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7-5 07:08:34
|
只看该作者
表7 中国对外关系中各双边关系/主要问题受关注的比例[29]
双边关系/主要问题 文章数量(比例)
外交政策与战略 24 (16.67% )
中日关系 21 (14.58% )
中美关系 20 (13.89% )
中非关系 10 (6.94% )
内政与外交 8 (5.56% )
安全与核战略、周边与地区政策、
公共与文化外交 各7 (4.86% )
中俄关系 5 (3.47% )
民族主义、朝鲜半岛与朝核危机、
中国与东盟(东南亚) 各4 (2.78% )
其他 23 (15.97% )
合计 144 (100.00% )
表8 世界政治诸问题受关注的比例
问题 数量(比例)
国际法 11 (15.49% )
国际形势与格局、恐怖主义 各9 (12.68% )
核扩散 7 (9.86% )
全球环境与治理、资源与能源 各5 (7.04% )
全球化 4 (5.63% )
内政与外交 3 (4.23% )
文明与文化、多边主义与外交、爱
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跨国传媒与国
际舆论、对外援助、世界经济 各2 (2.82% )
国家形象、人权、国际共运、综合国
力、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 各1 (1.41%)
合计 71 (100.00% )
3. 研究中的不平衡倾向。在中国外交与战略、地区/国别研究、国际组织研究和世界政治问题研究等四类文章中,可以发现一个总的线索,即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是否与中国国家利益具有相关性这样一点来进行的。但在总线索之下,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不平衡倾向。其一是地区/国别研究方面的传统研究重点与新兴研究目标之间的不平衡。美国是我们传统研究的重中之重,但相关文章的比例显得过高,占地区/国别文章总数的42166% ,占了该类全部文章的近一半。近些年来重要性渐显的拉美仅有文章1篇(见表9) 。非洲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次统计有7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首脑峰会的影响。其二是问题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的不平衡。在表8中,关于国际法、国际形势与格局、恐怖主义、核扩散的文章居前三名,占了该类文章总数的50171%。除了国际法外,这些主题多与传统的高级政治相关,而关于内政外交、跨国传媒、危机管理等虽属新兴领域、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问题研究文章比例过少。应该说,根据与中国利益相关的程度来决定其在研究投入上的多少是正常的,但在这两个方面显露出来的严重不平衡则说明,我们的研究也出现了过于功利化、跟风化、过于重视当前利益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不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世界上一些地区和一些问题从目前来说似乎对中国的利益相关不大,但其存在潜在价值,这尤其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前瞻和开拓式的研究。
表9 各地区/国别受关注的比例
地区与国别 文章数量(比例)
美国 93 (42.66% )
东亚(其中日本21篇) 37 (16.97% )
欧洲 17 (7.83% )
北非、西亚 15 (6.88% )
俄罗斯、东南亚 各12 (5.50% )
南亚(其中印度10篇) 11 (5.05% )
非洲 7 (3.21% )
中亚 3 (1.38% )
澳大利亚 2 (0.92% )
拉美、加拿大 各1 (0.46% )
其他 7 (3.21% )
合计 218(100.00% )
注:“其他”类指一些地理归属不太明确或范围过于广泛且与其他类别有重复的地区概念,如“亚太”、“欧亚”等。
表10 不同国际组织受关注的比例
国际组织 文章数量(比例)
欧盟 13 (30.95% )
联合国 10 (23.81% )
上海合作组织 8 (19.05% )
欧安组织 3 (7.14% )
北约 2 (4.76% )
亚太经合组织、独联体、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各1 (2.38% )
其他 2 (4.76% )
合计 42(100.00% )
注:“其他”类指关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研究。
三 学术创新与批评
学术创新与批评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这方面的滞后也一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痼疾。本文将就2006年度这方面的情况做一评估,并分析其对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一)基本情况
学术创新主要包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或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问题、观点与视角等。按此标准看, 2006年度与以前一样,在学术创新方面仍然乏善可陈。首先,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方面,我们基本上仍是在国外(主要是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后面亦步亦趋,自身很少提出某种新的、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我们现在仍处于对研究方法的学习与普及阶段,还远远谈不上创新。例如,数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才开始在中国学界推广,但它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最后,在新问题、新观点和新视角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将中国崛起中面临的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如何发展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些新的视角。这项工作前些年就有学者开始着手在做。[30] 在2006年度,有学者继续致力于这一方面的探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天下观念与传统的朝贡体系实践在建构中国学派中的作用。[31] 但严格地讲,这些成果只是提出一个方向。学者们所期待的中国学派还远未成形。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直接相关。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没有健康、活跃的学术批评,也很难产生学术创新。因此,学术批评是否活跃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创新是否繁荣。通过对所选10种国际关系专业期刊文章的检索,我们发现2006年度学术批评的情况很不乐观。首先,在全部文章中,我们仅发现两篇题名中标有“商榷”字样的文章,其中仅有一篇是关于理论研究的,只占纯理论文章[32]的1% (见表11) 。当然,学术批评并不一定非得以“商榷”之名进行,但该类文章之少则可证明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仍然匮乏。其次,从对书评文章的分析中也可发现正常的学术批评远未开展起来。书评在学术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但是介绍最新学术成果的渠道, 也是开展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
