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4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国际政治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31 16:0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无聊啊无聊啊无聊啊,就一直在研究这个东东,大家没事也看看吧。[s:2][s:2][s:2]
社科院国际学部的基本上都全了呵呵~~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 ? ? ? ? ? ? ? ? ? ? ? ? ? ?
一、培养目标
1、? ? 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3、? ? 身体健康。
二、培养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学位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学生与导师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见面交流制度,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鼓励并帮助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三、研究方向
1、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政治学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二级学科。国际政治学研究可以大体分为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两部分。这两部分有所区别,但也相互联系,因为研究国际政治理论,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实证分析,而研究现实问题,也离不开理论层面的综合与概括。就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方向而言,侧重点是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范式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并且会结合现实问题,研究国际冲突与合作理论、国际安全理论以及有关各种全球问题的基本理论。
2、当代全球问题
? ? 主要涉及全球政治理论和全球性问题两大部分。“全球政治”是一个新兴起的研究领域,它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有交叉之处,但又不相同。国际政治主要涉及主权国家间的关系,以国家权力和利益为核心。全球政治则是全球层次的政治学,简言之,即站在全球角度,超越国家主权和边界,研究全球性问题和全球各种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对象除主权国家外,还包括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社会运动等。重点在于研究各种全球行为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它们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和趋势。全球利益、全球安全、全球治理及超越国界的各种全球性问题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 ? ? ? ? ? ? ? ? ? ? ? ? ??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 ? ? ?? 3学分
(2)外国语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 ? ? ? ? ? ? ? ? ? ? ? ? ? ?? 3学分
3、专业课
(1)国际政治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4学分
(2)国际战略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4学分
(3)国际安全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 ?? 4学分
(4)中国外交?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学分
(5)当代全球问题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4学分
4、选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学分
5、社会实践 (必修)? ? ? ? ? ? ? ? ? ? ? ? ? ? ? ? ? ? ? ??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1、硕士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要对自己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实事求是的自我鉴定,认真填写《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登记表》。班级进行评议,班委会和班主任填写评语。
2、由导师审核硕士生入学后的全面表现,写出导师意见。
3、由系主任、导师等组成的系考核小组,在听取或审阅硕士生的科研报告(内容以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为主),以及根据硕士生的综合情况,签署系考核等级(合格和不合格)。
4、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考核小组的意见进行审议,通过后报研究生工作处和教务处。
5、对经研究生院批准的,考核为不合格者,按照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七、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选题应有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
2、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并注重学术规范。
3、硕士研究生用于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一般在三万字左右。
4、论文初稿要求第五学期期末完成,通过资格审查后,参加当年的答辩。
八、其他
1、导师应在硕士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制定硕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2、硕士生的公共必修课和研究生院内开设的学部课程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第二学年完成。
? ? ? ? ? ? ? ? ? ? ? ? ??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 ? ? ? ? ? ? ? ? ? ? ?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3、身体健康。
二、培养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学位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学生与导师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见面交流制度,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鼓励并帮助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三、研究方向
1、国际关系理论
要求学生系统研读理论关系理论文献,打下进行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能够较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在学习中,应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对主要范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对各种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并掌握有关国际安全、中国外交、全球问题等领域的专门知识。
2、当代全球问题
要求学生系统研读理论文献,打下进行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能够较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在学习中,应掌握全球政治的基本理论概念,对各种全球问题有清楚的了解,对各种研究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并掌握有关国际组织、全球市民社会、全球治理、中国外交等领域的专门知识。
3、外交决策学
要求学生系统阅读外交决策学方面的有关理论文献,能够运用理论分析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决策程序、特点和影响,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由于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很多,学生可以侧重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如搏弈论、决策心理学、系统论、决策文化,等等。通过综合学习和重点研究,学生能够从外交决策的角度进行外交政策分析和其他国际关系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硕士研究生提前修满学分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批准可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 ? ? ? ? ? ? ? ? ? ??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 3学分
(2)外国语课? ? ?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 ? ? ? ? ? ? ? ? ? ? ? ? 3学分
(2)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 ? ? ? ? ? ? ? ? ? ? ? ?? 3学分
? ? 3、专业课
(1)国际关系理论?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2)国际战略学? ?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3)国际安全概论?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4)中国外交? ? ?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5)当代全球问题概论? ? ? ? ? ? ? ? ? ? ? ? ? ? ? ?? 3学分
(6)外交决策学概论?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7)外交政策分析? ? ? ? ? ? ? ? ? ? ? ? ? ? ? ? ? ?? 3学分
? ?? 4、选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学分
? ?? 5、社会实践(必修)? ? ? ? ? ? ? ? ? ? ? ? ? ? ? ? ? ??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1、硕士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要对自己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实事求是的自我鉴定,认真填写《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登记表》。班级进行评议,班委会和班主任填写评语。
2、由导师审核硕士生入学后的全面表现,写出导师意见。
3、由系主任、导师等组成的系考核小组,在听取或审阅硕士生的科研报告(内容以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为主),以及根据硕士生的综合情况,签署考核等级(合格和不合格)。
4、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考核小组的意见进行审议,通过后报研究生工作处和教务处。
5、对经研究生院批准的,考核为不合格者,按照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七、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选题应有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
2、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并注重学术规范。
3、硕士研究生用于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一般在三万字左右。
4、答辩时间要求在当年的5月20日之前完成,硕士论文提交给答辩委员与答辩时间之间的最短时间不得少于20天。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硕士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第二学年完成。社会实践要求在第五学期末之前完成。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 ?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 ?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 ?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10016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理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国际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
1、? ?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讲授国际政治作为一个学科的由来,以及这个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2、? ?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对这个学科进行界定,讲授它的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
3、? ?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讲授国际政治学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方法和知识的类型,并且讲授该学科在方法论上的一些主要争论。
4、? ? 现实主义——讲授现实主义作为国际政治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的由来和发展,并分别介绍这个学派的主要分枝,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评论。
5、? ? 跨国主义——讲授跨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和与现实主义的对照,并且分别介绍属于这个范式的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学派。
6、? ? 其他非主流的国际政治理论——介绍现实主义与跨国主义这两个主流范式之外的其他理论学派,包括世界体系论、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
7、? ? 主权国家——介绍主权的概念与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点。
8、? ? 非国家行为体——介绍非国家行为体,诸如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的属性与特点,并介绍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9、? ? 国际权力结构——介绍国际权力结构即世界格局的构成及其演变特点。
10、国际组织与冲突解决——讲授国际组织对国际冲突与争端解决的作用与机制。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指定教材与参考书目,理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范式,可以在把握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对国际政治的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参阅书中各章后面所开列的进一步阅读书目);
2、? ?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 ?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S610017
课程名称:国际战略学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国际战略学的课程包括国际战略基本理论和各国战略分析两部分。本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是:
1、? ? 国际战略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介绍战略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战略概念的界定,战略的层次与类别,以及国际战略的内涵与研究范围。
2、? ? 国际战略要素——介绍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国家实力与战略资源,以及国际战略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内政治要素和文化思想要素等。
3、? ? 国际战略决策——介绍战略决策体制、对战略目标的评估、对外部威胁的判断、对国家实力的评估以及战略手段的选择。
4、? ? 国际战略模式——介绍霸权战略、均衡战略、合作安全、“搭便车”以及和平共处等模式。
5、? ? 大国战略分析——介绍美国战略、俄罗斯战略、欧盟战略、日本战略等。
6、? ? 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介绍中国的战略思想传统、新中国对外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在新世纪的国际战略选择。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目,理解并掌握战略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能够联系实际,从战略的高度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并能够就相关国家的战略思想与战略决策提出自己的判断。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 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时事出版社,1988年;
2、? ? 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 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课程编号:S610018
课程名称:国际安全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安全的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 ?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介绍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安全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2、? ? 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介绍安全理论的核心概念即安全关系,以及国际关系不同范式对安全关系的不同阐释。
3、? ? 安全战略分析——介绍国家追求安全的不同模式和不同的安全战略选择。
4、? ? 国际冲突与合作——分析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表现,并阐释有关的理论概念。
5、? ? 干涉与干涉主义——介绍干涉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的主要影响。
6、? ? 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介绍经济安全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和经济危机等。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了解和理解国际安全的基本理论,能够分析国际安全的基本问题。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及书中各章后所列进一步阅读书目)。

课程编号:S610019
课程名称:中国外交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阐释现代外交学的基本知识,介绍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并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 ? 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介绍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影响国家对外决策的主要因素。
2、? ? 国家对外决策——介绍对外决策的类型、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以及对外政策工具。
3、? ? 外交的界定——介绍外交的本质与定义。
4、? ? 外交的历史演变——介绍外交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当代外交的主要特征。
5、? ? 外交谈判——介绍外交谈判的不同战略与策略、讨价还价的过程与目标、外交谈判的不同阶段。
6、? ? 外交制度——介绍外交准则、外交惯例与外交机构。
7、? ? 新中国的外交史——介绍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四个不同阶段,探讨其经验与教训。
8、? ?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介绍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的总体模式、中西文明的对比,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目,了解并理解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模式。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七、十六章(及章后开列的进一步阅读书目);
2、? ?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 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课程编号:S610020
课程名称:当代全球问题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东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课、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篇:从国际政治到全球政治
? 第一章:国际政治研究与全球政治
? 第二章: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
? 第三章:关于全球问题研究的主要思想
? 第四章:全球政治研究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 第五章:相关方法论及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篇:主要前沿问题
? 第一章:主权和主权国家的前途
? 第二章:全球市民社会
? 第三章:反全球化运动
? 第四章:全球治理
第三篇:全球问题研究
? 第一章:生态环境
? 第二章:恐怖主义
? 第三章:难民
? 第四章:移民
? 第五章:跨国犯罪
? 第六章:武器控制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介绍和讨论全球政治理论和全球性问题为对象,旨在使学生对当今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并能理论结合实际,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 ? [德]乌.贝克.哈贝马斯著,王学东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1997

