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重大武装冲突:现状与走势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31 12:5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李少军<br /><br />文章来源:李慎明、王逸舟主编 ,《2006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br /><br />国际形势是安全还是危险,重大武装冲突(major armed conflicts)的现状与走势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尽管在当代国家间大规模战事已很少见,但各种国内冲突却有广泛的存在。这些冲突的起因、规模、类型有很大的不同,但无一例外地会危害相关国家的安全,并对周边国家乃至所在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超级大国参与的冲突,诸如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由于重大武装冲突与世界和平和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始终受到新闻界、政界和研究界的关注。<br /><br />什么是重大武装冲突,国际研究界是有不同的概念与界定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界定是:两个或更多政府的武装力量之间,或者一国政府与至少一个有组织的武装力量之间,使用武力,在任何单一年份导致与战斗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1000 人,而且各方对于控制政府或领土存在不相容的利益。1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发展与冲突管理中心(CIDCM)2对重大武装冲突的研究限定了国家的人口标准,即50 万人以上,而且把国家内部的冲突界定为社会战争(societal wars)。该研究所也强调了死亡人数1000 人的标准,但没有强调单一年度。3<br /><br />在有关冲突的研究中,也有研究单位不使用“重大武装冲突”概念而使用更为复杂的分类。例如,德国海德尔伯格国际冲突研究所(HIIK)4的研究把冲突分为5 个级别:1、潜在冲突(Latent Conflict):指相关方在具有国家涵义的可界定的价值上立场对立,每一方所阐述的要求都为另一方所感知。2、明显的冲突(Manifest Conflict):包括那些定位于运用暴力的预备阶段的种种措施,诸如口头施压、明确威胁使用暴力或是实施经济制裁。3、危机(Crisis):指紧张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中,至少一方在零星的事件中使用了暴力。4、严重的危机(Severe Crisis):指相关方以有组织的方式反复使用暴力。5、战争(War):指暴力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暴力的使用是以一种连续和系统的方式,冲突方会根据形势采用广泛的措施,破坏的范围广泛且持久。对于这5 种情况,该研究所把第1 种和第2 种定性为非暴力冲突,把后三者定性为暴力冲突。就冲突的程度而言,第1 种与第2 种被列为低度,第3种为中度,第4 种和第5 种为高度。在这种分类中,第4 种与第5 种可大体对应于“重大武装冲突”。5<br /><br />综合研究界的相关界定,本文所采用“重大武装冲突”的界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武装集团以有组织的方式反复使用暴力的事件,在这种冲突的过程中,与战斗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000 人。作这样的界定,是为了方便研究,不过也应该看到,尽管有了标准,但研究中仍然避免不了模糊性。例如,死亡人数的统计就是一个大问题。人们在冲突中往往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死亡人数,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在边远地区的冲突。6即使对于象伊拉克战争这种媒体高度关注的冲突,我们也只能得到美军的准确死亡人数而得不到反美武装和平民的准确死亡人数。因此,本文没有采用年度死亡1000 人的标准,而倾向于进行比较模糊的处理。当然,这种模糊性对我们判断冲突发展趋势影响不大。<br /><br />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冲突走势<br /><br />当代全球冲突的发展过程如果以二战的结束为起点,那么冷战的结束无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冲突,仍然处于冷战后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15 年。了解这个阶段冲突的发展趋势,对于分析2004 年以来的年度冲突形势是有必要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冲突数字,我们可以引用国际研究界的相关成果。<br /><br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2004 年年鉴中,发表了1990-2003 年的冲突统计分析。下面的两个图就是根据这些数值做出的。图1 是全球重大武装冲突的走势,图2 是分地区的统计。