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r /> 幸运的考研之旅(初试篇))</p><p> 现在无论怎么想,用半年的时间来准备人生中第一次考研的初试并最终通过复试而金榜题名,对我而言都有些侥幸和速成的味道。</p><p> 第一大幸运就是我选校选专业时没费大脑筋。说来有些不可思议,我几乎是未加考虑的就选了外交学院。还是从北京的表哥口中第一次听说了外交学院的名字。当时不只怎的,忽一下就记住了。可能是单单“外交”二字就足以对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吧。看了看招生简章,不成想里面可以用俄语考的只有国关的俄罗斯外交方向,但指定的参考书并不多,说明外院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这样,考研方向也顺理成章的定下来了。一句话,被认为很难考的跨校跨专业的考研之路三分钟内就拍板儿定案了。我不迷信,但如此快速近乎于草率的决定大概是上天的冥冥之约。</p><p> 政治我下手较早。因为心里对它没底。本来嘛,大学的政治咋讲咋混考试大家都心知肚明,况且我只在国内呆了两年。西化倒还不至于,对政坛不太“感冒”那是一定的了。所以听过来人说考前背背考时侃侃也就行了,还是将信将疑。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了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任汝芬的冲刺班和点睛班(俗称压题版),花了我三百多块大洋,直到现在还让我心痛不已555上冲刺班时第一天是新鲜去了;第二天是为了那点辅导费,第三天我怎么也找不出能说服自己去上课的理由了,遂在家睡懒觉了。点睛班也是上了一半就脚底抹溜了----图的是拿到发的号称是九卦十准的最后几套题。除了上辅导班,任那帮子笔杆子编的三本配套用书当然也买了,分别称之为序列一二三。序列一就是根据每年新大纲攒的有砖头那么厚的要点精讲。序列二三都是他们编的题,也是冲刺班和点睛班用书,换句话讲,上这两个班也不干别的,就是讲题了!这次考试又赶上点儿正,题简单,主观题任押中的就有两三个,再加上我为世经准备的关于原油价格飙升的材料正好都倒在最后一题了,所以考得还可以。80多分,考前根本不敢想啊。说了这么多,该小结一下了:1,政治不宜过早开始准备。到最后看多了会恶心的2,花点时间和精力挑选一本好的政治参考书(仅指要点精编的那种),毕竟买了之后就要跟它朝夕相处了,看着就不爽的书怎么学得下去?。切记宜精不宜多。一本足矣,万万不可超过两本。3,政治本身那几门分的已经很清楚了,相对较为独立。把各门的体系框架自己搭起来,把内容条分缕析了就好办了。放心吧,你看着看着就看出名堂了。4,辅导班就别报了。实在想图心里安慰可以几个人凑钱报一个。别听那些人胡擂,说什么报晚了就没有好座位了,其实根本报不满(开班的前一天报也没事)也坐不满(一般都在电影院里上课),就算满了,他为了挣你的钱找个马扎也得让你坐下。再说了,他是放盘,那声音准调得呛着风也传出八里地去,坐哪不一样?5,个人推荐参考书用“红宝书”,题用任的序列二三(买盗版的还打折)。6,临考时有时间的话看些万能句套子和答题技巧就齐了。关于辅导班记得孙睿的《草样年华》里有一段辛辣的嘲讽。把上辅导班喻为逛青楼,按他这么说我不成嫖客了?国家一贯重视扫黄打非,所以不上为妙。*<br /><br /> 外语我考的是全国统考的俄语题。我是专业俄语的科班出身。因此考研前这一科就被我当成了“威慑性核武”来使用,怎样让这把利器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成了关键。考前给自己定下了军令状:这一科要比考英语的考得高,跟统考俄语的要不相上下,这样才能不被落下太远。有了“胆大”还要有“心细”。我深知我的优势是口语听力和单词储备;由于国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同国内是很不相同的,我的劣势自然就是对国内的俄语考试比较陌生,“体”和“用”衔接不上。这样,历年真题就成了我最值得依赖和信任的朋友。我从网上down来了00-04年试题做了一遍,了解了难易程度和分值分布。制定了俄语考研的“A计划”:主攻阅读和写作,确保拿下这两大块90%以上的分数;听力更是被我内定为已经存在银行中的存款,到时去取就行了(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初试听力没考,要不然能考80多了 <br /> 呵呵)。只要这些“粮食”拿到手了,心里就不慌了。有谱了,就把这一科放手了,只用了考前倒数一个半月来复习,把剩下的时间都匀给专业课了。这一个半月完全是个性化的锤炼了。一本新的参考书也没买,就用手中现有的资料。模拟题分专题做,而不是按套做。从自己最薄弱的环节俄译汉开始,到完型到阅读,最后一个礼拜背作文。俄译汉并非一日之功,完型主要考句法语法,阅读做完十套题后我已经练就了一遍过,不核对答案,不查新单词(靠上下文),准确率高的过硬本领。考试时,根据考前的既定方案,我一拿到卷子就先把阅读和作文摆平了,没检查也没时间检查。完型和俄译汉给我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最后铃响了还在写俄译汉,字都快飞到天上去了。事实证明,对俄语的备考态度和手法是完全正确的,正确就正确在有的放矢。这使我不仅没有砸在自己的强项上,还使其替我挣足了面子与分数。