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老胡论文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21: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size="4">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中国崛起与制海权<br>一.历史"宿命"<br>黑格尔说:"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基础"。古代中国与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则在某种程度上"钦定"了昨天的历史,进而又影响到今日的"游戏",这种作用也还会延伸至未来。古希腊地区多山地,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随人口增长其粮食便会供给不足。也就是说粮食需要从外部输入,即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粮食这一方式成为维系古希腊地区人民生存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爱琴海地区密布岛屿,航海条件优越,这又为海外贸易提供了首要的便利条件。由是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经济模式。中国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广大,稳定的农业生产占据首要地位,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主题。直到今天,我国也依旧是农业大国。两相比较,希腊的海洋是其生命线,而中国则更重视土地所有权。这样的事实使得航海技术被应用于军事,希腊诸城邦均建立起了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自身安全,保护海上贸易及保障海外掠奴,公元前5世纪还出现了雅典的海上霸权。简言之,"海军为国家取得收入,是帝国的基础。"中国则拥有强大的陆军,陆权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均是第一要义。这种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差异尤其影响后世两个地区军事力量发展的方向。雅典虽为陆上强国斯巴达所败(实际上斯巴达同盟军首先在海上获得决战的胜利),但海权的重要性却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经千年而复兴,为欧洲近现代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在大国逐鹿中称雄一时主要依靠的都是强大的海军而非陆军。彼得大帝业在遗嘱中告诫后世"俄国要争夺黑海等地的出海口,发展海军以扩张海外贸易"。后来居上的美国也是通过1898年的美西战争确立了海上强国地位,进而拥有世界大国身份的。而中国呢,即便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无非是为了扩大中原王朝的影响,群雄逐鹿的地点是中原,比拼的则是陆军的强悍。海外扩张的意识则基本没有过,水军的作用也十分有限。<br>毫无疑问,海权思想的最初源泉是雅典在提洛同盟时代的海上霸权。近代大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海军。反观东方大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这些陆上大国溃败的直接原因即为海上力量的薄弱,这不仅源于科技和统治者意识的落后,更源于影响这些问题的历史条件。<br>二.海权地位的重塑<br>随罗马帝国由强转衰,欧洲进入黑暗的中古时期。君权统于教权,大封建主与王权争抗,而这几方势力依靠的根本便是土地,因为土地是实现封建剥削所在。所以陆权争夺异常激烈,航海业发展有限。但是历史的轨迹不会改变,随着城市与海外贸易的兴起,文艺复兴大范围展开,资本不可遏抑的出现,海权再次成为必要。<br>英国是资本主义的母国,资本交换首先是首先在其国内发生,目的是追求利益,而过去生产的目的是消费,现在生产和消费的统一由于市场交换而开始对立了。生产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尽量压低劳动力购买价格,其结果也就是因老百姓手中无钱而破坏了国内消费市场。生产者也是国内最基本的消费群体,劳动者在利润不断上升的同时却因收入日益减少而使其支付能力降低。结果是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萎缩。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罢工,游*,就是国内消费市场萎缩的直接后果。为了在不降低利润的同时又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开辟国外市场成为大势所趋,殖民地应运而生。印度就是英国最早的殖民地。英国强迫印度人必须消费英国的纺织品,这是大量的超额利润返流到英国,而原来英国工人阶级遭受的现在则被转嫁到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身上。由此可以看出,资本的出现要求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的主要构成就是海外贸易,确保宗主国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地的稳固与扩张的力量首推海上力量。<br>接下来陆权让位于海权,海军成为各大国军备的重中之重。近代历史上霸权迭起也多是靠海权的强大来维系稳定霸权或获得霸权的。用"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的话说"以战争为其表现天地的海军则是国际事务中有着最大意义的政治因素。"在这方面英国最为典型。1689年,英主力舰数量为100,同时期次强国荷兰为66;到了1815年英国为214,次强国FaGuo则是80。很显然英国海上实力的增长有助于其世界霸权的扩张。1588年英国大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即便是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也依靠海军保持了与殖民地的联系而顽强的生存下来。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海军更是保住了他的生存基础,维系了胜利的希望。