<br /><br />图一(略)<br /><br />图二(略)<br /><br />从两个图中所列数字可以看到,2003 年的全球冲突为19 场,为1990 年以来的最低点。虽然1997 年也是19 场,但总的趋势可以看到是在下降。就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冲突的区域主要在非洲和亚洲。非洲从1991 年到1996 年经历了一次明显的下降,1998 年再次出现高峰后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这段时间,亚洲的冲突数量则变化不大。7<br /><br />按照德国海德尔伯格国际冲突研究所提供的高烈度冲突的数字,1989 年是31 场,1991年至1994 年为47 场,1995 年为34 场,1996 年至1997 年为32 场,2001 年上升到44 场,2003 年至2004 年为36 场。分析这些数字可以看到,从1991 年的峰值47 场到2004 年的36场,是下降趋势,但相比中间的最低值32 场,显然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8<br /><br />马里兰大学国际发展与冲突管理中心(CIDCM)的研究人员马歇尔(Monty G. Marshall)和格尔(Ted Robert Gurr)在题为《和平与冲突2005》的报告中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重大武装冲突,无论是冲突影响的国家数量还是冲突的总体规模,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高峰值相比,已下降了60%。就2004 年的数值来说,已处于50 年代末以来的最低点。9根据马歇尔2005 年1 月15 日发布的《1946 年-2004 年的冲突统计表》(Major Episodes of Political Violence 1946-2004)提供的资料,可整理出1990 年至2005 年的冲突统计数字。从下图中可以看到,1990 年以来的冲突,1991 年是峰值,这一年冲突的增多无疑与冷战结束和苏联东欧剧变有关。以后,冲突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10<br /><br />图3(略)<br /><br />考察冷战后的重大武装冲突,可以看到,多数冲突并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国家之内。这些冲突主要集中于非洲和亚洲的南部、中部。按照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报告,在这一段时间,有55个国家直接受到了严重的国家内部冲突与战争的影响。在这些国家中,有35个国家在冷战后经历了至少7年的武装冲突。11<br /><br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发生在国家之间的冲突较少,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大事件。美国与阿富汗、伊拉克之间的战争都是典型的国际战争。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冲突,实际上是导致厄立特里亚1993年与埃塞俄比亚分离的战争的间接后果。此外,还有一些以干涉主义为形式的战争也是国际冲突,包括美国1995年干涉波黑,1998年干涉伊拉克(建立禁飞区保护库尔德人和什叶派),1999年干涉南斯拉夫等。其他的国际冲突还包括亚美尼亚支持纳格尔诺—卡拉巴赫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而发生的冲突等。在2002年,印巴两国曾在冲突地区大规模集结军事力量,但随后马上通过国际接触而消除了战争危险。观察这一阶段的国际冲突,可以明显地看到,当两极对峙消失之后,美国成为了一个最主要的战争角色。美国除了对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频频采取军事干涉行动之外,还发动了几场重大的战争。尤其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为原则,更愿意采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问题。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的战争,以及战后面对的复杂的冲突局面,就是这一政策的结果。<br /><br />二、2004-2005 年冲突形势综述<br /><br />2004-2005 年的冲突形势,从时间上讲包括2004 年全年和2005 年上半年。所涉及的具体国家和事件,选取原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冲突方存在持续使用暴力的情况,而且达到了“重大武装冲突”的程度。综观国际研究界的几项研究,对于这段时间的冲突统计是有很大区别的。关于2004 年的冲突,海德尔伯格国际冲突研究所的数字是36 场,而马里兰大学国际发展与冲突管理中心的数字则是22 场。为了较全面地综述全球的冲突现状,本文的处理原则是把这几个报告所涉及的国家都纳入考察范围,但结合最新形势发展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所选取的冲突,就冲突发生地而言,涉及26 个国家。有些国家涉及不只一场冲突,但一并加以叙述。这些国家的冲突包括三类情况:(一)处于“热战”的冲突;(二)趋向缓和的冲突;(三)其他冲突。第三类冲突主要是指构不上“重大武装冲突”的事件。为了对事件有清楚的说明,本文将简要介绍冲突的来龙去脉,并说明最新进展情况。