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2px">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崛起,就是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大国。为了使<font color="#ff0000">中国和平崛起</font>的发展道路走得顺利,我们不仅要对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走过的26年的实践进行总结,还应该总结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是如何在落后的俄国进行革命后,一步一步变成世界大国、强国,并成为世界两霸之一,最后又为何衰落并最终解体,中国从这个进程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br />???? 一、苏联强国的主要因素<br />???? (一)实行赶超战略<br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实行赶超战略。1939年3月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其总结报告中,一方面继续坚持“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另一方面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又提出苏联的基本任务是要在10—15年内按人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br />????斯大林执政后的赶超战略,集中体现在工业化方针与政策上。其主要特点是:<br />????1.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布哈林当时认为,应该使工业化具有尽可能的速度,但“不是把一切都用于基本建设”,不能片面追求积累和工业投入,“应该坚决地把严重的商品荒缓和下来,并且不是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在最近的几年中”。[1]他还指出:单纯追求高速度,是“疯人的政策”。[2]但斯大林不顾反对,还是竭力追求高速度。当时苏联国家计委制定的“一·五”计划提出两种工业发展速度的方案:一是初步方案,规定的工业发展各年增长率分别为1928年21.4%,1929年18.8%,1930年17.5%,1931年18.1%,1932年17.4%;二是最佳方案,规定的各年增长速度相应为21.4%、21.5%、22.1%、23.8%和25.2%。联共(布)举行的专门讨论“一·五”计划草案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上,还是通过了以高指标方案的五年计划文本。“二·五”计划工业年均增长率规定为16.5%,并从一开始就提出“五年计划四年完成”。<br />????2.集中一切力量片面发展重工业。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实行“‘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3]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就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一·五”计划期间,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32%,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其比重均在30%左右,有时甚至达40%。在整个工业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比重更加突出,“一·五”计划期间高达86%。<br />????3.用高积累与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一·五”计划期间的1932年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重为27%,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一直在30%左右。另外,为了高速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对此,戈尔巴乔夫说:“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4]<br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的赶超战略,是把赶超美国作为建成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与标志。他在苏共二十大提出了“20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的想法,即第一个十年内工业生产绝对量与按人均计算的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压倒美国,从而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第二个十年内即到1980年在按人均计算的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十分明显,赫鲁晓夫经济上的赶超战略,是把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与同美国进行经济竞赛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br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国防问题视为“在全部工作中占第一位”的,他说,苏联的安全和粮食是他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同时,考虑到赫鲁晓夫时期过于强调速度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出现的问题,苏联逐步注意解决经济的“质量与效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br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则提出了“加速战略”。他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出现停滞和苏联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呈拉大趋势的情况,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加速战略”。这一战略包括的内容:首先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15年内要实现国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其次是加速科技发展;另外,还包括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戈尔巴乔夫提出,这一战略要实现的经济规模要比以往时期大,用15年的时间做完苏维埃政权68年里要做的事。<br />???? (二)赶超战略的重点是发展与军工密切相关的重工业<br />????我们在前面分析斯大林工业方针的特点时就看到,苏联的工业化是集中一切力量来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时期的赶超战略,其中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为了增强经济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其重点是发展能促进科技进步的机器制造业、能源与金属材料部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加速战略”,虽然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要考虑社会政策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改革,但侧重点仍是强调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并提出计划在六七年内使苏联重要的机器、设备与仪表的参数达到世界最高水平。<br />????由于集中力量发展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苏联军事力的发展速度很快。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宇宙飞船两次遨游太空,并成功地返回地面。苏联在与美国的窨间技术和热核武器的竞赛中,在某些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尽管整个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增速大大下降,但在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方面堪称为“鼎盛”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与美国已形成战略均势。<br />????实行赶超战略,加速经济发展,也使得苏联在经济实力方面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仅是苏联军事力量的“最盛时期”,在经济方面也达到了顶峰。据苏联统计资料,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产值1940年均不到美国的30%,但1975—1982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的67%,而工业产值为美国的80%以上。<br />????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r />????在苏联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点是: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这种体制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行赶超战略,集中力量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都起过积极作用。首先,最大限度地集中全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一些重大项目,在战前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共建成了9000个大型工业企业。其次,利用这种体制,通过行政手段(往往是强制性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了苏联基础工业建设。第三,通过对落后地区增大投资等办法,较快地实现了调整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意图。加速对资源丰富但经济又十分落后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就说明这一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用于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这一地区。1928年到1937年,西伯利亚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为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这一地区的加速发展,满足了工业化的原料需求,也使东部地区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后方基地的作用。第四,对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br />???? (四)政治上的集中制发展到专制主义<br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实现政治集权的保证,而政治上的集权又是促进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条件。斯大林在超高速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不只是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强制和暴力。他在20世纪30年代搞的“大清洗”运动,最后完成了由政治上的集中制到专制主义的转变,使全党全国服从于斯大林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在苏联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br />???? (五)苏联强国战略是实现斯大林扩张政策的重要条件<br />????斯大林执政后,一直认为,要在全世界进一步扩展“世界革命”,就必须首先扩大苏联在全世界的影响,扩大苏联的疆域。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其实质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斯大林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依赖于高度集权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也基于上述原因,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实际上仍基本沿袭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实施赶超战略,一步一步地走向强国之路,推行霸权主义。<br />???? 二、苏联解体对<font color="#ff0000">中国和平崛起</font>的启示<br />????苏联在强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为<font color="#ff0000">中国和平崛起</font>提供的启示是多方面的。<br />???? (一)必须对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br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根本原因或者说深层次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5]之所以发展到这种严重地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二是斯大林逝世后的历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其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使危机总爆发,苏联东欧各国人民对其失去了信任,力求寻觅另一种社会发展道路。也正是这个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在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都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轨。所以,中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摆脱斯大林—苏联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避免出现苏联东欧各国悲剧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br />???? (二)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把经济建设搞好<br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效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剖析苏联剧变、苏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人民是否拥护与信任党和政府,取决于它能否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体现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br />????不可否认,经过70多年的努力,苏联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在1987年,它的工业产值已占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只是一个量的概念,更重要的应从综合的质的方面去分析。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评价,完全有理由认为,苏联的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是不成功的,这是后来广大苏联人民不信任苏共、抛弃苏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br />????第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经济功效日益衰退。<br />????由于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经济方面实行片面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是高的。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苏联模式,随社会的发展,其功效日益衰退,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增长率的递减,并没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也没有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详见下表):[6]<br />????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br /><pre><font face="宋体" size="+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0年
<br />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br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3.3 1.8 -2
<br />国民收入 7.8 5.7 4.3 3.2 1.0 -4
<br />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3</font></pre></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