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e: 巴黎印象——书信一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18:2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所谓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追根溯源,究竟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
以前看过一本小书《外来语古今谈》,震惊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字、词、成语中竟然有那
么多的外来成分。在上梵文课时,更是对古代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又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原来南北朝隋唐时期士大夫取梵文名字有如今日取英文名字那样,是一种时尚。此
外,我们今天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裤子、椅子,则是当日的异族(游牧人)传进来的“舶
来品”。中国的历法,从明末开始就已经吸收西方的科技。
周振鹤先生在《随无涯之旅》中有一篇关于中日文化心理比较的文章中做了一个非常生
动的比喻。他说中国人把外来文化当饭吃,吃下去,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而日本人则
是把外来文化当衣服穿,衣服过时了,就换一件。想想汉语中“蜜”、“牙”、“沐猴
而冠”这些令我们浑然不觉的外来语(具体参见上引《外来语古今谈》);想想日本的
“大化改新”以及二战后向美国一边靠。的确如此。
以前尚且如此,更不论是如今这个世代。不同的是,当初我们是以自信的姿态来接受外
来文化的。而现在,多少是有些自卑的,或者说,是强势文化的学习者、追随者。或许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才会出现“国学热”这类现象。
我们今天要讲文化复兴,恐怕并不能通过保存传统来达到。博物馆中的藏品当然是有存
在的价值,但不意味着这些藏品可以派实际的用场。它们可以回答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但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向何处去。我们今天也不能举国穿着“汉服”到处走。而且,我们
今天所谓“保存传统”也是
很可怀疑的。至少在最初清明这个节气和寒食节是分开的。而我们今天已经混为一谈了。
唯一较少改变,也很难改变的是我们的文化心理。这才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也是不
用花什么心思去保存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是“吃下”外来文化的结果,那么中国未
来的文化走向也无

法屏除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继承了我们祖先的文化心理,如何来“吃下”和消化今日
的外来文化。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 在 guagua (我把风筝放上天) 的大作中提到:

:     在系版发文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每天上来看看倒成了必修的功课,遂又
: 引起我发文的兴趣。新友、旧友原来仍在潜水,大家仿佛都从未离开过,走得远了,这
: 里仍还是我们最方便见面的地方。就从这篇书信开始吧。
: C君:Z君:如面。
:     我在巴黎已经基本上安顿下来,并已上了两个礼拜的学前培训课程,今天正式开学
: 了。我在巴黎适应得很快,生活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饮食虽然还习惯,但为了节省,
: 还有饮食习惯的原因,每天都坚持至少自己做一顿饭,好在我住的大学城在13区,临近1
: 4区的中国城,可以方便的买到各种东西。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语言。虽然这一年
: 来法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实际用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语
: 言不行,就没有办法准确和迅速地掌握知识和信息,所以我现在下决心花大力气首先把
: .................(以下省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2:5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