<br /><br />1、“热战”中的冲突<br /><br />这类冲突是指冲突方在持续使用暴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冲突下去。在这些冲突中,一些正处于升级状态,有愈演愈烈之势;另一些虽有谈判进程和一定的缓解,但没有实质性的和平成果。<br /><br />(1)伊拉克战争<br /><br />2003年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入侵,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战争。截止2003年底,美国领导的联军的主要构成是:美国13万人,英国12500人,韩国3600人,意大利3085人,波兰2500人,乌克兰1589人,荷兰1345人。这场战争最初是发生在联军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于2004年宣布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并于6月28日向伊过渡政府移交了权力。此后的冲突呈现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冲突方有美国领导的联军、伊临时政府**部队、什叶派各武装力量、战前的安全力量残余以及国外入境的各种武装分子。在这些武装力量之间,暴力冲突一直持续不断。反美武装力量频繁进行军事伏击、自杀式爆炸、绑架和处死人质等,联军则采取军事围剿。2004年11月,在联军对费卢杰的进攻中,有50名联军士兵和1600名起义者死亡。2005年,在联军、伊拉克**部队与各种反美武装力量之间,冲突一直在持续。<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12:50:53 | 只看该作者
据国际研究机构评估,伊拉克战争是进入21世纪后造成伤亡最大的一场冲突。2004年,在冲突中死亡的人数为3500到9500人。12据2005年7月12日公布的伊拉克一个人权组织提供的数字,自美军入侵伊拉克以来,伊平民死亡人数为128000人。13据有关网站公布的数据,自2005年4月28日伊过渡政府成立至10月5日,共有5357名伊拉克人死于暴力事件,其中包括3886名平民、1471名军人和警察。14按照美国有关组织提供的数字,自开战到2005年10月31日,美军死亡总人数为2027人。其中移交政权之后(2004年6月29日)的死亡人数为1161人,占57%。加上其他国家死亡人数,联军共死亡2225人。15<br /><br />(2)阿富汗战争<br /><br />阿富汗战争是2001 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发动的战争。2001 年底战事结束。2002 年6 月以卡尔扎伊为首的过渡政府成立。2004 年1 月新宪法得到批准。新宪法没有规定中央政府与各省的关系。实际上,阿富汗过渡政府只能有效控制喀布尔及周边地区,边远各省并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控制各地的不同政治派别经常发生冲突。美国在阿富汗领导着一支约1.8 万人的多国部队,任务是搜捕“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残余力量。此外在阿富汗还有一支约9000 人的“国际安全救援部队”(ISAF),来自37 个国家。这支部队的使命与美国领导的联军不同,主要任务是协助阿富汗的重建。<br /><br />自2003 年年春天以来,活动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山区的塔利班残余势力和“基地”组织重新集结,向过渡政府、驻阿美军和北约维和部队发动袭击,而且把联合国机构和经济重建项目也作为打击目标,使国家的安全局势不断恶化。<br /><br />2004 年以来,尽管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战斗,但零星的冲突非常频繁。除了美国领导的联军与塔利班残余和“基地”组织之间不断发生战斗以外,不同政治派之间的冲突也在继续。2004 年4 月分别忠于国防部副部长杜斯塔姆和总统卡尔扎伊的两派军队就发生了激烈战斗。此外还有武装组织与北约部队的冲突,以及对NGO 人员和平民的攻击。<br /><br />2005 年塔利班残余势力在阿富汗的活动又有上升之势。自6 月起,塔利班频频发动袭击,目标包括美军车队和营地、阿政府机构、警察局、联合国车队、国际救援机构甚至清真寺等。他们进行游击战,使用遥控炸弹和火箭弹进行攻击,甚至使用自行车进行自杀式爆炸。6 月28 日,塔利班武装甚至击落了一架美军运输直升机,造成美特种兵16 人死亡。为了消灭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美军在阿富汗境内展开了新一轮清剿行动。<br /><br />据估计,自2001 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共造成15000 人死亡。2004 年至少有250 人死亡。16美军在阿阵亡的士兵,2001 年为12 人,2002 年为43 人,2003 年为47 人,2004 年为52 人,2005 年到10 月29 日死亡93 人。17美军的死亡人数反映了冲突在升级。另据不太确切的消息,2005 年3 月到7 月,塔利班武装的袭击活动造成了700 多人丧生,而美军则打死了500 多名武装分子。截止2004 年7 月,阿平民共死亡3485 人。阿富汗军人死亡8587 人。18<br /><br />(3)巴以冲突<br /><br />巴以冲突开始于1968 年。自20 世纪90 年代起,中东和平进程启动。1993 年巴以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应分期把部分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交给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此后,以色列未遵守双方达成的协议。