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 破解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0 15: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较“十五” 看“十一五”:体制创新破解难题
<br>
<br>“十五”时期已接近尾声,“十一五”时期正在向我们走来。
<br>“十五”时期是本世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新开局,我们乘大好时机,破浪前进,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的各项要求,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br>“十一五”时期同“十五”时期先后承接,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重要历史时期,担负着分三个阶段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中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十五”和“十一五”的历史定位、奋斗目标、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
<br>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好基础,是“十五”和“十一五”共同的战略任务。“十五”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起步的。当我们把关注点开始转向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时,就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计划强调这种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这显然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的反映。\r<br>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统筹”,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从“十五”的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到 “十一五”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反映出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br>胡Jintao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这就清晰地说明了“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所面临的环境的“同”和“异”。“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判断,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摩擦增多,“中国威胁论”逞抬头之势,从国内看,由资源能源紧缺所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这些都属于“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表现。
<br>在“十一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br>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快”与“稳”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十五”计划强调,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总结“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胡Jintao同志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关于“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快”与“稳”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快,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平稳运行;只有稳,不搞大起大落,快速运行才能持续。我们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br>通过体制创新破解难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收入差距的调节、对外贸易摩擦的应对,等等,所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和体制机制有关。其中有些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长期呼吁,又长期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就更同体制相关。“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来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br>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要以对利害得失有深思熟虑的远见去面对未来,以充分的精神准备去迎对挑战;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克服困难,科学发展,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十一五”时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15:23:01 | 只看该作者
<span>以人为本 构建大写的&ldquo;和谐&rdquo; <br /><br />10月8日,**&ldquo;十六届五中全会&rdquo;在全球瞩目下于北京召开。西方主流媒体均对此作了前瞻性的突出报道。从几天来中国官方通讯社对会议的报道以及新近召开的中国政治局会议决议看,此次会议将集中讨论未来5年(简称&ldquo;十一五&rdquo;)中国发展规划,以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ldquo;构建和谐社会&rdquo;理念。这两个焦点合而为一,就是如何在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建设日程上,实实在在地以具体措施体现&ldquo;社会和谐&rdquo;的构想。从这个角度说,本次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转折意义,**对&ldquo;实现和谐社会&rdquo;的&ldquo;新发展模式&rdquo;的诠释,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影响。<br />无庸讳言,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一方面,由于经济腾飞,贫困现象大幅下降,中国从整体上已经呈现&ldquo;小康&rdquo;;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利益阶层与弱势群体同时出现,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 <br />近一个时期以来,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的数据触目惊心。以胡温为代表的执政高层,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照顾改革开放中受益不多甚至是牺牲者的利益,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建党初衷的社会,既是宣扬&ldquo;人本主义&rdquo;的执政团队必须回答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 <br />今年早些时候,胡Jintao提出&ldquo;构建和谐社会&rdquo;的理念,在大陆朝野引起热烈反响。这个概念的精彩之处在于,她既是一场适时的观念革命,又是务实的审时度势之举。此后,&ldquo;和谐社会&rdquo;在&ldquo;以人为本&rdquo;、&ldquo;科学发展&rdquo;等等关键词的注解下,面目逐渐丰满和清晰。一言以蔽之,&ldquo;构建和谐社会&rdquo;的发展目标,就是在继续秉承&ldquo;经济发展是硬道理&rdquo;路线的同时,明确把政策重点放到均衡发展上。而均衡发展的要点是,东西部发展的均衡,利益分配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br />值得欣慰与期待的是,中国新一代执政者已经向世界显示其构建和谐的决心与行动。今夏,以胡Jintao为首的**高层,足迹遍及内地贫困地区、&ldquo;问题&rdquo;之处,所到之处都强调&ldquo;构建和谐社会&rdquo;;胡Jintao多次明确表示,&ldquo;要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全力推进社会的和谐&rdquo;,对农民的抗议活动,表示须&ldquo;采取前瞻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依据法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rdquo;种种迹象表明,在**领导层内部对以&ldquo;和谐&rdquo;为核心的新路线形成了共识。<br />应该说,没有对&ldquo;发展是硬道理&rdquo;的坚持奉行,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繁荣;没有经济基础,任何理想社会的发展目标都会失去依托。相反,如果一味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社会公平维护,忽视了&ldquo;以人为本&rdquo;,发展也就失去了终极目标。因此,五中全会召开后的中国的现实是,发展是硬道理,和谐也是硬道理。两者互为补益,缺一不可。这说明,**对发展之理念的思考更加深邃,对发展的最终目的更加清醒,对社会问题采取的策略更加主动,自省、调节、提高的执政机制更加成熟。对此,海外华侨华人无不感到由衷的高兴。<br />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仅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举目全球,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在向世界显示其优势与劣势。中国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智慧,缔造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写的&ldquo;和谐&rdquo;,创造出一个属于中国文明的崭新生活模式,是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都应思考的崭新课题。</span> <span class="smalltxt"><br /></span>
3#
发表于 2006-1-11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拉!
4#
发表于 2006-1-17 19:54:49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06: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