“国外的学术期刊,书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刊物的书评论文一般都是由本领域的专家撰写”。[33] 中国学界对书评的重视程度就差得多,一是量少,二是很少有名家“放下身段”来写书评的,更谈不上通过书评进行学术批评了。我们将书评分为四类: ( 1)纯介绍型,指绝大部分内容为原文概括,评论性文字在20%以下者; (2)推荐肯定型,指评论性文字在20%以上,但主要以赞扬推荐为主; (3)比较分析型,指评论性文字在20%以上,内容主要是对所介绍的理论、观点与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 ( 4 )批评商榷型,指评论性文字在20%以上,意见以批评为主或提出新观点。统计结果发现,在书评文章中,纯介绍型就占了33133% ,推荐肯定型占38110% ,两者加起来超过全部书评数量的2 /3,而以批评商榷为主要目的的书评文章一篇也没有。这突出表明,中国学界更多的是把书评当做一种“书讯”甚至是宣传手段来使用,而不是将其作为开展学术交流与批评的重要方式。即使有所批评也是“温和”型的,基本上没有起到开展学术批评、促进学术创新的作用。
表11 纯理论文章类型
类型 数量(比例)
理论介绍与梳理 60 (60.00% )
理论问题分析 39 (39.00% )
商榷批评 1 (1.00% )
合计 100(100.00% )
表12 书评文章情况
分析指标 数量(比例)
被评作品类型 理论 6 (28.57% )
经验 9 (42.86% )
综合 6 (28.57% )
评论内容类型 纯介绍 7 (33.33% )
推荐肯定 8 (38.10% )
比较分析 6 (28.57% )
批评商榷 0 (0.00% )
被评作品作者 中国 9 (42.86% )
国外 12 (57.14% )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上情况表明, 2006年度的学术创新和批评与以前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一种成熟、健康、活跃的学术交流与批评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从而使得学术创新缺乏重要的推动力量。这对基础仍然薄弱、面临迫切发展需要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来说,是一种十分令人忧心的现象。这种情况的根源何在?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学术底蕴不足
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的历史也不算短,但它真正被当做一门社会科学来研究和建设的时间却不长,从而缺乏足够厚实的学术积淀与人文底蕴,无力产生重大的学术创新成果。学术底蕴缺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研究传统来看,我们没有现成可用的思想积淀。西方国际关系学虽然迄今也不到百年历史,但其间迭出的理论成果是建立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例如,自由主义从康德到威尔逊再到基欧汉,现实主义从霍布斯到摩根索再到华尔兹,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前后相承的思想轨迹。但在中国,这种连续的思想轨迹并不存在。现有的国际关系学框架本身带有浓厚的“西方制造”印记,中国古代虽有较丰富的战争与外交思想,但由于与西方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框架,目前仍然无法较好地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一些学者目前正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但是否能成功地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应用于现代西方的学科框架,或是将西方的框架改造得具有中国特色,使之容纳中国的传统思想,这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从研究主体来看,当前多数学者主要仍是从传统的时事分析、政策研究方面转过来的,在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结构性限制导致我们目前的研究往往功利色彩过重,更多的是做现状研究和新兴理论的研究,而关于历史、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显得格外冷清。但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历史分析和思想史的梳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学术创新的经验与灵感来源。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潜心研习,也很难产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
第三,方法论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虽然关于方法论的文章多了起来,但多数文章中的方法意识仍然十分薄弱。有学者曾指出,包括国际关系研究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之所以落后,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落后。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性;缺乏对概念定义的明确化与操作化;研究问题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缺乏逻辑思维,专业术语不统一等。[34]近几年来,以阎学通为代表的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普及工作, [35]但由于原来积累不多,其他单位与个人的跟进也有限,整个学界的方法论水平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较大的提升。
2. 教研机制制约
