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转军人进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5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些年来,大陆学界之怪现状层出不穷,令世人瞠目;单是在学术人才准入机制上,就有不少值得诟病之处:政府官员进学院、大款老板进学院、文体明星进学院等等,引起了很多非议之声。然而,“笑骂由你笑骂,我自我行我素”,上述现象不仅没有因为社会批评而有所收敛,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作出规定,凡从该校入伍参军的学生,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以上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退役复学后成绩优良的,毕业时可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此举开创了“复转军人进学院”的制度性先例。

“复转军人进学院”与前面列举的几种社会现象有着很大不同:复转军人不是政府官员,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换来文凭;复转军人不是大款老板,可以用孔方兄买来文凭;复转军人不是文体明星,可以用自身名望照来文凭。他们更多是普通人,为了保卫国家而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军旅生活,国家和社会有义务在他们离开军营之后有一个好职业。对此,社会公众一般能够认同。

但是有必要明确究竟什么是国家和社会对复转军人的义务。对于复转军人而言,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是保证他们有一个好的职业,保证他们在按照就业政策求职过程中不因其身份而被用人单位拒绝,而不是保证他们进学院。所谓好的职业,对任何人说来,首先都应该是为他们所喜欢的、能胜任的、有固定收入并足以保证最基本生活的职业。因此,解决复转军人的就业安置问题,首先需要倾听复转军人的意见,结合其特点和需要,采取针对有效的政策,允许其自主择业并不受到社会就业机会的歧视,这才是国家和社会对复转军人义务的应有之意。


不能否认,包括从高等院校入伍的复转军人中有不少优秀青年,仍然希望退役之后继续深造;但是,人民大学“因人立法”的这一政策是否考虑到,符合条件的人大毕业的复转军人是否必须再回人大就读才能保送研究生?从其他院校参军并且同样符合条件的复转军人如果希望到人大深造,是否也适用这一标准?况且,军人群体只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群之一,如果任何群体中都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继续入学深造,是不是也可以凭借其在本行业内的某些成绩获得这种制度性优惠?比如说,养活大半个中国的普通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等等?谁能否认他们为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呢?谁能否认他们当众不乏杰出的才俊之士呢?如果可以的话,为了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如何通过价值转化方式,使得他们与复转军人所获得的荣誉、奖励等值呢?能找到这样的转换公式吗?怎样保证这样的价值转换的公平与合理呢?显然,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政策制订者应该考虑而没有考虑到的;如此一来,政策出台之日,就意味着对受惠者之外的社会群体的政策性歧视。

作为常识性判断,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不应该是技术型应用人才,而是学理型研究人才,所以研究生入学资格是学术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而学术人才的选拔应当坚持学术标准,在学术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唯才是举”。学术标准是排他性的,此外不应该另立与学术无关的任何标准。人才选拔坚持学术标准,可以更好地让适合学术研究的才俊之士顺利进入相关领域,如鱼得水地从事该领域的专业研究,从而促进学术自身的繁荣发展;即便是不能通过此标准进入学术领域的人,也完全可以藉此重新定位,找准人生坐标,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因此,长远看来,学术标准对所有希望进入学术圈的人来说,都是有益而无害的;也正是其在准入机制的确立,从起点上捍卫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捍卫着学术的独立与尊严,成为维持学术品格的门槛。

如果严格按照学术标准来看,人民大学此举显然有损学术尊严:它试图在学术人才的准入机制上附加与学术研究无涉的其他因素——尽管这种举措极易导致“赢者通吃”,突破社会正义的底线。相关决策者不会不认识到这点,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长期一来,中国学术圈一个基本事实是,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和评估,学术力量被社会主流在形式上尊崇化和事实上边缘化,学术对决策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其中既有学术圈自身主体意识沉睡、独立意识销蚀的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其他领域肆意扩张、侵犯学术领地的因素。这就容易使得高等院校部分决策者借助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学术作为交易的筹码,不惜牺牲学术残存的独立与尊严来换取其他更有影响的力量的支持,学术越来越沦为社会其他强势力量的婢女——只不过人大的规定(必须是退役后成绩优良的士兵这一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款)更加便于掩饰其真实意图。所以,大学校庆搬到人民大会堂,体育冠军保送硕博连读等怪现状无不是其具体表现,人民大学“三等功等于研究生”的政策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笔者可以理解人民大学鼓励学生参军的初衷,但对于这种“因人立法”的激励方式却不敢苟同。应当明确:在军营中,从军学生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部队的一员,他们被评为“优秀士兵”,甚至记三等功,就已经是对他们从军报国、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评价;一旦复员回到学校,他们的身份也就由军人转化为学生,若要继续深造,也应当和其他人一道,通过专门测试,而不是其作为军人时的奖励进入学术领域:毕竟,现代社会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时代,学术绝不应该是政治的婢女、体育的婢女,而应该拥有她安神立命之本——学术独立、学术自由与学术尊严。

2004-11-5于济南

(感谢陈宝成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1月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02: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