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来一点经验给大家作为见面礼
很久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日志,最近和几个学长聊天,偶然间得到一些感悟,记录下来,日后若是忘记了,还可以看看提醒自己。
现在考研的人很多,一方面是人们对知识越来越重视,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期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则是现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很难找,合适的工作就更加难找,所以就产生了一个说法叫“先就业后择业”。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了考研。关于考研,我是一点发言权都没有,现在只是结合我知道的那些成功的过来人的经验,得出自己的一点点感悟:
1.名校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考,很多本科就读一般学校的学生,最后一样考进了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所以应了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时候是你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成功,只要你想,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2.虽然不难考,但并不意味着你不付出就可以收获,付出和收获永远是成正相关的,注意这里是成正相关,而不是相等,也就是说,你付出了一份汗水,可能收获0.6份的果实,可真正你付出一百份的汗水时,你就能收获100份的果实,质变到量变,总是有一个过程。
3.中国人喜欢讲四两拨千斤,那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至今还在流传。我想起了凤凰卫视播出的《锵锵三人行》中的一期节目,讲的就是不要可以追求技巧,中国人就是过分的讲究了技巧,而忽视了基础,外国人喜欢讲究规律,杀鸡焉用牛刀,可是只要能把鸡杀死,用牛刀又如何不可?我疑心是牛刀太大,并不一定好使,而不是讲能用更好的就不用差一点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保证成功,一定要投入百分之百的要素,不要偷工减料,不然你的结果很有可能也被偷工减料。老江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站的稳,根要扎的的深。
4.做一项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譬如做一样美味的饭菜,热情是煮不熟米饭的,还要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没有要素的投入,也是不行的,可仅仅这些也不够我们做出美味的饭菜,我们还必须掌握做菜做饭的方法,还拿做饭为例,加多少水,什么火力,闷多长时间,什么时间放什么菜,炒到几成熟,都是有讲究的。这就是我要讲的最关键的一点——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所谓法无优稤,契机着妙,一个方法的必然有它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我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不必盲目追求新、奇、巧的方法,所谓大茁若巧,大智若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往往最平实的就是最有效的。我问了好几个学长,都很谦虚的说自己很笨,用的都是最笨的最基本的方法,把书看上好几遍,如果其他人有聪明的方法,其实也可以不用这个。但正是这个最笨的方法被证明最有效。
5.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自己要有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虚心请教,但不要盲目照抄,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外就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不要被别人一说,就没有了信心,被别人一夸就飘的不认识了东西南北,戒骄戒躁,人心一乱,那什么都乱了。从容、淡定,有一个好的心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路,这对我们目前来说就足够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要放一放,中学的政治大家都学过,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那还是先放下手边的大学课本,把中学课本再看看吧。
最后,希望大家都成功!加加油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