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评孟建钢教授的抄袭剽窃行为——以《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学术批评网发布的《湖南科技大学孟建钢教授的剽窃行为》和《再评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孟建钢先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两文揭露了孟建钢的严重抄袭行为。不幸的是,孟教授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卷第2期的《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为例》实乃抄袭朱放成发表于《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的《语结的语境化衔接与语义理解》而成,。


孟建钢教授自称是作语用学研究的专家,他有一文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卷第2期100-104页,题为《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为例》。从孟建钢文章(以下称孟文)首页下角的脚注来看,孟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支助项目(湘宣[2000]23号B54)。孟建钢拿了公家的钱,他到底作了些什么研究呢?

通过仔细核对,笔者发现,这又是一篇剽窃他人的文章。孟文实乃抄袭朱放成发表于《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总第71期)14-19页的文章,原题为《语结的语境化衔接与语义理解》(以下称朱文)。笔者听说过拿了科研经费不作研究,或者作的研究根本达不到水准的怪事,但是,拿了科研经费再来抄袭别人的文章交差,到还是头一次听说。

原本以为这仅仅是增加了孟建钢剽窃抄袭的一个证据而已,经过仔细研究,自觉有些收获。笔者发现,除了承袭其传统的抄袭手法之外,这次孟建钢的抄袭是最彻底的一次,其抄袭水准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因为孟文和朱文结构大体一致,为了行文方便,我们采取按两文的自然顺序来作一些对比说明。

一、总体框架比较

朱文分为引言(没有明确标出),“一、语结的概念与特征”,“二、语结与语境的关系”以及“语结在语境作用下的语义推理模式”四大部分。其中“二、语结与语境的关系”小标题下又衍生出三支,“(一)逻辑层语境的约束”,“(二)心理层语境的感应”和“(三)背景层语境的衬托”。

虽然从题目上看,孟文似乎是论述另一个问题,“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即便是行家恐怕也难看出其中的蹊跷,因为话语理解和语义理解毕竟是两码事。不过我们还是注意到孟文和朱文的框架惊人地相似,不过孟建钢没有忘记在每个小节标题上作点小手脚,引言(没有明确标出),“一 语结的概念和特征”,“二 语结与语境”以及“背景曾语境的功能”。孟文也在“二、语结与语境的关系”小标题下衍生出三支来,不过顺序稍有调整(这可是孟建钢的专利了,请勿盗用!),“(一)心理层语境的感应”,“(二)逻辑层语境的作用”和“(三)背景层语境的功能”。

尽管我们有大胆的假设在先,我们还不能匆匆下结论,就说孟建钢是抄袭他人的文章,因为从总体上来对照,我们发现了孟文和朱文最大的不同,朱文后列了29条参考文献,条条均在文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引用地方。虽然孟文也有几条参看文献和朱文雷同,但是,孟文后总共只有12条参考文献,而且其中有两条和文章的内容毫不相干。就凭这一点,我们还不能断定孟文就是抄袭朱文的结果。我们还得小心求证。

二、孟文和朱文的引言比较

朱文:“语言盼‘结构与功能"模式是研究分析话语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各种语言结构在表达思维概念时以。‘表义"为首要功能,这样它们必然随思维方式和语境特征的变化而相应地出现裂解、融合、延伸、扩展等信息重组。这种动态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往往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义理解的羁绊。了解话语的语结切分及其语境映射下的衔接表义方式.以实现话语信息真值的准确理解,即是本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孟文:“在言语交际中.各种语言结构在表达思维概念时以“表义”为首要功能,这样它们必然随思维方式和语境特征的变化而相应地出现裂解、融合、延伸、扩展等信息重组。这种动态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往往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话语理解的障碍.”
   
