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恋童癖始於黄帝?中国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恋记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3: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网

研究中国的同性恋,不能不研究中国歷史上的同性恋。研究记载了许多同性恋事跡的悠悠青史,至少可以使人们瞭解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瞭解它的影响深远、源远流长。

有些人总认為同性恋是由於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而產生的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但看看歷史,就可以知道,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歷史以来,同性恋就史不绝书了。有人认為同性恋是心理自卑或是和异性隔绝条件下的產物,那麼又怎麼解释歷史上不少位於九五之尊、后宫粉黛盈万的帝王热衷於此呢?如果认為这只是帝王贵族的荒淫无耻的表现,那麼又怎麼解释歷史上许多文人雅士以至贩夫走卒也乐於搞同性恋呢?如果认為歷史上的男宠都是婉孌艷美,实际上是被当作女性看待的,那麼為什麼汉武帝以卫青「貌壮体伟」,明武帝以江彬「强而健,魁硕有力」而亲幸呢?

这一切,都说明了同性恋问题不能够单纯地用一个模式,尤其不能用一个单一的道德模式去解释、去套了。同性恋不是什麼「腐朽文化」,也不是什麼「弊病」。

中国歷史上的同性恋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在相对宽鬆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与发展的。在欧洲的中世纪,曾经以十分残酷的宗教压迫来对待同性恋,同性恋者都可能被判死刑。例如在1861年以前的英国,法律明文规定这种死刑可以强制执行,有些人只是因為有「扮异性症」就被当作同性恋者而被逮捕处死。1828年,一项新的法案重新规定:「任何与人或动物从事鸡姦行為者,需以重罚处死。」在法国,放弃了火烧「女巫」的陋俗之后,有很长时期改為火烧同性恋者。这种野蛮的风俗在欧洲许多国家一时曾甚為流行。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却没有遭此厄运,尤其是男性同性恋(即所谓「男风」)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所认可,骚人墨客们还能无拘束地以诗词、文章来吟咏。虽然有些封建卫道士也曾经攻击过同性恋,那也只是从道德方面来评价,而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把它列為置人於死地的罪名。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说明中国古代对性控制的宽鬆。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中期以后,性压迫和性禁錮是十分严酷的,它主要针对妇女,在「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女子缠足等方面,西方是望尘莫及的,但对待同性恋却比西方同时期宽鬆得多,这却是一个好事。到了20世纪,西方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从「罪」发展到「非罪」,甚至於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还以多数票通过了「同性恋是一种非异常现象」,这说明了在这个圈子内多数人的观点,而不少现代的中国人却转而认為同性恋「大逆不道」了。歷史怎麼会有如此反覆与逆转呢?我们能不能以一种科学的、比歷史进步的态度来对待它呢?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始於何时,已很难确切地考证。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杂论称孌童始於黄帝。」与他同时代的钱大昕也持此观点。其实,在中国歷史上,黄帝是否真有其人,还不那麼可靠,同性恋始於黄帝就更缺乏根据了。但是,在有文字记载的歷史以前就存在著同性恋,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在文字记载中,《商书·伊训》中对同性恋的记载也许是最早的,它指出世有「三风十愆」,说「卿士有一於身,家必丧;邦君有一於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风中有「乱风」,而「乱风」中包括「四愆」,其中的一愆是「比顽童」,即玩男童,搞同性恋。由此可见,在商代,「比顽童」已经成為「乱风」的一种,所以伊尹在对太甲的训诫裡不得不加以特别提醒。

在《战国策·秦策》中又有这麼一段记载,晋献公「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苟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志。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諫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而《周书》中说的是「美男破志,美女破居,武之毁也」,其意思是「美男」和「美女」都可能成為国破家亡的祸根。从《战国策》中晋伐虞的记载看来,进献美男,引诱虞君,同性恋竟起到色情间*的作用了。以后,「美男破志」或「美男破產」竟成了一个典故,可见当时同性恋已被有些人看成是一种社会灾难。


当时,男同性恋被称為「男风」或「南风」。在周朝的民间歌咏中就有不少讚美男子,歌咏男风的词句。例如,后人认為春秋时代存在著「郑声淫风」,清代的程廷祚就认為《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寧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可见这两男相悦已经热烈到了何等程度。此外,《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都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这都是和男风有关係的。

从以上情况看来,中国歷史上关於同性恋的记载的确是相当早了。

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有许多称谓,例如「分桃」、「断袖」、「安陵」、「龙阳」等,都出自中国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同性恋「个案」。

在我国歷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同性恋「个案」恐怕是《晏子春秋》中的一段了:齐景公长得很漂亮,有点像美女。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小官员一直轻佻地望著他,他很奇怪,叫左右的人查问这个小官员,这个小官员坦白交代说,这麼望齐景公是因為齐景公长得美。齐景公听了,对这种「意淫」行為很恼火,要杀这个小官员,后来被晏婴劝阻了。

