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杨威利,2005-10-26 15:37]
<br>本人被要求在两个星期之内写一篇关于这个条约的文章,请问大家有没有什么精辟的观点,谢谢指教!
<br>[/quote]
<br>杨威利:你是个很有想法和素质的人,很愿意给你帮点小忙.下面的资料仅供参考,不知有用否?
<br>
<br>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套不住美国\r<br>
<br>
<br> 美国出了一本新书《流氓国家》,全面批判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人对自己国\r<br>
<br>家的命运比外人更关心,对自己国家政府的观察也比外界更细。布什政府把一些它看不顺眼的国家叫做“\r<br>
<br>流氓国家”,现在,美国人自己把布什政府领导下的美国直截了当地称作“流氓国家”,恐怕是他们始料
<br>
<br>不及的。但是,书中有一个地方说得并不确切,暴露出著者对美国霸权主义在认识上的局限性。\r<br>
<br> 《流氓国家》一书说,布什政府新的优势理论和先发制人原则,使美国多年来实行的安全政策发生逆\r<br>转,动摇了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原则。但在细审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我们发现,该条约套不住美国。\r<br>
<br> 该条约是在世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出现的。在此之前,哥伦布已经“发现\r<br>
<br>”了新大陆,达。伽玛已经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欧洲早期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世界,并且发生了争斗,以\r<br>
<br>至于有必要请出罗马教皇来给它们划分扩张的范围;英国工业革命呼之欲出,新的霸权国家正在成长,更大范围和更加激烈的争夺即将到来。正在此时,欧洲日耳曼民族内部却爆发了战争,一打三十年。欧洲的整体利益要求它们达成和解,建立某种秩序。战争的结果是,圣罗马帝国****,欧洲主权国家正式诞生。\r<br>
<br>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一次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在欧洲确立了新的秩序。该条约同时明文规定,主权原则不适用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对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国家和政府的地方,用“条约原则”,就是通过和这些国家签订条约,以保证欧洲国家在那里的利益。另一种是尚未形成国家,或者国家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条约清楚地规定,就是征服、占领和殖民。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在当年的欧洲人眼里,都是野蛮人的地方,基督徒都有权去征服,去占领。所以,自1648年以来,他们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残酷地屠杀了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澳大利亚的土著。只是到了二次大战之后,在世界各被压迫民族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以后,这些国家才赢得了相对的主权。\r<br>
<br> 即使如此,弱小民族的主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殖民主义的幽灵一直在世界各地游荡。布什政府
<br>
<br>在911事件后公然提出并坚持“有条件主权”论和先发制人战略,公然无视独立的主权国家的主权。这些\r<br>
<br>做法,不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大胆、更泼辣、更无所顾忌地回到威斯特伐利亚时代而已。当然并不是
<br>
<br>说,美国历届政府的做法完全一致。差别是有的,目前在美国,就存在着对世界实行“自由统治”和“帝
<br>
<br>国统治”的争论。克林顿的民主党政府被认为是奉行“自由统治”政策的,布什的共和党则是奉行“帝国\r<br>
<br>统治”政策的。但我们必须明白,手法有异,目的则一,都是要统治世界。\r<br>
<br> 美国48任总统也不全都一样,其中也有卓越人物。如富兰克林,他就说过,“我们把其他民族看作野\r<br>
<br>蛮,只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不一样。”比起富兰克林来,布什简直是一个中世纪式的人物。他不仅
<br>
<br>急于称霸,崇尚武力,而且在心底里把其他民族当作野蛮民族,好像他们都是化外之人,信誓旦旦地要去
<br>
<br>“解放”他们,给他们送去民主。美军在伊拉克,在阿富汗以及关塔那摩的虐俘行为与他的“帝国统治”\r<br>
<br>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料,这么干的结果,反而被世界人民看出了这些文明人的野蛮本质。\r<br>
<br> 《流氓国家》的局限性在于,割裂了历史和文化传统来批判布什政府,把布什政府看作偶然出现的坏
<br>
<br>政府,只要它改正错误,或者用别人来取代它,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学者应
<br>
<br>该比他看得更远更深。最近胡Jintao总书记要求中国出现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的专家学者应该\r<br>
<br>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从中发现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一个国家的兴衰的影
<br>
<br>响,对他们外交政策的影响,对未来世界局势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个学科称作文化政治学。用文化政治
<br>
<br>学当作批判的武器,当作解剖刀,去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走向,世界的未来。\r<br>
<br>
<br>
<br>
<br>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说起:
<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r<br>
<br>:FaGuo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
<br>
<br>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r<br>
<br>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r<br>
<br>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r<br>
<br>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r<br>
<br>第二, 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
<br>
<br>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r<br>
<br>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br>
<br>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r<br>
<br>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r<br>
<br>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r<br>
<br>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r<br>
<br>=====================
<br>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r<br>
<br>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r<br>
<br>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br>
<br>
<br>
<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
<br>
<br>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FaGuo、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r<br>
<br>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r<br>
<br>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r<br>
<br>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br>