教研机制构成了研究人员“生存与发展”的无形空间,其制度导向极大地左右了研究人员的研究导向。当前的教研机制鼓励数量型的“学术生产”,但是不利于质量型的学术创新。从研究机构的情况看,目前多数教研机构都是属于行政部门主办或管理,在定位上主要是为决策提供服务,缺乏进行学术创新的动力与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属于理论层面、与经验层面不太挂钩的学术创新主要是由研究人员的个人兴趣来进行的,没有整体的制度支撑,在争取项目、经费上都面临着诸多困难。高等院校在这方面较为超脱,但其他问题也很严重,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现行机制鼓励教师追求学术数量而非质量。在多数高校,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论奖励,看重的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衡量成果是否突出的主要办法是将其与出版社、发表期刊的级别挂钩,至于成果本身质量如何则很少论及。在这种制度下,教师往往日益功利与浮躁,争着做的事是每年多在所谓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很少愿做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创新。
第二,现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许多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开设课程、授课方式与本科教育没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现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几篇以培养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其动机主要是增加学校论文数量,提高学校的影响) ,其结果与鼓励教师多发表论文类似,助长了研究生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培养其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
3. 行政主导下的政策导向问题
在现行的学术研究与评价体制中,行政主导色彩十分浓厚,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对各类各级课题的申报、对各种奖项的评定等方面,都是由相关的行政部门来主导进行的。例如,就社科基金项目而言,从国家到各省、市,各级社科规划办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社科规划课题供申报;在教育系统,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也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课题。这是研究人员特别是各高等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并获得资助的两个主要渠道。尽管各种课题申报和奖项评定过程中也设立了各种专家委员会,但在实际决策中,专家的意见往往并不是决定性的,行政力量才是主要决定因素。由于专家作用有限,课题申报与奖项评定往往受到更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课题申报工作难以发挥鼓励学术创新的功能。
第二,现有的政策导向缺乏对创新精神的鼓励。作为最权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都有一份各学科课题指南。在该指南中,国际关系学主要被归纳为“国际问题研究”。我们分析了2006年度课题指南的国际问题研究部分(参见表13)发现如下特点: ( 1)从研究问题的导向上看,表现为重实践、轻理论(从数据上看应用对策研究占近七成,在该指南所列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中还有一些实际上是属于实践研究的课题) ,强调为具体的外交实践服务; ( 2)在理论研究中较强调意识形态色彩,等等。总体来看,该指南的考虑基点在于为外交政策与实践服务的需要,较少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总体来看,虽然在行政主导体制下,课题经费投入有了较稳定的保障,但其缺陷在于行政色彩过浓,研究人员受到较多限制,无助于促进学术创新精神的发挥,对整个学科发展不利。
表1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度课题指南(国际问题研究部分)
课题类别 课题数量(比例)
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4 (8.70% ) 15 (32.61% )
国际关系前沿理论 1 (2.17% )
具体理论问题(如国际格局、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 7 (15.22% )
国别外交思想史 1 (2.17% )
中国对外友好关系史 1 (2.17% )
犹太人在华问题 1 (2.17% )
应用对策研究 中国国家发展与对外关系
相关问题研究 12 (26.09% ) 31 (67.39% )
国别及地区问题研究 9 (19.56% )
国际关系问题研究 10 (21.74% )
资料来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http: / /www. npop ss - cn. gov. cn /2006 sj /ktzn_gj. doc。
四 结 论
综合2006年度的情况来看,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的深层缺陷,特别是学术创新疲软乏力,健康、成熟、活跃的学术批评远没有开展起来。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谨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供学界同行参考:
1. 加强并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的作用,使其不但服务于实践决策,更要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途径可包括:参与和制定学科规划、设置专业奖励、组织更多的学术活动、制定本学科的学科规范等。为促进理论创新,可以考虑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或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下面设立类似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那样的二级学会,集中学界理论方面的骨干,吸收有志于理论的青年学人,引导并倡导理论创新,推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2. 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推进其包容性与开放性,加强地区间特别是北京与全国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专业刊物的开放程度,使之成为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中国作为一个理论大国,国际关系学界应该成为一个包容且多元的学术共同体。
3. 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扭转学术功利化、浮躁化倾向,建立独立于行政评价之外的业内学术评价机制,探索并完善依托专业学会进行课题、项目研究的途径。这点应与加强行业学会的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考虑由相关学会设置某种奖项,奖励在学术创新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或表现突出的青年学人。在评奖过程中应由相关学会主导,通过公开、民主、公平的方式进行。
