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国关 连玉如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30 21: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题:德中友谊奖”得主:一片冰心连玉如(来自:中国硕博网)
10月10 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连玉如教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接受了由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颁发的首届“德中友谊奖”。同时获此荣誉的还有原中国驻德大使王殊先生和中国政法大学中德学院院长米健教授。“德中友谊奖”是今年10月1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使馆为庆祝德国统一日而设立并首次颁发,主要授予在文化、科学或政治领域长期以来或通过某一杰出之举为德中关系做出具有长远影响的贡献的人士。

对于荣获这一国家级奖项,连教授一直低调,许多北大师生并不知晓。在记者的恳求下,连教授终于答应接受采访。

阳光慵懒深秋上午,在北京大学蔚秀园的寓所中,连教授向记者吐露了她留德十年,情系燕园的经历和情结。与德国的不解之缘连教授和德国有着很深的缘分。1963年秋,9岁的连玉如考入了北京市白堆子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开始学习德语。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连玉如毫无例外地经历了“**”岁月,在塞外的科尔沁草原当了3年兵。塞外苦寒地,学子火热心。凭借着小学德语老师从北京寄来的一套大学德语课本,她开始如饥似渴地自学起德语来。由于害怕被扣上“白专”帽子,她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学习。1973年,惊蛰前后春雷声中,连玉如终于返回城市。然而,苦于没有单位推荐,他不能作为工农兵学员“上管改”(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思想改造大学),她只能以复员军人的身份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当打字员。1976年,中国这艘庞大的航空母舰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四人帮”被粉碎,大学回复考试招生。连玉如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与班上潜心语言文学的同学们不同的是,她对德国的政治、历史、外交等问题更感兴趣。她的毕业论文是班上唯一没有以语言或文学方面的论题撰写的。连玉如选择的题目是领导德国首次实现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果说缘分是相互的选择,那么或许这篇论文已经注定了她此生与国际政治专业,与德国问题的不解之缘。1984年连玉如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获得赴德进修的机会。在德国学习、生活一年半之后回到北大国政系——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讲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政策”课程,并编写了这方面教材。学海无涯。1988年,连玉如再度赴德,在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遭,她一去就是八年,再回祖国,已是1996年。北京,柏林;柏林,北京,一个痴心学术的女子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部求学求知的双城记,它里面所记载的,是那个施普雷河畔的纯真年代,是那个未名湖边的无怨青春。

步入连教授家客厅,首先吸引客人目光的是一帧德国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和帝国大厦的照片,用镜框镶嵌悬挂墙上。“我有近40年之久的‘德国情结’”,连教授感喟道。其实,何止连老师一人,北大与德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德国对北大,甚至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都有很深的影响。周恩来、朱德、乔冠华等革命先辈,都曾在德国游学。而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著名学者宗白华、季羡林等,也都是在德国接受的专业教育。资助季羡林先生赴德留学的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于今年9月27日又启动了资助北大德国研究中心的项目,70多年来德国与北大的文化学术交流始终维持着,发展着。 “我看季先生的《留德十年》,那里面很多对德国风土人情的描述至今都没怎么变,觉得很亲切。我喜欢在看书时候有德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德国发达的哲学、艺术等对我的个人思想发展有影响。”

痴迷德国文化的连玉如作为国门打开不久的留学生,在拿到学位以后为什么没有定居异国他乡而是选择回国之路呢?这不能不谈到她的另外一个情结:教师情结。1995年1月,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连玉如回国探亲;在京期间,她应曾在飞机上认识的中国政法大学杨铮老师之邀,到政法大学为学生举办讲座。离开讲台近8年,重登讲台后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热切的脸庞,“我的魂儿都给勾回来咯!”多年后连老师回忆起那次经历,依然陶醉在重返讲坛的兴奋中。这次讲座使连玉如下定决心必须重返讲坛。“我喜欢学校的氛围,喜欢教学科研,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热切的教师情怀,十年的留学积累,主观和客观因素最终把连玉如推上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而今,她给本科生开设“欧洲联盟概论”课,视域已从德国转向整个欧洲。“我这一生就干了两件事:在中国用中文讲德国,在德国用德文讲中国”。连老师自己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人生的两个情结。因为“德国情结”,所以负笈海外,一去十载;因为“教师情结”,所以诲人不倦,笔耕不辍。根留燕园作为1977届本科生和1982届硕士研究生,连玉如在北大度过了六年半的学习生涯。1986至1988年在北大任讲师,1996年回国后任教至今,算起来她在北大已经整整度过18个春秋!燕园始终是她人生旅程中的一个根。即使是在德国攻读博士期间,唯一一次回国收集研究资料,她也是以北大为主要依托。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相对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始终吸引着连玉如,令她难舍难弃。而今,刚刚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连玉如,看淡了窗外的林林总总,怡然往返于燕园和蔚秀园之间,心平如水,宠辱不惊。正是因为有这样扎根燕园,淡定从容的心态,连教授才能积十余年勤奋思考之功,出版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一书;在2004年6月荣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后,又于2005年10月获得首届德国国家级奖项“德中友谊奖”。连教授的学术成果是北大这棵大树结出的果实,而这丰硕的成果同样为北大增添了光彩和荣誉。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方能薄发。利希顿堡曾经说过:“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利”,我想连教授教书著书,却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行使思考的权利。愿连教授的人生在其第二个春天里愈加情深,愈加意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9-30 23:21:57 | 只看该作者
知人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9-30 23:23: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0-5 01:21: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0-5 23:03:31 | 只看该作者
低调,真正学者应有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3-27 10:59:05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2:0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