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迷茫的自由落体Joseph E. Stiglitz 文 @jiangge09 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9: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省参议员补选的失败使民主党丧失了以60席多数通过医保改革及其它立法的机会,同时这也改变了美国政治——至少是目前。但是这次选举结果对美国选民和美国经济又意味着什么呢?
  并不像某些专家表明的那样这预示着天平将向右倾斜。确切点说,它传递的信号与17年前选民们传递给克林顿总统的信号相同:“蠢材,重要的是经济!”“工作,工作,工作。”确实,看看除去麻省之外美国的其他地方,俄勒冈州选民投票支持了增税。
  美国经济现在一团糟——尽管增长已经恢复,银行家们又开始领取巨额奖金了。超过六分之一希望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美国人无法找到这样的工作;而40%的失业者已经待业在家超过六个月了。
  就像欧洲人很早以前就了解到的那样,艰难会随着失业期的延长而增加,工作技能与就业前景会逐渐降低而积蓄也会耗尽。今年预计会有250-350万抵押品赎回权被取消,这将超过2009年的数字,接下来首先就会有许多大房地产商破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甚至预测直到本十年的中期,失业率才有可能降至正常水平。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美国版的“景气不安”。

  如我在新书《自由落体》中写道的,奥巴马总统在其执政伊始就冒了一个大风险。奥巴马违背了竞选时许下的将带来深刻变革的承诺,保留了前任的经济班子,继续实施“滴漏”战略来应对金融危机。他的团队似乎认为,给银行注入足够的钱是帮助普通房主与劳动者的最佳手段。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改革其针对贫困人群的福利计划时,对接受救济者是有要求的:他们必须找一份工作,要么就参加培训。但是现在的银行业接受救济却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假若奥巴马的尝试侥幸应付过关了,这种行为还有可能避免一些大的哲学争论。但是他没成功,民众对银行业的憎恶一如既往的强烈。
  奥巴马想要弥合小布什执政期间在美国人中制造的***。但是现在这些***已经更大了。他试图使每一个人都满意,但最近几周来的情况显示,没有任何一方买他的帐。
  赤字鹰派们——尤其是那些在政府对他们实施救助时低眉顺眼,而如今打算反攻倒算的银行家们——利用对赤字增加的担忧为削减政府开支辩护。但是他们关于如何运营经济的观点比起经营自己银行的方式高明不了多少。
  现在削减政府支出会损害经济。只要流入投资领域的政府支出能维持6%左右的回报率,即使短期赤字增加,由于短期产出的增加能带来更多的税收以及长期更高的经济增长率,长期债务最终也会减少。
  奥巴马计划削减赤字是尝试在满足刺激经济的需要的同时取悦赤字鹰派,但这是做不到的。结果就是他一方面疏远了己方自由派的民主党人,另一方面又因为削减数额太少而无法令赤字鹰派们满意。奥巴马力图帮助挣扎中的中产阶级所展现出的其他姿态也许能够说明他到底心系何处,但它们太微不足道,不足以带来更有意义的改变。
  有三件事能够带来改变:新一轮的刺激计划,通过集中解决大概25%房屋价值被严重高估的抵押贷款来阻止取消抵押房屋赎回权的趋势,以及重建我们的金融系统来约束银行业。
  一年前曾经有一个时机,奥巴马凭借着其巨大的政治资本,有可能完成他雄心勃勃的计划,并在这些成功的基础上继续解决掉美国的其它问题。但救助措施带来的愤怒,救助措施(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重启借贷)与刺激政策(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还不够)之间的两难,以及失业率攀升带来的失望,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施政空间。
  通过他受公众欢迎与期待的努力,奥巴马能否减少因为太大而无法让其倒掉的银行数量以及它们不顾后果的风险投资,关于这一点确实还存在疑问。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努力,美国经济在不远的将来再次面临危机的可能性会更高。
  尽管如此,大多数美国人还是更加关注今天的衰退而不是明天的。未来两年的增长预期太黯淡,几乎不能为新入劳动力创造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更别提使失业率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了。
  放松管制的市场导致了这场灾难,而市场本身至少在短期之内无法带我们走出危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这需要一个有效及有力的政治领导。
  原文版权: Project Syndicate, 201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3:06 , Processed in 0.7968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