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5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十分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一點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人所注意。經過幾代學者的悉心整理、探索,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思維、傳統道德以及中國文學史、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不斷被揭示出來,特別是它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人們肯定道教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方面起著別的學說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著二十年前,中國大陸研究道教者甚稀,人們大多不怎麼瞭解道教,遑論對之作出肯定的評價。因為研究之不易,人們便想起到歷史上,到中國文化巨人那兒尋求支援。其中一個重要人物便是魯迅先生。先生有一句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見之者奉為至寶。於是在肯定道教文化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學人中間,這句話被廣泛引用。你看,魯迅先生,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都那麼肯定道教,後繼者真是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然而,當著人們引用這句話時,恐怕極少想過,魯迅這句話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其內涵究竟是什麼。它是對道教的肯定評價嗎?

魯迅這句話,寫於1918年8月20日,致其同鄉好友許壽裳的信中,而其事由,則是順著談論其《狂人日記》連類而及。因此,所謂中國的根柢云云,須聯繫到這部奇特小說來理解。我們先來看一下信中涉及此事的原文:「《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從上面的引文來看,所謂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與夫認為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都是那一段時期經過深思熟慮的觀點,其在小說中的表現便是《狂人日記》。按這篇幅小說最具有發聾振聵之力的驚人之筆,就是: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吃人,是魯迅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憤怒揭露,也用它來概括中國的全部歷史,便是從《(資治)通鑒》裏見到的「食人民族」。因此,所謂中國的根柢,實指其「吃人」的本質。由是可見,魯迅當時對於道教,是視作為批判的物件,甚至於將其看作中國文化劣根性的重要原因。他對道教的評價,完全是否定的。

有人可能會說,上面的引文中,對於「根柢」沒有明白界定,未必是你所理解的那樣。那麼好,我們不妨查一下自1918年至1927年這十年中,魯迅談到道教或與道教有關的事物時的態度,從不同的角度來印證,來尋訪其關於道教的基本的評價。也許令人失望,查這十年中魯迅涉及道教的話,沒有半句是肯定道教的,批評、斥責的話倒有那麼好幾句。這裏且舉幾個例子。
我們幾百代的祖先裏面,昏亂的人,定然不少:有講道學的儒生,也有講陰陽五行的道士,有靜坐煉丹的仙人,也有打臉打把子的戲子。所以我們現在雖想好好做「人」,難保血管裏的昏亂分子不來作怪,我們也不由自主,一變而為研究丹田臉譜人物: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熱風》三十八,初發表於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
祖先的勢力雖大,但如從現代起,立意改變:掃除了昏亂的心思,和助成昏亂的物理(儒道兩派的文書),再用了對症的藥,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同上)
在當時的魯迅筆下,道士的講陰陽五行,與仙人的煉丹實驗,都屬於昏亂之列,必須加以清除,儒家與道家的書自然更是其本源所在,乃是助成昏亂的物事。一派道教與道教中的思想,全無是處,決應掃蕩,大約便是他此時的心態。

這一段話正寫於《狂人日記》發表(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之後不久,兩者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當然展示了同一種觀點和態度。這段時期魯迅對道教的否定之辭,還有一些,不再贅述。而在過了將近十年之後,魯迅偶爾提及道教中的人和事,基本態度仍然差不多。1927年,他與張資平論爭,批評張氏提倡「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突然連類而及道士: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文學和出汗》,1927,12,23)道士論道何以被說成那麼可怕和可憎,魯迅先生總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們不來詳細揣測,只是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即與此1918年時一樣,魯迅對於道教仍然沒有好感。

從上文可以看到,魯迅所謂「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意在批評,雖然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肯定判斷,然而,他對中國的「根柢」,卻是完全否定的,由此表達出的正是對道教的全盤否定。當著我們滿腔熱情地肯定著道教的歷史作用,卻引這位大人物對道教的否定評價為權威論據,實在是說不過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怪事發生,一是我們對於要想徵引的文字,少了點細讀與甄別的功夫,二是太想依傍名人。而其結果,是既誤讀了魯迅,也無助於對道教的正確評價。


其實,名人的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增加些份量,但必須要確是真知才是。魯迅並非道教史家,也不是歷史學家,我們不必強求他對此講出什麼精彩的說話。他作為中國近代有影響的文學家,肩負著抨擊封建主義的重任,意在喚起國民的覺醒,因此贏得了廣泛的尊敬。但其書其言不必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先生對於道教的批評,在經過八十餘年之後,尤其是經過近二十年來海內外學人對道教具體而實事求是的研究之後,便很有商榷的餘地。而即使商榷,也不影響我們對先生的崇敬。先生作故多年,本來沒有必要再翻這些老賬。但眼見得將其個別話當成與其本意完然相反的格言來引用,總覺得有點不對勁。因此翻了幾種魯迅的書,寫成上面的文字,目的只是還一個事實的真相。

说明:原载《香港道讯》第17期http://www.daoist.org/hktc/book/hktc_book_taonews_017_1.htm。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3年1月2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02:1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