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7 22:4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06    科目名称: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招生专业: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所有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政治经济学
2.主权
3.公共组织
4.国家公务员制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评析两党制的特点。
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3.简要回答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4.简要回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2.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五种角色。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双村管理体制的变迁
    双村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党支部书记掌握着大队的实权,是大队的一把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管政策,管党员。管政策就是负责落实和执行上级的指示;管党员就是管干部、管人。大队管理委员会作为党支部权力链条的行政延伸,由主任、会计、民兵连长、妇女主任、治保主任等组成,加上党支部书已和团支部书记共5-7人,体现了大队在政治、经济、军事、妇女、青年等方面的主要权能。其中,书记、大队主任和会计是大队干部中的核心,后两人又是书记的左右手。其余的大队干部处在大队权力结构的第二层级,工分补贴也要低一些。其中,民兵连长(往往也兼任治保主任)
的社会大背景有关。大集体时期,国家对村庄权力的支配,不仅立基于上述组织化机制,同时也是基于大队、生产队干部为核心的村庄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式忠诚。
    20世纪80年代,双村所在大队所辖各生产队更名为村民小组。这一变更标志该乡的行政组织重新为村组体制所取代。双村也开始了村民自治的历程,它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确立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和产生方式。民选是村委会组织和产生的最基本规则,也是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二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引入,就双村而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是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中由政府引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三是村民自治制度文本的确立,这是由政府引入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其宏观的法律基础是宪法和《村组法》中的相关规定。
    村民自治活动在双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正在开始改变村庄治理精英的产生途径,但是,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却决不仅仅体现在变化中的村庄精英与普通村民的联结方式上,它也同时体现在改变中的村治精英与乡镇权力的连接方式上。当依据行政和科层化规则运作的乡镇在遭遇到依据村民自治原则所运行的村政,而村政的运作从根本上又受制于行政国家和个体小农的互动逻辑时,村民自治和按照村民自治原则所产生的村治精英在农民和国家之间的地位与角色就同样不是用“民主”与“重建合法性”等话语所能概括了的。
请分析:
    (1)材料中农村管理结构变迁的特点;
    (2)材料中农村管理结构变迁的原因;
    (3)从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三者的关系论述双村治理结构变迁的意义。
2.化解县乡债务危局之策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呈现出债务规模日益扩大、地区越穷债务负担越重、层级越低债务压力越大和隐性债务重于显性债务等特点。
    2002年,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县(市财政收支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截至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财力的2.1倍。至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工资的3倍多。据2003年政府决算统计,县级政府债务总额达739.2亿元,平均每县负债4.11亿元。
    2001年农业部统计,我国乡级债务己达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从目前各地的一些典型调查结果看,这个数字还是非常保守的。据安徽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安徽省乡级政府负债132亿元,乡均负债753万元。重庆万州区的调查统计表明,2002年万州区乡镇债务高达8.8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债务近900万元,最高的乡镇负债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3倍。有专家估计,我国仅多镇一级债务正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
    中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其债务负担要比东部发达地区严重的多。2001年中西部地区一般赤字县共计731个,赤字面为35.6%,仅新疆一地就有77个赤字县,赤字面为90%。在中部的安徽,省人大财经委对45个县进行调查也显示,几乎所有的县乡都有负债,而且债务逾期不能偿还现象比较突出。
    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严重制约着县乡两级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首先是办公经费难以落实,导致“没钱干事”,不少财政困难乡镇的领导常为电费、电话费、交通费等办公经费发愁。其次是乡镇干部人心不稳,致使“无人干事”。据四川省委组织部对100个乡镇的调查,因为负债重而无法运转的乡镇占15-20%。有关研究列举了造成地方政府负债沉重的若干原因:
    1.政府直接介入竞争性领域,投资办企业失败承担的大量债务。比较突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各地风行一时的财源建设。一些县乡政府急于建设属于自己的稳定财源,大办乡镇企业,不注重市场调查和可行论证就盲目投资。随着我国告别“短缺”经济,乡镇企业出现大量亏损倒闭,投资无法收回,反而背上债务包袱的比比皆是。
    2.政府以政府信用形式为所属企业借款担保,由于企业无力偿还而承担债务。地方政府担保债务转化为直接债务的比率非常高。有的地方甚至百分之百地成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地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曾经成立了不少政所属的经济开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财务公司、决策失误,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管理上的种种问题,这些项目大多数成了“交学费”工程。
    3.上级责任下级承担。由于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不够清晰,经常出现“上级请客,下级买单”,“上级决策失误,下级负责收摊”的事情。由上级各部门推动的种种升级达标、评比活动、包括“普九”、 “村村通公路”、 “村村通电话”等,也给一些地方遗留下来沉重的债务包袱。上级以考核的形式层层下指标、验收检查,而财政又无力向下拨款,乡镇只好举债搞建设。河南省某乡,投资30万元修建了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35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完成了村村通电话任务;276万元建小学和中学教学楼,达到了“普九”的要求;15万元建高标准计划生育服务站,10万元建乡机关党校,20万元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派出所,30万元植树18万株,实现了平原绿化的目标等等。但当种种升级达标、评比活动的“大事”完毕,这616万元的债务包袱也就背上了。
    4.“政绩工程”形成负债。我国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强调政绩,政绩又往往意味着GDP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广场草坪、工程项目等,加上政府借债是“本届借债,下届还钱”,导致地方官员不惜大规模举债兴办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据报道,有的县投资建起了被群众称为“豪华羊宅”、“豪华猪宅”的养羊养猪示范园区,天冷时有暖气,天热时有空调,有的还有福气享受沐浴,但平日里不养羊不养猪,只在领导来检查时,才花钱将村民们自家的羊和猪租来“赶场子”,领导一走,再各回各家。
    5.分税制后财力层层向上集中,支出层层下移,导致地方政府举债。如湖北省某县自1994年以来上划中央“两税”增长了1.5倍,中央对该县税收返还只增加了34.2%,净上解出1994年的1520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4936万元,增长了2.2倍。在中央集中财力的同时,省、市两级也想方设法增加财力集中度,尽可能多的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22%提高到2002年的54.9%,省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则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28.8%,平均每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6.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机构膨胀,人员臃肿。县级机关一般常设机构近40个,还有不少非常设机构。乡镇“五大班子”、“七站八所”齐全。1994年县乡财政供养人口2251万人,2000年达到2595万人,增加708万人,仅此一项一年增支1000多亿元。
    7.财政管理制度与方式落后,财经纪律松弛,一边是大举借债,一边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约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每到年终,饭馆的老板就会拿着一沓厚厚的“签单”到政府各部门去催要欠款,有的今年推明年,这届推下届,从全国范围看,也形成不少的地方政府债务。
    此外,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乡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以及腐败等,也是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的重要原因。
请分析:
    (1)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原因中,哪些属于财政管理本事的问题,哪些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能、体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问题?
(2)在上述原因中,导致地方政府负债沉重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2:3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