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22" border="0"><tr><td class="fb14 lh22">【<b>来源:中国青年报</b>】 </td></tr></table><img src="http://images.sohu.com/ccc.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8" border="0"><tr><td class="fb14 lh22"><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r><td class="content" id="fontzoom"><br />第1页第2页第3页<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15/Img247061139.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td></tr></table><br /><a href="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15/Img247061139.jpg" target="_blank">随着近年来博士生扩招,博士毕业生数量增多,他们就业时不像前几年那样俏了。徐元宾摄</a><br /><br /></td></tr></table><p> 2005年6月,当潘菊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她心头一阵激动,连忙告诉一个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同学给她回复了一封邮件,里面这样写道:“祝贺你加入一个在中国越来越垃圾的群体!”</p><p> 同学的自嘲里隐含着诸多的无奈。如今,一年多的读博时光过去,潘菊并不承认自己是垃圾,但的确感受到了和当时那位同学一样的无奈、压力和困惑。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r><td valign="top"><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350" align="left" border="0"><tr><td></td></tr></table></td></tr><tr><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54" align="left" border="0"><tr><td width="4"></td><td></td></tr></table></td></tr></table></p><p> <strong>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和导师聚在一起聊一聊</strong></p><p> “在国外,导师为博士生做的事应该比博士生为导师做的事要多,而在国内,刚好颠倒。”武汉某重点大学管理学博士生远潇说,有些博士生就是导师的打工仔,而且没有报酬。</p><p> “我们这些留在国内读博士的人同样很优秀,但成绩与我们差不多的同学出国读博后,很快就出成果了,而我们在国内要出成果却很难。”远潇认为,博士生阶段是一个人学术生命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而国内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没能给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因而,他们往往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像同辈在国外取得的成果。</p><p> 作为文科博士生,武汉某高校传播学博士生何军(化名)和远潇的生活比起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个人自由支配时间很充足等,但学术上的困惑是共同的。</p><p> 读博一年多来,何军很少有机会与导师就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交流。“只有逢年过节我们才能聚在一起聊一聊,平时很难见到导师”。</p><p> 除了很少有机会与导师交流外,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何军曾经提议与同专业高一级的博士生搞一个学术交流活动,但没有多少人响应,至今也没能如愿</p><p> 在远潇的促成下,他所在的研究所尝试着每周搞一次博士生学术交流会,但在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参加时,却得不到回音。“相比之下,跟以前完全没有交流还是好多了,不同思想的碰撞会产生一些灵感,有些碰撞出的火花对研究是至关重要的。”</p><p> 国外的研究成果多在形成期间就已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能被广泛认可。而国内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各自为战,其成果在国外被认可的情况也大打折扣,远潇说:“有些文章哪怕是第三、第四作者中有一个是外国专家,文章被收录被认可的情况就会好很多。”</p><p> 导师带的博士生过多也是影响博士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远潇介绍,如果算上不脱产的在职博士生,有些导师带的博士生达到二十多人,还有何质量可言?</p><p> 在采访中,不少博士生表示,在欧美,导师与学生情同父子的情况很多,他们也很希望能拥有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导师,但国内这样的导师却不多。</p><br /></td></tr></table></td></tr></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