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捍卫学术规范——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0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版人》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是学术规范的热心卫士。他参与起草、学术界共同参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今年8月由教育部下发,这表明学术规范建设的意义已在民间和政府层面达成共识。他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导论》也先后在今年3月、10月分别由河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都规模宏大:前者收集100多位学者的代表作,91万字;后者由20位专家合作而成,43万字。这两部书被认为是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

记  者:您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导论》先后在今年3月、10月分别由河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都是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前者收集100多位学者的代表作、91万字;后者由20位专家合作而成,43万字。这两部书,一为文集,一为专著,被认为是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您能对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吗?
杨玉圣:首先我要祝贺《出版人》杂志的出版,这使我这样的爱书人、读书人、教书人有了一份新的精神食粮。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出版人》以及您本人对学术规范问题的热情关注。人们常常以为学术规范是学者(作者)们的事儿,与编辑出版无关,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离开编辑出版业人士的关注、参与和互动,要想把学术规范落到实处,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我也希望通过贵刊呼吁有更多的编辑出版界的朋友能共同关心学术规范这样一个公共学术话题。
    如您所知,学术规范是近年来学术界、教育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有关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持续热烈,百家争鸣,成为跨世纪中国的一大学术文化景观。这一讨论以跨学科性、前沿性为其学术特色,以公益性、学术性、建设性为其基本诉求,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就中国学术的有序积累、交流、发展与创新的内在推动力而言,学术规范应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从1988年陈平原先生发表《关于“学术语法”》、杨沐先生发表《我国音乐学术文论写作中的一些问题》起,学术规范开始进入中国学界先知先觉者的问题论域。进入九十年代初,随着《学人》“学术史”主张的提出、《中国书评》“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命题的讨论,学术规范成为许多中青年学人参与讨论的公共话题。虽说始终存在着“对规范的疑虑”、“学术规范凭谁定”、“谁有资格制订学术规范”等异议与质疑,但大约以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举办“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专题研讨会为标志,学术规范终于进入中国学界的主流学术话语系统。当然,争论依然存在,问题并未消解。也许正是为了应对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2000年初《历史研究》等首都七家史学刊物公开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2002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8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另外就是刚才您提到的《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导论》的双双面世。这可以说是既往十余年来学术规范大讨论的硕果,凝聚了广大学者的劳动和心血。

记  者:能否具体地谈一下《学术规范读本》?
杨玉圣:《读本》是我和友人张保生博士合作编纂的,当时我们有三个设想:一是为了学者和读者阅读与研究的便利,二是为了学术规范讨论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三则是为当代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积累第一手的文献素材。为此确定了三项编选原则:首先,从历时性的视角,选取学术规范讨论中的标志性作品。其次,注重跨学科性,兼顾学术规范的共通性追求与不同学科的个性张扬。再次,兼容并蓄,对各家不同观点一视同仁,求同存异,以利于学者能够在争鸣中相互借鉴,使读者能够在比较中进行思考。因此,本书有很强的文献信息性、跨学科包容性,是从最近十五年我国学术界有关学术规范及其讨论的300多篇文章中的精选而成的一部综合性、专题性文集。

记  者:那么,为什么又想到撰写《学术规范导论》呢?
杨玉圣:《导论》与《读本》互为姊妹篇,两者都是朋友们集体智慧、学术合作的结晶。还在5年前的时候,吉林教育出版社的一位朋友即曾来京向我组编学术规范书稿,当时也作过尝试,但无果而终。直接倡议、促成编写这本《导论》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先生,我和保生再次携手合作,并特别邀请了北大的贺卫方教授、中国社科院的刘庆柱教授、王延中教授、北师大的王宁教授和朱旭东教授、南开李剑鸣教授、南大任东来教授和周宪教授、复旦葛剑雄教授、上海社科院童世骏教授、河大李振宏教授和周祥森编审等20位志同道合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尝试撰写了这本迄今第一本也是唯一的学术规范专著。
    本书共分三篇、17章,以纵横交叉、点面结合为原则,在全面总结最近15年来学术规范讨论的成就与共识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论述学术规范的科学体系、基本原则以及若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规范。其中上篇分别回顾了学术规范在中国的传统、讨论与建设的曲折历程以及学术研究应予遵循的基本规范;中篇选择了哲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教育学、体育学、音乐学等15个学科门类,由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学科规范作了系统阐发;下篇精心选择了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代表性的学术规范文本,具体而微,借鉴参考。
    本书的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立体式设计,力求兼顾学术规范的历时性原则、共通性取向(上篇)和学术规范的学科个性差异(中篇)。同时,还涉及学术规范的法律基础、标准性文本以及与延伸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下篇及附录)。本书在合理借鉴国际学术规范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具体语境,努力构筑中国的学术规范体系。由于是第一本,因而难免带有试验性和不成熟性,我们想在今后每隔几年即修订一次,逐步完善。

