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续1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5 14: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体系论
国际关系的体系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盛行于6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的形成是战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体系论的崛起源于战后国际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首先,与战后国际组织迅速增多的客观形势相适应,以国际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体系理论也就同步形成了;其次,国际组织的普遍出现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日益显著,使得国际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促成了体系理论的产生;再次,就方法论而言,体系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罗伯特。利伯将体系论定义为“一组以某中方式发生互动的单位或构成部分”,并称体系论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科学框架。查尔斯。麦克莱兰则将体系定位为“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为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体系论有五个主要特点:1、整体性,整体效应构成了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2、层次性;3、联系性,这是体系论的研究重点;4、稳定性;5、功能性。体系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阿尔蒙德的“系统环境论”、罗斯克兰斯的“国际体系行为结果模式”、卡普兰的“国际体系六模式”、麦克莱兰的“国际复合体系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体系论的理论意义在于扩大了人们观察国际关系的视野。使原来仅仅涉及单一的关于国家权力-利益关系的国际关系学发展成为以国家关系和国际体系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之一。

相互依存论
相互依存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形成于60年代后期,兴盛于70年代。基欧汉和奈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是代表作品。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这种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其程度取决于角色对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敏感性和脆弱性是相互依存的根本特点。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是: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毁性和敏感性;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3、“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过渡;4、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5、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了国际冲突的趋势;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以及跨国组织;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无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西方四种相互依存流派为:全球主义或制度主义学派、修正学派、结构现实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基欧汉和奈总结出相互依存不只是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不只是互利、相互依存不一定导致合作三大结论,并认为不对称的相互依存是权力的来源。相互依存论反映了战后出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触及到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特点,为国际关系了理论注入了新内容。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它的局限性有三点:第一,虽然原则上讲均等关系,实际上还是讲实力;2、虽然提出要注意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强调相互依存,但实际仍坚持依附关系;3、虽然也提出全球性问题和建立世界秩序的任务,但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国际关系旧秩序的前提下,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7: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