<br>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br>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br>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br>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br>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br>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FaGuo,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br>FaGuo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br>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
<br>
<br>重要港口
<br>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br>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br>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br>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br>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br>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br>FaGuo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br>
<br>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
<br>
<br>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r<br>
<br>另外,此和约导致FaGuo,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r<br>
<br>至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我个人认为则指依照这个条约各个国家应遵循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r<br>
<br>
<br>
<br>
<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br>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瑞典女王以及他们各自的同盟者之
<br>
<br>间的和平条约》(即《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威斯特伐利亚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兰西国王以及
<br>
<br>他们各自的同盟者之间的和平条约》(即《明特斯条约》)。\r<br>
<br>FaGuo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r<br>
<br>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r<br>
<br>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r<br>
<br>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
<br>
<br>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原则进入了近代意义上的绝对主权阶段。\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规定对违法\r<br>
<br>者进行惩罚。\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承认宗教自由,削弱了罗马教皇势力。\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的新秩序,标志着欧洲经典外交的开端。\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思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r<br>
<br>
<br>
<br>
<br>现代国际关系准则首次确立——\r<br>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r>
<br>
<br>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欧洲在封建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交替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r<br>
<br>战争及处理战后问题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欧洲社会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旷日持久的战
<br>
<br>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建立于96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又称德意志帝国,是中世纪欧洲\r<br>
<br>最大的国家。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充任帝国皇帝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
<br>
<br>朝的统治者为扩大权力和建立霸权,站在天主教联盟一边反对新教,并****国内新教徒。1618年5月
<br>
<br>23日,奥地利统治下的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为了反对宗教****,在布拉格发动起义,冲入王宫,将皇帝
<br>
<br>的两名大主教钦差从20米高的窗户扔出窗外,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决定以武力\r<br>
<br>征服捷克,引发了德意志内战。\r<br>
<br>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丹麦、FaGuo、瑞典、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r<br>
<b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教廷和西班牙支持天主教联盟。德意志内战一爆发,各国乘机卷入,谋取利益。\r<br>
<br>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战争几乎全部在德意志领土上进行,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长期\r<br>
<br>的战争使参战国家财政困难,兵力疲惫。1643年7月,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布鲁克地和闵\r<br>
<br>斯特两个城市开始谈判议和,1648年10月24日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款繁多,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首先,和约保证了胜利者获得大片领土。同时,条约
<br>
<br>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并正式承认40年前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的独立。其次,和\r<br>
<br>约确定了德意志的宗教关系,规定路德和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第三,和约削弱了神
<br>
<br>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同时和约还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r<br>
<br>三十年战争表面上是围绕德意志新、旧教同盟之间的宗教战争,但实质上却是欧洲各国围绕着霸权的争斗\r<br>
<br>。长期的战乱使德国遭受惨重破坏,战争及战后和约加剧了德意志政治上的***。但战争也为日后英、法
<br>
<br>争霸埋下了伏笔。\r<br>
<br>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还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形式结束国际战争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家
<br>
<br>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准则,是国际关系史上新时代开始的重大标志。
<br>
<br>
<br>
<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