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一船明月一船风——怀念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0 11:0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转帖]一船明月一船风——怀念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br></b>作者:丁丁康 ??<br>     <br><br>“一船明月一船风”是唐代诗人韦应物赠送给归国日本僧人的诗句。全诗是这样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谁与师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这里的“明月”一词语意双关,诗人以此借喻自己对远去日本友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寥寥几行诗句,却正是当时中日两国人民深情厚意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那真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一段梦幻般美好的黄金岁月,虽时隔千年光阴,但蓦然回首之间,却依然能令人追思感怀,心潮澎湃。<br>   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之间,中日关系在历经百余年的坎坷与磨难之后,终于又迎来一个堪称黄金岁月的友好时期。那时候,中日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民间的各种友好往来更是频繁之极。日本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曾给中国少年儿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让中国人懂得在无所不在的革命之外,人还能拥有这样一种纯真的爱情。还有冷峻的高仓健,为中国观众重新诠释了男子汉的真正含义。除了影视文化的直观影响外,当时中国关于日本的书籍、报道、消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来自日本的产品成了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代名词。源自的日本的管理制度是高标准,高效率的象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崇拜日本,尊敬日本,学习日本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一种普遍共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理性的共识,才使得中国在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依然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与博大的胸怀积极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并与日方一道共同缔造了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由此可见,有时候在历史问题上采取一种暂时搁置与淡化的态度,实为一种明智之举。在这种友好氛围的促进下,日本的先进科技与先进文化几乎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日本因素成为中国经济腾飞与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推进器,谁要是有意无意的忽略甚至抹杀这一点,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br>   遥想当年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那一幅幅感人的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把酒言欢,尽释前嫌。在长城下放歌《北国之春》,在樱花树下吟诵唐诗宋词。你在香山的红叶下徜徉,我在富士山的脚下仰望。不管当时两国政治家的考量如何,中日两国人民却是真心实意要友好相待,和平共处的。大家都有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推心置腹,坦诚相待。这样的情谊与信任要是延续到现在,中日间什么样的困局都已化为乌有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段美好的岁月竟然是如此的短暂,犹如灿烂的樱花在一夜风雨后的零落成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衣带水不再是片片征帆的通道,而成了彼此敌视的鸿沟。从什么时候开始,咒骂,猜忌,敌对,仇恨代替了对话,信任,合作,宽容。中日这两个无论是在地理,历史还在文化方面本应最亲密的国家,今天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都要相距遥远。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我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依然充满着乐观和信心,这是由两国人民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政客们的伎俩可以得逞一时,却不能左右一世。右翼与愤青之辈如同枯枝败叶,腐烂有期。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那样大的磨难之后,还能迎来一个友好的黄金十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在走过这一段风风雨雨后,中日关系不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为创造中日友好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努力吧。<b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0 11:07:25 | 只看该作者
给日本一个机会,就是给中国一个未来!
<br>
<br>
<br>作者:丁丁康\r<br>   最近国内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的活动搞得异乎寻常的热闹。据说(仅仅是据说)征集到的签名数已逾千万之数。即使把国人善于制造的泡沫化数字除去,剩下的干货想必也足以惊人。谁说人口过剩是件坏事?至少在这种需要人气捧场来说明问题的大场合里,人口众多便显出了它排山倒海,不可替代的伟力来了。面对如此壮观的场景,外国人可能会有点后怕,幸亏世界早已发展到了远距离武器与核子武器的阶段,如果还处于冷兵器时代,以中国这种庞大无边之人海战术,将会毫无悬念的称霸世界,威震环宇。\r<br>   为什么要反对日本入常?用一个无厘头句型,请给个理由先?当然,中国人反对日本入常的理由好象多得可以用箩筐来装,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于是有给联合国寄万言书的,有给秘书长上陈情表的。估计可申报吉尼斯纪录的签名条幅不日就可抵达联合国总部。但万言书也好,陈情表也罢,说来说去都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仇怨,我实在看不出这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有太大的相干。我们总不能幻想世界人民要以中国人之好恶为好恶,以中国人之仇怨为仇怨吧。这岂不是天真幼稚,一厢情愿。有人说,安理会不是董事会,不是谁的钱多谁就是大哥。这话有道理。但安理会也不是我们自家办的庙会,不能让我们由着性子在那里买打药,耍把戏。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也不是泥菩萨的牌位,仅供人烧香祷告,顶礼膜拜之用。坐这个席位是要为世界和平发展付出代价,作出贡献的。是需要充分的能力和资格的。\r<br>   政府出于国家整体战略利益考量,对日本入常问题持保留态度也好,持观望态度也好,甚至持赞成态度也罢,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无知愤青们这么一折腾,中国原本游刃有余的立场顿时变得敏感而尴尬起来。