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导介绍——阎学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0 21:5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学通

  简况: 1952 年 12 月 7 日 生于天津,现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政治科学》总编、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总编、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防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理事、中美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太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当代亚太》、《东南亚研究》、《当代世界》、《战略决策研究》、 ( 韩国 )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美国)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杂志的学术委员。

  教育背景: 1982 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2 年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

  奖励: 1996 年获组织部和劳动部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 1998 年《中国国家利益分析》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999 年《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获北京市优秀报告一等奖, 2005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事业政府特殊津贴表彰, 2007 年《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 第二版 ) 获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研究生推荐教材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7 年《国际关系分析》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称号, 2008 年获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 2008 年《国际关系分析》获准为国家精品课教材, 2008 年《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获北京市优秀报告一等奖, 2009 年获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学术成果 :

  独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 1996 )、《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 2000 )、《国际政治与中国》( 2005 );

  合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 1998 )、《中国与亚太安全》( 1999 )、《东亚安全合作》( 2004 )、《中国崛起及其战略》 (2005) ,《东亚和平与安全》( 2005 )、《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 2005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 第二版 )(2007) 、《国际关系分析》( 2008 )、《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 2009 ),《中外关系定量预测》( 2009 ),《中国崛起靠什么》( 2010 ),《中国与大国关系鉴临览 1950-2005 》( 2010 );

  译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 2003 ),

  编辑《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安全》( 2006 )、《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 2008 )、《国际安全理论经典导读》( 2009 )。

  发表有关国际关系的论文和文章上百篇,其中部分论文发表在美国、英国、韩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学术杂志上。

  在清华开设的课程:

  本科: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与中国、战争与和平

  研究生课程: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经典选读。



  地址: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明斋304

  电话: 62786437 ,传真: 62798183

  电子邮件 yanxt@tsinghua.edu.cn

      1993年以来的主要著作和文章

著作: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中外关系鉴临览1950-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中国崛起靠什么》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中外关系定量预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2007)

《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

《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编蓍: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案例选编》,人民出版社(2010)

《国际安全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安全》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6)

《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东亚和平与安全》时事出版社(2005)

《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 (1999)

《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东亚安全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译蓍: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译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英文文章)

“How China Can Defeat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1, 2011.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nd Norm Evolu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 No.3, Autumn 2011.

“How Assertive Should a Great Power Be?”, The Ney York Times, March 31, 2011.

“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nduct”, Project Syndicate, March 28, 2011.

“The Instability of China-US Rel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3, No.3 Autumn 2010.

“We’ve Arrived but Have Some Way to Go”, Mail Today, Sep. 29, 2009.

“Sino-U.S. Comparisons of Soft Powe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8 No.2, Mar/Apr, 2008.

“Xu Zi’s Thought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2, No.1, Summer 2008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Power Statu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1. No.1, 2006.

“An East Asian Security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Journal, No.17, March 2004.

“Defining Peace”,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Spring 2004.

“Decade of Peace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No.4, Winter 2003

“Prioritizing National Security”, China Daily, March 1-2, 2003.

“Political, Economic Ties on Different Paths”, China Daily, January 27, 2003.

“Security Will Top World Agenda”, China Daily, January 2, 2003.

“Glob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not Optimistic”, Beijing Review, Vol.45, No.1, 2002

“Domestic Factors and US Defense Policy”,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3, 2001.

“The Rise of China in Chinese Eyes”, JOURNAL OF CONTERMPORARY CHINA, February 2001.

“Peace  Must Top Bush’s Taiwan Policy”, CHINA DAILY, January 5, 2001.

“TMD Shaking East Asia Stability”, CURRENT DECISION REPORT, May 2000.

“The Taiwan Time Bomb”, THE AISA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11, 2000.

“Best Friends Next Door”, CHINA DAILY, March 7, 2000.

“Take China’s War Warnings Seriously”, THE AISA WALL STREET JOURNAL, Sep.3-4, 1999.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nd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Spring-Summer 1999.

“Conditions for China-US Strategic Cooperatio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ITONS, 1999, #7.

“Lee’s Plot for ‘Independence’”, CHINA DAILY, June 4, 1999.

“Thieves Cry: Stop Thief”, CHINA DAILY, May 28, 1999.

“’China Theft’ Allegation Hides an Axe to Grind”, CHINA DAILY, May 27, 1999.

“Security Coopertion in Asia-Pacific”, SEARCHING FOR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Seoul: Korea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99).

