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转帖]一船明月一船风——怀念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br></b>作者:丁丁康 ??<br> <br><br>“一船明月一船风”是唐代诗人韦应物赠送给归国日本僧人的诗句。全诗是这样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谁与师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这里的“明月”一词语意双关,诗人以此借喻自己对远去日本友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寥寥几行诗句,却正是当时中日两国人民深情厚意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那真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一段梦幻般美好的黄金岁月,虽时隔千年光阴,但蓦然回首之间,却依然能令人追思感怀,心潮澎湃。<br> 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之间,中日关系在历经百余年的坎坷与磨难之后,终于又迎来一个堪称黄金岁月的友好时期。那时候,中日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民间的各种友好往来更是频繁之极。日本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曾给中国少年儿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让中国人懂得在无所不在的革命之外,人还能拥有这样一种纯真的爱情。还有冷峻的高仓健,为中国观众重新诠释了男子汉的真正含义。除了影视文化的直观影响外,当时中国关于日本的书籍、报道、消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来自日本的产品成了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代名词。源自的日本的管理制度是高标准,高效率的象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崇拜日本,尊敬日本,学习日本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一种普遍共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理性的共识,才使得中国在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依然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与博大的胸怀积极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并与日方一道共同缔造了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由此可见,有时候在历史问题上采取一种暂时搁置与淡化的态度,实为一种明智之举。在这种友好氛围的促进下,日本的先进科技与先进文化几乎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日本因素成为中国经济腾飞与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推进器,谁要是有意无意的忽略甚至抹杀这一点,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br> 遥想当年中日友好的黄金十年,那一幅幅感人的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把酒言欢,尽释前嫌。在长城下放歌《北国之春》,在樱花树下吟诵唐诗宋词。你在香山的红叶下徜徉,我在富士山的脚下仰望。不管当时两国政治家的考量如何,中日两国人民却是真心实意要友好相待,和平共处的。大家都有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推心置腹,坦诚相待。这样的情谊与信任要是延续到现在,中日间什么样的困局都已化为乌有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段美好的岁月竟然是如此的短暂,犹如灿烂的樱花在一夜风雨后的零落成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衣带水不再是片片征帆的通道,而成了彼此敌视的鸿沟。从什么时候开始,咒骂,猜忌,敌对,仇恨代替了对话,信任,合作,宽容。中日这两个无论是在地理,历史还在文化方面本应最亲密的国家,今天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都要相距遥远。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我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依然充满着乐观和信心,这是由两国人民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政客们的伎俩可以得逞一时,却不能左右一世。右翼与愤青之辈如同枯枝败叶,腐烂有期。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那样大的磨难之后,还能迎来一个友好的黄金十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在走过这一段风风雨雨后,中日关系不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为创造中日友好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努力吧。<b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