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学院概况
【发展概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涉外工作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学院现有三系(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系)三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以及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等众多学术研究机构。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整齐,现有教师73名,其中教授26名(含博士生导师14名),副教授34名,讲师13名;各类学生1088名(内含各层次的留学生157名),其中本科生487名,硕士生333名,博士生151名,政治学专科生117人。
【教学工作】
2000 年,国关学院进一步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风、考风教育,顺利完成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教学任务。一年来,学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大量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上课,形成了本院教师、国内兼职教授及国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各个层次的教员队伍体系。学院还着重加强了外语教学的力度,全院学生的英语口语课一律聘请外国教师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语精读课程也聘请了外籍教师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与国外院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选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进修、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关学院2000年7月,在总结各相关系、所教学、科研计划的基础上,本科生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再度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各个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课程的安排、学分和学时分布更加合理。9月,学院高薪聘请校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名专家 13 人共同为本科生开设《政治与文化》一课,加强对广大同学的文史知识教育,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由离退休老教授所组成的学院专家听课组,抽样检查了《中国外交思想史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两门研究生课程,以及《俄罗斯政治与外交》和《台湾概论》两门本科生课程,采取听课、开座谈会、发教学检查通报等形式,努力改进全院教学工作,进一步督促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和肯定。此外,学院所有本科课程全部参加学校教学评估室组织的教学评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年度,国际政治系王联讲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科研活动】
截至2000年底,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教委项目及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有3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中包括在200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中标的4项课题,即,“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持人: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黄宗良教授)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政治系王杰教授)、“地缘政治与中国对外战略”(主持人:外交学系王福春副教授)和“经济全球化对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影响”(主持人:国际关系研究所王勇副教授)。2000年,国际关系学院所属各科研机构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科研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主要包括2月国际关系研究所在日本东京与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的美日著名学者举行了第二次“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关于1945-2000年中日美关系的学术会议、3月亚非研究所与日本卡乐 B 研究基金在北大联合举办的“21世纪的中国、日本与亚洲”国际研讨会、8月非洲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论坛”国际研讨会等3次国际学术会议,以及1月非洲研究中心协助教育部举办的“智力援非工作的发展与前景”讨论会、5-7月,亚非研究所协助教育部举办的“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及教育文化交流”系列研讨会、9月国际政治系与中央统战部和《中国西藏》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研讨会、12月由社会党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联合举办的“大众传媒信息技术与政党政治”学术讨论会等4次国内学术会议。12月16-17日,学院召开科研工作会议,许智宏校长、何芳川副校长以及社会科学部程郁缀部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全院30多位教师在会上围绕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问题、重点问题和科研工作重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对学院今后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设想。据统计,全院教员2000年共出版学术著作12本(含译著5本),论文210余篇。在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科研成果评奖工作中,国际政治系方连庆教授、王炳元教授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金质教授主编的著作《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亚非研究所李安山教授的著作《非洲华侨华人史》、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孔凡君教授的著作《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大国背景》以及国际关系研究所罗艳华副教授的著作《东方人看人权》荣获著作类二等奖,国际政治系李义虎教授的论文《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思考》获论文类二等奖。
【外事活动】
2000年,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和学生共有57人次到国外访问、讲学、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接待8位外国专家在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以及21位短期来访的外国专家。该年,国际关系学院保持和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外国和港澳地区院校有: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学、成蹊大学、信州大学、新泻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美利坚大学、FaGuo波尔多第四大学、,以及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除与上述大学展开友好合作外,10月21-28日,与日本成蹊大学在东京举行了"21世纪东亚国际新秩序 " 学术研讨会,来自两校的专家教授10多人与会。
【党的建设与学生工作】
2000年,国际关系学院共有党员390人(包括预备党员73人),其中教工党员113人,学生党员277人(其中本科生党员112人,研究生党员165人),党支部19个。在学校党委及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坚"全面育人" 的方针,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并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依据不同年级特点,围绕全面成材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多渠道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一年来,全院共评选出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等奖励90名,光彩、五四、汇凯、光华等项奖学金116名;另有20位同学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其中5名同学被评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1999-2000学年里,院团委被评为北京大学"红旗团委",97级本科班获北京大学班级"五四奖杯"和"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98和99级本科班被评选位北京大学先进学风班,学院也被评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5周年院庆】
2000年5月26日,国际关系学院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召开大会,庆祝北大国际政治系建系40周年暨国际关系学院建院5周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钱其琛出席大会,并就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重点问题为全院师生及返校院友作了重要报告。钱院长首先就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应注意的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宗教和人权理论等四个问题做了阐述。他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新时期,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这方面担负着重任,希望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建立起科学的、高质量的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关系专门人才,并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报告中,钱院长还就当前的台海局势作了重要指示。出席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雷洁琼、**中央联络部副部长蔡武、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仁道、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校长许智宏等。来自教育部外事司、中联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央编译局、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有关部门和院校的代表、北京大学其他校领导、校机关各部门和院系的代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陈国钜有限公司、香港高阳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国际关系学院返校院友和在校师生代表近千人出席了庆祝大会。
【《海峡风云》获社会热烈反响】
2000年2月,由国际关系学院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七集电视专题片《海峡风云》完成拍摄工作,自3月下旬开始在北京电视台一台黄金时段播出。该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和可视性,是国内学术界和电视工作者进行合作的有益尝试。自播出以来,获得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有关部门和报刊的高度评价,评论认为该片是台湾选举结束后第一部反映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力作。国务院台办、北京市台办、空军、海军和有关高校都对该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