课程编号:S610021
课程名称:国际安全概论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安全的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介绍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安全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2、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介绍安全理论的核心概念即安全关系,以及国际关系不同范式对安全关系的不同阐释。
3、安全战略分析——介绍国家追求安全的不同模式和不同的安全战略选择。
4、国际冲突与合作——分析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表现,并阐释有关的理论概念。
5、干涉与干涉主义——介绍干涉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的主要影响。
6、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介绍经济安全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和经济危机等。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了解和理解国际安全的基本理论,能够分析国际安全的基本问题。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及书中各章后所列进一步阅读书目)。

课程编号:S610022
课程名称:国际战略学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国际战略学的课程包括国际战略基本理论和各国战略分析两部分。本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是:
1、国际战略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介绍战略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战略概念的界定,战略的层次与类别,以及国际战略的内涵与研究范围。
2、国际战略要素——介绍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国家实力与战略资源,以及国际战略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内政治要素和文化思想要素等。
3、国际战略决策——介绍战略决策体制、对战略目标的评估、对外部威胁的判断、对国家实力的评估以及战略手段的选择等。
4、国际战略模式——介绍霸权战略、均衡战略、合作安全、“搭便车”以及和平共处等模式。
5、大国战略分析——介绍美国战略、俄罗斯战略、欧盟战略、日本战略等。
6、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介绍中国的战略思想传统、新中国对外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在新世纪的国际战略选择。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目,理解并掌握战略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能够联系实际,从战略的高度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并能够就相关国家的战略思想与战略决策提出自己的判断。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时事出版社, 1988年。
2、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课程编号:S610023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理论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国际关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其中包括:
1、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讲授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的由来,以及这个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2、国际关系学的学科界定——对这个学科进行界定,讲授它的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
3、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方法——讲授国际关系学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方法和知识的类型,并且讲授该学科在方法论上的一些主要争论。
4、现实主义——讲授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的由来和发展,并分别介绍这个学派的主要分枝,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评论。
5、跨国主义——讲授跨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和与现实主义的对照,并且分别介绍属于这个理论群的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学派。
6、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介绍现实主义与跨国主义这两个主流范式之外的其他理论学派,包括世界体系论、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
7、国际关系行为体——介绍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属性与特点,并介绍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8、国际权力结构——介绍国际权力结构即世界格局的构成及其演变特点。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指定教材与参考书目,理解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范式,可以在把握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对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参阅书中各章后面所开列的进一步阅读书目)。
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S610024
课程名称:中国外交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少军,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阐释现代外交学的基本知识,介绍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并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介绍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影响国家对外决策的主要因素。
2、国家对外决策——介绍对外决策的类型、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以及对外政策工具。
3、外交的界定——介绍外交的本质与定义。
4、外交的历史演变——介绍外交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当代外交的主要特征。
5、外交谈判——介绍外交谈判的不同战略与策略、讨价还价的过程与目标、外交谈判的不同阶段。
6、外交制度——介绍外交准则、外交惯例与外交机构。
7、新中国外交史——介绍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同阶段,探讨其经验与教训。
8、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介绍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的总体模式、中西文明的对比,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目,了解并理解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模式。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七章、第十六章(及章后开列的进一步阅读书目)。
2、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

课程编号:S610025
课程名称:当代全球问题概论
任课教师:李东燕
学时:60
学分:3
讲授对象:硕士研究生
教授方式:讲课、自学
本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
? ? 本课程以介绍和讨论全球政治理论和全球性问题为对象,旨在使学生对当今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并能理论结合实际,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课程内容:
第一篇 从国际政治到全球政治
第一章 国际政治研究与全球政治
第二章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
第三章 关于全球问题研究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全球政治研究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第五章 相关方法论及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篇 主要前沿问题
第一章 主权和主权国家的前途
第二章 全球市民社会
第三章 反全球化运动
第四章 全球治理
第三篇:全球问题研究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二章 恐怖主义
第三章 难民? ?
第四章 移民
第五章 跨国犯罪
第六章 武器控制
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主要参考书:
1、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 ? ? ? ? ? ? ? ? ? ? ??
3、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德]乌?贝克扣?哈贝马斯著,王学东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19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编号:S610026
课程名称:外交决策学概论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鸣鸣,副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外交决策学的有关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
1、国际关系研究对象中的决策者个人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2、决策理性与非理性;
3、搏弈论基础;
4、决策心理学;
5、组织的决策行为和过程。
教学要求:
阅读英文教材和参考书目,提出自己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范式的长处和局限性,运用其中一个或几个理论范式分析决策案例。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Richard C. Snyder, H.W. Bruck and Burton Sapin (e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2、Pierre Allan and Christian Schmidt, Ga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4, “Introduction”
3、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课程编号:S610027
课程名称:外交政策分析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鸣鸣,副研究员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运用外交决策理论分析外交决策案例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可以运用一种或几种决策理论对案例进行分解研究,培养一种应用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案例将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或当时的国际热点问题设定。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Michael Clarke and Brian White (eds.), Understanding Foreign Policy: the Foreign Policy 2)System Approach, Englan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1989.
2、N. Leites, The Operational Code of the Politburo, New York, McGraw-Hill, 1951.
3、Nigel Howard, Paradoxes of Rationality: The Theory of Metagame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71.
4、R. Axelrod (ed.), Structure of Decision: The Cognitive Maps of Elit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5、Richard C. Snyder, H.W. Bruck and Burton Sapin (e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6、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05:12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努力使学生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习和训练,达到: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志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
3、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体魄和身体素质。
二、培养方式
以导师为主导,发挥本所学术群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必要的竞争、奖励和淘汰机制。
三、研究方向
1、国际政治理论
研究对象为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我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中美关系的状况都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重要作用。中美两国间既有广泛和重要的共同利益,又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这种状况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中美关系涉及面广,问题错综复杂,有学生驰骋想象的足够空间。
2、当代美国经济
以当代美国经济制度、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美国企业制度、美国金融制度、市场和消费、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等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变革,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及影响,美国的企业改革及企业制度变迁,美国金融体制的变革,美国国内资本、商品和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美国对外贸易状况和对外贸易政策,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等内容。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美国经济概论               3学分
3、专业课
(1)美国经济史                3学分
(2)当代美国经济               2学分
(3)中美关系史                3学分
(4)美国经济                 2学分
(5)美国政治                 2学分
4、选修课
可任选3门
(1)西方经济理论               2学分
(2)美国经济法律               2学分
(3)美国经济制度史              2学分
(4)中美关系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
从研究生院安排的课程中选择        2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做出全面评定,在此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提出分流意见。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是学生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术论著,应包括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带有脚注的正文、结论、中外文参考文献和资料(必要时可有附录),正文中应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论文要求概念准确、数据可靠、分析严谨、推理严密、论证明确、语意通达、结构完整;能够反映出作者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有新的见解。全文在3万字左右。
论文选题须经导师审核同意,在第四学期末以前由研究生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作论文开题报告,并在下一年4月以前完成初稿,5月以前定稿。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导师、指导小组、答辩委员会及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工作。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除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外,研究生须参加2周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调查研究或其他相关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提交报告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考核依据。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28001
课程名称:美国经济史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当代美国经济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国成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一、殖民地时期的经济概况
1、  农业、家畜业、采伐业、制造业状况
2、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特征
二、立国初期的经济发展
1、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
2、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国内改进运动
4、公司的崛起
三、内战后的经济发展
1、全国性商品商场的形成
2、银行与金融服务的改进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一次企业兼并高潮
2、联邦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经济
1、战时经济管制与战后的“恢复常态”
2、第二次企业并购高潮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
六、新政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放任主义的衰落与经济干预主义思潮的形成
2、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发展
七、战后初期的美国经济
1、世界经济霸主
2、第三次企业并购高潮
3、第三产业的崛起
4、联邦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八、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
1、“滞胀”
2、 国际竞争力下降
九、美国经济的重振
1、里根经济学
2、经济的重振
3、第四次企业并购高潮
教学要求:
  通过教师讲授、答疑和学生阅读参考书,学生应对从殖民地时期至今的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制度变革特别是联邦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的历史等线索和概况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为研究当代美国经济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考核方式:提交报告
参考书目:
1、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
2、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
3、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形 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4、 马丁?费尔德斯坦主编:《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5、Joseph Finkelstein, The American Economy from the Great Crash to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 Harlan Davidson, 1999.

