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根据新的档案材料)
<br>作者: 时间:2005-7-25 23:59:00 来自:
<br>
<br>
<br>
<br>
<br>
<br>【内容提要】苏德战争之前,苏联通过与希特勒德国的合作,在其西北部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在与盟国的合作的过程中,以苏军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使盟国逐渐地同意了苏联关于领土、安全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大部分要求。最后双方以妥协和谅解的方法确立了划分苏联与西方国家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r<br>
<br>
<br>
<br> 有关战后世界调整和安排的雅尔塔体制与美苏冷战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由于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对战后安排的大部分要求特别是保障了苏联势力范围的建立,所以,战后初期斯大林才在这个基础上奉行大国合作的政策。然而两年后的1947年,斯大林就由大国合作转向了集团对抗的政策。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土耳其海峡危机和伊朗危机以及在东欧和德国等问题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抗中重新打量、了解和认识了对方后,斯大林(如同杜鲁门等人一样),已经在观念上把对方视作敌手而不是盟友,特别是认定1947年6月提出的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组建反苏的西方集团和侵蚀由雅尔塔体制保障的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对于雅尔塔体制问题,学术界早已有了相当充分的论述。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新近披露的档案材料,以苏联在二战初期扩展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为基点,来论述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其与苏联势力范围确立的关系,以裨于对雅尔塔体制范围内的苏联势力范围问题从而也有助于对冷战起源问题的新认识。\r<br>
<br>
<br>
<br>一 苏德战争初期为确立有利苏联的战后安排的努力\r<br>
<br>
<br> 维护苏联安全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此苏联在战时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了。\r<br>
<br> 早在苏联参战前,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可以说是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最早步骤和行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补充议定书规定:1,在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边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的界线。2,在波兰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的界线将大致沿着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来划分。3,关于东南欧,苏联强调它对比萨拉比亚的兴趣。德国声明它对该地区完全没有政治兴趣。[1] 当希特勒德国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后,主要地正是根据上述条约及其议定书,[2] 苏联接着便采取了在其西北边界夺取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措施。大约到1940年夏秋,苏联在其西北部获得的领土有: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同时使芬兰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是自1922年苏联成立以来苏联在其西北部拓展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首次成功的尝试。虽然后来的苏德战争已经使苏德条约及其议定书化为废纸,但是苏联却坚决不愿放弃它从苏德条约和议定书里得到的收益。它不仅要西方盟国承认它从希特勒那里的所得(1941年6月22日以前的苏联边界),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它的势力范围。\r<br>
<br> 1941年6月的苏德战争和12月的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在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下,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了互助同盟关系。它们与其它愿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阵线——联合国家,同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展开了殊死的战斗。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和矛盾,尽管它们具有打败法西斯的相同目标,但是对于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和战争结束后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等等问题,都各有自己的打算和计划。于是几乎在它们结成盟国的开始,它们之间围绕着有关战后安排和调整的问题,就已经产生了矛盾和争论。只是由于各自都能以战胜法西斯的大局为重,它们才仍然能够一边龃龉不断一边联合作战并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r<br>
<br> 关于战后世界的重组和安排问题,大国的政治家们在战争时期的戎马倥偬中早就已经有所思考和筹划。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了八点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它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有关民族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在纳粹暴政被摧毁后,重建和平,以使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各国必须放弃使用武力。[3]9月24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但同时表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4] 这些措词实际上表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是有所保留的,尽管声明也宣布尊重各国人民的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尊重各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尊重各国人民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社会制度和选择政体的权利。[5] 就苏联而言,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战胜法西斯德国是苏联压倒性的头等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仍然念念不忘并且孜孜不倦地追求它的建立势力范围的目标。因此几乎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它就开始忙于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构筑有利于自己的战后格局。
<br>
<br>
<br>
<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