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13 19:38:14
|
只看该作者
二宗教改革对FaGuo的影响较大。接受了新教的南方贵族集团与坚信天主 教的♀方贵族集团间的矛盾,由教派冲突最终酿成战争。战争从附年持 续到1594年,给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亨利四世(1589一
<br>
<br>1610年在位)登上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息了战争,宣布天主教为国 教,颁布南特敷令,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在国内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得以 恢复的基础上,亨利四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重新获得了地中海东岸、西亚 和比利牛斯半岛的商业地位。1604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和诺曼底商人公 司,并在北美的魁北克建立了殖民据点。在对外关系上,亨利四世针对长期 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在实践上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 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FaGuo的均势"①。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继任的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 位)的宰相、红衣主教阿尔芒·让·黎塞留(1624-1642年在任)沿袭了亨 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时期,黎塞 留先是支持瑞典、荷兰等新教国家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作 战,后又使FaGuo直接参与战争。黎塞留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把国王 和国家视为一体。他把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FaGuo建设成欧洲最强国视为 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在他的治理下,FaGuo恢复了在欧洲的 重要地位。\r<br>
<br>新航路开辟后,德意志因远离西欧新兴经济中心,经济渐趋衰退,政局 动荡。到17世纪初,德意志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诸侯与诸侯之间,诸 侯与皇帝之间,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宗教改革后,各诸侯分为新教和天主 教两大阵营。在教产问题上,两派矛盾激化。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 领地在德意志各邦中版图最大,其统治者也总是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 而成为天主教阵营的核心。皇帝希望能联合天主教势力,限制新教势力,恢 复和加强中央集权,但天主教诸侯虽然在对付新教诸侯上与皇帝一致,却不 愿意中央权力加强,重新受制于皇帝。\r<br>
<br>西班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国内天主教势力强大,与奥地利总是 相互支持。西班牙原是欧洲大陆和海上的一个强国,在海内外占有广大的 殖民地。但由于长期与英、法竞争,征战连年不断,经济每况愈下。其属地 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共和 国。这给了西班牙沉重的打击。到17世纪初,西班牙己结束了它的鼎 盛期。\r<br>
<br>北欧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丹麦和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时有战\r<br>
<br>
<br>
<br>
<br>
<br>争发生。瑞典原来附属于丹麦,1523年宣布独立。从16世纪中期以来,瑞 典开始向海外扩张,控制了波罗的海的航海权。到17世纪初时,瑞典已成 为北欧的最强国,由于波罗的海的航海权关系,与德意志北部的诸侯国矛盾 较大。瑞典在宗教改革后,宣布为新教国家。1588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 安四世(1588-1648年在位)即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工商业 的发展,并取得成效。丹麦企图重新控制瑞典,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要港, 但屡遭失败。克里斯蒂安四世还企图夺取北德意志的若干教区,并因此卷 入了"三十年战争\"。\r<br>
<br>在东欧地区,俄国与波兰、立陶宛以及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 商道而进行着不间断的武装较量。沙皇俄国是一个农奴制的君主专制国 家,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各国。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是几代沙皇 的梦想,但直到17世纪初,俄国仍是一个内陆国家,在欧洲政治中处于边缘 地位。波兰在16世纪呈上升趋势,是波罗的海地区的一大强国。旦旦主F 波兰与立陶宛大公国合并,成为欧洲|除俄国之外最大的国家。波兰与俄国、 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不断进行征战,领土互有取舍。南部的奥斯曼 土耳其也是波兰的一个长期敌人。波兰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自17世纪中期起,当它的邻国逐渐强大起来时,波兰却迅速衰落,成为被瓜 分的对象。\r<br>
<br>总之,到17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实力已经有了明显的高下区分。 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刺激下,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扩疆拓土,弱小国自然成为 被欺凌的对象。战争的爆发需要时机,局势的动荡孕育着新的纷争,各国都 在蓄势以待。\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