课程编号:S628002
课程名称:美国政治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立平、倪峰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
学时:40
学分:2
课程内容概要:
“美国政治”课程拟分五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影响美国政治的基本要素,包括美国宪法、政党、选举、利益集团、舆论、政治参与、媒体等;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讲每一个要素的时候希望能加进一些具体的案例。
第二部分、美国政治的基本架构——国会、总统、联邦最高法院、官僚机构。本部分着重让学生了解美国“三权制衡”的运作情况。
第三部分、美国联邦制的运行及演进,着重介绍州和地方政府的架构、联邦与地方的纵向分权等。
第四部分、公共政策(国内政策和外交/防务政策)的制订。这一部分涉及公共政策的制订程序、参与和介入决策的角色、政策的后果及反馈。本部分主要揭示美国公共政策制订过程的复杂性。
第五部分、美国政治的发展,一些社会运动如进步主义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等。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虽然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保守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在许多方面美国政治是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要求:
  通过教师讲授、答疑和学生阅读参考书,学生应对美国政治的基本要素、美国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的演进和发展有所了解。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美)希尔斯曼著,曹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 1988。
3、(美)比尔德著,朱曾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4、(美)罗赛蒂著,王世宪译:《美国的政党和政治》,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77年。
5、(英)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6、(美)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美)布尔斯廷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美国人的民主历程》,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
8、(美)戴伊著,张维等译:《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9、(美)奥恩斯坦等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订》,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10、(美)威尔逊著,张海涛译:《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1、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
12、张立平著:《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S628003
课程名称:当代美国经济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当代美国经济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国成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40
学分:2
课程内容概要:
一、  绪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概况
1、  战后美国最长的经济增长期
2、  从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到第九次经济危机
3、  美国经济的走势
二、  1990-1991年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的原因
2、危机的特点
3、联邦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4、危机的影响
三、9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
1、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  经济增长的原因
3、  评“新经济”
四、  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1、高新技术发展概况
2、经济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3、  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
五、  第五次企业并购高潮
1、企业兼并的原因及特点
2、企业兼并和重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六、  财政、金融制度及政策的变革
1、  联邦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
2、90年代货币政策及汇率政策的特征
3、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七、  经济结构的调整
1、  产业结构的变化
2、  工业结构的变化
3、  农业结构的变化
4、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八、  对外经贸关系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1、  出口贸易增长概况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方式和政策的变化
3、美国与世贸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关系
九、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趋势
1、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特点
2、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3、未来的发展趋势
十、  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
2、  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3、  全球化中的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讨论和学生阅读参考书,要求学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状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趋势、美国对外经贸活动状况及趋势,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及趋势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把握,为从事当代美国经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郭吴新等主编:《90年代美国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2、胡国成等:《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陈宝森:《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Nicolas Spulber, The American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
5、Malcolm Rutheford ed、, The Economic Mind in America: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1998.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09:41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中的实质,用辩证唯物论方法指导国际问题研究。
2、业务素质方面
在3年学习期间内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和研究本专业的方法,熟悉研究对象国的基本情况,在科研、外语和实践三个方面打下研究工作的良好基础。
3、身体素质方面
注意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二、培养方式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拓展知识面;在学期间,提高外语水平,打下较好的运用外语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参与研究和调查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向
1、日本外交
掌握分析战后日本外交的国际政治理论,把握战后日本外交的基本特征、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基本问题,掌握独立分析日本外交和中日关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日本政治
系统学习和了解近代日本政治历史发展过程,重点掌握战后政治变化的脉络,在研究冷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政治格局变化以及今后国家发展道路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学习期限: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战后日本政治概况               3学分
(3)日本文化                   4学分
(4)日本经济                   3学分
3、专业课
(1)国际关系理论与日本外交概况          2学分
(2)近代日本政治概论               4学分
(3)战后日本外交史                4学分
(4)日本历史                   3学分
(5)日本政治文化概况               3学分
  4、选修课                     
   (1)国际政治经济学                3学分
(2)社会学                    3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综合考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本学科发展实际,应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
论文格式应按要求编排。
论文应做到概念清楚,条理分明,分析严谨,文句通顺精练,文本工整,图表整齐清晰。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的“三个代表”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洞察事物的本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国际问题。
2、业务素质方面
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熟悉研究对象国的基本情况,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科研、外语和实践三个方面。
3、身体素质方面
注意做到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将来的科研打好基础。
二、培养方式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扩大知识面;其次,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外语水平;第三,进一步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第四,参加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向
1、日本文化
主要包括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日本文化的结构、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等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学习,了解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日本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把握日本文化的未来发展及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2、日本社会
主要包括日本社会的变迁、日本社会结构的特征等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学习,了解日本社会的特点,掌握日本社会研究的理论方法,把握日本社会的未来发展。
四、学习年限: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文学-文化前沿(必修)                  3学分
(2)日本文化                      4学分
(3)日本社会                      3学分
(4)日本历史                      3学分
3、专业课
(1)日本文化研究概论                  4学分
(2)日本社会研究概论                  4学分
(3)日本文化史论                    4学分
(4)日本经济                      3学分
(5)日本政治文化概论                  3学分
4、选修课
(1)中国文化史                     2学分
(2)文化人类学                     2学分
(3)计算机基础                     2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的详细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综合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应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使用价值;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论文应做到概念清楚,条理分明,分析严密,文句通顺精练;论文格式应按照要求编排,做到文本工整,图表整齐清晰。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X400001
课程名称:文学-文化前沿
讲授对象:文学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文学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具有前沿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 是文学界较为或格外关注的热点问题;② 是文学领域带有争议性的问题;③ 是研究者个人潜心研究出的最新科研成果。本课程涉及到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若干个专业,具有普遍指导、深入启发的学术意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当下的有关文学研究的书籍、报刊。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文学研究的书籍、报刊及文学-文化前沿讲座任课教师的著作。

课程编号:S625001
课程名称:战后日本外交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金熙德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1、国际政治与日本外交研究
  2、战后日本外交的总体特征
  3、日本外交的演变轨迹
  4、日本外交的决策体系
  5、日本的安全战略
  6、日本的经济外交
  7、日本的对外关系
  8、中日关系问题
  9、战后日本外交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应用,战后日本外交的特征、基本政策以及对外关系有一个总体把握。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金熙德等:《再生还是衰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金熙德:《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6、金熙德:《中日关系——复交30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S625002
课程名称:日本历史
授课对象: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崔世广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1、  日本文化的黎明
2、  古代国家与文化的发展
3、  贵族的政治与文化
4、  武家社会的形成与文化的动向
5、  武家社会的展开与文化的普及
6、  近世封建社会的确立与文化的兴隆
7、  近代国家的成立与文化的发达
8、  近代日本与世界
9、  战后世界格局与日本
10、日本历史的基本线索及若干规律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日本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线索,搞清日本历史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学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吴廷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赵建民等编:《日本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课程编号:S625003
课程名称:日本文化
授课对象: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崔世广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1、  日本文化研究方法论
2、  日本人的自然观
3、  日本人的宗教意识
4、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
5、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特征
6、  日本文化与现代化
7、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
8、  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教学要求:
使学生从结构上理解和把握日本文化的诸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搞清日本文化对日本现代化的作用,掌握日本文化研究的方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  王勇:《日本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叶渭渠主编:《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  中根千枝:《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课程编号:S625005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理论与日本外交概况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蒋立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学时:40
学分:2
课程内容概要:
  为研究日本外交打下基础,为此要掌握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概况。
1、国际关系理论的线索与问题
2、当代国际关系及其分析方法
3、战后的日本外交总体特征
4、战后日本外交演变轨迹
5、日本外交的决策体系
6、日本安全战略问题
7、日本经济外交与对外援助
8、日本对外关系概况
9、日本外交研究动态及方法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编号:S625006
课程名称:战后日本政治概况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高洪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当代日本政治状况与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由此对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做出比较准确深入的了解,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战后日本政治相关的论题。
  教学内容以战后日本政治变迁为主,并涉及政治改革及新世纪日本国际战略走向等内容。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编号:S625007
课程名称:近代日本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高洪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并讨论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1、  近代日本政治历史的开端
2、  民权运动与宪政制度的确立过程
3、  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政党
4、  法西斯政权的猖獗与败亡
5、  战后民主改革及其影响
6、  保革对立模式的形成过程
7、  “1955年体制”下的政治结构及其终结
8、  未有穷期的政治改革与新世纪国家蓝图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代日本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奠定研究当代日本社会政治事务的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蒋立峰著:《日本政治概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  蒋立峰、高洪合著:《日本政府与政治》,台湾扬智出版社,2002年版。
3、  王新生著:《日本政治制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  猪口孝著:《国家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  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东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王屏著:《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课程编号:S625008
课程名称:日本政治文化概况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蒋立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日本政治历史文化的基本线条,对于战后,尤其是当前政治局势和政治文化现象要有比较准确深入的了解。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战后政治文化相关题目的论题。
  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古代——近代政治史概况;战后日本政治变迁及政治思潮;政治改革现状(政局、政党制度)。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编号:S625009
课程名称:日本文化史论
授课对象: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高增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讨论 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章:研究日本文化史的视点
第二章:日本文化的古代渊源
第三章:文化的向心运动
第四章:民族文化的兴起
第五章:中世民众文化的意义
第六章:江户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走向近代文化
第八章:关于日本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虑
教学要求:
  日本文化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广义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史论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课题:(1)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综合把握日本文化发展过程,澄清一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记载。(2)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挖掘日本文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为开展日本文化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编号:S625010
课程名称:日本文化研究概论
授课对象: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高增杰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讨论 自学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章:日本文化研究的定义
第二章:日本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日本文化研究
第四章: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研究
第五章: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
第六章:现代日本文化研究的特征
第七章: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现状与热点
  第八章:日本文化研究的课题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日本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了解日本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和借鉴历史的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自己开展日本文化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了解目前国际和国内日本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观点和热点,以利于学生进一步开展日本文化研究。在学好本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研究的基本规律。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10:41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的“三个代表”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复杂的事务中洞察实质,用辨证唯物方法研究国际事务。
2、业务素质方面
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对象国的基本情况,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科研、外语和实践三个方面。
3、身体素质方面
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为将来的科研打好基础。
二、培养方式
首先是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扩大知识面;其次是继续提高外语水平;第三是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第四是参加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向
  1、俄罗斯经济
系统学习并了解苏联经济模式形成、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重点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目标模式及其转轨战略的选择、转轨的各个层面的情况;了解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和经济发展现状,
  2、苏联政治与外交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起到苏联解体的苏联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沿革和基本脉络。
  3、中亚对外关系
中亚国家开展对外交往的内外政策基础、国际环境和优先发展方向。
四、学习年限: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国际关系理论                   3学分
(4)中亚五国对外关系                  4学分
(5)苏联经济                     4学分
(6)苏联外交史                    4学分
3、  专业课
(1)苏联通史                     4学分
(2)俄罗斯经济                    4学分
(3)中亚的战略格局与地区安全             4学分
4、选修课                     
(1)经济学前沿                    3学分
(2)计算机应用                    2学分
(3)文化人类学                    3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的详细规定执行,根据我系的情况,拟制定出以下程序:
第一阶段:每个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写出实事求是的自我鉴定。
第二阶段:进行考核。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审查学生入学以来的课程成绩和学分情况,主要标准如下:
1、思想品德方面: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是否健康。
2、业务方面:是否刻苦努力学习,按照导师规定的要求读书,是否按时听课,学分和成绩是否达到要求。
3、科研能力:有否学术著作发表,有无创新意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综合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应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应按照要求编排;论文应做到概念清楚,条理分明,分析严谨,文句通顺精练,文本工整,图表整齐清晰。字数要求在3万字左右。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24001
课程名称:苏联经济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建民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通过系统学习来了解苏联经济模式形成、发展、改革的过程,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1、  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2、  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3、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4、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5、  苏联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6、  苏联经济增长模式;
7、  苏联经济结构;
8、  苏联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9、  苏联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
10、苏联解体中的经济体制因素
教学要求:
要求系统讲授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史,苏联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苏联经济结构,苏联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和外部环境,苏联解体的原因。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姜长斌主编:《在改革浪潮中重评斯大林》;
2、姜长斌主编:《斯大林政治评传》;
3、刘克明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70年》;
4、江流、徐葵主编:《苏联剧变研究》;
5、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6、薛君度、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 经济 外交》;
7、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
8、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