4. 在鼓励广大科研和教学人员加强能力建设的同时,尤应要改善和加强学科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强化后备人才的培养。培养过程中须特别注意提高基础理论的讲授比重,加强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教育,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学术创新意识的培育。鼓励各学术单位举办各种学习活动,鼓励研究生的校际交流,开拓视野,提高能力。
5. 继续保持和弘扬学术独立与自由传统,提倡学术多元化,发挥学术质疑与创新精神,鼓励学术批评,形成积极、包容、活泼、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学界就各种学术问题开展公开、深入的讨论,不设禁区,讨论过程中不戴帽子,倡导主流意见,包容少数观点,给予各种声音以平等的发言权。
6. 理论引进与研究、创新并重,在继续深化译介国外理论、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鼓励开展理论批评与对话,提倡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资源、从研究自身问题入手,实现学术突破与理论创新。
7. 加强研究方法的推广,继续推进经验研究与倡导学术规范,促进学科的更加成熟与精细化。
8. 立足于中国长远利益,加强对中国对外交往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反思性研究,为外交部门提供既具针对性又有前瞻性的决策参考。
(执笔人:谭秀英、主父笑飞、赵远良、张达、李开盛)
注释: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资助的所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朱立群教授为本文提供了相关资讯,在此谨致谢意。
1. 相关成果参见:陈岳、李永成:《国际关系学:进展与问题》,载《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12期;张睿壮:《与发达国家对比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差距》,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年第1期;于铁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11期;王逸舟:《过渡中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年第4期;王逸舟:《试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进步”:几点批评与思考》,载《外交评论》, 2006年第3期;郭树勇主编:《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 2006年度系指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调查对象包括该年度的主要专业期刊、代表性著作和相关学术会议与学会活动等。文中所指的国际关系学是广义的,包括法学门类之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外交学三个二级学科。参见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3. 这里指拥有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其中之一或更多者,一级学科(政治学)博士点/硕士点所覆盖的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或外交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也包括在内。
4. 参见http: / /www. moe. edu. cn / edoas/website18 / info18326. htm。
5. 这10种刊物是:《现代国际关系》、《欧洲研究》、《美国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原《外交学院学报》) 、《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国际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政治科学》。前9种均是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类期刊。《国际政治科学》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的连续出版物,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故列入统计范围。本文中的主要刊物均指这10种,下文不再一一说明。
6. 在统计中,如果同一篇文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自不同机构的作者时,或同一作者在署名单位中写上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时,以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为准。
7.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于2006年5月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首届博士生论坛; 2006年7月,该学会召开第七届第三次全国理事会,并于同期召开了“中国外交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在2006年3月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和谐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学术研讨会。
8. 于铁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11期,第54页。
9. 在本表中,关于刊物特色,主要体现为不同类别文章的比例。在理论、经验和其他(包括难以明确归类的访谈、回忆录、书评、世界经济文章等)三类文章中,如A项比例超过半数,即为A类;如同时又有B项比例超过20% (左右) ,即为AB 类;如没有一项比例超过半数,为综合类。关于开放性,是指来自期刊主办单位以外的文章占全部所刊文章的比例。应该说,开放性是一个内涵更广的概念,单靠此比例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出某种刊物的开放程度。但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以此比例衡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某种刊物的开放程度。
10. 何忠义:《从国际关系期刊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基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年第11期,第74页。
