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战后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8 18: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8、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本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但是,由布雷顿森林会议诞生的两个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19、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H.B.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尚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此次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同盟国联合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20、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21、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22、共同安全法(Mutual Security Acts)
20世纪50年代国会通过的一组对外援助法案。以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经济和技术援助来达到“确保美国安全和促进它的对外政策”的目的。根据1951年《共同安全法》规定,美国国会以前通过的《经济合作法))(1948)、《共同防御援助法》(1949)和《国际开发法》(1950)均包括在这个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因此,它是美国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外援助的法律依据。该安全法于1961年初由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对外援助法案取代。

2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独立后,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3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H.C.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1日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月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A,H.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24、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R.M.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5、富尔敦演说
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26、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7、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拉伯联盟,为阿拉伯国家的区域性组织。1944年9月,在埃及建议下,阿拉伯各国外长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埃及、也门等7个独立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与会代表签订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又称《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事务和利益等。1950年4月,在开罗签订《阿拉伯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理事会是最高机构,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每年3月和9月举行例会,并有常设秘书处。总部原来设在开罗,从1979年起,因埃及的成员国资格被中止,迁至非洲的突尼斯。至1986年成员国有20个国家及巴基斯坦解放组织。

28、“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倡议。美国政府于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因此项计划扩展到宇宙空间并涉及太空武器。故又称“星球大战计划”。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在太空或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反弹道导弹的多层综合防御系统,拦截并摧毁袭击美国的战略导弹:美国为实施此项计划,于1984年4月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199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结束“星球大战计划”,并将发展文基反导弹防御系统转为发展陆基反导弹防御系统,改“战略防御计划局”为“弹道导弹防御局”。

29、欧共体
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是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的前身,它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又名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3个相互独立的组织,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25日,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过4次扩大,现已发展到包括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在内的15个国家。
1952年6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上述6国领导人聚会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这些文件统称为《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6国又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原来的3个组织仍继续存在,各以独立的名义活动。《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这个共同体主要致力于欧洲经济方面的合作与联合,是欧洲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它对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欧共体的组织机构主要有:(1)欧洲理事会问(2)欧洲委员会(3)ouzhouyihui(4)欧洲法院;(5)欧洲审计院。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于是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0、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美国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是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一是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犹太国,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国”。5月15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随之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等国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宣丰与以色列处于交战状态。这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阿、以中东战争爆发了。战争一直延续1949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不统一而战败。1949年2月到7月,埃及等四国分别同以色列签定了停战协定。
31、巴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指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会议。会议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的政治宣言中“谴责”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所谓“中国违反人权的暴力镇压”。宣称要采取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及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七月十七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横加指责,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人民日报》于七月十七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不能接受。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1次首脑会议。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经济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联盟(当时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

32、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前身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50年代,当时的苏联最早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 1966年7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召开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2年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同年l1月22日~1973年6月8日,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年7月~1975年8月分3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此后,先后召开了4次续会和3次首脑会议。 1995年1月1日起,欧安会更名为欧安组织。

33、安理会589号决议
1987年7月20日由安理会一致通过。主要内容:两伊立即停火,把军队撤到国际公认的边界之内,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由联合国秘书长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负责核查、证实和监督停火与撤军,并敦促两伊予以合作;促请其它国家不采取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任何行动,以促进本决议的执行;经过协商,委托一个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并尽快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报告。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两伊战争第一次一致通过的重要决议,为全面、公正解决两伊冲突提供了良好基础。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不久结束。

34、巴黎统筹委员会
二战后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负责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禁运的机构。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参加国有美、英、法、西、德、日、意等15个国家。基本宗旨是;限制成员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特别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委员会下设若干机构:咨询小组是决策机构,调整委员会是负责对苏东国家实行进口管制的机构,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中美关系解冻后,该组织对中国禁运不断放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该组织作用不断下降,至1994年7月被对武器及有关产品和技术采取出口限制的新的国际协定—瓦瑟纳尔协定所取代。

35、北部湾事件
又称东京湾事件。美国于1964年8月在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总统 L.B.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

36、柏林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去联邦德国的通道有4条铁路,4条公路,两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了隔离设施,包括高墙、铁丝网等,45公里横穿市区,120公里包围西柏林,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交界处开了9个过境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1990年7月2日,民德宣布全部拆除柏林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11-11 22:05: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7 04:49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