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解析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2 11: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333333">?</font><center>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解析</center><br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关永周 ? ? <br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美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外政策的战略思考强度,强化自身对外政策的调整,强调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推动软权力渗透等,编织与架构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有景观。本文同时分析与勾勒美国在后冷战时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特征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军事因素、外交人才基础、美国人的中心角色以及国际政治生态因素等。最后阐释蕴涵于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权力政治的固守、外交政策的军事化、自身绝对安全的困境、单纯国家利益诉求的悖论以及外交行为合法性的缺失。 <p></p><p>【关 键 词】 后冷战时代 ? 美国 ? 对外政策</p><p>【 Abstract 】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ner-oriented driving force, has contrived to weave and structure its own unique landscape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ic thinking intensively, energizing its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s, emphasizing to its own economic interest, integrating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ate power, taking the military threat containment and the diplomatic coordination mediation art union effectively as the essential political strategy, impelling the seepage of the soft power and so forth.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escribes the cause to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in the post-cold-war era such as economic reasons, political reasons, military reasons, diplomatic talent basi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zoology factors. Finally it comes to explain the limitations of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defense of political power, the militar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e dilemma of its own absolute security, the paradox of purely national interests deman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its foreign acts legitimacy.<br />【Key Words】 ?Post-Cold War Era, ?America , ?Foreign Policy </p><p>冷战结束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急剧的内源性张力的产生,美国在总结冷战遗产之后,迫不及待地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结构性、战略性、整体性调整,经过若干年的调整,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保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单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尤为重要的事,美国不仅保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而且还在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丧失全球性竞争对手所引至的短暂迷茫之后,其对外战略的主体性配置业已由冷战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进而采取实质性步骤向单极世界演进。 <br />正是基于自身在物质与精神的历史高位,美国外交政策与思想界的强势走向日趋凸现。布热津斯基在90年代所撰著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与《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之间所产生的混乱与迥异落差——从警告美国面临内战与解体之忧转为旗帜鲜明地大谈美国经济的活力、政治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吸引力——正是克林顿时代对外政策思想界思考与探索的艰辛历史过程的缩影。不仅如此,美国《外交》杂志以“正确审视美国的首要地位”为题宣称“如果说美国今天的霸权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单极世界的话,那么也就没有能够形成单极世界的了 ”, 而小布什自上台以来,进一步阐释其带有明显军事化倾向性的对外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 9?11事件的强力冲击,更加固化了以布什为核心的美国决策当局的军事安全意识,美国的霸权倾向则更是甚嚣尘上,认为是“政治,即使是国家间政治,也是地区性的 ”,其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霸权行径,业已对国际社会普遍的外交努力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特征的完整有效解析有其必要性,对于指导我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的建构与调整,改善新时期我国国际生存环境,加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p><p>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 <br />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国家利益为依托,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国际软硬环境为背景,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基本的战略诉求,着力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 American ), 建立美式帝国( American Empire )。尽管在克林顿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二者在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途径、方式与手段上存在差别,但二者在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扩张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 ”。