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博暗战与政治趋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20:0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博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补正了过去对于来自社会、草根等多元话语平台的意见进行屏蔽的状态
  评述由头
  人民论坛杂志11月下期刊发《知名学者“微博”交锋县委书记之后》小型专题,包括《于建嵘回应:我的愤怒并不是针对个人的》、《微博时代:“新闻危机”搅动官场生态》两篇文章, 对个别官员缺乏执政为民理念进行了批判,重点探讨了微博时代各级官员如何应对网络、化解“新闻危机”这一重大课题,受到广泛关注。与部分官员“网络恐惧”、不善于利用新媒体相比,当前,不少官员主动利用网络,用微博引导舆论,形成了政坛官民互动的新气象。
  官员,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新秀
  今年《经济学人》5月刊《政治与微博》一文中指出“微博使得政治家距离我们更近了。想要变得有价值,就需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通过调查,去年7月份只有三位日本政治家使用微博;而现在Pollitter,一个致力于打造政治家微博的网站,已经有485名用户。一份St Gallen大学对去年德国大选的分析报告发现,共有577名政治家开通了微博,其中四分之三是在2009年。当年在奥巴马竞选期间,他的团队最多曾经雇佣了100人专门负责像微博这样的公共媒体,俄罗斯总统已经用微博祝贺女大学生生日……美国一位记者曾这样感慨:在西方政界,如果还有谁不迅速从电视政客转变成网络政治家,他肯定会被选民抛弃。
  在西方政治家玩转微博的时候,中国官员,这一在互联网时代相对落寞的一个群体也“难耐寂寞”,开始从“网络恐惧”走向 “微博”新秀。今年10月 ,来北京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班和进修班的各区县局级干部们的“学子生涯”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如何建立微博、怎样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成为他们的必修科目。
  中国厅级官员中首开微博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认为“现在整个舆论环境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改变了宣传的环境和生态,过去的灌输式宣传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了。在这种情况下,宣传部门应该更多、更主动地跟公众进行社会沟通”,而微博就是一种新的宣传手段。
  近日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成为继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之后又一位在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目前他发布103条微博,已拥有55000多粉丝。11月11日,网络词汇“给力”登人民日报标题,他当日即发微博说“人民日报把‘给力’一词用在标题上,我很赞成。语言文字也有一个发展创新的问题。那些富有活力和新意的网络新词应当有选择地推广运用。”,而在之前他曾在微博里说不知道“给力”是什么意思。
  曲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华则表示开微博可以倾听“原生态民意”,而且支持官员实名微博“只有实名了,官员和百姓的互动才有真正的意义。”因为“说话没人听,你的话影响谁啊,无非是自说自话”。

  微博,使得技术与政治、公民权利产生共鸣
  “网络不仅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而且解放了人们的嘴巴。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微博则把这一不同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网络时代最便捷而强大的“麦克风”组合。
  在对微博进行三个月的研究和调查后,喻国明教授指出“微博具有核裂变式传播的能量” ,这一点尤为体现在求助、维权等上面。它的自媒体性质非常突出,QQ、MSN解决的是点对点的传播问题,而微博解决的是一个点对一个巨大面的传播问题,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如何向社会喊话的问题。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
  宜黄事件发生当日,也就是9月18日,事件主角钟如九的“围脖”及《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等媒体人的“围脖”,搅动、占领、引领、主导着网上舆论,其他海量博友则跟随他们奔跑呼号,铺天盖地的评论和转发信息把“九一八国耻日” 这一热点给压过去。后来传统媒体纷纷跟进,微博上热度一直不退,直到事件停息钟母求医粉丝们依然在持续接力。
  毫无疑问,微博这一自媒体的代表,使得技术与政治、公民权利产生了共鸣。《凤凰周刊》记者邓飞说,钟如九“不再像父辈一样以头抢地、磕头哭告、拦轿喊冤找青天,而选择了微博维权”。
  对于微博上时政话题的谈论逐渐成为热点和维权行动总被“围观”,喻国明指出,“微博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补正了过去对于来自社会、草根等多元话语平台的意见进行屏蔽的状态,能够有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来参与公共问题解决的互动”。同时,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个人媒介,官员可以通过微博和民众、社会各界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满足官民沟通的需要。
  微博,改变政治生态版图和力量对比
  “微博使得我国政治生态的版图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它为政府议程设置和公共决策等引入新的主体。比如议程设置,在过去几乎95%以上都是由政府通过传统媒介来制定,政府是议程设置的主体。根据人民网、人大舆论研究所的监测,近年来中国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议题中有34%是由草根、网络加以推动的,普通老百姓通过网络的聚集效益来形成一种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而成为议程设置的一种新主体。”喻国明说,另外微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可以使官员健康地、正常地、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微博本身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格局和政治走向。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传播的偏向”会影响到甚至是改变人们关注政治事件的方式,并通过影响人们关注政治事务的方式,影响到人们的心理、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重组权力话语谱系,重组政治权力结构的作用。与其他媒介相比,在传播特性上,微博具有更偏向分散、更去中心化、更用户中心等特点,这些特性导致对微博上的信息、意见或观点的控制更加困难。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政府或强势团体在政治事件出现之后操控能力的下降,相反,对于想传播相关信息、想借此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人来讲,则更加有利,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对突发的公共事件的参与,而公众的广泛参与,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即舆论监督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推动社会公共政策朝着良性的方面发展。
  对于官员来说,微博这种限制字数、短小精炼的方式和受众平民化的特点改变了官民对话的话语体系。何华总结了官方微博同民众对话的经验:“如果我们还按照过去说话的套路在微博上说,肯定就会有很多人不愿意听,甚至反感,还会出现严厉的批评声音……同一个新闻,不同的表述方式,吸引力、传播力都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通过‘微博’直接面对网民说话,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锻炼。”章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的原则是不说官话、套话,我会适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当然也会在适当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提出批评。总体上还是会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任何一种新出现的事物总会出现一些乱象和不足,微博也不会例外。比如说它有限的字数和不断更新的“事件”往往流于表面从而分散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有待考证;也会使一部分人因为无法适用这种媒介或不善于使用这种媒介而出现失语的现象;网络推手、水军等恶意使用假借民意引导舆论……我们对此要有包容的心态,给以微博这种新型表达方式以充分的成长空间,推动草根民众与政府直接对话,更好地参与政治、参与公共决策,当然这都离不开官员们的主动“微博”。(采写:人民论坛记者陈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4-28 17:53: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5-1 18:03:27 | 只看该作者
具有透视性的观点和看法  我感觉政治斗争方式正在多元化 复杂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7 15:5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