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备考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在复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少考生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从而产生茫然的失落感;或失去备考的热情与信心。究其原因,无非是考生无法准确找到复习的重点,遇到疑难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解答。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克服复习过程中的困难,取得优异成绩,考研教育网组织网校授课老师及答疑专家将历年考试的重点、难点归纳整理,推出考研教育网辅导系列文章。该内容为连载形式,敬请关注![请点击观看网校免费视频辅导课程]
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
第一、问题的答案已在试题的题意和提供的材料中作出提示,考生只需认真阅读材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出答案。
例如,2003年第34题(1)、(2)两个问题,2004年第35题的第(2)个问题,2005年第37题选做题l的问题和选做题Ⅱ的第(1)个问题,2006年第37题第(2)个问题,2007年第36题第(D个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
第二、所提的问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在对材料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概括中作出正确的回答。当然,这以考生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史实和理论知识为前提。
这类题比较多,2003年第34题的第(3)问和第36题的第(1)、(2)个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2004年第36题的第(1)、(2)个问题,第37题选做题Ⅱ的第(1)、(2)、(3)个问题;2005年第34题的第(1)、(2)、(3)个问题,第35题的第(1)、(2)个问题和第37题选做题Ⅱ的第(2)个问题;2006年第36题的第(1)、(2)个问题,第38题选做题l的第(1)、(2)个问题;2007年第34题的第(1)个问题,第37题的第(1)、(2)个问题,第38题选做题Ⅱ的第(1)、(2)个问题;2008年第34题的第(1)、(2)两个问题和第36题的第(1)个问题,也都属于此类题。
第三、这里需要指出,有的分析题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要求考生能全面掌握有关的基本原理并具有运用这些原理来综合分析所给材料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出观点,上升到理论;也有的分析题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以提供的材料为依托进行阐发。
这类分析题,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考试大纲指出,这是考查“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2006年第35题的第(1)、(2)个问题和第38题选做题Ⅱ的第(1)、(2)个问题,2007年第34题的第(2)个问题,2007年第36题的第(2)、(3)个问题以及第38题选做题Ⅱ的第(1)、(2)个问题,2008年第34题第(3)个问题和第36题第(2)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
往年出的材料题有很多属于这种类型分析题,复习时可以作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