相对而言,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侧重于对其他国家的柔性规制,而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则侧重于刚性制衡,然而,无论谁上台,其基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这既是美国国内政治权变运作的结果,也是美国不断促进其全球战略,以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结果与需要,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在行为方式上的转变,行为目标上的延续。<br />具体而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可以表述为:<br />第一、对外经济由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低级政治”上升至美国对外关系的首位,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强调自身经济利益得失、综合国力损益。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总体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而传统意义的“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划分也日渐模糊化,虽然政治与军事安全利益依然重要,但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日渐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对经济利益的诉求迅速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核心考量之一。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能执行强势扩张性的对外政策,无不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密切联系,经济利益的纠合、纷争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常态,“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胁迫别国执行有利于美国经济利益的政策’(亨廷顿) ”。对国家经济利益的强调也日渐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点,谋求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其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br />第二、维护本土安全,强化本土防御,打击恐怖主义,整合国家权力配置,提升国家安全体系的塑造与建构,成为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主导战略意图。 自克林顿政府时期起,频繁发生于美国驻各国使领馆遇袭事件逐渐引起华盛顿方面的警觉,对恐怖主义危害的打击力量也日渐增加,尽管当时尚未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然而在情报机构的信息汇总和**部门的目标选择上,亦将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列入议事日程。9?11事件是美国自1814年英军火烧白宫以来美国本土首次遭到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在深度震撼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同时,标志着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实质性到来。面对恐怖主义袭击的现实,小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改组情报部门,加强强力部门,扩大安全控制权限,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成立国土**部,协调各部门之间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对策选择,强化本土防御意识,全面提升国家面对各种威胁的情报获取与危机应对机制,甚至为了应对国内对危机可预防性及危机前干预必要性的种种责难与质疑,不断追加军费开支,发动对外战争,以期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缓解政府在相关敏感性问题所面对的压力,重塑美国人的安全信心,增强应对非对称性袭击的能力。<br />第三、以新保守主义作为推行对外战略的主导理念,在实际权力的建构、配置与运行中强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同时以极端实用主义的方式加以凸现。新保守主义作为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最活跃最具攻击性的一支,在克林顿时代不断的积蓄力量,扩大宣传平台,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高峰。“与传统保守主义者更加重视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同,其所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 ”,新保守主义者宣称:国家之间的利益具有内在的冲突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零和博弈性质的竞争,相对实力是国家的,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主要手段。唯有通过不断加强以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力量,才能切实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基于实力的均势制衡战略,才能有效的遏制新兴大国对既有国际安全与和平秩序的挑战。从维护美国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角度出发,新保守主义者强调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认为国际关系中只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人类的良知、国际法等都是无用的。因而,自新保守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对外政策之日起,其基本的诉求就由确保基本国家安全延伸至不断增加国防开支,强化自身实力建构。9?11事件以后,新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强烈地要求在对外政策领域强调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自主性,宣扬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认为在对外政策与国家安全领域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实际效果,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实用成为其对外政策决策抉择的不二选择。<br />第四、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突出对外战略中军事后盾的作用,加速全球军力的配置与优化组合,实现战略重心转换。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冷战两强之一的苏联的解体,美国以无可比拟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而,美国更加倚重军事后盾的作用,“美国必须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机制威胁潜在的竞争者,使他们甚至不敢奢望发挥较大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的作用 ”成为克林顿时代军事防务的指针,而“倚仗美国的军事力量优势,遏制所有竞争对手,重新塑造国际关系格局 ”成为小布什时代军事战略的核心目标。无疑,无论克林顿政府抑或是小布什政府,军事威胁遏制,以实力求和平是二者共有的默契,尽管双方达到军事目标的方式各异。