可以看出,孟文引言除了删除了一些内容外(孟建钢惯用的“掐头去尾”法),只作了很小的两个词的改动,其余的就连标点符号也完全照搬。

三、“一 语结的概念和特征”和“一、语结的概念与特征”
     
按以往的经验,孟建钢会将小标题的结构作一些改动的,比如,并列结构改成偏正结构等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孟建钢却只是将别人的“和”换成“与”。不过,这也没什么,不管什么法门,只要能障住凡胎肉眼就行了。

在孟文的这部分,孟建钢将朱文“在语言结构中,“语结”( nexus)是最基、本暴原始的表义方式。譬如呀呀学语的小孩说“茶厂示的是“我要喝茶”这一行为状态。这种省略了行为主体的单一语词所表示的某一相对完整的行为过程或存在状态的表义方式,称为“原始语结”。各种复杂的语言结构都是由原始语结扩展、分化而来。(张今1998:5)”删去,直接从朱文本部分的第2段开始全部“拿来”。补充一点,笔者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孟建钢还是改换了一个来自Mark Twain“Delicate Art of the Forest”的例子,并且朱文中的例子是6个语结,孟文比朱文多一个语结,7个。

孟文本部分约为1386个字,其中约1160字与朱文雷同。

四、“二 语结与语境”和“二、语结与语境的关系”

说实话,校对这一部分,是笔者感到最爽快的时候,感到爽快到不是孟文给笔者带来什么快感,而是在核对时,笔者发现孟建钢除了将朱文的小标题作了少许修改和顺序作了一点点调整外,其余都没有什么改动,就连孟建钢好用的例子替换法传统也被他抛弃了。笔者核对时喜欢用红笔标出那些雷同的地方,结果,红笔滑行至此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直滑到孟文的结尾,中间几乎没有停顿过。不知是红笔滑行的惯性所致,还是为孟建钢的大胆而惊讶,笔者居然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下面的部分由于在文字上孟文和朱文太相似,简直就是孪生兄弟。之所以说象孪生兄弟而不是克隆出来的复制品,就在于孟文和朱文还是存在一些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孟文将朱文原有的参看文献作了修改。括号夹注变成了数字上标。另外,有些参考文献标注被孟建钢取消了。如,朱文第二个小标题“二、语结与语境的关系”下有一层“(一)逻辑层语境的约束”是以“陈廷佑的先生在《英语汉译技巧》一书指出”一句开始,然后直接应用陈廷佑的原文“人的思维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作为思维表达形式的语言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符合逻辑的。”语境的逻辑层面(logic plane)包含着思维推理的逻辑关联和话语结构的逻辑组合两个方面。”孟文干脆将“陈廷佑的先生在《英语汉译技巧》一书指出”删除,引号也不要了。笔者之所以感到惊讶,是因为这样的改动很少,这说明孟建钢抄袭的担子越来越大。

不管怎么样,我还得给读者一个交待,将核对的结果公布一下。

孟文约为6620字,其中约6400字与朱文雷同,而且朱文照例没有出现在孟文的参考文献中。

五、结语
     
孟建钢这篇题为《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的文章可以肯定又是一篇抄袭和剽窃他之作。

本文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孟建钢的严重抄袭和剽窃行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前面揭露的文章中发现孟建钢抄袭英语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这虽为学人不齿的行为,到也还让熟悉他而为他感到痛心的人在心理找到一点安慰,但是这位自称为语用学的专家,连自己所谓的研究方向都得靠抄袭和剽窃来支撑,那么我们只有这么认为,孟建钢就是靠抄袭和剽窃招摇过市的学术骗子。

让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孟建钢能够骗过那么多的学术杂志编辑,课题评审人,职称评委,那么多层层把关的学科到头人推荐人和评审人?孟建钢从1994年至2001年(从已经掌握的证据来看)不断在抄袭和剽窃别人的成果,到处发表,怎么就没有人发现?一般的综合性学报(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发现不了,为什么象《山东外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以及《外语与外语教学》这样的外语专业杂志的编辑为什么也发现不了?

看来我们在揭露孟建钢这类学术骗子的同时,还要关注我们的学术监督体制建设。没有一套比较健全的监督体制,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孟建钢这类人。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月25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 05:1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