古人把男同性恋称為「分桃之爱」、「余桃」,其典故出自卫灵公和他的男宠弥子瑕,在《韩非子》、刘向的《说苑》和《战国策》中都有所记载,原文是:

弥子名瑕,卫之嬖大夫也。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日:「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於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弥子瑕和卫灵公搞同性恋,恃宠而骄,私自驾君主的车,把吃了一半的桃子给君主吃,在他得宠时还受到君主的讚扬,到失宠时这都是罪名了。还需要一提的是,卫灵公是个淫乱的昏君,他还和一个有美色的宋公子朝搞同性恋,发生了同性性关係,而宋朝又和卫灵公的嫡母宣姜、夫人南子发生了异性性关係,后来竟因此发生了宫廷政变。

古人又把男同性恋称為「龙阳之好」,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龙阳君是魏王的男宠,魏王很爱他。有一天,两个人在一起钓鱼,龙阳君钓到十多条鱼,可是不仅不高兴,反而哭了。魏王很奇怪,问他為什麼,他说:我钓到第一条鱼的时候,满心欢喜,但是后来钓到更大的,我就将第一条鱼弃之於海了。我现在受宠於你,和你共枕,人们都敬畏我,但是四海之内美貌的人那麼多,别人会把比我更美的人推荐给你,那时,我就会像第一条鱼那样被弃之於海了,想到这裡,我怎麼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於是颁布全国,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则满门抄斩。

至於「安陵之好」的典故,则出自《战国策·楚策》,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宠,颇為得势。有个叫江乙的人对他说,君主待你那麼好,只是因為喜爱你的美貌,以后总有色衰爱弛的一天,甚至连所睡的蓆子还没有破的时候,已经不再受到宠幸了,你最好和君主说,连死也跟随他,就会长期得到他的信任和眷顾。可是在三年中,安陵君没有对楚共王说过。有一次,当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梦打猎时,共王有感地说:「今天打猎,真使我快乐,但在我死后,谁还和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就流著泪下跪说:「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在黄泉之下继续侍候你。」楚共王听了大為感动,就设坛封他為安陵君。

龙阳君和安陵君显然比弥子瑕聪明得多,他们不恃宠而骄,而是「居安思危」,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来感动君主,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為他们知道单凭美色和君主搞同性恋,是朝不保夕的。

以上这些「个案」,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同性恋的「个案」也颇為发人深思,例如吴下阿蒙《断袖篇》的「申侯」一段,有这样的记载:

申侯有宠於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汝,汝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汝瑕疵也,后之人将求多於汝,汝必不免,我死,汝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汝容焉。」既葬,出葬郑,又有宠於厉公,及文公之世,以请城其赐邑,被譖见杀。

这个申侯是楚文王的男宠,楚文王宠爱他,又深知其人,在知道自己将不久於人世时对申侯作了明智的提醒,叫他好自為之。可是这个申侯不以為然,以后又做了郑厉公的男宠,行為很不谨慎,结果被杀了。

对於春秋、战国时期的男风,人们是有毁有誉的。例如孔子说:「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论语·雍也第六》)。墨子说:「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為政,无故贫富。面目姣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姣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爱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墨子·尚贤》)看来他们对这股「乱风」是相当激愤的。

但是,三国时的阮籍在他的诗裡却对「安陵」、「龙阳」这些事情加以吟咏、讚美: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泽若九春,磐析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月衣裳,愿為双鸟飞,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咏怀诗·三》

古人把男同性恋又称為「断袖之癖」,这个典故出自汉代。汉哀帝十分宠爱一个叫董贤的男子,和董贤「同卧起」,儼如夫妻。有一天,哀帝和董贤一起睡午觉,哀帝醒后要起来,但衣袖被董贤压著,哀帝不愿意因抽出衣袖而惊动董贤,竟用剑将衣袖割断。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竟到了无以復加的程度。董贤才22岁,就位至三公,匈奴使臣前来朝拜,见到这麼年轻的三公,也极為惊讶。哀帝甚至还想禪位於他,后因大臣反对,才未坚持。当董贤还是20岁的时候,哀帝就命人在自己的「万年塚」旁另筑一塚,使他死后还能和董贤為伴。当时,董贤的贵显骄恣达到了极点。但是哀帝死后,董贤立即被贬夺一切,结果以自杀而告终。

所谓「余桃」、「断袖」、「安陵」、「龙阳」等等,皆属文人雅士之语,至於古代的民间对同性恋还有不少俚俗之称,例如「相公」、「兔子」、「兔儿爷」、「像姑」、「小唱」、「香火兄弟」、「契兄弟」、「契父子」、「旱路姻缘」、「寡独书生」等等,而「契若金兰」、「菜户对食」等则是专指女同性恋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15:12 , Processed in 0.8906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