在强化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后冷战时代美国普遍注重外交协调与斡旋艺术在危机干预、突发性事件处理及言论决策负面作用的弥合,尤其在加强经济合作、提供经济支持与援助的经济外交和以首脑会晤形式就彼此相互关心的国家间棘手问题达成谅解的首脑外交。不仅如此,自克林顿时代起,美国便开始就进行全球军力重新配置的可能性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并酝酿全球军力优化组合的可行性,并且进行军力的试探性调配,提出驱动美国以后整个外交与军事战略转型的核心概念:国防转型。小布什政府自上台伊始,即紧跟克林顿政府的步伐,国防转型便主要由理论性概念提出向实质性战略转型演进,整合国家军力配置,逐步实现欧洲战略重心向亚太欧洲双重心的转换,同时辅之以秘密外交、结盟外交等手段与相关国家缔结外交双边或多边安全防御条约或协定,企图将欧亚大陆安全形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期实现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预言:“谁统治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谁就控制(欧亚非大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维持美国在世界上作为不可挑战的帝国的地位。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横行无忌,诸如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其坚强的后盾就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br />第五、以推进民主和促进人权改善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导型依托手段,加强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软权力渗透,全面架构美国的优势战略地位。“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 ”,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政治精英,在冷战阴云渐渐淡去之后,深深体察到,仅仅凭借美国超强的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尚无法给自己竭力构筑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强力行动的局限性促使他们从自身历史文化遗产中找寻可资凭借的思想载体。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认为,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自己的自由市场和建立尊重人权的民主制度,是美国对外政策大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最成功的专制不是那种用武力来保证一致性的暴政,而是让人们不知道还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不能想象别的道路也能走得通,不了解天外有天 ”,民主与人权思想的扩展,有助于提高自身行动的法理和道义的合法性,增强国内外民众对美国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道义支持,配合自身在世界舞台上思想界与传媒界的有力支持,美国的软权力将无所不至的渗透进敌对国家的思想土壤,从而打造起基于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的道德高地,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扩大促使霸权思想的膨胀 ”。而9?11事件则为美国进一步扩张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提供了绝好的口实,如大中东改造战略,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式民主与人权思想扩张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其取得对其他国家的排他性地缘战略优势,进而实现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11:47:43 | 只看该作者
二、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产生的原因
<br />后冷战时代,不论以“经济”、“安全”和“人权”为外交支柱的克林顿政府,还是以“反恐”、“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和“扩展民主”为对外关系框架的小布什政府,其对外政策全球战略无不表现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美国的权益,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行为意图,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br />经济原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强劲、快速、持续增长,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平台,拓展了美国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的国际生存空间,尤其是在新经济的影响与带动作用下,美国率先实现信息技术的关键性技术瓶颈突破,抢占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巩固。不仅如此,大量热钱(hot money)自国外的回流,跨国公司的兼并浪潮,加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经济的有效管理与调控,极大的刺激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持续抬升,国际金融活动日渐频繁。尤其在全球化浪潮的助推之下, 美国凭借自身在贸易、投资、金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制定有助于自身利益实现的国际市场通行显性规则和隐性国际惯例,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
<br />政治原因: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带动作用之下,美国进一步通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为特征的软权力渗透,加之美国政策决策所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特征,使美国的霸权不仅建立在强大富足的物质基础平台之上,同时具有以往霸权国所欠缺的无所不至的精神辐射力。国际关系的实质始终是权力与利益的博弈,美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软权力与硬权力优势,通过一步步的政治外交行动或蚕食或鲸吞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生存空间,打造属于自己的权力优势地位与政治影响力。类似行动诸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蕴涵于其间的对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控制与保有,发生于东欧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等。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国以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自居,占据对恐怖主义作战的舆论高地,不断动用各种手段,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的政治现实,加之美国进行对外政策调整所拥有的丰富外交资源,行为政策选择的主动性更加强化了美国的政治优势。
