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国际所编辑出版的国际关系学术季刊《国际政治科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br /><br /> 《国际政治科学》致力于推进国际政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论文,重视国际安全、中国周边地区、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欢迎其他相关领域的稿件。<br /><br /> 《国际政治科学》基本上选取研究性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逻辑推论和经验检验等程序完整的科学论文,对于学术性强的评论文章本刊物也适量刊登。本刊提倡编写方法规范,望作者参阅本刊注释体例。<br /><br /> 《国际政治科学》不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作为科学与否的标准,因此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论文予以同等重视。<br /><br /> 来稿字数在1.5-2.5万字之间(不包括注释),并请作者提供25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学术成果及所在单位、职务、职称及电子信箱等)。<br /><br /> 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将约请相关问题领域的三名专家对稿件进行匿名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并于收到稿件的两个月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如果采用,编辑部将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br /><br /> 来稿请将电子版寄至chenqi@mail.tsinghua.edu.cn;也可将打印稿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新斋246室《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邮编:100084)。<br /><br /><br /><br /><br /> 附:《国际政治科学》(第一期)编者的话<br /><br /><br /> 为了促进我国国际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发展,我们推出了《国际政治科学》这个学术园地。以往20年,我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性的研究论文尚未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组成部分。鉴此,《国际政治科学》将主要刊登问题主导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以此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本刊争取多发表那些清晰描述国际现象,或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文章。<br /><br /> 本期收录了5篇问题型的论文和1篇学术评论。孙学峰先生的《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一文试图回答中国采取何种策略能较为有效地应对美国战略压力的问题。作者比较了中国对美采取的战略安抚政策、战略强制政策和经济诱导政策的不同效果,发现战略安抚政策缓解安全压力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减轻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对美经济诱导政策有化解经济压力及相关政治矛盾的效果显著。作者认为,这些不同战略政策导致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相对实力的提升。因此,中国可在其他问题上贯彻合作为主的对美策略,但无法寄望战略安抚能换取美国在中国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上的合作。<br /><br /> 周方银先生的《小国为何能长期存在》所回答的是个老问题。作者在辨析成本收益和主权规范两种解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博弈论的解释,作为对成本收益和主权规范两种解释的补充。作者还通过几个案例研究,表明引入博弈视角解释的重要性与合理性。根据这种博弈论的解释,作者得到一些理论结论,即大国对小国的政策受到博弈考虑的影响,大国之间的平衡状态为小国提供了最大的生存空间,以及小国可以在大国的博弈中起到信号作用等等。这些论点丰富了防御现实主义的理论。<br /><br /> 陈琪先生的《经济区域化对东亚和平的意义》希望回答的问题是,在造就东亚地区稳定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区域化对东亚和平产生了什么影响?冷战刚结束时不少学者对东亚地区的和平持悲观立场,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东亚地区却维持基本和平,作者针对这一鲜明对照进行了研究。通过考察冷战后东亚经济区域合作的历史,作者发现在安全困境无法消除的东亚地区,经济区域化的增强有助于阻止区域内部战略竞争的恶化和升级,因此巩固了东亚的和平趋势。<br /><br /> 王学东先生的《国家声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力图论证为什么国家声誉能缓解崛起大国面临的结构性压力。作者认为国际行为能够表达意图,而国际声誉是对国家意图进行的判断依据。国家依据一国声誉预测其未来行为。在单极体系中,崛起中的国家承受着结构性的压力。为了避免受到遏制,崛起国可通过建构良好声誉的方法积极显示自身意图。作者通过对冷战期间和冷战后中国国际战略环境的比较,分析了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对建构国际声誉的效果,认为建立声誉可缓解结构性压力但不能根除这种压力。<br /><br /> 许天田女士的《大一统对抗制衡》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相同的争霸战略动力在中国与欧洲产生两种不同结果。 作者认为,不应把欧洲经验当作国际政治常态,而把古代中国体系看作是例处。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体系,作者提出了“国际政治动力”理论,把国际竞争视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内生性变化的国家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论文的结论是,制衡机制和扩张成本的增长虽然能够抑制称霸企图,但争霸国可借助分而制之战略、残酷策略和自强改革战略来克服这些障碍,因此实现大一统与形成均势的可能性是相似的。<br /><br /> 石之瑜先生的《英国学派与两岸国际关系研究》归纳出英国学派的十二个特点,并依此讨论了两岸国际关系研究与英国学派对话的机缘。作者指出,英国学派的风格既不是与美国国际关系各派截然对立,也不是与中国学者的英国学派风格全然相合。中国外交传统中的诸多智慧又与英国的哲学传统有别,在诸如思想、价值、礼仪、惯例与常识等有关内涵方面,中国学者自成一体。不过中国学者内部则可能分成不同学派。<br /><br /> 我们希望本期刊出的文章能为寻找研究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些启示,为注重实证的读者提供一些方法,为关心理论的读者提供一些思路,为热心中国崛起的读者提供一些战略思考。当然,我们最希望的是本期刊出的文章能引起争鸣,以便今后能刊登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的文章。最后,我们真诚地欢迎读者为帮助我们办好《国际政治科学》提供宝贵意见。<br /><br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