“Lee Teng-hui’s Book Exposes His True Bias”, CHINA DAILY, May 31, 1999

“Terrorism Remain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Mankind”, CHINA DAILY, September 23, 1998.

“Globalization Changes World”, CHINA DAILY, September 7,1998.

“Closer Military Ties Benefit China, US”, CHINA DAILY, July 6, 1998.

“India Tests Destabilize Peace”, CHINA DAILY, May 20, 1998.

“Cooperation Key to Regional Peace”, CHINA DAILY, March 27, 1998.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for China’s Rise”, STUDY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1997-1998, (China Society for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1998).

“New US-Japan Security System and Northeast Asia”, CHANGER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Seoul: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China’s Security Concerns”, WORLD AFFAIRS, October-December, 1997.

“Dialogue Mechanism Cuts Misunderstanding”, CHINA DAILY, November 8, 1997.

“Security Trends in Asia Pacific”,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10, 1997.

"Dangers of Neo-McCarthyism", BEIJING REVIEW, July 7-13, 1997.

"Containment Policy Harms All Interests", CHINA DAILY, June 9, 1997.

"China's Ascent to Help Build Regional, Global Peace, Stability", CHINA DAILY, February 25, 1997.

"China's Growing National Strength; emerging nation or the Next World Power?", CHINA 2000, February 1997.

"Orientation of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RUMAN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2, 1997.

"1996-1997: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STUDY REPORTS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1996-1997.

"Deciphering America's Engagement Policy",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6, 1997.

"China's Rise in the Eyes of Western Observer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12 1996.

"Security strategies Change with the Times", CHINA DAILY, Oct. 28, 1996.

"US Fuels Cross-Straits Tension", CHINA DAILY, March 20, 1996

"China's Security Goals do not Pose Threat to World", CHINA DAILY, March 4, 1996

"Orientation of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IONS, No.2, 1996

"China's Post-Cold War Security Strategy",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5,1995.

"China's Rise as Exporter Proves it's Competitive", CHINA DAILY, Jan.7,1994

"China's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5, 1993.

(中文文章)

《从南海问题说到中国外交调整》,《世界知识》2012年1月1日,总1572期。

《“一超多强”开始向“两超多强”演变》,《环球时报》2011年12月30日。

《定量分析的前景》,《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3期。(第三作者)

《中国应该放弃不结盟政策应对战略安全压力》,《中国与世界观察》,2011年第2期。

《警惕人均GDP的误导》,《环球时报》2011年2月17日。

《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调整》,《战略决策研究》,2010年,第2期。

《“假朋友”关系导致中美不稳定》,《环球时报》2010年8月3日。

《“成熟的中美关系”意味什么》,《环球时报》2010年7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的风向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

《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六十年来中国对世界的思想贡献》,《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3、4期合刊。

《借鉴先秦思想创新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3期。

《战略机遇期失不再来吗?》,《环球时报》2009年10月19日。

《崛起不能只靠一条腿》,《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9月28日。

《先秦诸子学说:争鸣战争与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2日。

《先秦国家间的政治思想异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中家为何以尊严为崇高目标》,《环球时报》2009年4月15日。

《国家最崇高的目标不是致富》,《环球时报》2009年3月13日。

《〈战国策〉的霸权思想及启示》,《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世界格局走向及中国的机遇》,《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从奥运透视中国利益排序》,《环球时报》2008年9月11日。

《台海和平是谁维护的》,《环球时报》2008年6月11日。

《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文化资源需要政治用运》,《环球时报》2007年8月2日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献回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环球时报》2007年5月22日

《中日关系转暖能持续多久》,《环球时报》2007年3月2日

《荀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启示》,《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

《世界政治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崛起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内涵》,《中国国家利益与影响》,许嘉,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新战略环境下中美欧面临的挑战》,《欧洲研究》2006年第6期。

《“和谐世界”外交政策迈出第一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2月19日。

《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

《美中东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8月3日。

《黎以乱局反映的国际政治本质》,《环球时报》2006年8月1日。

《安全利益是中国首要利益》,《环球时报》2006年5月30日。

《中国软实力有待提高》,《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1期。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台独倒计时》,《联合早报》2006年3月6日。

《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反台独不能对美期望过高》,《环球时报》2006年2月6日。

《有和平不一定有安全》,《环球时报》2006年1月13日。

《中国外交追求平衡的和谐》,《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6日。

《从和谐世界看中国软实力》,《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6日。

《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从实力地位看中国发展》,《环球时报》2005年10月19日。