2000 年9 月,巴勒斯坦开始第二次起义。起义原因是复杂的,直接的导火索是沙龙强行进入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此后双方处于持续的冲突状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不断进行自杀式爆炸以及其他攻击,而以色列则实行军事报复,大规模入侵巴被占领土,并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对巴武装组织成员进行定点清除。2002年以色列决定修建一条用来阻止巴勒斯坦人从约旦河西岸进入以色列的隔离设施。这一决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br /><br />为了推动巴以和平进程,2003 年3月中东问题四方会议提出了“路线图”计划。6 月巴以美三方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打击恐怖活动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撤离2000 年9 月28 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 年3 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在2003 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在2005 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此后,由于以色列坚持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2003 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同年11 月,沙龙提出了与巴勒斯坦分离的单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 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土地上撤出,并拆除约旦河西岸的少数犹太人定居点,并用隔离设施把定居点与巴勒斯坦人居住区完全隔开,然后再根据以方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这项计划的提出遭到了以色列极右翼政党的强烈反对。<br /><br />进入2004 年,巴以双方的暴力冲突仍不断发生。2004 年3 月,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创始人兼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被以军发射的导弹炸死。双方的冲突一度升级。2004 年11 月阿拉法特的去世和2005 年1 月温和改革派阿巴斯就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使得和平又出现转机。阿巴斯公开要求结束武装起义,并在与以色列接壤的加沙地带北部部署了1000 名安全人员,劝说“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停止对以袭击。以色列方面的回应是暂停对巴武装人员的“定点清除”,停止摧毁巴武装人员的房屋,释放犯人,归还税款,允许巴人前往以打工,向巴移交了4 个城市的安全控制权,并恢复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的联系和举行高官会晤,并表示愿意与巴就“单边行动计划”进行协调。2005 年2 月,沙龙和阿巴斯举行首次会晤,双方宣布停火。此后的一段时间,双方保持了和平的状态。然而,2005 年7 月“哈马斯”对以色列海滨城市内坦亚发动的自杀式爆炸袭击,使得脆弱的“停火协议”又遭到破坏。此后,以色列一方面对巴激进组织目标进行了报复性军事打击,另一方面则按计划在8 月15 日开始实施单边撤离计划。至25 日,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25个犹太人定居点撤离完毕。9 月12 日,随着以军的最后撤离,加沙结束了38 年的被占领状态。以色列的撤离行动的完成,无疑使双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以色列单方面的撤离并不意味着和平。9 月下旬,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巴武装组织向以发射了火箭弹,而以色列则频频对加沙进行空袭并对哈马斯和杰哈德成员进行大搜捕。事实表明,双方要想继续和平进程还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变数,因此未来的前景是不确定的。<br /><br />据统计,从2000 年9 月29 日到2005 年9 月29 日,巴以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为:以色列975 人,巴勒斯坦3708 人。19<br /><br />(4)俄罗斯的车臣问题<br /><br />俄罗斯所面对的冲突是与车臣分离武装的战争。这一冲突源于1991 年车臣宣布从俄罗斯独立。1994 年至1996 年,俄政府出兵车臣,进行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因战争不利,最后接受“哈萨维尤尔特协定”,将车臣地位问题搁置5 年。