<br />军事因素:在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的冷战阴云渐渐淡去之后,冷战思维——这一在美苏两极对峙、彼此互具毁灭性核打击力量条件下的思维怪胎——继续以其特有的“魅力”环绕在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的心头,推动美国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提高本国的军费开支,强化与各个盟国的军事联盟。众所周知,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的美国,战后一直维持着一个最为庞大的全球性战争机器,其军费开支继续保持在其他任何国家包括其西方盟国在内的压倒性战略优势。 仅以美国国防军事预算为例,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缺乏竞争对手的考虑,其国防开支在一度下降之后,便开始了新的增长期,“1999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2762亿美元,2001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3100亿美元,后因发生“9?11事件”实际支出大大超过该数字,2003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总额为3930亿美元 ”,“2005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4193亿美元(最终4533亿美元) ”,从预算数字来看,美国一国的军费开支甚至高于全球排名第2位至第21位的20个国家和地区军事开支的总和。从另一个层面看,美国现今(2002年)(仅)在军事研发领域的开支就超过了德国或英国在防务方面开支的总和。
<br />特别是9?11 事件以后,以崇尚实力,建立绝对安全体系为目标的乔治? W ?布什在新保守主义理念的推动之下,奉行进攻性的现实主义政策,在对外政策方面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凸现,将实力置于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地位,其国防开支更是以惊人的速度猛增,并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东欧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以及当今美国在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无不建立在美国庞大的军事实力之上。
<br />外交人才基础:在美国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无所不至的精神软权力的号召和策动之下,更兼美国大学所特有的学科设置与结构使其保有良好的竞争和专业水准,成为各国顶级学者、思想大师、智囊向往的“伊甸园”,更为美国输送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思想之源、智慧宝库。而美国社会对于思想文化学术界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宽容态度,促使在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政策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巨子、学术巨擘,诚如我们所熟知的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 )、 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斯坦利?霍夫曼 (Stanley Hoffmann)、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 布热津斯基 (Z. Brezinshi) 等 ,尽管这部分学者所持观点颇为我们所诟病,但其中仍有相当丰富可资借鉴的资源。
<br />学界与政界的密切联系是美国文化所特有的制度性因素,英国教授哈里丁称之为“基辛格征候 ” ( The Kissinger Syndrome ): 一个国际政治学者的权力背景(或者说与权力的联系渠道)越明显有力,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越大,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地位也越高。而学界与政界的紧密结合,使学者可以对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及时加以印校、修正,从而更好的为其外交政策服务。其理论或许为我们所异议,然可以使之以更理性、更合乎现实的目光审视国家的对外政策。如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皆有秉持新保守主义的学者兼高官的参与。
<br />美国人的中心角色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是美国社会精英乃至普通人生活的信条,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美国外交政策同样不能脱离美国自我中心角色 的泥潭。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和政治的限制,认为一切价值都应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之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社会存在的目的是维护组成该社会的个人的利益。事实上,美国人所特有的中心角色不仅对美国对外关系及其政策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性贡献,同样使其潜在的成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方针所特有的局限性的源头。诚然,不可否认,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发展沿革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建设性作用,然而,如果将个人主义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作用无限的放大,将其影响作用不切实际的加以夸大,尤其在对外政策的选择方面,就会带来致命的危机。布什政府在对外政策的反恐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二元化分界,即是美国人自我中心角色的一个缩影。
<br />国际政治生态因素:鉴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与发生作用,加之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直接或间接存在的“权位倒置”,使国际政治生态缺乏合理有效制衡约束美国的组织架构与机制体制。英法德俄等国出于自身或经济,或政治,或安全,抑或兼而有之的思维导向,使之不得不采取避其锋芒的战术性举措,附和,乃至迎合美国的霸权欲望,将与美国的双边关系置于本国对外政策的主导层面,使美国新一轮的全球扩张,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努力更加有恃无恐。而众多的国际组织圄于自身内在法律框架及自身实力的局限性,普遍缺乏对超级大国行为能力的活动管制。不仅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拥有直面美国霸权挑战美国扩张欲望的直接意思表示。换言之,“把美国从霸权地位上拉下来,把世界上其他权力中心的地位提上去,超过了现阶段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能力,因而是不现实的 ”。以当今国际社会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例,尽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强制性的执行机制,然一旦出现体制内特别是五大国之间出现矛盾纠葛纷争时,便显得回天乏力,甚至无所作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尤其超级大国有能力抛开联合国采取单独军事行动时,联合国所谓的强制性机制便荡然无存。颇具讽刺性意义的是,超级大国反倒是经常表现出对联合国制肘的不满。
<br />
<br />三、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
<br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自身的对立面。同样,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亦然。当美国不断运用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的优势进行全球扩张,扩大美国自身利益的同时,其内在的局限性必然随着时间的增长随之凸现。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地位与实力也必将随着现行扩张性对外政策的推行,自身实力的损耗而不断下降。纵观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扩张的历史与现实,尽管至今仍未结束,仍可以将该历史分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概括为:
<br />权力政治的固守。从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政策的历史沿革、生存权变来看,美国始终无法摆脱权力政治的生存状态,对实力的垂青,对军事力的痴迷,对权力政治的迷恋始终贯穿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关系的全过程。权力政治——长期支配国家间关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似一颗政治毒瘤始终环绕在强权国头脑之中。诚然,美国也不例外,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近期一系列发生在东欧中亚地区的 “颜色革命”国家的政权变更更是将美国对权力政治的固守刻画得淋漓尽致。
<br />外交政策的军事化。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努力打造新型对外政策的同时,加紧对自身冷战遗产的梳理与传承,在传统冷战思维的指导下,美国对外政策的军事化倾向日趋浓重,而美国在冷战后对自身所拥有的外交资源的配置与运用表明,美国在诉诸武力方面拥有准垄断权 ,这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美国外交为军事服务的力度与强度,加速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军事化。随着其军事化配置在外交政策制定中权重的日益加深,极易导致其外交政策脱离既有的运行轨迹,从而违背“外交政策必须以使维护和平成为可能,而不使战争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方式来处理 ”的初衷,引致一国外交政策为军方既得利益集团所挟持的困境。
<br />自身绝对安全的困境。新保守主义在冷战后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布什政府执政后期达到其影响力的巅峰。根据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加必然带来国家安全的相应增加,即国家实力与国家安全政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约翰?米尔海对之解释概括更为精辟“力量确保安全,最大的力量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而“9?11 事件”则首次打破了这个现代神话,恐怖主义活动的现实昭示了实力与国家安全并不完全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绝对安全和全面防御都是无法企及的 ”,后冷战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政治生态也得以重新调整,新的国家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使国际生存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毋庸讳言,对美国而言,传统国家安全思维在应对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未免显得捉襟见肘。
<br />单纯国家利益诉求的悖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出一国领土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经济状态。无疑,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的融合方面成效斐然,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也因此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存状态,国家间利益的相关性也悄然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试图通过打击对方来赢取本国特殊利益的行为,必然使本国的相关利益受损,影响本国经济活力的发挥。当然,冲突摩擦各方在彼此博弈中利益得失、国力损益的权重各不相同。
<br />外交行为合法性的缺失。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的推行,必然对其他国家的国家主权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威胁,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家间政治无政府状态的背景下,国家安全至高无上,国家生存是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而对涉及国家生存与安全的主权的维护是各国进行对外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方向。而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无疑对他国的主权构成了或潜在或现实的威胁,势必与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国际法主权原则及相关派生性原则构成或隐形或显性的冲突,因而势必缺失外交政策的合法性,由此美国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也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与反对。而其他国家在自身实力的局限下,必然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软权力强化对美国的柔性规制,最终必然导致美国自身影响力的下降。
<br />
<br />【参考文献】:   
<br />[1] [2] [3]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 American Primacy in Prospective”,
<br />Foreign Affairs, Jul/Aug 2002.
<br />[4] [5]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br />[6] 汇涌. 瞭望新闻周刊?美国善打经济牌[N].北京:瞭望周刊社,总第1153期,2006
<br />[7] 王传剑. 国际政治?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J].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br />[8] [9]万光. 国际问题研究?新保守派和布什全球战略[J].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
<br />[10]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br />[11] [12]王缉思. 美国研究?美国霸权的逻辑[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3
<br />[13]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br />[14]美国逐年提高国防预算推进全球扩张(图), <a href="http://news.sina.com.cn/w/2006-02-09/10008161747s.shtml" target="_blank">http://news.sina.com.cn/w/2006-02-09/10008161747s.shtml</a>
<br />[15] [16]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br />[17][美]布热津斯基著,王振西主译. 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br />[18][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等译. 国家间政治——寻找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br />[19] Richard Nixon, “Seize the moment: America’s challenge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Simon & Schuster.     
<br />
<br />
3#
发表于 2006-7-17 09:06:5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说,顶一下.