《国家实力=硬实力×软实力》,《世界闻报》2005年9月27日。

《强大军力才能保证和平崛起》,《环球》2005年9月第17期

《中国崛起的实力基础》,《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

《遏制“台独”仍是首要任务》,《环球时报》2005年5月30日。

《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和平崛起”的分歧、意义及策略》,《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中国综合国力尚不平衡》,《环球时报》2004年9月3日。

《武力遏制台湾法理独立的利弊分析》,《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对“和平崛起”的理解》,《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东亚和平的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科学方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科学方法的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用军事手段遏制“台独”》,《环球》2004年第1期。

《美国调整海外驻军的战略动向》,《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4期。

《军事实力与决心是遏制“台独“之本》,《了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51期。

“不惜一切待价就能维护中国统一”,《联合早报》2003年月11月28日。

“如何延续和平”,Charles W. Kegley, Jr. & Gregory A. Raymond,《从战争到和平: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问题研究的时间概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9期,总277期

“中俄战略关系有待加强”,《中国评论》2003年第8期。

“不断科学化的理论”,Marc A. Genest,《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欧冲突及其启示”,《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非典检验中国对外关系”,《环球时报》2003年5月23日。

“国际关系理论与大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反***反‘台独’任重道远”,《了望》2003年第11期。

“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重要”《环球时报》2003年2月14日。

“国际安全悬而不险”,《了望》2003年第2期。

“2003:中国安全吗”,《国防教育报》2003年1月3日。

“谁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世界新闻报》2003年1月2日。

“非同步的中美政治和经济关系”,《国际贸易》,2002年第12期。

“美国就是要追求绝对安全”,《外国军事学术》2002年第11期。

“中美关系走向”,《著名专家学者北师大演讲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和平的性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

“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将小于2001年”,《了望》2002年第1期。

“中国进入21世纪的国际安全环境”,《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布什的保守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联合早报》2001年8月6日。

“小布什对华政策强硬的深层原因”,《中国评论》2001年8月号。

“美国防务政策的国内因素”,《国际战略研究》2001年,第3期。

“布什对华政策的基调”,《联合早报》2001年7月14日。

“对抗为主缓和为辅--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走向”,《世界知识》2001年,第13期。

“小布什对台政策的盲点”,《中国评论》2001年,3月号。

“军售神盾使美国自动卷入台海战争”,《侨报》2001年3月18日。

“美国会被台湾拖下水”,《世界知识》2001年,第4期。

“亚太地区安全前景评析”,《中国评论》2001年,1月号。

“大陆热门战争观”,《两岸双赢》2000年第20期。

“台湾政局动荡非偶然现象”,《BIZNEWS》2000年11月号。

“亚太安全前景堪忧”,《联合早报》2000年10月26日。

“时代不决定具体战争危险”,《世界知识》2000年第20期。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东北亚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7-8月号。

“历史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6。

“新世纪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趋向”,《中国评论》5月号。

“未来十年:中国安全吗?”,《环球时报》2000年5月12日。

“台海战争的危险已经可见”,《联合早报》2000年5月11日。

“台湾问题需要尽早解决”,《北京青年报》2000年3月11日。

“立足周边求发展”《环球时报》2000年3月3日。

“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57: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世界知识》2000年第3期。

“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东亚季刊》2000年春季号。

“中美需要稳定的关系”,《瞭望新闻周刊》1999、9、20。

“何时统一台湾”,《环球时报》1999、9、10。

“国际环境及外交思考”,《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8。

“李登辉的危险主张”,《南方周末》1999、7、23。

“中国外交应面对现实”,《环球时报》1999、7、22。

“中美战略合作的条件”,《亚洲评论》1999年春夏号。

“一箭多雕的‘两国论’及其危险”,(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7、19

“科索沃战争不是历史的转折点”,《瞭望新闻周刊》1999、6、21。

“‘称霸战略’的实质”,《北京青年报》1999、6、15。

“延续‘台独‘政策的宣言书”,(香港)《文汇报》1999、6、10。

“争取美日支持‘台独‘的企图”,(香港)《文汇报》1999、6、9。

“企图实质独立的迂回策略”,(香港)《文汇报》1999、6、8。

“培植‘新台湾’民族主义思想”,(香港)《文汇报》1999、6、7。

“下世纪中国何时可能卷入战争”,《科技与国力》1999、#6。

“考克斯报告表明美窃取中国核秘密”,《北京青年报》1999、5、28。

“从《台湾的主张》看李登辉的政治情感”,(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5、26。

“中国窃取军事技术疑点重重”,(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5、20。

“中美军事合作的前景”,《世界知识》1998、#14。

“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评论》1998、#6。

“评冷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影响”,《国际经济评论》1998、#5。

“统一台湾的概率分析”,《太平洋学报》1998、#3。

“21世纪中国崛起的国际安全环境”,《国防大学学报》1998、#1。

“开启走向稳定的大门”,《世界知识》1997、#22。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世界知识》1997、#19。