1999 年,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公开宣布成立车臣-达吉斯坦共和国,图谋从俄罗斯联邦***出去,由此引发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在战争中,俄政府军消灭了大股的车臣非法武装,但车臣剩余的非法武装采取游击战术和恐怖袭击手段,活动仍十分猖獗。<br /><br />2004 年2 月,车臣分离分子在莫斯科地铁实施自杀式爆炸,造成39 人死亡。5 月,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在格罗兹尼的一次官方庆典活动中被炸死,该事件共造成20 人死亡。同月,政府军与车臣分离分子的冲突共造成27 人死亡。6 月,车臣分离分子在印古什共和国发动数次袭击,共造成50 人死亡。8 月,两架俄罗斯客机坠毁,89 人死亡。 9 月,分离武装分子在别斯兰一所学校劫持了1000 多名人质,要求俄从车臣全部撤军,并释放在印古什关押的反叛者。该事件共造成368 人死亡,其中156 人是儿童。 针对这些事件,俄宣布将对恐怖分子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论他们在什么地方。20<br /><br />进入2005 年,战斗仍在继续。据俄官方公布的情况,2005 年上半年车臣境内的恐怖事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1%,恐怖事件的破案率同比增加了一倍,共拘捕非法武装分子140人,击毙70 多人,其中包括10 名恐怖分子头目,此外还抓获了6 名恐怖分子头目,另有20 多名车臣恐怖分子向当局投降。21然而,车臣问题还远没有解决。7 月,美国广播公司播出了对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巴萨耶夫的访谈。巴承认对包括别斯兰事件在内的数十起恐怖事件负责,同时宣称类似事件将继续发生。事实表明,战斗还将继续。<br /><br />据俄官方提供的数字,自1994 年以来,在车臣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20 万人。22据俄国防部2005 年8 月10 日公布的数字,自1999 年9 月以来,在车臣的军事行动中,俄军死亡人数为3459 人,失踪32 人。<br /><br />(5)尼泊尔内战<br /><br />尼泊尔政府与尼泊尔共产党(“毛派”)(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 Maoist, CPNM)的冲突开始于1996 年。冲突的背景是20 世纪90 年代尼全国爆发的大规模“人民运动”。当时的国王比兰德拉实行君主立宪的多党议会制后,党派斗争激烈,政府更迭频繁。1996年,尼泊尔共产党激进派宣布退出议会斗争,发动了反政府的“人民战争”,目标是结束君主制,建立人民共和国。该组织深受秘鲁“光辉道路”和印度“那萨尔派”的影响,以武装袭击、爆炸、绑架、封锁等为主要斗争形式。到2002 年,该组织已基本上控制了全国75个行政区中的7 个行政区,并在另外17 个地区有重要存在。到2004 年,除了1 个行政区之外,全国的74 个行政区都受到了暴力活动或是武装冲突的影响。<br /><br />2003 年1 月尼政府宣布与反政府武装停火后,尼共暂停了爆炸、绑架、暗杀等活动,但没有解除武装。4 月至5 月双方举行了谈判,7 月停火破裂。此后,反政府武装几乎每周都袭击**部队和平民目标。进入2004 年,双方的暴力冲突一直持续,其间不断发生反政府武装绑架警察、工人、学生和教师的事件。该组织曾多次号召总罢工,威胁商人关闭公司和旅馆。8 月该组织封锁首都。10 月该组织宣布停火,当局延缓了进攻,但11 月战斗又恢复了。23进入2005 年后,尼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之间仍激烈冲突。为了有效地镇压游击队的叛乱,国王贾南德拉于2 月突然宣布解散政府,实施紧急状态。作为对紧急状态的回应,反政府武装宣布封锁全国的交通要道。尼的首都也受到封锁。在上半年发生的数次较大的交火事件中,至少有300 多名反政府武装成员被打死。<br /><br />针对尼共的活动方式,美国政府2004 年把该组织列为恐怖主义组织。美国政府向尼政府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帮助对付反叛者。2005 年针对贾南德拉国王解散政府和实行紧急状态,尼政府的主要支持者印度、美国及欧洲国家强烈反对。英国和印度已经停止了对尼泊尔政府的军事援助,美国要求贾南德拉恢复国内民主秩序。<br /><br />据估计,自1996 年发生冲突以来,已有约1 万人死亡。在2004 年,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有1000 到2000 人。此外冲突还造成有数十万人流离失所。24<br />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12:51:07 | 只看该作者
