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起诉状<br />原告:王天成,男,<br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br />委托代理人:浦志强?? 滕彪? 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br />被告:周叶中? 男,<b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武汉大学法学院<br />邮编:430072<br />被告:戴激涛 女,<b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br />邮编:430072<br />被告:人民出版社<br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 邮编:100706<br />法定代表人:黄书元????????????????? 职务:社长<br />案由:著作权侵权纠纷<br />诉讼请求:<br />1、判令三被告立即停止侵权,销毁《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一书;<br />2、判令三被告在《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法制日报》、《中外法学》、《武汉<br />大学学报》、新浪网、搜狐网、世纪中国、天涯社区等报刊和网站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br />歉;<br />3、判令三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000元,赔偿原告为制止侵权和因诉讼所支付<br />的合理开支人民币11070元(部分费用待实际发生后再增加);<br />4、判令三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0000元。<br />5、判令三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br />事实与理由:<br />原告王天成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致力于共和、民主、宪政领域的学术研究,他于<br />1999年6月和同年年底撰写的《论共和国——重申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下称“《论<br />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一次夜半对话》(下称“《再论共和国》”)两篇论<br />文,于2000年11月发表在“公法评论”网上[<a href="http://www.gongfa.com"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gongfa.com" target="_blank">www.gongfa.com</a></a>] (证据1)并被许多网站<br />转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证据2、证据3、证据4)。其中《论共和国》署名“天<br />成”,收入《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一书(证据5、证据6<br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条之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br />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br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br />》第2条之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br />化形式。”可以看出,网上发表的文章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范畴。因而,原告<br />不仅对《论共和国》享有著作权,并毫无争议的对《再论共和国》享有著作权。<br />被告人民出版社在其编辑出版的“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中,收入了被告周叶中、戴<br />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下称《解读》)一书,该书出版于2005年9月,印<br />数为4000册(证据7)。在后记中,被告周叶中自述其写作目的,是通过“基于宪政视域<br />解读西方历史长河中的共和主义传统,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br />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意见”;他认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而后者有赖于<br />“对宪法理论和宪政实践进行全景式的梳理与考察”。周叶中承认,在写作时曾“参考<br />借鉴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对此高调致谢,表态要“真诚期待广大读者和专<br />家们的批评和建议”,他坚信“没有大家的批评,我们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可<br />能真正战胜自己,更不可能超越自己”(证据8)。<br />2005年11月,原告偶然购得《解读》一书,稍事浏览即发现不仅大量抄袭了《论共和国<br />》和《再论共和国》文中内容,而且全书谋篇布局,照搬原告论文框架,《解读》自有<br />的“学术”成果,仅限于不同资料的拼凑填充,只有第四章部分内容超出了原告作品思<br />想框架。或许是为了掩饰抄袭的痕迹,周、戴二人在大段剽窃原告作品时,往往相机进<br />行若干文字损益和语序“调整”,间或有以讹传讹甚至点金成石之处。分析周、戴对原<br />告作品的增删损益,可以看出两被告对共和主义传统存在严重误读,尤其是在全书最后<br />一章严重歪曲了共和主义的本意。<br />鉴于周叶中的“江湖声望”如日中天,他不仅是武汉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担任<br />着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要职,又在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br />中忝居次席,名列“珞珈潇湘三剑客”之首(证据9),考虑到《解读》后记中已有的诚<br />意,以及学术批评对于端正目前大学校园令人焦虑的学风的意义,原告撰写了《究竟是<br />博导,还是“博盗”?——评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等的剽窃问题》一文,初步罗列了书<br />中涉嫌抄袭的段落共36处,分别于11月23日、11月24日发表在“新语丝”和“学术批评<br />网”上(证据10)。文章指出,“《解读》一书共四章、268页,外加前言、后记,除了<br />读者可以不看的后记以外,从前言到最后一章,每一章都抄袭了我的文字,被抄袭、窃<br />取的文字,成为周先生等的立论基础、阐释对象和贯穿在全书的一条主线”。有感于两<br />被告迟迟不能正视此问题,王天成又于11月25日发表《就剽窃事件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br />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的公开信》,再次要求周、戴二位作者承认抄袭事实并公开致歉,<br />同时提醒周叶中切勿将责任推给自己的学生戴激涛,并且警告周叶中倘若坐失和解良机<br />将会招致侵权诉讼(证据11)。在上述文章中,原告给出了访问自己文章的网址和《宪<br />政主义与宪政国家》的购书信息,同时留下自己的电子信箱,以便于读者和两位抄袭者<br />检索取阅。