又到了小结的时候了。1,备考要有策略要抓大放小;考试时捡着大块分数拿。2,俄语针对考研的好资料不多,似乎拿过哪本书来都有用。建议还是围着真题的几大题型转吧。专项练习各个击破。一定要紧紧抓住阅读和作文不放,以这两个为轴带动其他。有时看的背的东西多了,语感就出来了,做完型时有神奇功效!</p><p> 国关史考得还可以。指定的参考书确实简明到家了。我是配合这北大方连庆的战后过关史(两卷本)看的。对参考书是一个扩充。美中不足的是只写到了95年。综合这三本书我作了读书笔记。大体是按照简明史那本的框架和重点来挑方那本中的相关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按照编年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做的笔记。当然书你不能只看一遍吧(我是看了4遍),在后几遍看书的过程背记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的按专题(比如地区,大国历届政府首脑更迭等),这时就不需要做太多笔记了。说的这么复杂其实一共就那么几十年的史实。把它想象成一条麻绳,绳上的线疙瘩就是大事记。记忆力好一些的不至于考得太糟的。考试时无论哪个题型,起码对于一个事件起止时间背景过程参与人物意义影响等得答清楚,就跟小学写叙事作文差不多。名解简练些,大题复杂些。个人认为(大题中)史和论的比例控制在7:3较为合适。论述最好要画龙点睛的那种。个人观点不写或少写为妙,至少不能出现“我认为,......”这样的语句吧。我考试前随手翻了翻书,看看了中东和朝核那部分。结果一发试卷还真有关于“6?15宣言“的题,趁着刚看完,赶紧先把这道题给答完了。</p><p> 综合科目我答得不好。说些小体会以资后来者。可以肯定的是只靠指定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国关理论。我看了一本清华楚树龙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这本书说实话只是理论方面书籍的一本入门书,性质类似于科普读物。看着玩儿行,对考研来说借鉴性不大。但最后那部分介绍秦亚青老师的建构理论的还值得一看。另外看了些期刊杂志。主要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论坛》《当代亚太》等,收获不小。到现在到母校图书馆看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因为毕业后校ID卡就收上去了。我要进图书馆还得借在校同学的卡。为了不过多地打扰人家,我基本上是一个星期去一次。一次就呆整整一天,开门时我是第一个,等不到关门我就得走,要赶最后一班公车。饿了渴了就囫囵吞枣的凑合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eve of Christmas。那天晚上窗外校园内节日气氛很浓,放着音乐蹦着迪,看着一对对的情侣来来往往卿卿我我,我一气之下断然决定,除了照例来一碗炒酿皮之外,再格外添个油炸鳕鱼犒劳自己!是阿,舍得,舍得,舍与得从来就是一家人,谁也离不了谁,没有“舍”哪来的“得”?跑题了,言归正传,理论还是要抓住三大论战六个流派。知识面要宽一些,但不宜过深。;?X<br /> 如果把考研真正当成一项事业的话,就要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全心投入心无旁骛。记得袁咏仪在《霹雳火》中的一句经典:当一个男人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真是帅呆了!就算为了这句话我也愿意把考研当个事儿办。如果把考研当成一场博弈的话,对其规则就要了如指掌,而规则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科学性。也许有人说了,我才高七八十斗,也没搞你说的这些技巧性的东西,照样也上了!是的,我从不否认真刀真枪的比划能分出个你高我低来。我想说的是在真才实学肚里有货的前提下,用些技巧窍门能把自己的刀和枪磨快磨光,何乐而不为呢?考研只有两天的时间,说白了很简单,给你一个平台,你想展示自己吗?ok,请遵守我的游戏规则,否则,get out!纵使你有天大的本领也得落在卷子上不是?假如考研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话,那么用两天的时间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确实显得有些残忍了,你可以去抱怨,但这是现实。现实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用来面对的。也正基于此,我们说,单单从结果(考上没考上)来评断,有得意者和失意者之分;但从拼搏努力付出艰辛,从我们在这两天里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从历经风雨之后的成熟坚韧来衡量,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之别。考研,一个人就是一段传奇,传奇前的形容词永远是精彩!*a79<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