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斯·摩根索(1904——1980)
摩根索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摩根索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主攻法律。1937年移居美国后,曾任教于纽约布鲁克林学院、肯隆斯大学,1943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政治学系副教授、教授。从1950-1968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队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摩根索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摩根索著述等身,主要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1948)、《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1951)、《捍卫国家利益》(1951)、《政治的困境》(1958)、《真理与权力》(1970)等等。《国家间政治》是摩根索的代表作,是当今国际关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在此书中提出了以权力、利益为核心概念来理解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2.肯尼斯·华尔兹(1924— )
华尔兹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1924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0年和195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7年在该校担任助教。1957后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于1994年成为该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华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3.罗伯特·吉尔平(1930- )
吉尔平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195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于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充实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讲授国际关系。1967-1968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吉尔平自称为"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转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1975)、《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1981)、《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2000)、《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等。吉尔平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冲突在于经济的双重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这一冲突并寻找解决之道;研究世界体系中政治经济关系的性质、结构、功能、动力及其规律。
4.约瑟夫·奈(1937- )和罗伯特·基欧汉(1941- )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58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公共事务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1979年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1993-1994年任克零度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1994-1996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
罗伯特·基欧汉生于1941年,1957年就读于夏默学院,1961年其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1965年开始先后执教于斯沃斯摩尔学院、斯坦福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
5.莫顿·卡普兰(1921— )
卡普兰是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生于费城,194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1956年间先后执教于俄亥俄大学、哈弗福德学院、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6年其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全美政治学者学会理事,是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成员。卡普兰对国际关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系统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世界政治的革命》(1962)、《国际关系的新研究方法》(1968)、《孤立还是相互依存》(1975)、《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化——宏观分析》(1979)。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中,作者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系统分析了各种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提出了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
沃勒斯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其世界体系理论被称为"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学派"。1976年起,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担任"布罗代尔经济、李四体系和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沃勒斯坦的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一个世界体系已伴随着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出现,需要一种包含政治、经济因素的结构分析模式,即通过"世界体系分析"来认识现代世界。他认为自由把世界政治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的框架之中才能使其实质和内容得以揭示。他通过"中心-半边缘-边缘"模式分析了世界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关心边缘区即第三世界的欠发展情况。
7.亚历山大·温特(1958— )
温特1958年生于德国的梅茵兹市,198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麦卡勒斯特学院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89-1997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97-1999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温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后起之秀,他的贡献在于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基于社会互动关系的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他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里论》(1999)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社会建构理论。温特致力于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取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派之长,使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一种既考虑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又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结合地理论: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在世界观上,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不是纯粹的物质性建构,强调社会性建构。
8.亨利·基辛格(1923- )
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基辛格于1923年出生在德国费尔特市,1947年进入哈佛大学政治学学习,195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51-1971年间,执教哈佛大学并担任该校国际论坛负责人。1969-1975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在其任内,实现了中美建交。1977年退出政坛后担任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对外关系委员会顾问等职务。基辛格兼有学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崇尚现实主义权利论,重视大国外交,强调均势实现。其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队外政策展望》(1961)、《重建的世界——拿破仑之后的欧洲:重新评价大西洋联盟》(1980)、《动荡年代》(1982)、《大外交》(1994)。
9.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美国著名战略专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外交决策顾问。1976年至1980年,担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在任时中国和美国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布热津斯基的主要著作有《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1985)、《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1986)、《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1989)、《大失控与大混乱》(1995)、《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布热津斯基侧重于通过地缘政治理论来研究美国的国家战略,其观点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10.王逸舟(1957- )
195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78进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政教系学习,毕业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研究系,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为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80年代后期曾经专攻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体制的比较,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在新世纪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主要著作有:《当代国际政治析论》(1995)、《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1998)、《单极世界的阴霾――科索沃危机的警示》(主编,1999)、《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主编,1999)《200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与李慎明共同主编,2001)、《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与李慎明共同主编,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