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0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道很无敌的国际关系辨析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4 08:5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道很无敌的国际关系辨析题几道很无敌的国际关系辨析题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
1、“一边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对外战略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野蛮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冲破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以毛**为首的共产党人决定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与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合作。
从新中国成立到50 年代末,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是"一边倒",即联合苏联及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新中国领导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和经济发展利益出发所作出的现实主义选择。

2、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后,中苏两党关系彻底破裂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949年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这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到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这是中苏关系的全面对抗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苏双方的互相攻击,对抗达到了顶峰。在理论宣传方面,双方互相攻击,互相谩骂。在军事方面,双方都把对方作为直接威胁自己的敌人,各自在边界上陈兵百万并且围绕领土和边界纠纷,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

3、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一个所谓国内法《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总体签署了这个法,并认为不是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与台湾关系法》虽然是美国国会通过的,形式上是国内法,但是台湾并不是在美国的主权管辖范围之内,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此,即使是在美国国会通过的,也不能被成为国内法。
互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之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主权原则的延伸,主权原则意味着其他国家不能够利用任何接口干涉其他国家主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台湾属于中国,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与台湾关系法》反对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而实际上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事情,用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解决台湾问题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不需要别的国家指手画脚。因此,《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此外,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与德克萨斯关系法》,支持德克萨斯州再次成立“孤星共和国”,那么美国会认为中国干涉美国内政了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也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4、小泉纯一郎在日本首相期间,曾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不仅严重的伤害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而且也造成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曾一度僵冷。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靖国神社问题不仅仅是日本的内政,而是有关日本人对于日本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认识问题。靖国神社不仅供奉了二战中牺牲的普通日本士兵,而且供奉了二战中甲级战犯的灵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不仅给中国,而且给其他亚洲国家,包括朝鲜、韩国以及大多说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小泉作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或者是国内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的、国际的问题,小泉的参拜意味着日本仍旧没有彻底反省那场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从而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日本的侵华战争尤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小泉不听中韩两国的劝阻,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这严重伤害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感情,并且造成了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的一度僵硬。


5、“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正在“反恐”的名义下,加紧进行全球战略扩张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美国认为塔利班政权庇护恐怖主义分子,因此决定援助阿富汗北方联军并直接出兵,赢得了阿富汗战争,并建立了亲美政权,在顺利打赢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又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试图把伊拉克改造成为一个中东的民主样板。后来的事实证明,布什政府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借反恐之名行全球战略扩张和推广美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之实。


6、中俄关系现在是历史最好时期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重要的战略伙伴,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必然选择,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当前,中俄关系发展得非常好。两国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了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在2001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解决了剩余边界问题,确定了经贸和投资合作目标。双方互信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点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这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良好范例,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事实证明,不断推动中俄关系向前发展,既顺应两国民意,也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006年,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剩余边界问题,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在贸易、能源、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联合国改革、朝核、伊核等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维护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是中国政府长期不变的方针,也是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 2007年,中俄互相在对方国家举行了“国家年的活动”,应国家主席胡Jintao邀请,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5月23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从而将中俄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7、中印发展关系的主要问题是领土边界问题。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尽管中印之间曾经因为边界问题发生过战争,而且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印之间一直处于冷淡的关系,但是冷战结束后,中印之间实现了两国高层之间的互访,随着两国之间经贸往来的增加,中印之间在新世纪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07年,中国开通了乃拉堆山口的边贸,两国边境地区的形势越来越好,没有任何紧张的气氛。两国边境划界的问题很复杂,一时半会还解决不了。但只要坚决保持这样和平安宁、发展友好的交往过程,边界问题就不再是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

8、小泉纯一郎下台、安倍上台,中日关系出现了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转机
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没法谈,太老了,已经换了2任首相了,目前的现状表明中日关系确实在不断的好转,而且在四川大地震后,日本及时做出危机公关,派出救援队伍,并提供救灾物资,改变了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中日两国的元首也实现了互访,所以两国关系出现了较好的转机)