(6)印度涉及的冲突<br /><br />印度涉及的武装冲突情况比较复杂,国际问题主要是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国内问题所面对的是与分离主义武装组织的冲突,与“那萨尔派”(所谓“毛派”)武装组织的冲突,以及国内不同民族间的冲突等。<br /><br />在印度东北部,存在着分离主义武装的反政府活动。在阿萨姆邦,主要的分离主义武装“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自1979 年起开始斗争,以实施暗杀、绑架、袭击军警而著称。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在20 世纪90 年代动用大规模军事力量进行围剿,迫使该组织主和派占了上风。但该组织残余的主战派与邻邦的其他反政府武装串连,仍继续进行暴力活动。2004 年以来,这个邦发生了一系列袭击事件,包括对天然气管道的破坏。<br /><br />印度同一些反政府武装的冲突涉及到与邻国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的关系,因为“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等组织的营地就设在这些国家与印毗邻的地区。印度要求这些邻国关闭这些营地。2003 年12 月,不丹军队在印度压力下对印不边境南部地区的反印游击队营地采取了行动,约有600 名反叛者被打死。印对这些行动提供了直接的援助。印度与缅甸的合作并不顺利。长期以来,缅甸实际上在利用这些反叛者制约印度,因为印度支持昂山素季的**运动。从9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在缅甸影响的上升,印度开始向缅甸示好,而且它也意识到必须依靠缅甸的合作在其东北部打击反叛者。作为交换,缅甸认为支持印度是使之不支持国内**运动的途径。现在印缅的合作已从协调发展到联合军事行动。对于孟加拉国,印度的要求没有得到回应,孟否认存在这种营地。25<br /><br />印度所面对的另外一场冲突,是与众多被称为“那萨尔派”("Naxalites")的游击队组织的战斗。这些组织活跃于9 个邦。在安得拉邦和比哈尔邦的力量最强。在安得拉邦,被称为“人民战争组织”(PWG)的印度共产党(马列)是一个最大的所谓“毛派”组织。该组织自1980 年开始武装斗争,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地主和政府官员的压迫。1992 年州政府明令禁止该组织,2002 年再次重审禁令。在2004 年,双方曾停火3 个月进行谈判,但没有结果。游击队组织声称退出谈判是为了抗议警察机关不断强化的打击行动。他们谴责以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并呼吁人民为建立新的民主社会而战斗。26在过去20 年中,安得拉邦的冲突导致了6000 人死亡。在过去10 年,估计有3000-4000 人死亡。在2004 年有超过40 人被打死。27<br /><br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与巴基斯坦一直存在冲突。自从2001 年底印度议会大楼遭到恐怖袭击之后,两国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2003 年4 月,印度瓦杰帕伊政府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橄榄枝,双方实现了首脑会晤,紧张关系逐渐缓和。5 月,印度恢复了同巴基斯坦的大使级外交关系,民航运输也得到恢复。10 月,印方又提出了推动印巴民间交往的12 点和平倡议,其中多数被巴方接受。11 月,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单方面停火,随即得到印度的响应。到2004 年,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2 月,印巴两国进一步决定全面启动两国间对话。巴方逐渐放弃了“除了克什米尔问题什么都不谈”的一贯立场,开始接受经济和文化的会谈。11 月,印度总理辛格与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举行了会谈。与此同时,印度还开始从克什米尔地区撤军,计划撤出4 万人。2005 年2 月,印度外长辛格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两国就公共交通问题达成了协议。6 月,印控克什米尔分离组织部分领导人组成的代表团越过克什米尔控制线,对巴控克什米尔进行了历史性访问,使得印巴和平进程出现了新进展。<br /><br />从另一方面来讲,尽管印巴政府之间的和平进程取得显著进展,但克什米尔印控区政府与分离主义分子之间的武装冲突却并未停止。当地的穆斯林极端组织一直以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为目的。自1989 年他们开展开暴力袭击以来,在当地已造成数万人伤亡。2004 年以来,这种交火事件仍时有发生。2004 年的冲突造成200-350 人死亡。28印度军方宣称,2005 年4月至7 月,印军打死了52 名武装渗透分子。29<br /><br />(7)哥伦比亚内战<br /><br />哥伦比亚是拉美惟一有内战的国家。自1964 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宣告成立以来,游击队问题已存在了40 多年,冲突可能造成了多达20 万人的死亡。30目前哥伦比亚境内的游击队实际控制着全国40%的国土。两支主要的游击队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有成员17000 人,“民族解放军”有成员5000 人。自1999 年开始,政府与游击队进行了和谈,但2002 年破裂。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政府方面坚持游击队首先承诺放弃绑架、暗杀和攻击军事与民用目标,结束敌对状态;而游击队的关心则是先成立制宪大会,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然后再谈双方的军事冲突。2004 年5 月墨西哥政府出面进行调解,但2005 年4 月因“民族解放军”的反对而放弃。<br /><br />自1995 年起,哥政府与右翼准军事组织“联合自卫军”(AUC)的冲突也一直在继续。这一组织在资金上是靠生产与贩运毒品。