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2px">?<div>摘要 :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作为曾经有过侵略历史和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国家,其未来对外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日本国内外诸多因素,认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p></p>关键词:? ?日本???????? 对外政策???????? 走向 <p></p></div><br clear="all" /><div>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主张和倡导、并切实坚持和推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要特征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也是中国未来对外政策的走向,但作为曾经给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日本,其未来对外政策的走向又将如何呢?我们应当承认日本国内有很多友好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和进步团体的存在,但经结合日本国内外因素分析后我们认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更有可能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一、关于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 <p></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此外还受该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以及历史上诸多政府对外政策的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一 特定时期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集中性、典型性、经常性的表现便是该国在这个时期对外政策所呈现的总体特征。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逐步完成了向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转变,以及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步伐的加快。日本未来对外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综合日本国内各种因素及现实表现,日本对外政策未来将会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的走向。?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当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和表现的行为不遵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履行国与国之间达成的条约、声明、宣言的约定。例如,日本为满足利益扩张的欲望,1999年通过可以任意扩大的《周边事态法》、2001年通过《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和《自卫队法修正案》、2003年通过“有事三法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战后的和平宪法背道而驰;日本为争夺海洋能源,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不顾,抢先勘探大陆架,把原属中国的钓鱼岛和与韩国有争议的独岛等岛屿及周边海域纳入其勘测和开采范围;日本为维护其所谓的“皇国史观”和右翼精神支柱,政府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侵略历史、掩盖“慰安妇”问题,公然违背中日双方达成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共同宣言》等政治文件、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原则精神。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义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为了本民族的利益生存和发展而不顾其他民族的生命权益和尊严或者为了国内某个集团的利益而置本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于不顾的、狭隘的、自私的、缺乏道义的表现和行为。例如,二战之前日本政府过分强化国民的生存危机意识,从而利用军国主义鼓动国民走上对外侵略之路,之后的日本政府也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反省过自己犯下的罪行,多次否认侵略和屠杀、否认“慰安妇”问题,为了美化其民族历史和增强民族优越感而一次次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这是极其缺乏道义的行为;日本凭借经济大国的地位利用经济无偿援助、低息贷款等方式左右、压制、收买、控制一些小国和弱国,以使其听从或不得不听从日本的摆布。这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不道德”的表现;在国内,日本诸多届政府为了维护某个集团(政党)的利益和所谓的“民族尊严”,一直试图和竭力掩盖曾经犯下的侵略罪行,通过修改教科书、控制舆论、颠倒是非等蒙蔽和欺骗本国人民。这是对本国人民的一种极不诚实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损害日本人民的根本利益。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和平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面对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而采取的暴力打击、武力对抗、对外战争等非和平的方式。例如,日本为抢占我国钓鱼岛,“2004年3月日本军方武力驱逐七名中国登岛勇士后,日本保安队和海上自卫队加大对钓鱼岛的一级警备。”<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1" name="_ednref1">[1]</a>并多次出现武力威胁、驱逐和逮捕我国渔民的暴力行为;凭借其强大军事震慑,多次挑起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的领土之争;在国内,日本政府右倾化严重,并借助与黑社会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右翼势力通过暴力恐吓、殴打、刺杀等方式打击“东史郎”等一些承认战争罪行或反对政府右翼政策的有识之士。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右翼势力利用暴力阻挠、破坏正义人士及团体参加的维护和平宪法以及反对政府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等进步活动。 <p></p>随着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未被彻底铲除的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为了追逐利益和实现“荣国梦想”,日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多、更直观地表现为过分争夺权益和权利、凭借强势压制、控制弱国和小国、强硬甚至无理地处理与别国之间的冲突。总之,日本未来的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会更集中、更典型、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 <p></p>二、为什么“三化”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p></p>(一)矛盾的民族性格和膨胀的军国主义对“三化”的驱动 1、日本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的影响:对于日本的民族我们应当肯定其民族性格中的良性因素,例如“坚韧顽强、虚心求教的品格,居安思危、敢于否定自我的求新精神,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忠君爱国、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对日本民众的意识走向和日本政府对外政策走向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其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畸形的忧患意识。作为岛国的日本,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使日本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随着人口的膨胀自然资源的极度贫乏也令一代代日本人感到不安。大多数日本人从前代人那继承了担忧、焦虑的传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被害意识深存于很多日本人心中。居安思危是无可厚非的,但主观臆想和夸大这种忧患,则是不理智或别有用心的。“日本民族未来面临着生存危机”、“为了种族的繁衍我们可以不受约束地争取生存空间”“中国强大了一定会为当年的战争报复日本”畸形的忧患意识使很多日本人的行为趋于暴躁和非理性化。长期的忧虑、焦躁导致了众多人的情感压抑和心理失衡,一旦有了机会或失去外在约束便以非理性的、“集团性歇斯底里”<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2" name="_ednref2">[2]</a>的形式释放出来,那便是野蛮、残忍,甚至是灭绝人性;第二是矛盾的民族道德品格。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将日本民族的性格描述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日本这个民族非常重视道德和礼仪教育,讲礼貌讲礼节的意识相当浓厚。