课程编号:S624002
课程名称:俄罗斯经济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建民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发展;
2、俄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及其转轨战略的选择;
3、俄罗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4、俄罗斯的私有化和国营企业改革;
5、俄罗斯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6、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7、俄罗斯政府职能的转换;
8、俄罗斯经济结构特征;
9、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政治环境;
10、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
11、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
12、普京时期经济转轨的政策调整;
13、21世纪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要求:
系统讲授俄罗斯经济转轨目标模式及其转轨战略的选择、转轨的各个层面的情况;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局变化和外部环境、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书目:
1、海运、李静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经济卷);
2、冯舜华等主编:《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
3、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
4、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5、吴敬琏等编:《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6、青木昌彦等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课程编号:S624003
课程名称:中亚五国对外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孙壮志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中亚五国内外政策的形成:
第二单元:中亚五国外交的基本条件:
第三单元:中亚五国对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第四单元:中亚五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
第五单元:中亚五国与“南方”穆斯林国家;
第六单元:中亚五国与国际组织;
第七单元:中亚五国与中国
第八单元:小结
教学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在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培养对研究方向的兴趣及学生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大国关系的对应关系进行规律性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养成重视应用研究的习惯。
考核方式: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3000字,成绩占70%。
参考书目:
1、江**:《共创中国和中亚友好合作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1996年7月6日;
2、薛君度、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王治来:《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5、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宫少朋:《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7、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编号:S624004
课程名称:中亚的战略格局与地区安全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孙壮志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单元:国际格局变化对中亚的影响;
第二单元:中亚的战略地位;
第三单元:中亚国家与国际社会;
第四单元:中亚地区安全的基本问题;
第五单元:跨国安全合作;
第六单元:大国关系问题;
第七单元:21世纪中亚的国际格局与地区安全;
第八单元:总结
教学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对冷战后中亚地区的国际格局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中亚地区周边,乃至亚欧大陆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征、大国关系、区域合作的发展状况能有总体的把握。
考核方式: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3000字,成绩占70%。
参考书目:
1、江**:《共创中国和中亚友好合作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1996年7月6日;
2、薛君度、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王治来:《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5、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宫少朋:《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7、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许涛、季志业:《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合作机制》,实事出版社2002年版;
9、阎学通等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课程编号:S624005
课程名称:苏联通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盛发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1、  苏联史研究方法;
2、  “世界革命”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
3、  列宁主义与苏联发展道路的选择;
4、  斯大林与党内斗争;
5、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大清洗;
6、  赫鲁晓夫时期政治经济改革;
7、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
8、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9、  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
10、后苏联时期简介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近公布的苏联时期的大量文献史料,搞清苏联历史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苏联兴亡史历史经验和教训。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2、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3、  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上、下卷)1991年;
4、  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5、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S624006
课程名称:苏联外交史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盛发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12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1、  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2、  列宁时期的苏俄(联)外交;
3、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
4、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
5、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
6、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外交。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从十月革命至苏俄建立起至苏联解体的苏联外交的性质、目标及成败得失。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2、  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3、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苏联对外政策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14:21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与学风
力求较好把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做到勤奋好学,用心专一,持之以恒。学风严谨、扎实,具有开阔的学术眼光和创新精神。
2、专业要求
系统学习关于欧洲政治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应用一门欧洲语言(包括听、说、读、写、译),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
学生应该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所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学习应该以授课为主并辅以自学阅读。第三学年根据欧洲所工作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兴趣,确定其硕士论文选题并在导师辅导下完成。
三、研究方向
欧洲政治
主要涉及:欧洲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政治制度、体制与运行方式,政党与利益集团等,欧洲政治对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鉴于欧洲政治一体化对当代欧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影响愈来愈大,鼓励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欧洲政治                     3学分
(2)欧洲政治一体化                  3学分
(3)欧洲史(近、现代与当代)             3学分
   (4)欧洲当代政治与经济概论              3学分
   (5)政治学基础理论                  3学分
(6)欧洲一体化史                   3学分
4、选修课
(1)欧洲政治思想史                  2学分
(2)欧洲国际关系史                  2学分
(3)欧洲经济                     2学分
(4)欧洲社会文化                   2学分
(5)第二外语(必选)                 2学分
(6)计算机应用(必选)                2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按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进行。
七、学位论文
根据学生本人兴趣和学科发展状况,确定硕士论文选题(主要包括欧洲政治和欧洲政治一体化两大领域),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应严格遵循国际学术规范,鼓励提出有理有据的独到见解。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研究生院和欧洲系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应写出详细报告,经导师、所在系认真考评后,报研究生院教务处备案。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其成为具备扎实的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参加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式
学生应该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所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学习应该以授课为主并辅以自学阅读。第三学年根据欧洲所工作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兴趣,确定其硕士论文选题并在导师辅导下完成。
三、研究方向
欧洲国际关系
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关系一般理论,欧洲国际关系发展史,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欧洲主要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欧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欧洲国际关系理论               3学分
(2)欧洲大国外交                 3学分
(3)国际关系理论                 3学分
(4)国际关系史                  3学分
4、选修课
(1)国际法                    3学分
(2)欧洲政治                   2学分
(3)中国外交                   2学分
(4)第二外语(必选)               2学分
(5)计算机应用(必选)              2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按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进行。
七、学位论文
按照研究生院统一要求,根据欧洲所工作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兴趣,确定其硕士论文选题(主要围绕欧洲国际关系和欧洲大国外交两个领域)并在导师辅导下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欧洲系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积极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29001
课程名称:欧洲政治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主要包括欧洲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政治体制与运作方式特点(包扩宪法的观念、实践及其基本原则,民主代议制与三权分立,议会与选举制度,政府和内阁。司法制度等),政党和政党制度,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各主要欧洲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等等。
教学要求:
“欧洲政治”为欧洲政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欧洲政治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知识,明了其基本特征、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向,并掌握从事相关研究的主要方法,以为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
主要参考书目:
1、  恩格斯 《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柏拉图 《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4、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6、  洛克  《政府论》,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7、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8、  李琮 主编 《西欧经济与政治概论》,高教出版社,1988年
9、  顾俊礼 主编 《西欧政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  杨祖功、顾俊礼等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1、  罗毫才、吴撷英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12、  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13、  吴大应 主编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4、  G. Smith.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9
15、  Y.Meng,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Britain, France, Italy, West Germ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课程编号:S629002
课程名称:欧洲政治一体化
讲授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周弘、吴弦教授、闫小冰、邝杨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基本含义及其与欧共体/欧盟成立的关系;欧共体/欧盟的机构设置(主要指执委会、部长理事会、ouzhouyihui、欧洲理事会、常设代表委员会、欧洲法院等)、职能权限与相互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变;主要条约(罗马条约、单一欧洲法令、欧洲联盟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等)的政治性含义;政治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欧共体/欧盟的深化与扩大对政治一体化的影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欧盟制宪等等。
教学要求:
这是欧洲政治的又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历史动因、发展特点与前景,特别是了解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组织---欧共体/欧盟---的政治体制之独特性(包括国家主权权利的转让与共享,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因素的相互作用等)及其发展演变的进程与趋向,掌握相关的政治一体化理论和研究方法,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
主要参考书目:
1、让.莫内 《欧洲第一公民---让.莫内回忆录》,成都出版社,1993年
2、郭华榕、徐天新 主编 《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年
3、顾俊礼 主编 《西欧政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4、魏登费尔德 《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5、阎小冰、邝杨 《ouzhouyihui》,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6.Neill Nugent,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the European Union, Fourth edi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7.Simon Hix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8.John McCormick Understanding the European Un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9.Helen Wallace and William Wallace,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th edition,
10.Gary marks, etc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1996