4#
发表于 2006-9-2 20:31: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白鹤,2006-07-12 11:47]<br /><font color="#333333">?非常感谢大家,这是我的第一篇较为成型的文章,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永周在这里先谢了!!</font><center></center><center>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解析</center><br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关永周 ? ? <br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美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外政策的战略思考强度,强化自身对外政策的调整,强调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推动软权力渗透等,编织与架构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有景观。本文同时分析与勾勒美国在后冷战时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特征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军事因素、外交人才基础、美国人的中心角色以及国际政治生态因素等。最后阐释蕴涵于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权力政治的固守、外交政策的军事化、自身绝对安全的困境、单纯国家利益诉求的悖论以及外交行为合法性的缺失。 <p></p><p>【关 键 词】 后冷战时代 ? 美国 ? 对外政策</p><p>【 Abstract 】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ner-oriented driving force, has contrived to weave and structure its own unique landscape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ic thinking intensively, energizing its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s, emphasizing to its own economic interest, integrating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ate power, taking the military threat containment and the diplomatic coordination mediation art union effectively as the essential political strategy, impelling the seepage of the soft power and so forth.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escribes the cause to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in the post-cold-war era such as economic reasons, political reasons, military reasons, diplomatic talent basi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zoology factors. Finally it comes to explain the limitations of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defense of political power, the militar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e dilemma of its own absolute security, the paradox of purely national interests deman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its foreign acts legitimacy.<br />【Key Words】 ?Post-Cold War Era, ?America , ?Foreign Policy </p><p>冷战结束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急剧的内源性张力的产生,美国在总结冷战遗产之后,迫不及待地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结构性、战略性、整体性调整,经过若干年的调整,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保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单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尤为重要的事,美国不仅保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而且还在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丧失全球性竞争对手所引至的短暂迷茫之后,其对外战略的主体性配置业已由冷战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进而采取实质性步骤向单极世界演进。 <br />正是基于自身在物质与精神的历史高位,美国外交政策与思想界的强势走向日趋凸现。布热津斯基在90年代所撰著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与《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之间所产生的混乱与迥异落差——从警告美国面临内战与解体之忧转为旗帜鲜明地大谈美国经济的活力、政治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吸引力——正是克林顿时代对外政策思想界思考与探索的艰辛历史过程的缩影。不仅如此,美国《外交》杂志以“正确审视美国的首要地位”为题宣称“如果说美国今天的霸权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单极世界的话,那么也就没有能够形成单极世界的了 ”, 而小布什自上台以来,进一步阐释其带有明显军事化倾向性的对外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 9?11事件的强力冲击,更加固化了以布什为核心的美国决策当局的军事安全意识,美国的霸权倾向则更是甚嚣尘上,认为是“政治,即使是国家间政治,也是地区性的 ”,其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霸权行径,业已对国际社会普遍的外交努力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特征的完整有效解析有其必要性,对于指导我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的建构与调整,改善新时期我国国际生存环境,加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p><p>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 <br />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国家利益为依托,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国际软硬环境为背景,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基本的战略诉求,着力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 American ), 建立美式帝国( American Empire )。尽管在克林顿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二者在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途径、方式与手段上存在差别,但二者在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扩张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 ”。相对而言,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侧重于对其他国家的柔性规制,而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则侧重于刚性制衡,然而,无论谁上台,其基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这既是美国国内政治权变运作的结果,也是美国不断促进其全球战略,以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结果与需要,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在行为方式上的转变,行为目标上的延续。<br />具体而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可以表述为:<br />第一、对外经济由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低级政治”上升至美国对外关系的首位,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强调自身经济利益得失、综合国力损益。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总体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而传统意义的“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划分也日渐模糊化,虽然政治与军事安全利益依然重要,但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日渐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对经济利益的诉求迅速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核心考量之一。