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孔夫子思想走向垄断是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不完善的悲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6:3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夫子思想走向垄断是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不完善的悲哀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我们没有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而在近代无可挽回的走向落后挨打的历史,这是得到公认的。


其实更值得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系统完善的社会科学,从而使得我们几千年来对社会结构、人类自身的认识,长期陷于模糊无知的状态,中国的民众也就长期陷于蒙昧、屈辱、愚昧的生活境况。

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有光辉灿烂的方面,比如世界上最早的汉字的产生。直到现在,有些非洲和美洲土著居民还没有文字,作为几种历史悠久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确证明了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另外,唐诗宋词元曲、国画、中餐、中医、武术等,也是具有世界级高水准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在文学艺术、技艺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文学艺术、技巧手艺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们对经验的、感受的、形象的等事物,有敏锐的认知能力。但是我们的抽象思维相对严重滞后,导致自然科学整体发展滞后,社会科学的大多数也是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

我现在把孔夫子与苏格拉底、博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比一下。他们几个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两百年。

《论语》主要是孔子一生的言行汇集,东零西爪,见到什么感慨一番,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或者以无所不知的智者口吻说出无比正确的道德评判、道德准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很难见到逻辑严密的证明。“无后”为什么就是最大的“不孝”呢?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最大区别,就是通过教导人们去思索学习从而认识道德。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这样的教学法被称为“ 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就在这样严密的抽象推理思维下,古希腊人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崇尚“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不是去诠释博拉图不敢越博拉图半步,而是带着批判的精神,在博拉图的基础上撰写了170多种著作,涉及十几门科学。奠定西方科学的基石,决定了西方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路向。一代一代的科学家如牛顿,爱恩斯坦等等站在前人的肩上踏着前人的阶梯向上攀登,在人类科学大道上越走越高。

以伦理学为例,亚里士多德已经建立了系统的《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其实道德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有它自身的内容规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随时随地地去面对,去实践道德,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道德。

但是孔夫子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伦理道德规律,只是凭自己对周礼的疯狂情节以及对生活的点滴感受,把道德神化,只有圣人伟人君子才能做到道德。拼命讲“君子日三省乎己”,好像道德很难做到,也没有实践道德的科学方法,从而把国人的道德教化导入歧途。

直到鸦片战争后,我们都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体系,由于历代统治者出于稳固江山的需要,让孔夫子愚民了几千年。他那几本破经,毒害了中国人几千年。

更为可悲的是,无知孔子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僵化思想,禁锢中国数千年,扼杀国人认识真理的智慧,国人根本没有认识真理的意识中国却一代人又顶着上一代人的胯下,把孔子等越抬越高,耸入云霄,成神成圣,闪耀生辉,可望不可及,结果是一代更比一代低,无所建树。

中国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诠释史,小小一本《论语》,为它作的注解汗牛充栋。无数的人“白头到老”去领会揣摩解释四书五经,而不能各自独出一格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体系。他们匍匐在权威圣人的聚光灯下,把相同的含义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加以说明。正是后来一代又一代人很多是毫无意义的诠释,把本来是比较平庸的《论语》等神圣化,成为经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1:2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