课程编号:S629003 课程名称:欧洲国际关系理论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俊杰副教授,李靖坤讲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霸权理论、一体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及系统论。历史上欧洲的四大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冷战后的欧洲国际关系态势。
教学要求:
欧洲国际关系理论为欧洲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情况及相关问题,为研究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欧洲国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考核方式:笔试或者提交报告。
参考书目:
1、《欧洲国际关系》,潘琪昌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2、[美]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3、[美] 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4、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课程编号:S629004
课程名称:欧洲大国外交
讲授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潘琪昌、王振华教授、肖元凯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二战后英国、德国和FaGuo外交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主要内容为:艾德礼和丘吉尔时期的英国外交,撒切尔主义,英联邦,阿登钠外交思想,新东方政策,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政策,FaGuo外交历史传统,戴高乐的外交思想,乔治.蓬皮杜的外交政策,瓦莱利.吉斯卡尔-德斯坦的新潮戴高乐主义,弗朗索瓦.密特朗的外交政策,以及英、法、德三国对华政策与对华关系等。
教学要求:
欧洲英、法、德三大国的外交为欧洲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欧洲大国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问题,为研究生全面学习和研究欧洲国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考核方式:笔试或者提交报告。
参考书目:
1、 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
2、 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
3、 亨利.佩林:《丘吉尔传》东方出版社,1988年
4、 哈.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一个外国人看新中国前30年的外交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5、 阿.格罗塞:《战后欧美关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6、 潘琪昌:《走出夹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 [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8、 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商务印书馆,1979年
9、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均势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10、张蕴岭主编:《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1、张锡昌:《战后FaGuo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12、[法]布赖恩.克罗泽:《戴高乐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
13、[法]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14、王燕阁:《双刃剑希拉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15、侯玉兰:《FaGuo左翼联盟的兴衰》中央编译出版社,1975年

课程编号:S629005
课程名称: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讲授对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鹤、吴弦、张健雄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系统了解欧洲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历史、和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内容和实质,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课程内容概要: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脉络,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建立的原因、发展及实质;罗马条约、巴黎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的内容与意义;欧洲联盟的机构和运行体制;欧洲联盟的内部关系;欧洲联盟的对外关系及国际地位。莱肯会议及欧盟制宪的深远影响;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构想、现状与发展前景;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中欧关系的发展及影响;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理论与实践,欧元运行的形势、与美元的关系、欧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欧盟在全球化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研究生在全球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下对重点问题有比较熟悉的掌握。
考核方式:提交学习总结报告
参考书目:
1、《欧洲共同体经济学》(英)阿格拉(EI-Agraa,A.M.)著;戴炳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11页。国家图书馆:[87/F116/11保存本、基藏库]
2、《欧洲经济共同体》伍贻康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67页。国家图书馆:[F116/6保存本、基藏库]
3、《区域经济组织研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宫占奎等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14页。国家图书馆;[2001/F116.7/32保存本、基藏库]
4、《欧洲共同体与世界》沈骥如著.—北京:人民,1994.—179页。国家图书馆:[95/F116.7/8保存本、基藏库]
5、《欧洲联盟研究:兼论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杨云母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84页。国家图书馆:[99/F116.7/22保存本、基藏库]
6、《欧元与欧洲经货联盟:欧洲货币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朱青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6页。国家图书馆:[99/F821.6/15保存本、基藏库]
7、《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王鹤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281页.--(欧元与欧洲经济丛书)。国家图书馆:[2002/F166.7/37保存本、基藏库]
8、《欧洲联盟法概论》(英)弗兰西斯?斯奈德著;宋英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5页。国家图书馆:[96/D996/29保存本、基藏库]
9、《欧洲国际关系》潘琪昌主编.—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00441页。国家图书馆:[2001/D850.9/2保存本、基藏库]
10、《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欧元与欧洲的改革》郑秉文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282页。国家图书馆:[2002/D750.0/9/2001-2002保存本、基藏库]
11、《2000~2001年欧洲发展报告》周弘,沈雁南主编;中国欧洲学会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6页。国家图书馆:[2002/D750.0/9基藏库]
12、《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周弘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8页。国家图书馆:[2002/D750.0/8基藏库]
13、《1998~1999年欧洲发展报告》周弘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60页。国家图书馆:[2002/D750.0/7基藏库]
14、《1997~2008年欧洲发展报告》周弘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40页。国家图书馆:[2002/D750.0/6基藏库]
15、《欧洲巨变是世界格局》张蕴岭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66页。国家图书馆:[97/d750.0/2保存本、基藏库]
6#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15:23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国际关系方面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专门人才。
1、要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达到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社会和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注重领会和掌握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热爱祖国,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2、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注意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能力,树立严谨的学风。
3、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培养方式
1、按照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
2、鼓励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承担辅助工作,锻炼研究能力。
3、培养独立选题能力,争取完成1篇研究性文章。
4、参加研究所的学术活动,锻炼学术交流能力和外语水平。
5、导师对学生的辅导和交流每个月不少于一次。
三、研究方向
1、非洲政治
非洲的政治发展具有独特的路径,不同于欧美,也有别与亚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国家独立后政治体制的变革,民族国家的建设,军事力量和安全机制,以及国际格局对非洲政治的影响,对于探讨国际政治多元化发展,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国际政治为研究方向的学生,不能缺少这个领域的知识。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其政治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2、中东政治
3、中东/非洲经济
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东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国家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改变畸形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探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一体化的可行性与途径。
4、中东/非洲国际关系
主要探讨20世纪初以来中东非洲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之中的地位,特别是大国在中东非洲的利益和战略。冷战后的中东非洲国际关系、中国与中东非洲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
5、中东/非洲社会文化
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非洲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且丰富多彩。非洲的传统文化和宗教对非洲的政治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非洲文化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对认识非洲的政治社会演变轨迹、探讨非洲复兴的前景有重要学术和实践意义。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国际关系理论                  3学分
(4)中东非洲历史                  3学分
3、专业课
(1)非洲政治概论                  3学分
(2)非洲经济概论                  3学分
(3)非洲国际关系概论                3学分
(4)中东/非洲社会文化宗教              3学分
(5)民族/种族问题及理论               3学分
(6)非洲文化概论                  3学分
(7)中东国际关系概论                3学分
(8)中东经济概论                  3学分
(9)中东政治概论                  3学分
4、选修课
(1)近现代国际关系研究               3学分
(2)战后国际关系研究                3学分
(3)当代西方外交决策理论研究            3学分
(4)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3学分
(5)社会科学方法论                 3学分
(6)战略与安全                   3学分
(7)西方经济学                   4学分
(8)计算机应用                   2学分
(9)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10)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11)各国政治比较研究                3学分
(12)文化人类学                   2学分
(13)学术讲座  2学分
(14)经济学前沿  3学分
(15)文学-文化前沿  3学分
(16)西方法哲学  2学分
(17)史学理论与前沿  4学分
(18)社会学  3学分
(19)国际商务谈判  2学分
(20)法语  2学分
也可选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基本结束课程学习时进行中期筛选考核。由系主任和导师、系秘书组成3人考核小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学习成绩等方面。根据考核情况,确定能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七、学位论文
1、自第四学期起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选题要注意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选题范围包括中东非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等方向的专题。
3、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符合学术规范。
4、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掌握在3万字左右。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西亚非洲国际关系的研究国内现有中文资料和著述较少,因此要求学生培养熟练查询和阅读整理外文资料的能力。
2、国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具备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外文翻译和写作能力要特别加以培养。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27001
课程名称:非洲国际关系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非洲国际关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立华教授、贺文萍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非洲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在国际关系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包括美国、苏联/俄罗斯、FaGuo、英国、德国、日本、中国以及欧盟、联合国等)在非洲利益与战略的演变和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在了解、掌握相关背景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提高微观分析和综合归纳的科研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学、国际战略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洲国际关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中、外文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考查
参考书目:
1、  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  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Anatoly Gromyko ed., African Countries’ Foreign Policy,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5、  David E. Albright, The USSR and Sub-Saharan Africa in the 1980s, Praeger Press 1983;
6、  John W. Harbeson and Donald Rothchild ed.,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Post-cold War Challenges, Westview Press 1995;
7、  Christopher Clapham, Afric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The Politics of State Surviv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  Karl P. Magyar ed., United States Interests and Policies in Africa: Transition to a New Er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课程编号:S627002
课程名称:非洲经济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非洲经济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陈宗德教授、姚桂梅副教授、李智彪副教授
授课方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大纲讲授主要内容,并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非洲经济研究是世界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以教授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和实践为主要内容。沿循非洲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影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产业结构变动等的理论因素、国际因素、内部制约因素等,全面探讨非洲经济发展单一、落后的特点及原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述经济全球化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探讨非洲国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化的可行性和途径;以及自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问题,全面揭示未来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下非洲经济发展的前景、发展格局、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全面了解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冷战后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掌握分析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  谈世中主编:《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
2、  谈世中主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  陈宗德等主编:《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  张同铸主编:《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5、  杨德贞等主编:《非洲市场经济体制》
6、  李智彪主编:《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