11. 在本文中,海外文章指作者署名单位在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外的文章,而不论作者本人的国籍。
12. 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我们将文章分为如下三类:理论类,包括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含思想史) 、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理论实证研究;经验类,包括中国战略与外交、地区与国别研究、国际组织、其他世界政治实践与问题;其他类,包括历史研究、人物与访谈、学术思考与随笔、书评、世界经济及其他。
13. 秦亚青主编:《文化与国际社会: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年版。
14. Yongjin Zhang, “The‘English School’in China: A Travelogue of Ideas and Their Diffus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9, No. 1, 2003, pp. 99 - 100.
15. 此处的流派与领域并非按某一特定标准来划分,而是根据文章的实际选题而定,因此在诸领域与诸流派之间可能互有交叉。同一篇文章涉及多个领域或多个流派时,以其主要领域或流派为准。
16. 参见陈志瑞、周桂银和石斌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1995 ~2005)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李英桃主编:《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秦治来编著:《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少军主编:《当代全球问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7. 王逸舟主编:《过渡中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第12页。
18. 任洪生:《霸权之间———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9. 参见[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和斯蒂芬·克拉斯纳编,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杨炯译:《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美]托马斯·谢林著,赵华等译:《冲突的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年版; [美]阿尔诺德·沃尔弗斯著,于铁军译:《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年版; [英]杰夫·贝里奇等著,陆悦 、高飞译:《外交理论:从马基雅弗利到基辛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0. 这方面的成果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薛力、邢悦:《新自由制度主义含义辨析———兼谈范式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第11期,第29~34页;刘丰、张睿壮:《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5年第4期,第109~131页;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载《国际政治研究》, 2006年第3期,第1~23页,等等。
21.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3期,第7~13页。
22. 鲁鹏:《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四种途径的分析与评价》,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6期,第52~59页。
23. 张志洲:《问题意识与学术自觉———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基本前提》,载郭树勇主编:《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183页。
24. 叶自成、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6年第2期,第113~132页。
25. 冯惠云:《防御性的中国战略文化》,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5年第4期,第1~23页。
26. 庞中英:《全球化、社会变化与中国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2期,第13页。
27. 汪海:《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道———中国与海湾油气安全连接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1期,第48~54页。
28. 夏莉萍:《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状况分析》,载《国际论坛》, 2006年第1期,第41~46页。
29. 为避免统计结果受到刊物选择的影响,表7和表9统计范围仅包括所选10种样本期刊中的综合期刊,作为地区/国别研究期刊的《欧洲研究》和《美国研究》尚未包括在内;出于同一考虑,表10统计范围亦未包括《欧洲研究》。
30. 相关成果可参见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第165~176页;俞正 、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第7~13页。
32. 指不包括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理论实证研究方面的理论类文章,国外作者的文章也排除在外。
33. 于铁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11期,第54页。
34. 张睿壮:《与发达国家对比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差距》,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年第1期,第23页。
35.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除了上述方法论专著之外,阎学通主持下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已经连续四届举办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讲习班,为在青年学人中普及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