“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及其危险”,《世界知识》1997、#12。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现代国际关系》1997、#11。

“国利益的分析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秋季卷。

“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安全利益”,《紫光阁》1997、#8。

“亚太安全趋势”,《现代国际关系》1997、#7。

“中国人应如何认识自己的崛起”,《世界知识》1997、#6。

“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战略与管理》1997,#1。

“走出理想主义”,《世界知识》1996,#24。

“磨擦不断-总体趋于稳定”,《瞭望新闻周刊》1996,#52。

“购买力平价法和对中国实力的估计”,《瞭望新闻周刊》1996,#44。

“冷战后的中国安全观念”,《世界知识》1996,#19。

“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现代国际关系》1996,#9。

“意识形态与中美关系”,《世界知识》1996,#14。

“联合国改革与中国利益”,《中国与世界》1996,6月。

“国家利益的判断”,《战略与管理》1996,#3。

“美对台政策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瞭望新闻周刊》1996,#10。

“中国安全战略的发展趋势”,《瞭望新闻周刊》1996、#8-9。

“西方面临来自内部的政治冲击”,《瞭望新闻周刊》1995、#52。

“中国崛起的可能选择”,《战略与管理》1995、#6。

“世界对联合国的期望”《瞭望新闻周刊》1995、#45期。

“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与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8。

“冷战后中国的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5、#8。

“中国面临的安全问题”,《现代国际关系》1995、#7。

“展望下世纪初国际政治”,《现代国际关系》1995、#6。

“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1995、春季号。

“冷战后的多极世界及对中国的影响”,《当代国际问题研究》1995,#1。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现代国际关系》1994、#7。

“中美人权分歧及其原因”,《瞭望新闻周刊》1994、#16。

“非洲政府与民族私有经济的发展”,《当代国际问题研究》1994、#2 

“促进中非关系发展的建议”,《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1。(合作)

“中国经济走向海外概论”,《现代国际关系》1993、#11。

“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腐倡廉的做法”,《现代国际关系》1993、#10(合作)

“新港韩反贪保廉经验谈”,《深圳特区报》1993、10、4。(合作)

“浅析中国的涉外经济利益”,《现代国际关系》1993、#6。

“90年代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论坛》1993、5。(合作)

“试析中国的安全环境”,《当代国际问题研究》1993、#4。

“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4。(合作)

“愚昧的偏见与冷战对抗的遗风-驳中国威胁论”,《瞭望新闻周刊》1993、#12。

“加快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人民日报》1993、3、22(合作)

采访

邓媛:《中国应承担与自己地位匹配的责任》,《国际先驱论导报》2011、4、29-5、5日

刘文健、佟雪:《好大学要有好教授》,《东北师大校报》,2011、4、5日。

范应华:《中美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世界知识》2011、3、1,第5期。

冯迪凡:《中美应能坦诚相见》,《第一财经日报》2011、1、18日。

李颖:《中国外交应与“世界第二”地位相称》,《国际先驱论导报》2010、12、3-9日

邓媛:《中美是“敌大于友”的关系》,《国际先驱论导报》2010、3、19-25日

邓媛:《中国应保持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平衡》,《国际先驱论导报》2009、12、28日

闫昱:《大国需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强大》,《人民论坛》2009、11月(下)。

范勇鹏《加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25日。

孙墨笛:《我们的政策取向绝不能舍本求末》,《人民论坛》2009、7月(上)。

张聪:《朝核迷局猜想》,《大地周刊》,2009年第12期。

董彦:《“金砖四国”合作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报道》,2009年第6期。

傅慧云:《两岸军事冲突可能性非常小》,《联合早报》,2008、5、30日。

康培:《建立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人民论坛》,2008年第4期。

朱棣陵:《两岸经贸交流无法遏阻台独》,《中国时报》,2008、4、26日。

叶建国:《六方会谈美国缘何让步》,《21世纪经济报导》,2007、2、28日。

邵艺:《科学预测的执著者》,《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0、17日。

陆昕:《执著于科学预测的现实主义学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滕建群:《美国就是要追求“绝对安全”》,《外国军事学术》,2002年第11期。


Copyright 2011.12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1-24 19:41:12 | 只看该作者
挺崇拜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6 21:2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