课程编号:S627003
课程名称:非洲文化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非洲社会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宏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非洲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由“经”、“纬”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纵向论述非洲文化的发生、演化和发展过程。试图通过对非洲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地透视,阐示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内涵与特质;论述非洲传统文化与近、现代非洲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梳理非洲文化与西方思想冲突的历史脉络,揭示非洲现代化理论的源流、演化和流派;具象地解析非洲文化思想对其现代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等等。此外,还将涉及非洲文化变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横向阐述非洲文化的主要门类,诸如非洲宗教(包括非洲传统宗教、非洲基督教和非洲伊斯兰教)、非洲哲学(包括非洲文化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非洲文学(包括非洲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和非洲艺术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注意借鉴、吸纳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合理成份;以为日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掌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及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和外文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  黑格尔:历史哲学
2、  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3、  怀特:文化科学
4、  朱谦之:文化哲学
5、  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
6、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下册)
7、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8、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9、  杰弗里?帕林德的《非洲传统宗教》
10、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11、  刘鸿武:《黑非洲文化研究》
12、  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3、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及论文:唐普尔的“班图哲学”及其对非洲哲学研究的影响,论黑人传统精神产生的历史氛围,非洲“人种哲学”研究的先驱者——卡加梅哲学思想解读,洲文化哲学的分支——“智慧哲学”解析,非洲中心主义——谢克?安塔?迪奥普的历史哲学,非洲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兼论文化与发展的关系。
外文书目:
1、Cheikh Anta Diop,Civilisation ou Barbari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88; Antériorité des civilisations nègres, mythe ou vérité,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1964; Nations Nègres et Cultures,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1954; L’Afrique Noire précolonial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60; Les fondements économiques et culturels d’un Etat fédéral d’Afriqu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74;
2、Théophile Obenga, Cheikh Anta Diop, Volney et le Sphinx, Contribution de Cheikh Anta Diop à l’historiographie mondiale, Edition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96.
3、Juvénal Ngorwanubusa: Boubou Hama et Amadou Hampaté Ba: La Négritude des sources, Publisud, Paris,1993.
4、Aimé Césaire, Discours sur le colonialisme,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55; Culture et colonisation, 1956.
5、Frantz Fanon,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Seuil, Paris,1955; Les Damnés de la terre, Maspéro, Paris, 1961; Pour la révolution africaine, Maspéro, Paris, 1961.
6、A.Kagamé, La philosophie Bantu-rwandaise de l’être, Bruxelles, 1956; La philosophie bantu comparé, Paris, Présence africaine,1976.
7、L.S. Senghor, Liberté I: Négritude et Humanisme, Seuil, Paris, 1964; Liberté Ⅱ: Nation et voie africaine ou socialisme, Seuil, Paris, 1971; LibertéⅢ: Négritude et civilisation de l’universel, Seuil, Paris, 1977.
8、Kwame Nkrumah, Consciencisme, Heinemann, Londres, 1964; Revolutionary Path, Panaf Books, Londres, 1973.
9、Colin Legum, Le panafricanisme à l’épreuve de l’indépendance, Ed. Saint-paul, Paris, 1965.
10、J. Mbiti, Africa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einemann, Londres, 1969.
11、A.Shutte, Philosophy for Africa, Univ. of Cape-Town Press, 1993.
12、P. Tempels, La Philosophie bantoue, Paris, Présence Africaine, 1949.
13、K. Wiredu, Philosophy and african culture, London, Cambrige. Univ. Press, 1980.
14、A.A. Dieng, 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s problèmes philosophique en Afrique noire, Paris, nubia, 1983.
15、A.Ndaw, La pensée africaine, Dakar, Nouvelle édition africaine, 1983.
16、E-P. Elungu, L’Eveil philosophique afrcain, Paris, L’Harmattan, 1984.
17、P-J. Hountondji, Sur la philosophie africaine, Paris, Maspero, 1977.
18、Maurice Ahanhanzuo Glélé, Religion, culture et politique en Afrique noire, Ed. ECONOMICA et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1981.
19、 Meschberger Marc, La pensée africaine d’Alioune Diope(1910-1980), Institut d’Etude politique de Bordeaux et Centre d’Etudes d’Afrique noire de Bordeaux, 1997.
20、Jean-Francois Bayart, Religion et modernité politique en Afrique noire---Dieu pour tous et chacun pour soi, Karthala, Paris, 1993.
21、L. Frobenius, 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africaine, Paris, Gullimard, 1952.
22、Jacques Binet,Psychologie économique Africaine, Payot, 1970.
23、P.Marc-Henry et B.Kossou,La dimension culturelle du développement, Nouvelles Ediitions Africaines-Unesco, 1985.
24、Mbondji Edjenguelé, Les cultures de développement en Afrique, Ed: Osiris Africa, Yaoundé, 1988.
25、Daniel Etounga Manguelle:L’Afrique a-t-elle besoin d’un programme d’ajustement culturel ?, Ed: Nouvelle du Sud, 1992; Cent ans d’aliénation, Edition Silex, 1985.
26、Mamadou Dia, Développement et valeurs culturelles en Afrique subsaharienne, in Finances et Développement, Décembre,1991; Sociétés Africaines et Culture Industirelle, Nuvelles Editions Africaines, 1975.

课程编号:S627004
课程名称:非洲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非洲政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宏明教授、杨立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非洲政治概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沿革,制约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由下述专题构成:非洲传统政治体制和传统政治文化,非洲国家的一党集权体制,军人涉政及非洲国家的军政权、政治民主化与非洲国家现行的政党政治等。第二部分分为下述专题: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发展,部族矛盾和民族意识危机与政治发展,非洲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军人涉政危机与政治发展等。第三部分分为下述专题:殖民化和非殖民化因素对非洲政治发展的影响,东方社会主义思潮与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伊斯兰政治文化与非洲政治发展,冷战及冷战终结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注意借鉴、吸纳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合理成份;以为日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掌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及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和外文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2、  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下册)
3、  詹姆斯?多扼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4、  爱?麦?伯恩斯著:《当代世界政治理论》
5、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6、  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三卷本)
7、  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上、下册)
8、  樊元、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三卷本)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八卷本:《非洲通史》
10、  陆廷恩、艾周昌主编三卷本:《非洲通史》
11、  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史》
12、  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
13、  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
14、  陆廷恩、刘静:《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
15、  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非洲社会主义新论》
16、  谈世中主编:《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17、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萨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8、  张同铸主编:《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19、  杨立华等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
外文书目:
1、  Curtin, Feierman, Thompson, Vansia, Arican histor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and Toranto, 1978;
2、  Davidson, B., MODERN AFRICA,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3;
3、  Davidson, B., AFRICA KINGDOMS, Virginia; Time-Life Books 1980;
4、  Apter and Rosberg 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REALISM IN SUB-SAHARAN AFRICA,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4;
5、  Carl Rosberg and Robert Jackson, Personal Rule in Black Africa: Prince, Autocrat, Prophet, Tyrant,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6、  Richard Sklar, Post Imperialism: 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Lynne Rienner Publications, 1987;
7、  Crawford Young,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Pluralism,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76;
8、  Crawford Young,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Yale Univ. Press, 1982;
9、  Steve Kayizzi-Mugerwa ed., The African Economy: policy, institutions and the fu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9;
10、  S K B Asante ed., Regionalism and Africa’s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 reality and challeng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11、  Sophia Mappa, Pouvoirs traditionnels et pouvoirs d’Etat en Afrique, Karthala, Paris, 1998.
South Africa:
1、Leonard Thompson,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Yale Univ. Press 1992;
2、Jack and Ray Simons, Class and Color in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Defence and Aid Fund For Southern Africa, July 1983;
3、Shula Marks and Anthony Atmore ed., Economy and Society in Pre-industrial South Africa, Longman Group Ltd. 1980;
4、Shula Marks and Richard Rathbone 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South Africa – African class formation,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1870-1930, Longman Group Ltd., 1982;
5、James Barber and John Barratt, South Africa’s Foreign Policy,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0
6、Walter Williams, South Africa’s War Against Capitalism, Oraeg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1989;
7、Donald L Horowitz, A Democratic South Africa?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in a Divided Societ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8、Nelson Mandela, A Long Walk to Freedom, 1994

课程编号:S627005
课程名称:民族/种族问题及理论
授课对象:非洲政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立华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民族/种族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出现很多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的学生,需要对民族/种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与种族关系和矛盾。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 民族问题概论。包括:民族的形成及演变,阶级与民族,殖民主义与民族问题。
第二部分 资产阶级民族理论。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第四部分 当代种族/民族热点问题。包括:美国的种族问题,欧洲的新纳粹/种族主义的特点与根源;非洲的种族/民族关系;南非和南部非洲的种族关系;全球化趋势下种族/民族主义。
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种族问题的原著,以掌握基本理论。
2、广泛阅读西方和东方的民族主义理论,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3、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民族/种族矛盾发展趋势和特点,对重要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各案研究和理论分析。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恩《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
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
4、马恩《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5、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恩全集第21卷第451页;
6、马克思《布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恩选集第二卷;
7、马克思《布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恩选集第二卷;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三卷;
9、恩格斯《流亡者文献—波兰宣言》。马恩选集第二卷;
10、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恩选集第一卷;
11、恩格斯《民主的斯拉夫主义》,马恩全集第六卷,第334页;
12、恩格斯《致马克思》,马恩选集第四卷;
13、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
14、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
1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选集第二卷;
16、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
17、毛**《中国革命和中国***》,毛**选集第二卷。
18、《马列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李景荫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0月;
19、《民族解放运动史》,梁守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20、《非洲与帝国主义》,陆庭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21、《非洲民族独立简史》,吴秉贞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22、《老殖民主义史话选》,严中平,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
23、德.戈宾诺(FaGuo),《论人种的不平等》1853-1855出版;
24、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英国),《19世纪的基础》1899年出版;
25、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
26、米切尔(英国),“我们外交政策的生物学观点”(文章)1896年;
27、白哲特(英国),《物理学与政治学》1872年出版;
28、卢加特(英国),《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托管》1922年出版;
29、阿尔伯.萨罗(FaGuo),《殖民事业的伟大与义务》1931年出版。