有心反对日本入常吧,理由实在不充分。既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又把可以为联合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日本排除在常任理事国之外。这难道不是于理不通,自相矛盾吗?如果我们一意与世界舆论相左,岂不是反而暴露了我们“以一国之私欲,阻挡世界之潮流”的阴暗与狭隘。如此一来,我们精心打造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恐怕也难免会土崩瓦解。\r<br>   从目前的种种情况来看,日本入常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的决策者们一定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切不可被狂热盲目之民意所绑架和左右。愤青误国,自古皆然。庚子之祸,殷鉴未远。愤青们的狂吠可当秋风过耳,不足挂齿。但决策者们的一念之差,则可招敌树怨,祸国百年。退一步讲,如果因为中国的反对,日本的常任理事国梦想落空,这也绝非中国之福,而乃中国之祸。这势必招致中日两国的全面决裂和对抗,对于急需一个宽松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的中国来说,这不啻是一场中国外交的生态灾难。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如果没有日本因素的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很难达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我们要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未来的岁月里,中日两国以对抗代替合作,以仇视代替和谐,以战争代替和平。中国经济发展将必然会受到重大的打击,不但未来的发展势头不可预期,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也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当今中日之势,彼强我弱,彼优我劣。与日争强斗狠我们并无资本,只能自招其祸,徒取其辱。唯有戒急用忍,不争一时之短长,以徐图将来,才方为上策。此非畏缩,时势使之然耳。否则,日本不过暂时输掉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而已,而中国则可能输掉自己的未来。因此,在日本入常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决策者们应以超凡之智慧,非凡之勇气,积极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一员。鼓励日本在联合国框架内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不可瞻前顾后,误国误民。为国百年计者,不可效沽名钓誉之徒,岂可爱惜羽毛,洁身自好,计较己身一时之毁誉。若如此,则国人幸甚,中华幸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归根到底的这一切,并非为了今天之日本,而是为了未来之中国。\r<br>
<br>
<br>抓住契机,让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成为中日历史仇怨的结束之年!\r<br>
<br>
<br>
<br>作者:丁丁康\r<br>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六十周年。这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与反思的年份。回首六十年前的那场波及大半个世界的大博杀、大灾难,往事并不如烟,总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r<br>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六十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里,六十年又不能不说是一段堪称漫长岁月。六十年来,中国在改变,世界在改变。而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近邻日本,也同样在改变。作为受害者,中国人对六十年前的日本充满厌恶与憎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六十年来日本的种种积极变化可以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如果说仇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情绪,那么它也绝不应该跨越人类理性的边界。应该看到的是,今天的日本,不再是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而是一个早已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和平、民主、自由的日本。今天的日本人民,也不再是扛着刺刀的日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爱好和平的,有着人类普遍道德与良知的人。和世界其他国家善良的人民并没有什么两样。如何正确看待今天的日本,是将其看作一个正常的国家和民族,还是有意无意的将其妖魔化、恐龙化。这是决定未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分水岭。现在的情况是,把日本当做我们的朋友,他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把日本当做我们的仇敌,那他就一定会成为我们的仇敌。\r<br>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2005年是一个微妙之年,敏感之年。但同样的,2005年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机会之年,友好之年。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目的何在?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鞭策自我,警醒自己。是为了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而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宣泄和放大历史的仇恨,将隆重的纪念异化成一场哗众取宠的反日表演,把我们已经结痂的伤口再撕开去血淋淋的展示一遍。这样做于己不利,于事无补。是到了该结束中日历史仇怨的时候了,不能让这种仇怨成为横亘在中日两国间的太行、王屋,不能让这种仇怨在中日两国人民间代代相传。2005年,它绝不应该成为新一波仇恨的开端,而应该成为中日间历史仇怨的终点。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大智慧,大勇气来面对这一点。比如在今年的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可以广泛邀请日本各界人士参加纪念活动。甚至可以邀请日本领导人在此期间访华,两国军队在此期间实现历史性的互访。总之,我们完全可以把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做为一个良好的契机,借以突破目前中日关系的困局。历史的阴霾虽未散尽,但它不应阻挡今天的阳光普照。与其沉缅于往日的悲情与仇怨,不如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而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唯一的希望所在。
3#
发表于 2005-4-10 17:14: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师哥用心良苦: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20:5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