同样美国也是从老罗斯福时代开始发展海军的观念的贯彻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日本也是依靠海军起家从而进行世界扩张的,但是"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收成,消逝于世界性扩张",近代日本威廉德国以及纳粹德国属于前者,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二战前的美国则属于后者。这也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要万分注意的问题,不能轻易消耗自己的国力。<br>三.中国崛起与制海权<br>现在的中国仍是农业大国,农民总数达8亿之多。单纯从这方面讲海权似乎无甚作用,中国本身可以自己自足。但是近代历史已经淘汰了封闭自守以求自保的思路,中国也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引入西方资本同时向海外输出自己的商品。而且这种趋势一直在加强,现在中国已是发展中国家中接受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国外大街小巷也能看见"Made爄n燙hina"的商品,这是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结果,也是资本流向并流出中国的体现。很显然这一良好态势需要强大的海上力量来维持,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不能不包括自卫的军事力量的全球化。<br>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工业高速发展,国内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并早已达到必须从海外大量进口的地步,最新情势为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然而国家经济发展的良性模式应是生产力发展曲线上升的同时,国内资源消耗的曲线下降,形成一个剪刀差,差值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越健康。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与资源消耗成正比例上升,这更使中国经济与世界资源(目前主要是石油)产生了不可断绝的联系。石油不同于其他资源,正如摩根索所说:"石油不再是衡量一国确立的许多重要原料之一。它现在是一种物质因素,紧紧掌握了石油就可以动摇有几个世纪历史的国际政治模式。"石油有限且相当时期内不可再生,世界大国却有增加的趋势,多一个国家分享意味着自己所得的减少,这是世界大国之所忧;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则是世界大国之所虑。在自助体系内这种忧虑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军事保护为基础的海上运输线是不堪一击的,因此获取世界资源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br>另外制海权还是收复台湾的关键,统一台湾是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米尔斯海默教授研究海上力量的作用时,列举了历史上著名的9次海上封锁,得出的结论是海上封锁对大国是不会有决定性影响的。但是从他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海上封锁虽无法挑战陆上大国但对中小型岛国却有致命影响,因为这样的国家自身能源供给不足,而其资本又要向外输出,否则国内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诸如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与之相似,台湾也是中型岛屿,所以海上力量关乎中国一统。<br>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国是陆海国家,在大陆上有自己必须要顾及的区域,陆军是陆海国家的基础所在,否则像17世纪的荷兰那样顾此失彼最终彻底衰落。因此对中国来说海权的主要作用在于地区性收成,保卫自己的海上贸易顺利进行和石油资源的正常供给。次要作用在于封锁台湾岛,投送地面力量取得最后胜利。简言之,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拥有强大到可以承担上述责任的海军是必要的。<br>结论<br>国家间正如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安全困境则是与这一结构相生相随的幽灵,丛林原则才是国际政治的铁律。"从伯罗奔尼撒战争看今天的政治,两者相比并没有大的不同。"今天中国的能源安全几乎是在完全没有远洋海军保障的情况下存在的,这很危险。争夺世界能源本身即使得世界大国的矛盾不可调和,除非更加高效且廉价丰富的新能源问世。总之,源于古希腊成于19世纪的海权思想非常适用于当今世界,尤其适用于中国,中国崛起抛开强大的海军是不现实的。</fon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1:55:4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来,中世纪欧洲的黑暗却是拜中国所赐!<br><br>没有中国驱逐匈奴等游牧民族,后者就不会进入欧洲进行武力征服,欧洲的商品经济可能会更早的萌芽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r><br>以上内容应充实进论文之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2:03: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尽情拍砖:)
4#
发表于 2005-1-23 00:32:50 | 只看该作者
先学习学习……
YuYu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5-1-23 18:24: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05-1-23 19:59:09 | 只看该作者
制海权与中国的崛起之间的关系还谈得不够深入,希望能进一步补充论据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0:32:40 | 只看该作者
师哥说的是,这个题目比较大,老胡就让写4000字,我原来的题目也只是学习西方史的收获与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3 21: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