课程编号:S627006
课程名称:中东国际关系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非洲国际关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张晓东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中东国际关系课程主要包括世界格局中的中东、大国与中东关系和该地区国家间关系等方面。课程内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旧帝国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冷战时期的中东国际关系;冷战后时期的中东国际关系,以及美国霸权下的中东地缘政治,中国与中东的关系。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学、国际战略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中东国际关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中、外文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编号:S627007
课程名称:中东经济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政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杨光教授、刘月琴教授等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1、经济简史: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理论:西方工业化理论,非资本主义道路,依附论,国家主义,伊斯兰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新思潮。
3、发展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人力资源。
4、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多样化,科技立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5、结构变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
6、国际经济:贸易、投资、金融、欧佩克、全球化与经济集团化、 对华经贸关系。
7、国别经济:埃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
教学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东地区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历程,全球化形势下中东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中东的石油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点国别经济。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秀卿主编:《石油?发展?挑战》,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俊彦主编:《变化中的中东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安维华主编:《海湾石油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张俊彦主编:《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课程编号:S627008
课程名称:中东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中东政治方向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王京烈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等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热点和敏感因素,因此吸引着国际政治研究界的关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东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整合、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继承、市民社会的发展、民主化进程以及当代中东政治思潮等。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对中东地区和重点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该地区热点问题有研究分析的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彭树智主编:《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赵国中主编:《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王京烈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王京烈主编:《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外文书目:
1、H.B.Sharbi, Governments And Politics of The Middle Ea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Greenwood Press 1987.
2、Edited By Ghassan Sala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Arab States,Croom Helm USA.The Constitution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1989,Islamic Constitution Assembly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3、Iareq Y. Ismae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A Study in the Worla Politics,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6.
7#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19:35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以高素质、德才兼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承担本学科和本专业未来发展要求为总目标。经过学习,研究生应该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能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拉美政治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应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二、培养方式
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既为研究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又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利用导师及本所的现有教学优势,又积极调动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导师与研究生培养小组。以导师为主导,同时成立由本专业资深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生培养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本学科学者在各个领域各有专长的特点,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集体作用,为研究生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国内大学本科没有拉美有关学科的专业,研究生对拉美的了解不够充分,有关专门知识可能会相对不足,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要督促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阅读大量关于拉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的书籍、文章和资料,丰富专业知识。
3、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讨论、辩论和座谈等方法,深化对拉美研究领域学术前沿问题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加强对研究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文字表达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在大量阅读各课程推荐书目和从网上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和课堂论文。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加一些研究项目,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5、研究生还要参加拉美学会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有关学术研讨会,了解拉美研究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6、严格考核制度,由系里统一制定考核、竞争和淘汰的机制和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研究方向
1、  拉美政治
研究对象包括:拉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拉美国家的立法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政权结构、国家结构形式、社会团体、政治制度的最新变化、政治改革等。
2、  拉美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研究对象包括:拉美各国的社会改革与政策调整、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政策、劳工问题与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区域发展与政策、教育体制与教育政策、社会分化与社会冲突等。
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英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拉丁美洲政治理论                   3学分
(2)拉丁美洲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3学分
(3)拉丁美洲经济                     3学分
(4)拉丁美洲政治基础                   3学分
(5)拉丁美洲政治概论                   3学分
4、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6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中期筛选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具体考核工作由系考核小组主持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由系里统一安排。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考核小组要提出具体意见。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拉美研究学科的发展现状,提出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力争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见解;对他人已经提出和论述的问题和见解做进一步论证时,要有所补充和发挥,有所开拓,有所深化;要力争用新的方法,运用最新材料,使论文的结论有说服力。学位论文题目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提出比较详细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和主体框架、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研究生培养小组(或有关部门专家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具体修改和改进意见,研究生根据这些意见对开题报告做进一步修改和改进。开题报告的程序、时间等按照研究生院和系的有关规定进行。
学位论文完成后,导师、指导小组、答辩委员会及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组织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工作。
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为3万字左右。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学习期间,本专业研究生应参加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织的有关学术讨论会,应有科研成果发表,成果形式可以是书刊评介、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拉美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道德品质。正确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学习,硕士研究生应能够深入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清楚地了解国内外有关拉美国际关系的现状及前沿发展动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中国的现实需要,确定选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地完成科研任务。
3、有较高的外文水平。不仅能熟练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还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必要的对外学术交流。此外,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达到一般阅读水平。
二、培养方式
  1、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定期进行交流,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课堂教育中,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讨论和座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成立研究生培养小组,充分发挥培养小组成员的作用。鉴于国内大学很少有开设拉美问题专业课的,为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拉美问题的专业知识,导师将与研究生培养小组合作,组织所内外的学术力量,开设拉美历史、拉美政治、拉美经济、拉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课程。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量关于拉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的书籍、文章和资料;定期撰写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加一些研究项目。
4、严格考核制度,由系里统一制定考核、竞争和淘汰的机制和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研究方向
1、  对外政策研究
内容包括: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巴西对外政策、墨西哥对外政策、古巴对外政策等。
2、  对外关系研究
内容包括: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欧盟与拉美的关系、拉美与亚洲的关系等。
3、  拉美的地区组织及其作用。
美洲国家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国家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等。
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① 第一外国语:英语                  3学分
     ② 第二外国语: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           2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拉丁美洲经济                    3学分
(4)拉丁美洲政治                    3学分
3、专业课
(1)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及美拉关系           3学分
(2)拉丁美洲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3学分
(3)拉丁美洲的地区组织                 3学分
(4)拉丁美洲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3学分
(5)拉丁美洲国际关系                  3学分
4、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6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
中期筛选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
具体考核工作由系考核小组主持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考核方面由系里统一安排。
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考核小组要提出具体意见。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拉美研究学科的发展现状,提出论文题目。学位论文题目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提出比较详细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和主体框架、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
研究生培养小组(或有关部门专家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具体修改和改进意见,研究生根据这些意见对开题报告做进一步修改和改进。
开题报告的程序、时间等按照研究生院和系的有关规定进行。
最后一学年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在3万字左右。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力争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见解;对他人已经提出和论述的问题和见解做进一步论证时,要有所补充和发挥,有所开拓,有所深化;要力争用新的方法,运用最新材料,使论文的结论有说服力。
学位论文完成后,导师、指导小组、答辩委员会及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组织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工作。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研究生要参加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织的有关学术讨论会。在学习期间,研究生应有科研成果发表,成果形式可以是书刊评介、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 S626001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政治基础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徐世澄教授、刘纪新副教授、袁东振副教授等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是:1、拉美的政治发展进程。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拉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制度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拉美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许多特性与其独特历史渊源不无关系。对传统和历史渊源的理解是把握拉美国家政治制度特征的关键。2、拉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拉美国家独立后仿效美国和FaGuo的政治模式建立了具有代议制民主特征的政府,但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立法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地方自治制度,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等与欧洲国家及美国有很大不同。认识这种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形成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3、拉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政治制度。拉美各国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案例分析有助于对拉美政治的总体把握。4、拉美政治的新变化。拉美的政治制度、对外政策及政治形势都处于不断变化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许多国家进行了政治改革,内外政策都有重大变化。了解拉美政治,必须关注政治进程中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本课程的内容:拉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拉美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选举制度、政党和政治思潮、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主要国家的政治与政治制度、当前拉美的政治形势、当代拉美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拉美的社会问题等。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变化有基本认识,尤其要认识拉美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曾昭耀,现代化与政治稳定,1996年。
  2、关达等,第二次大战后拉丁美洲政治,1987年。
  3、 徐世澄,政治结构与制度(简明拉美和加勒比百科全书),2001。
  4、肖楠,当代拉丁美洲政治思潮,1988。
  5、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
  6、Ronald H. McDonald,Party Politics and Election in Latin America,1989.
  7、Lorenzo Meyer ,Los Sistemas Politicos en America Latina,1992.
  8、Jorge M. Garcia Laguardia,Partidos Politicos y Democracia en Iberoamerica,1981.
  9、David Close,Legislatures and the New Democracies in Latin America,1995.
10、William C.Smith ,Politics, Social changes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Latin America,1997.

课程编号: S626002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刘纪新副教授、袁东振副教授等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拉美国家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进程,特别关注拉美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拉美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二是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演变,总结拉美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拉美国家社会制度的演变、拉美国家在社会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各国政府的主要社会政策及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课程内容:在拉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拉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了解和认识拉美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是了解和认识拉美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课程内容涉及拉美土地占有制度的特点与土地改革政策、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的变化、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问题与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政策、社会贫困与社会冲突问题、拉美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等。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开发银行,拉美改革的得与失,1999。
2、兴等,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2001。
3.symary Thop, Progreso, Pobreza y Exclusion: una historia economica de America Latina en el siglo 20, 1998.
4.PAL,La brecha de la equidad: una segunda evaluacion, 2000.
5.slie Bethe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Since 1930s, 1998.
6.bert Berry, Poverty, Economic Refor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atin America,1998.
   
课程编号:S626003   
课程名称: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与美拉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徐世澄教授等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1、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内容涉及门罗主义、睦邻政策、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争取进步联盟、90年代以来美国对拉美的政策等。2.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特点及变化,内容包括美国在拉美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实现其在拉美利益的方式和手段。3.美国与拉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4.美拉关系中的一些专题研究,如巴拿马运河问题、毒品问题、移民问题等。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美国的拉美政策及美拉关系的历史及现状有基本认识。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Jonathan Hartlyn, Lars Schoultz, & Augusto Varas (eds: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1990s—Beyond the Cold Wa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2.
  2、Robert A. Pastor: Exiting the Whirlpool—U.S. Foreign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published in 2001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Westview Press, Second Edition.
  3、Peter H. Smith. Talons of the Eagle: Dynamics of U.S.-Latin American Relations.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999.
4、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干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王晓德著:《挑战与机遇――美洲贸易自由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6、徐世澄主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课程编号: S626004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国际关系
授课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贺双荣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
这个课程将主要分析拉美地区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历史演变以及最新的发展。课程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各种理论流派及研究方法;2.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拉美的对外关系;3.拉美国家的冲突与合作;4.拉美国家对外政策的比较研究 (巴西、墨西哥、古巴、阿根廷等国的对外政策);5.中国与拉美的关系。
教学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掌握拉美对外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资料来源;对拉美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利用书刊及网络资源完成一些专题研究。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李明德主编:《拉丁美洲和中拉美关系――现在与未来》,2001年10月第1版。
4、D?博埃斯内尔著:《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简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7月第1版。
5、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6、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Asia-Latin America,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0.
  7、G.Pope Atkins: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1999 by Westview Press, Fourth Edition.
  8、Jorge I. Dominguez,(ed):The Future of Inter-American Relations.  An Inter-American Dialogue Book. Routledge, December 1999.
9、Riordan Roett(ed):Mercosur: Regional Integration, World Market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课程编号:S626007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政治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和世界经济专业硕士
授课教师及职称:徐世澄教授、曾昭耀教授、刘纪新副教授、袁东振副教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学时:60
学分:3
教学内容概要:
  本课程通过讲授、自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选举制度、政党和政治思潮、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的政治和政治制度、当前拉美的政治形势、当代拉美国际关系的特点、拉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为进一步从事对拉美政治的研究和撰写论文打基础。
教学要求:
学生除听课外,应阅读教师所指定的必读参考书,写一二篇读书心得并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期末为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关达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科,1987
2、李春辉、苏振兴、徐世澄主编:《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商务,1993年
3、李明德主编:《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中国社科,2001, 第三编政治与制度
4、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
5、李明德主编:《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现在与未来》,时事,2001年
6、洪育沂主编:《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外语教研,1996
7、徐世澄主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科文献,1995
8、(美国)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人民,1956
9.Rusell H. FitzCulture and Developmegibbon,Julio A. Fernandez, Latin America: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1981
10、Howard J.Wiarda, Harveg P. Kline,ed.,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85
11、Alain Roquie, America Latina Introduccion al Extremo Occidente,XXI Editores, 1994

