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批评] 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育基地欧盟研究中心在京召开五年规划起草工作座谈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0 20:4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7月7日,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育基地欧盟研究中心五年规划(2013-2017)起草工作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会议室明德国际楼402室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包括教育部国际司欧洲处处长杨晓春,教育部国际司专家处周炼、孙辉,外交部欧洲司综合处处长曹蕾和来自国内三所大学的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育基地欧盟研究中心的代表,即四川大学副校长、欧盟中心主任石坚、副主任李竹渝和易丹,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中心执行副主任戴启秀和中国人民大学欧盟中心“让莫内”终身教授宋新宁、欧盟中心执行副主任闫瑾和罗天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中心主任赵刚和山西大学维谢格拉德中心主任刘华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程鑫、科研处副处长牟锋等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闫瑾执行副主任主持,主题是讨论欧盟中心五年规划(2013-2017年)起草工作。杨晓春处长在讲话中指出,欧盟研究是加强中国对外交流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必须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互动、研究队伍的培育建设和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次教育部国际司组织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培育工作,力图使得基地逐步成长为本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并发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曹蕾处长指出,外交部十分希望加大高校对外交工作的支持,通过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加强与欧洲的沟通联系,将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有力的政策支持。欧盟作为有别于美国的一个多极化、规范性的国际行为体,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的欧盟研究也是为中央外交战略谋篇布局的重要依据。从近期来看,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以及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建立。他建议可以由外交部牵头,每年举办1-2次欧洲形势研讨会,邀请国内欧盟研究知名专家学者赴欧访问交流,同时利用媒体力量形成中欧互动的社会影响力。四川大学的石坚教授谈到了欧盟中心的建设在服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欧盟中心既要注重欧盟问题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又要关照现实性研究,聚焦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决策咨询能力。宋新宁教授提议可以发挥中国十位让莫内教授资源优势,形成中国的让莫内教授合作网络,利用中国让莫内教授的学术声誉促进与欧洲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实质性、高层次的交流合作。罗天虹介绍了今年五月份教育部在北京大学主持召开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五年规划(2013-2017年)”座谈会会议精神,提出必须加强基地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并且提高国内学术资源整合度。李竹渝介绍了川大欧盟中心的规划设想。戴启秀介绍了上外欧盟中心的计划方案,并就中国欧盟研究的政府支持导向发表了意见,提出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能只局限于大国政治,中国的欧盟研究也不能过度依赖于英文资料,要多培养多领域、宽层次的综合性人才。闫瑾介绍了人大欧盟中心工作方案草案,提出中心将在学校的支持下重点做好如下工作:第一,为新近启动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提供智力服务;第二,充分利用“中法学院”的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第三,探索与欧洲研究机构合作办所的新模式;第四,加强学术科研,树立研究品牌,力争成为欧盟核心研究基地。
       参会者还以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五年规划结构框架草案为讨论蓝本进行了热烈、积极的讨论,明确了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中心在未来五年的分工和合作。学者们一致认为,欧盟中心的建设,既要积极推行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综合研究,形成各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之间、专家学者之间协作共赢和资源共享的网络机制,又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引进多样化的研究模式。此外,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的欧盟中心也应该推进与欧洲高校合作建设中国研究中心,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和“知华派”,更多地“走出去”,为中欧合作提供长期的理论和信息支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23: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