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能执行强势扩张性的对外政策,无不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密切联系,经济利益的纠合、纷争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常态,“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胁迫别国执行有利于美国经济利益的政策’(亨廷顿) ”。对国家经济利益的强调也日渐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点,谋求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其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br />第二、维护本土安全,强化本土防御,打击恐怖主义,整合国家权力配置,提升国家安全体系的塑造与建构,成为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主导战略意图。 自克林顿政府时期起,频繁发生于美国驻各国使领馆遇袭事件逐渐引起华盛顿方面的警觉,对恐怖主义危害的打击力量也日渐增加,尽管当时尚未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然而在情报机构的信息汇总和**部门的目标选择上,亦将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列入议事日程。9?11事件是美国自1814年英军火烧白宫以来美国本土首次遭到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在深度震撼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同时,标志着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实质性到来。面对恐怖主义袭击的现实,小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改组情报部门,加强强力部门,扩大安全控制权限,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成立国土**部,协调各部门之间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对策选择,强化本土防御意识,全面提升国家面对各种威胁的情报获取与危机应对机制,甚至为了应对国内对危机可预防性及危机前干预必要性的种种责难与质疑,不断追加军费开支,发动对外战争,以期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缓解政府在相关敏感性问题所面对的压力,重塑美国人的安全信心,增强应对非对称性袭击的能力。<br />第三、以新保守主义作为推行对外战略的主导理念,在实际权力的建构、配置与运行中强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同时以极端实用主义的方式加以凸现。新保守主义作为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最活跃最具攻击性的一支,在克林顿时代不断的积蓄力量,扩大宣传平台,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高峰。“与传统保守主义者更加重视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同,其所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 ”,新保守主义者宣称:国家之间的利益具有内在的冲突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零和博弈性质的竞争,相对实力是国家的,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主要手段。唯有通过不断加强以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力量,才能切实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基于实力的均势制衡战略,才能有效的遏制新兴大国对既有国际安全与和平秩序的挑战。从维护美国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角度出发,新保守主义者强调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认为国际关系中只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人类的良知、国际法等都是无用的。因而,自新保守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对外政策之日起,其基本的诉求就由确保基本国家安全延伸至不断增加国防开支,强化自身实力建构。9?11事件以后,新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强烈地要求在对外政策领域强调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自主性,宣扬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认为在对外政策与国家安全领域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实际效果,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实用成为其对外政策决策抉择的不二选择。<br />第四、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突出对外战略中军事后盾的作用,加速全球军力的配置与优化组合,实现战略重心转换。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冷战两强之一的苏联的解体,美国以无可比拟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而,美国更加倚重军事后盾的作用,“美国必须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机制威胁潜在的竞争者,使他们甚至不敢奢望发挥较大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的作用 ”成为克林顿时代军事防务的指针,而“倚仗美国的军事力量优势,遏制所有竞争对手,重新塑造国际关系格局 ”成为小布什时代军事战略的核心目标。无疑,无论克林顿政府抑或是小布什政府,军事威胁遏制,以实力求和平是二者共有的默契,尽管双方达到军事目标的方式各异。在强化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后冷战时代美国普遍注重外交协调与斡旋艺术在危机干预、突发性事件处理及言论决策负面作用的弥合,尤其在加强经济合作、提供经济支持与援助的经济外交和以首脑会晤形式就彼此相互关心的国家间棘手问题达成谅解的首脑外交。不仅如此,自克林顿时代起,美国便开始就进行全球军力重新配置的可能性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并酝酿全球军力优化组合的可行性,并且进行军力的试探性调配,提出驱动美国以后整个外交与军事战略转型的核心概念:国防转型。小布什政府自上台伊始,即紧跟克林顿政府的步伐,国防转型便主要由理论性概念提出向实质性战略转型演进,整合国家军力配置,逐步实现欧洲战略重心向亚太欧洲双重心的转换,同时辅之以秘密外交、结盟外交等手段与相关国家缔结外交双边或多边安全防御条约或协定,企图将欧亚大陆安全形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期实现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预言:“谁统治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谁就控制(欧亚非大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维持美国在世界上作为不可挑战的帝国的地位。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横行无忌,诸如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其坚强的后盾就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br />第五、以推进民主和促进人权改善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导型依托手段,加强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软权力渗透,全面架构美国的优势战略地位。“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 ”,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政治精英,在冷战阴云渐渐淡去之后,深深体察到,仅仅凭借美国超强的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尚无法给自己竭力构筑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强力行动的局限性促使他们从自身历史文化遗产中找寻可资凭借的思想载体。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认为,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自己的自由市场和建立尊重人权的民主制度,是美国对外政策大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最成功的专制不是那种用武力来保证一致性的暴政,而是让人们不知道还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不能想象别的道路也能走得通,不了解天外有天 ”,民主与人权思想的扩展,有助于提高自身行动的法理和道义的合法性,增强国内外民众对美国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道义支持,配合自身在世界舞台上思想界与传媒界的有力支持,美国的软权力将无所不至的渗透进敌对国家的思想土壤,从而打造起基于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的道德高地,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扩大促使霸权思想的膨胀 ”。而9?11事件则为美国进一步扩张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提供了绝好的口实,如大中东改造战略,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式民主与人权思想扩张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其取得对其他国家的排他性地缘战略优势,进而实现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p><br />[/quote]<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9:46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