多):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4题(多):中国***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庞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历年考点:

2004年第8题(单):毛**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

2002年文科第8题(单):执政党最容易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错误。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为什么说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第七章 掌握毛**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思想

(总题数4;总分数2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6%)

1.毛**思想的活的灵魂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8题(单):毛**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人始终坚持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0题(单):毛**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思想

毛**思想是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思想的重大意义。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4题(论)、2002年理科第34题(论):科学评价毛**和毛**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综合章节

(总题数:2题,总分数:7分)

1.1999年理科第24题(多):毛**《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第一、三章的内容。

2.1999年理科第32题(辨析):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第四、五章的内容。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1:48: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题数6;总分数1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5%;占本部分数比重5%)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

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9题(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98年文科第15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1题(简)、1998年理科第21题(简):1997年-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24题(多)、2001年理科第26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0题(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8题(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1题(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的推动

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0题(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2题(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2005年第24题(多):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总题数8;总分数1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4%)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9题(多):社会主义的本质。

2005年第11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9年文科第8题(单)、1999年理科第10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8年文科第4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

水平。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5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5#
发表于 2006-5-14 19:07: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自己总结的吗?十分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22: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