9、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0、中国***主张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为准则,处理党与党之间的关系。
    这个说法正确 中国***作为执政党,其对外关系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目的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中国***不计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努力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寻求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独立自主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中国***充分尊重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地位及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各党不分大小,应该平等相待,任何党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做法强加于其他党。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各党应尊重别国党和人民的经验及根据自己的国情、党情所选择的内外政策。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是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党干预,也不允许利用党际关系干涉别国内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12、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二大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
  这个说法正确 中国***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独立自主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中国***充分尊重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地位及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各党不分大小,应该平等相待,任何党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做法强加于其他党。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各党应尊重别国党和人民的经验及根据自己的国情、党情所选择的内外政策。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是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党干预,也不允许利用党际关系干涉别国内政。
13、中欧关系是全面合作性伙伴关系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与欧盟建交30周年。经过双方不懈努力,中欧关系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欧盟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同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关系,实现与欧共体的全面建交。自1983年起,双方每年举行定期政治磋商,并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外长级会晤。
1994年,中欧签署政治对话协议。2002年6月,双方达成新的政治对话协议。1998年1月,中欧领导人在第二届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此后,中欧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中欧各级别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不断完善。2001年,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4、现在的中日关系出现了和平友好发展的新转机,但仍有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纠纷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胡主席访日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了战略互惠的实际内容,这是最实在的作用。简单地讲,就是双方都给对方积极的评价,日方肯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中方也肯定日方“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第一次以历史性文件的形式,在战略认识上达成一致,正式相互承认,很不容易。这也是双方避免猜忌的基础。
但是,双方在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和东海等问题上的分歧仍依旧。中日走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调整实际利益上的结构性矛盾,而且更是在于能否消除情感与意识上的战略隔阂。具体而言,中国能否接受日本的“普通国家化”?日本能否放弃“挟美制华”政策?这是摆在两国面前的世纪性课题。
15、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旧矛盾并发、诸种力量竞相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形成尖锐矛盾。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展示了转型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化。
世纪之交的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向正在迈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全球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当代世界基本的结构性矛盾的反映。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辨析题 请回答对与不对,并说明理由
1,人类社会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2,无产阶级要洞悉国际政治秘密
3,马恩认为,国际关系应该奉行道德与正义准则
4,马恩反对俄国的霸权主义
5,列宁认为其所处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6,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恩国际政治和外交理念的核心
7,国家只是用来镇压和剥削的
8,战争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9,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是斯大林提出的
10,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11,建国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
12,“一条线”战略是毛**70年代提出来的
13,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
14,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
15,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从邓小平开始的
16,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共产主义也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示*,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

3,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恩认为强调要以私人间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作为国际间民族关系的准则,但不是简单地以人权的理论来讨论国家主权的问题,而是以人的解放为前提来讨论国际和平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人的全面解放,不消灭阶级对立与压迫,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国际和平。这一国际和平思想显然比康德的国家主权论思想更为深刻。然而,其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对无产阶级人性的过高估计显然又有很大的理论幻想性,与当今国际社会民族国家间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4,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一样,它并不因为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自发产生。它所反映的各国无产阶级相互关系的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必须对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广大人民,进行反复教育。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来进行这种灌输工作。要对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分清统治者与人民。只有彻底批判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只有和霸权主义作坚决的 斗争,才能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曾为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大声疾呼。他们毕生都同情和支持波兰的独立和爱尔兰的独立,并且把争取民族独立事业放到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来考虑。他们不断批判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特别写了许多著作,批判沙俄的霸权主义, 批判泛斯拉夫主义。
5,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0世纪上半期,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6,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研究国际政治无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包括: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7,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职能包括:
阶级统治、社会管理
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一经济基础之上,是为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的职能,是国家实质的表现、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以对
内职能为主。不同阶级的国家,性质不同,其职能也就不同。
分类:1、对内职能  (1)政治统治职能; (2)社会管理职能。
2、对外职能  (1)保卫职能;  (2)交往职能。

8,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所谓正义和非正义都是要看对象的,战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集团发生激烈冲突的表现,对一方而言的正义,相对的,就是对另一方而言的非正义。至于战后的宣传不过都是战胜方的一面之辞。因为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广义上讲,对战争中大多数人有利的,我们基本可以称其为是正义的

9,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兴起,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产业结构变动和生产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方面进一步显现出来,国际范围内经济的竞争由增长速度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受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最统一的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计划又是“指令性计划”等观念的束缚,战后苏联没有对统得太多、统得太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没有及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在时代主题开始发生变化、国际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竞争的新环境里,苏联经济模式的潜力日渐枯竭,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苏联由攻势转为守势。然而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坚持其工业化初期关于不发展大机器工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独立和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的理论,并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这些教条严重阻碍了苏联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参与国际分工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于是,思想上的僵化和实践中的不改革、不开放,导致苏联经济模式僵化。

10,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斯大林在1928年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他在1953年去世前还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视而不见,

1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自遵义会议后,中国***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1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1974年2月,毛**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毛**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指出,目前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从国际关系的变化来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邓小平还表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毛**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也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极大不满。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13,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和平作为中国外交的根本追求,主要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倡导和实践上。对中国而言,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下实现顺利崛起,多边主义有着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且不论仅仅奉行双边主义外交可能存在的缺陷,仅仅从总体上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而言,实行多边主义外交亦是必需的。多边主义有助于化解各国尤其是相邻国家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分歧,从根本上摆脱彼此间的安全困境,创设广泛的和平稳定的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环境。鉴于此,通过多边主义实现世界大国的宿愿是中国必要的战略选择,它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行动,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14,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在创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时, 毛**冷静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世界主要矛盾
的发展变化,
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中国***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中国外交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15,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他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把对外开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把握历史与时代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

16,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1-5 12:25:12 | 只看该作者
先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5 12:27: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10 19:31:12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1 14:10:22 | 只看该作者
看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1 14:55: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3-30 19:36: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3-30 21:33:31 | 只看该作者
抛砖引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8-31 16:14:19 | 只看该作者
顶,再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8-31 18:28:16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1: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