记  者:《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导论》的读者定位有什么不同吗?
杨玉圣:任何一本著作,大都涉及读者定位问题,这也是一个关乎图书命运的关键问题,因此既要明确,又要准确。就这两本书而言,各自的定位是不同的:《读本》主要是给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准备的,《导论》主要是给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朋友准备的。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主观设计,现实情况很可能是交叉的、模糊的。

记  者:那么,大学生层次的读者朋友呢?
杨玉圣:大学生是最广大的学术著作的阅读群体之一,如果他们对于学术规范这样的话题感兴趣的话,《读本》《导论》当然可以选读。不过,我们还在积极准备编纂一册《学术规范手册》,既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可能更适合于他们。这样以来,《读本》《导论》《手册》三位一体,各有侧重,也更便利于读者朋友的选择与阅读。

记  者:您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学术规范建设,不仅奔走呼号,而且身体力行,如今取得了这么丰厚的创获。那么,这其中肯定有外人难以知晓的酸甜苦辣。能向读者透露一二吗?
杨玉圣: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从事学术规范研究尤其如此。首先,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公共话题,其难度要远远超过某一个具体的专业问题。其次,正因为它难以纳入目前学科分类中的某一个专业问题,因此难免有不务正业之嫌。再次,由于学界对学术规范这个话题本身还存在歧义,因此也难免引起非议。最后,它所具有的开创性、试验性,也必然伴之以很大的风险性。如同任何学术研究一样,学术规范研究也是一个甘苦与共、苦尽甘来、乐在其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庆幸、也非常感激的是有这么多倾心合作、无私奉献的朋友们。没有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恐怕只能一事无成。

记  者:据我所知,除了这两大本学术规范的书外,您还专心致志,为学术规范建设做了其他的事情。请您作一简单的介绍,好吗?
杨玉圣:简单地说,大概有这样几件事:
——创办、主持学术批评网。在学界师友和广大热心网友的支持下,三年多来,这个网为推动学术规范、学术批评、学科建设,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尽管是“赔本招挨骂”,招惹了一些是非,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一些原来的朋友),但我还不想放弃,尽量坚持下去。目前学术批评网中的“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术批评”等栏目是发布和交流有关学术规范最新成果的主要园地。
——坚持学术评论实践。从1990年发表第一篇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这本抄袭之作以来,我始终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因为我觉得离开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就不可能建设学术规范。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学术批评是为了学术建设。这是自己的一贯主张。
——参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起草、修改与定稿。《规范》是教育部与学术界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结晶,充分吸纳和反映了有关学术规范讨论和研究的成果,为高校学术规范建设提供了蓝图。
——发起和筹办“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有50多位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的朋友出席了这一论坛,并通过、签署了由我草拟、经众多友人修改的《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
——参与“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这一论坛由教育部社政司主办,将于2004年11月3-5日在杭州举行,届时来自教育部和全国重点大学的领导同志、专家学者100多人将会聚一堂,以文会友,切磋研讨。我本人将有幸作为大会特约发言代表之一出席这一盛会。会后高教社将出版这次论坛的专集《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和《学术规范读本》《学术规范导论》一起,构成将陆续编辑出版的《学术规范书系》。

记  者:您这么多年来为学术规范建设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工作,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让人感慨,也令人感动。
杨玉圣:您过奖了。学术规范建设是一项基础学术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学术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界中人为之添砖加瓦,也需要新闻出版界的朋友们给予关注、理解与支持。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了自己愿意做、也能够做的事情,有过苦恼和沮丧,也有收获与欣慰。其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无所谓苦恼和欣慰了。


(《出版人》2004年11月号,总第3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11月3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6:1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