应当说,对于周叶中、戴激涛终能体面地迷途知返,此时的王天成仍然寄予<br />厚望。<br /> <br />遗憾的是,周、戴两被告对原告的要求始终置之不理。2005年11月30日,透过《中国青<br />年报•冰点观察》记者包丽敏采写的报道(题为《谁该为宪法学家的“剽窃”负责<br />?》),周叶中终于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周叶中声称,“我们完全遵循的是学术规范,<br />没有任何问题。”他暗示“这个事情太复杂。”周叶中说,是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因顾<br />虑原告的身份,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书中原有的相关注释全部删除了,因而此事“如<br />果说有什么不好的话,跟我们作者一点关系没有”。周叶中特别强调,这件事“不仅跟<br />第一作者,跟第二作者也没有关系”。他表白自己“问心无愧”,“做任何事非常谨慎<br />小心,该怎么做就一定怎么做”,还说“我们作为一个读书人,也不希望事情牵扯那么<br />复杂。自己受点影响,吃点亏,就任它去吧。”对于这桩抄袭丑闻,周叶中的态度是,<br />“第一,不管会怎么样,我都不会去理会这个事;第二,怎么样自有人会有说法;第三<br />,该负什么责该会承担责任的自有人会负责会承担责任。”但他又对包丽敏承认,(在<br />写作时)“从网上看到了王天成的论文”,只是“有些方面我不好苟同,有些方面还是<br />有些道理”,而且“在写文章之前不知道他的身份”。第三被告人民出版社未对上述事<br />实发表意见(证据12)。至此,王天成试图庭外解决纠纷的希望完全落空。<br />而此时,周叶中、戴激涛师徒剽窃事件已在公共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倡导学术诚信和拷<br />问学者良知,籍此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12月2日,网友“十年砍柴”在“天涯社<br />区”的“关天茶舍”中发表《文人的嫖娼和剽窃》一文,指出对于文人而言,剽窃比嫖<br />娼更为不能容忍,因为嫖娼仅仅是个人私德,但剽窃却属“大节有亏”。他认为,在“<br />一个靠创造性思想混饭吃的学术圈里,剽窃是对学术规则伤害最大的行为之一,当然不<br />能原谅。”(证据13)。2005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撰写的《周叶中教授事<br />件及其他》一文,亦发表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贺卫方认为,这一丑闻除引<br />文应注不注问题之外,还涉及学术规范化的问题。他指出,除了王天成之外还有其他作<br />者的作品被周、戴二人抄袭,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的《汉娜•阿伦特主要<br />著作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全喜发表在《原道》第九辑上的论文、北京大学<br />教授李强2003年11月的演讲稿《超越大众民主与威权主义》等。贺卫方还引述了网上惊<br />爆出的被告戴激涛涉嫌抄袭北大哲学系本科生毛帽论文的劣迹,暗示戴激涛之剽窃恶习<br />由来已久。对时下学界盛行“导师挂名、学生借力”的卑劣学风,贺卫方表达了忧虑和<br />不齿,他用事实证明周叶中所谓“我们完全遵循的是学术规范,没有任何问题”的说法<br />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贺卫方教授特别指出,周、戴二位“作者”为掩饰抄袭而望文<br />生义张冠李戴,“只要表面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就引来堆上,完全无视某些类似话语之<br />间存在着的深刻差异甚至矛盾”,导致《解读》一书呈现出的奇妙景观竟然是:“‘老<br />马’共‘海克’一色,润之与老蒋齐飞。”对《解读》一书特定章节中表现出的趋附主<br />流话语以致完全丧失学术独立性的问题,贺卫方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证据14<br />)。<br />经原告统计,除全书立论主线大致“移植”外,《解读》一书**有46处大约6000余字<br />涉嫌抄袭(证据15)。根据国家版权局(权司【1999】第6号)的规定,无论“原封不动<br />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还是“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br />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的行为其行为”,都应当认定为抄袭行为,原告认为《解读》一书<br />构成了对其作品的抄袭。另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规定<br />:高校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引文应以原始文献<br />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br />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br />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br />,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原告认为,周叶中、戴激涛师徒身<br />为武汉大学教师,其学术地位和专业领域决定了他们既不存在无意间“抄袭”了原告作<br />品而不自知的可能,更不应为诿过而归咎于出版社在删除注释之前的未曾知会,并且被<br />告周叶中也表示他事先已通过网络知道王天成其人,仅仅是对其有些方面“不好苟同”<br />而已,因而,被告周叶中、戴激涛对侵权行为存在主观过错。此外,被告周叶中在剽窃<br />事实早已昭然若揭之后,仍荒诞地自命“清者自清”,顽固坚持“不予理会”的立场,<br />更是丧失了为人治学者应有的风骨和底线。<br />原告认为,被告人民出版社既然高调推出“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自应了解这一领<br />域的学术状况,并对入选书目及其作者的学术品行高下,包括对入选作品的内容履行适<br />当的注意义务。其仓促出版《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且冠之以“法学名家经典”的盛<br />名,表明该社对于本案题述之侵权行为,同样具有主观上的过错,应就《解读》一书侵<br />犯王天成著作权的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br />综上,被告出版发行的《解读》一书从结构到内容大量抄袭原告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构<br />成抄袭侵权,侵犯了原告对上述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br />等权利以及因此而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均给原告造成了巨大损失。<br /><br />因此,原告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向贵院提起诉讼,请依法<br />判如所请,保护原告著作权不受侵犯;并藉此鼓励思想探索,促进学术尊严。<br />此致<br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br />具状人:王天成<br />委托代理人:<br />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br />律师:浦志强 滕彪<br />2006年3月15日<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