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好的遵循着一系列道德准则,父母、妻子之间都能相敬如宾,朋友间重德重义,对团体和国家勇于牺牲、忠诚无私。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的民族,其实这种道德只是其民族内部的道德。日本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忠诚、孝道、信义情爱等道德信条的同时,却抛弃了“推己及人、自省、怜悯”的道德教化。这使日本民族具有较强的排外意识,为了维护其民族的优越性、增加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而要求本民族国民要团结、忠诚、讲道德,但缺乏“推己及人和怜悯”的道德是没有超越狭隘民族界限的道德。对本族的爱和忠诚与对外族的残忍和蔑视并存,日本民族的道德性格以非常矛盾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三是自私化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尊心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它强调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个民族要维护其种族的尊严。但这种尊严的维护绝不是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尊严和利益极度损害的基础之上的。日本历史上就用“大和民族是最优等的”意识教化国民,使其国民具有较强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但过度化的自尊感便会变成虚荣和虚伪,日本为了维护其“民族尊严”和“民族优越感”不惜歪曲历史、否认侵略,而置其他民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于不顾。例如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径以美化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鼓吹和复兴“靖国情结”以维护其“伟大的皇国史观”,这些自尊心的维护都是建立在极度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人民感情基础上的,因而是狭隘的、自私的。 2、军国主义思想有膨胀和复燃的趋势:日本的军国主义史观核心是“将日本的天皇、国土、种族和宗教都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 ‘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视为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3" name="_ednref3">[3]</a>由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除不彻底,为现在和今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兴埋下了隐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并跻居各国之首的行列,残存的军国主义思想开始逐步复燃,昔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梦想和惟我独尊的大国意识使日本的激进的新民族主义思潮和右翼势力异常膨胀,这些可以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翻版和变异。 <p></p>作为一个个体来讲,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和影响着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来讲,其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民族性格直接影响和关系到该民族的国家对外政策。正是日本民族性格中非良性因素的存在和不断增加,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复燃趋势的存在,才驱动着日本未来对外政策向着非良性的方向发展,即呈现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的走向。 <p></p><p></p>(二)国内政治现状及国民意识走向对“三化”的推动 <p></p>1、国内政治现状:二战后,由于战败后的国内压力和国际和平主义压力,以及国内进步政党的制衡使日本经历了一个左倾化的和平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但随着五五年体制(从1955年开始代表革新力量的社会党形成牵制****党等保守党势力的体制)的逐渐瓦解,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的牵制力量已不复存在,****党开始长期把持政权。此外,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除不彻底和对日政策的放松,使侵略战争中的一些军国主义分子残余逃脱惩罚并重返日本政坛。这些人一方面怀着“皇国”之心影响日本政坛,另一方面培养了一些后继的新生代军国主义政要,以致于使目前的日本政坛逐步右倾化。目前日本政界虽然存在很多非保守阵营的在野党,但在现今或中长期内没有一个有力量与自民党抗衡或产生对它执政地位的威胁。而且这些在野党基本上接受了目前自民党的右倾化的改革和国家政策,并对自民党的大多数政策表现出支持或默许的态度。2005年6月23日,日本共产党针对日本入常一事表态:“若以修改写有常任理事国负有率领联合国军队等义务的《联合国宪章》为条件则赞成日本入常”<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4" name="_ednref4">[4]</a>,种种迹象反映了“日本传统的保守与革新势力对立格局的崩溃,在建立自己军队、行使集体自卫权、维持日美安全同盟、今后逐渐落实修宪等方向问题上,这几个政党不会有太大的区别”<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5" name="_ednref5">[5]</a> 。 <p></p>2、国民意识走向:目前日本国民的意识走向也并不让人乐观。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把日本国内反对中日友好的一股逆流称之为‘一小撮右翼分子’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他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的真实情况,但时过境迁,特别是在1993年到1994年日本国内政局进行重大改组之后,如果我们仍认为国内坚持中日友好的反战和平力量声势浩大,足以制衡仅是‘一小撮右翼分子’逆流,恐怕就难以看清日本的政局了”<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6" name="_ednref6">[6]</a>。随着自民党政策右倾化色彩的逐步增强,一方面是多数媒体和舆论的美化历史和反华宣传,散布“中国威胁论”制造民众恐慌、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对华仇视心理和防范心理;另一方面,一些怀有负罪感和赎罪感的日本政治家和退伍老兵相继离别政坛或辞世,缺乏对历史反思的新生代政要和新一代日本国民难以正视历史。同时一些有良知的日本国民面对右翼分子的恐吓和威胁不得不妥协或沉默,一些进步人士和团体(例如一些日本的知识分子、战争遗孤、工会、日本社民党等)的正义之举在强大的右倾化思潮中只能是杯水车薪、势薄声稀。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社会的有识之士和组织已经失去了对新民族主义的批判能力,而右翼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却几乎没有受到政府法律约束和舆论的谴责与批评。日本从1978年至今,每年随机对2000多个不同年龄的日本人进行问卷调查,1980年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有78.6%,1989年一下子跌到51.6%,此后到2000年下滑到48.8%,近几年伴随着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种种的因素促使着日本国民对华意识呈现出的趋势不令人乐观。 <p></p>所以就目前日本政坛的构成和保守化发展趋势来看,和平主义价值观很难主导日本未来的政坛,加上总体上逐渐右倾化的国民意识,便会推动日本未来在对外政策上的“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趋势的出现。 <p></p><p></p>(三)现实与未来的潜在危机对“三化”的促动 <p></p>1、自然环境下的危机: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带上,台风、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全境地形破碎、崎岖多山、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关系国计民生的的石油、煤和小麦等,以及日本现代化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全部或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日本列岛是个先天不足的穷岛,又是一个地形狭窄的防御纵深不足的国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空中和海上的袭击”<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7" name="_ednref7">[7]</a>。正是上述恶劣自然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传统和现今日本国民的忧患的性格和危机意识。一方面日本国民希望能摆脱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便促使了日本历史上生存需求和领土需求意识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需要和消耗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现在竭力地进口和储备能源也不能使日本摆脱能源贫乏和未来枯竭的能源危机的出现。 <p></p></div><div><div id="edn7"><p></p><p></p></div></div></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