课程编号:S626008
课程名称:拉丁美洲政治理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专业硕士
授课教师及职称:徐世澄教授、曾昭耀教授、刘纪新副教授、袁东振副教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学时:60
学分:3
教学内容概要:
  本课程通过讲授、自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拉美的主流政治理论、对拉美的主要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和学说:如秘鲁的马里亚特吉主义和阿普拉主义、巴西的瓦加斯主义、阿根廷的庇隆主义、墨西哥的革命民族主义、委内瑞拉查韦斯的第三条道路、尼加拉瓜的桑地诺主义、古巴的社会主义和格瓦拉主义及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埃斯特拉达主义、外围现实主义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从事对拉美政治的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要求:
学生除听课外,应阅读教师所指定的必读参考书,写一二篇读书心得并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期末为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肖楠等:《当代拉丁美洲政治思潮》,东方出版社,1988年。
2、曾昭耀主编:《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拉美经验研究》,社科文献,2000年。
3、(美国)爱德华?J?威廉斯:《从发展角度看拉丁美洲的政治思潮》,商务印书馆,1979年。
4、Carlos Escude: Realismo Periferico, Planet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1992.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22:43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当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备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者胜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1、思想政治方面
掌握马列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和研究当代东北亚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解我国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自觉地将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研究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认清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对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不断要求进步,培养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素质,形成在学习和研究集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初步能力。加强外事工作中的纪律观念,严守国家机密。
2、业务素质方面
比较牢固地掌握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从事本专业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了解东北亚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弄清当代东北亚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的浓厚兴趣。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国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状况,初步培养自己对专门学科和对象国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初步掌握研究工作的规范,学会研究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简单的研究工作。基本能够使用英语从事听、说、读、写、译工作。初步掌握研究对象国语言,基本能读懂专业文章。
3、身体素质方面
懂得身体和心理素质对保障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性,注意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自觉提高身体素质以便今后能够胜任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二、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为加强基础理论学习,重视提高外语水平,不断强化科研能力,扩大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外语能力和科研能力,了解科研组织和交流过程。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国际关系和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理论书籍,打好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以本专业为中心将知识面全面扩大到相关的各知识领域。
重视提高外语水平是本专业对研究生的又一个基本要求。研究生首先应当在学校成为外语尖子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学好英语是外语能力培养的第一要求,研究对象国语言作为第二外语要有显著提高。
不断强化研究能力,要求研究生首先培养对东北亚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的敏锐性,善于从维护和扩大中国在该地区根本利益的角度思考中国与地区各国稳定协调发展问题。根据基础理论学习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思考,善于捕捉这些理论和问题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提高研究成果的表达能力,按照国际通行的科研成果表述形式,用规范、简练的语言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重视实践能力,要求研究生认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了解科研成果交流和科研组织的管理等科研全过程,全面培养科研能力。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科研成果交流,注重力所能及地参与各种国内外学术活动的组织活动。
三、研究方向
东北亚国际关系
系统学习和了解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当今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形态。从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角度,重点研究朝鲜半岛问题与地区大国关系之间互动的内部机制和表现形式,把握朝鲜半岛问题对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变化和意义和作用。
四、学习年限: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3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国际关系前沿(必修)                   3学分
(2)国际政治经济学(必修)                  3学分
3、专业课
(1)朝鲜概论                         4学分
(2)韩国概论                         4学分
(3)东北亚安全概论                      4学分
(4)当代东北亚国际关系                    3学分
(5)朝鲜半岛问题                       3学分
(6)南亚地区概况                       3学分
(7)南亚国际关系与安全                    3学分
(8)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3学分
4、选修课
选修下列课程中的三门。
(1)经济学前沿                        3学分
(2)史学理论与前沿                      4学分
(3)文化人类学                        2学分
(4)计算机应用                        2学分
(5)韩语(必修)                       2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规定》的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综合考虑我国在21世纪前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应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应按照要求编排;论文应作到概念清楚,条理分明,分析严谨,文句通顺精炼,文本工整,图表整齐清晰。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学年,论文字数一般应在三万字左右。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X600001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宇燕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首先要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一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流派。和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政治学为基础不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特别要讲授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一国对外政策的内政基础和国家利益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亦是本课程着重讨论的题目,它们与民族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关系也自然会被涉及到。在其中,一国的贸易金融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过程与机理,将构成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问题及与此关联的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检验手段、价值观念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口试、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康德:《历史哲学批判文集》
3、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驮正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7、列宁:《帝国主义论》
8、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
9、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
10、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课程编号:X60000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前沿
讲授对象:国际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
任课教师及职称:国际学部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外请专家、学者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新趋势。该课程重点介绍和分析这些新现实,一方面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新见解、新方法,另一方面讨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通读相关研究资料,关心国际时事。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理论命题及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写出有发表水平的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书籍、报刊及任课教师编著和推荐的著作。

课程编号:S630001
课程名称:朝鲜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朴键一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包括以下单元:朝鲜古代史;朝鲜近代史;朝鲜现代史;当代朝鲜政治;当代朝鲜经济;当代朝鲜军事;当代朝鲜外交;总结
教学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要求研究生较为清晰地理清朝鲜的基本历史沿革概况,形成对朝鲜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概念,弄清朝鲜内部以及外部的基本问题,构筑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并且能够认清朝鲜内政与外交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能实时分析朝鲜突现出来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的观点。考核方式: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3000字,占总成绩的70%。
参考书目:
1、  《朝鲜近代史》。
2、  《朝鲜现代史》。
3、  《中朝关系史》(上、下)。
4、  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高句丽出版社,2001年。
5、  林今淑:《朝鲜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Modern History of DPRK》,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90年。
7、  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  《当代亚太》,1990—2002年相关文章。

课程编号:S630002
课程名称:韩国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朴键一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包括以下单元:韩国古代史;韩国近代史;韩国现代史;当代韩国政治;当代韩国经济;当代韩国军事;当代韩国外交;总结
教学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要求研究生弄清韩国的历史沿革,形成基本的历史架构和概念,对韩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起飞的动因、军事制度和外交战略有一定的把握,对朝鲜半岛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向有自己的认识,并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和国际形势做出自己独立判断,能够站在中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应对有关问题。考核方式: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3000字,占总成绩的70%。
参考书目:
1、《韩国近代史》。
2、《韩国现代史》。
3、李好好:《韩国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4、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高句丽出版社,2001年。
5、张蕴岭:《韩国市场经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6、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
7、《当代亚太》,1990—2002年相关文章。
8、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课程编号:S630003
课程名称:东北亚安全概论
授课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
授课教师及职称:朴键一副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学时:80
学分:4
课程内容概要:
本课程包括以下单元:朝鲜半岛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战略地位;朝鲜半岛问题的历史形成;冷战格局下的朝鲜与韩国;冷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冷战后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安全;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与大国关系;21世纪初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安全;总结
教学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要求研究生较为清晰地认识朝鲜半岛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冷战格局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情况,把握冷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与东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情况,认清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大国关系互动的新特点,对21世纪初朝鲜半岛局势与大国关系互动的总体趋势有一个整体性的判断。
考核方式: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占总成绩的30%,课程论文3000字,占总成绩的70%。
参考书目:
1、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李五一:《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金城出版社1997年。
4、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高句丽出版社,2001年。
5、张蕴岭:《探求变化中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
7、《当代亚太》,1990—2002年相关文章。
8、崔丕:《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吉林人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课程编号:S630004
课程名称:南亚地区概况      
授课对象: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孙士海、刘建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及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南亚简史;南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情况;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南亚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南亚的民族、宗教构成和问题。
教学要求:
结合发展经济学理论讲授南亚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仅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考核方式:结合专业写短篇论文。
参考书目:
1、《南亚政治经济发展研究》 高鲲、张敏秋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印度社会述论》,陈峰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孙士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S630005
课程名称:南亚国际关系与安全
授课对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授课教师及职称:孙士海、刘建教授
授课方式:讲授及讨论
学时:60
学分:3
课程内容概要:
1、南亚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地区内部的国家关系。
2、南亚国家的对外政策和与外部国家的关系。
3、南亚的核武器计划和国防政策。
4、影响南亚安全的因素,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
教学要求:
结合国际政治理论讲授南亚的国际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基本情况,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考核方式:结合专业写短篇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
1、《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孙士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孙士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喜马拉雅山情节:中印关系研究》,王宏纬著,中国藏学出版社
9#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20:06:33 | 只看该作者
啊~对了~
有几个副教授已经升教授了~
我改了几个~~还有漏网的可能.........
10#
发表于 2007-3-31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老哥,谢谢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6 10:47 , Processed in 0.281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