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校园枪击案:还应反思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4: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已经锁定疑凶,但透过这场惨剧,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更多值得反思的话题。比如在事件中扮演了另一种重要角色的新闻媒体,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事件中,该如何保持公信力。
人们注意到,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一方面,如CN*、《纽约时报》等一些美国主流媒体,还是对事件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它们更注重对学校以及警方应急措施、对枪支暴力社会现状的反思;但另一方面,个别媒体却一开始便局限于对枪手族裔的狭隘猜疑。比如当美国警方尚未认定枪手身份时,《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者麦克·斯尼德就率先“独家”声称:凶手可能来自中国,是去年8月7日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班机从上海飞抵旧金山的;甚至有媒体随后还公布了所谓“凶手”的博客地址。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不过都是假消息,但已经在华人团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对当事人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据悉,那名被指为“凶手”的中国留学生,几个小时内就收到了3.7万封邮件,其中不少对他发出了死亡威胁,他的名字和照片还被迅速转贴到各大网站上……
可以说,美国媒体长于反思的好传统与哗众取宠的坏毛病,在对枪击事件的报道中均显露无遗。当然,所有传媒都会将突如其来的重大新闻事件,视为大展身手的好时机,这本无可非议,但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如何在争取“眼球经济”的诱惑下坚守职业操守底线,已经是个大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就连《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都未能逃过诱惑,均出现过造假事件,或制造假新闻、或合成假照片,有的造假者还混到过新闻奖项,但系列丑闻的直接后果却是:造假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受到冲击,世人也对来自美国媒体的声音渐渐产生了怀疑。
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的确越来越具有左右人们命运的力量。然而,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一个反面的例子是:“9·11”以来,由于部分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的报道,令阿拉伯人以及穆斯林的形象严重受损,使其蒙受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一些媒体动辄便称“阿拉伯恐怖分子”、“伊斯兰恐怖分子”,即使本来只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但因为这样带有先入之见的称谓,整个族裔或宗教却成了攻击对象。
真实、公正、客观,这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联合国有关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在第一条就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也规定:“报纸为争取读者的信任,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力求正确。凡为报纸力所能及,而未能作完全与正确之报道者,这种报纸,确实不可宽恕。”此次如《芝加哥太阳时报》所谓的独家爆料,虽然能一时间引来无数“眼球”,但没有事实依托的炒作,最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对美国媒体,以及全世界的新闻同行来说,这一有悖新闻伦理的案例,实在值得认真吸取教训。(杨立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0 04: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