自2002 年8 月起,哥政府开始实施和平遣散计划,承诺向放下武器接受遣散的武装组织成员提供经济帮助,保护他们及家人的安全,并且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截止2005 年7 月,“联合自卫军”已有6700 名成员放下武器接受了遣散。<br /><br />2004 年发生在游击队、准军事组织和政府军之间的冲突仍在进行。估计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在3000-4000 人,主要是平民。31对于哥伦比亚的国内事务,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态势。<br /><br />(8)尼日利亚国内冲突<br /><br />尼日利亚国内的冲突包括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族群间的大规模冲突,因石油利益和生态环境恶化而引发的部族之间的冲突,以及部族武装与政府之间的冲突。<br /><br />在尼的人口中,有一半信仰伊斯兰教,有35%信仰基督教。自1999 年北方12 个州开始实施伊斯兰法以来,两个教派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近年来信仰基督教的农耕部族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部族为争夺土地所有权一直冲突不断。2004 年两者的冲突升级。1 月至2月,在高原州穆斯林发动的袭击中,至少有70 人被打死。5 月基督徒进行复报,至少打死了600 人。尼政府在该州实行了紧急状态。在此后的几个月,新的冲突不断爆发。32据尼高原州政府2004 年10 月7 日公布的统计数字,从2001 年9 月7 日到2004 年5 月18 日,发生在高原州游牧部落与农耕定居者之间的族群冲突已造成53787 人死亡。在死者中有17459人为儿童。另外,还有约20 万人流离失所。33<br /><br />因石油利益而导致的冲突发生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当地部族认为几十年的石油生产并未给当地社会带来利益。他们要求实现更大的自治并要求赔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种情况导致了当地部族武装组织与政府以及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冲突,同时当地也存在不同部族之间的冲突。<br /><br />2004年尼日利亚的冲突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200至2100人。34<br /><br />2、趋向缓和的冲突<br /><br />趋向缓和冲突的主要标志,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和平进程。要么签署协议后开始了和平进程,要么保持了停火状态。尽管有一些国家的冲突出现了反复,但毕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问题的希望。<br /><br />(1)民主刚果的国际国内冲突<br /><br />1998 年爆发在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原名扎伊尔)的冲突,是非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冲突,有“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称,先后有9 个非洲国家卷入。战争的前因是1997年5 月以卡比拉为首的“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联盟”武力推翻蒙博托政权,恢复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名。1998 年8 月,该国东部发生武装叛乱,乌干达和卢旺达等国出兵支持叛军,津巴布韦、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出兵支持卡比拉政府,遂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其间苏丹、乍得也曾参战,但不久即撤出。在战争中,乌、卢军队及反政府武装控制了占国土一半以上的东部、北部地区,政府军及津、安、纳等国军队则控制着国家的西部、南部。由于这场冲突涉及到了国家间、部族间、武装派别间的各种矛盾,因此局面错综复杂。<br /><br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从1999 年开始冲突各方陆续达成了一些和平协议,包括停火、成立联合军事委员会、解除非法武装、撤离外国军队、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举行全国对话等内容。1999 年11 月联合国派出了“联刚特派团”进行维和行动。2001 年1 月卡比拉总统遇刺身亡,其子约瑟夫•卡比拉继任总统。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政府继续了与各方的和平谈判。2003 年这场战争被认为正式结束,一些外国军队陆续撤离,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仍不断发生。<br /><br />2004 年到2005 年,冲突主要发生在该国东部地区。在冲突地区,人民继续流离失所,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难民从邻国返回了家乡。对于在东部地区烧杀抢掠的卢旺达胡图族叛军,联合国维和部队采取了清剿行动,多次发生激战。2004 年年底,伊图里地区重新爆发了大规模的部族冲突。为稳定当地局势,联合国维和部队捣毁了两个部族武装营地,逮捕了数十名涉嫌制造仇杀的部族首领。2005 年4 月,“卢旺达民主解放力量” (FDLR)宣布放弃反对卢旺达政府的战争,10000 名战士和他们的家庭准备返回卢旺达。<br /><br />在推进国内和平的过程中,过渡政府对各武装政治派别的作战人员进行了整编,首先实现残废人员和娃娃兵的缴械,帮助他们重归社会,最后建立一支有10 万人的国家军队。。2004 年5 月,来自伊图里地区的武装组织代表与政府签署了解除武装和参与国家向民主过渡过程的协议。“联刚特派团”报告说,在伊图里东部地区活动的6 个武装组织同意开始解除武装过程。到2005 年6 月,三个整编旅陆续编入民主刚果军队序列。在这个过程中,冲突仍时有发生。<br /><br />据估计,这场战争直接导致约35 万人死亡,间接导致约380 万人死亡,所造成的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口为340 万人。在2004 年,至少有330 人死于冲突。35<br /><br />(2)苏丹的国内冲突<br /><br />苏丹的国内冲突有两场。一场是伊斯兰民族阵线政府和全国民主联盟间的冲突,始于1983 年,起因是政府强制实施伊斯兰法和废除联邦制(曾给南部州较大的自治权)。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苏丹北方人口主要是阿拉伯穆斯林,南方人口主要是基督徒、信仰万物有灵的非洲黑人。双方在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1956 年1 月苏丹宣布独立前夕,爆发了第一次北南内战。1972 年3 月,苏丹政府与南方代表签订了有关南方实行自治的协议,第一次内战结束。1983 年,南方一些军人在加朗领导下,以反对政府决定在全国实施伊斯兰法为由发动兵变,第二次北南内战爆发。在这场非洲持续最长的内战中,有200 多万人死亡,400 多万人流离失所,国家沦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36<br /><br />1989 年巴希尔总统执政后,开始解决南方问题。2002 年7 月,苏丹政府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就南方实行民族自决、维护国家统一等问题达成一致,签署了和平协议。之后,双方就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安排以及北南分界线划分等问题陆续达成6 个协议。2005 年1月,巴希尔和南方领袖加朗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最终结束了苏丹内战。为协助双方落实和平协议,联合国维和部队按照安理会第1590 号决议,从2005 年5 月开始执行维和任务。2005 年7 月,苏丹过渡时期宪法生效,国家进入为期6 年的过渡时期。在新成立的民族团结政府中,巴希尔任总统,曾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近22 年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人加朗就任第一副总统。然而,苏丹刚刚走上和平之路,就遇上突发事件。2005 年7 月30 日,加朗乘直升机从乌干达返回苏丹途中因天气恶劣坠机身亡。随后,首都喀土穆又爆发了严重骚*,造成100 人死亡,给和平蒙上了阴影。37<br /><br />苏丹的另外一场冲突发生于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该地区自然条件仅次于苏丹南部和尼罗河沿岸,蕴藏有石油等自然资源。2003 年2 月,该地区由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SLM/A)和“正义与公平运动”(JEM)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斗争。据估计冲突已直接造成5000 人死亡,另有7 万人死于冲突导致的疾病和营养不良,流离失所者超过150 万人。38<br /><br />在2004 年,冲突虽未停止,但自4 月双方签署停火协议以来,该地区没有发生重大冲突事件。全年约有350 人在战斗中被打死。非盟在2005 年4 月底作出决定,把派驻达尔富尔地区监督双方停火的非盟部队从3320 人增加到7700 多人。392005 年7 月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达成《关于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则宣言》。联合国秘书长表态表示欢迎。<br />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12:51:12 | 只看该作者
3)科特迪瓦国内冲突<br /><br />科特迪瓦国内危机始自2002 年9 月的一场未遂政变,此后科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国家一分为二。反对派武装控制了北部地区,政府军控制着南部地区。在这场冲突中,死亡人数可能超过3000 多人,其中多数为平民。<br /><br />2003 年1 月,科主要政党和反对派武装在FaGuo签署了《马尔库西协议》,开始了和平进程。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由于各派权力斗争不断,解除武装计划未能付诸实施。进入2004年,双方仍不时发生冲突,部族之间的冲突也在继续,共造成约275 人死亡。各方签署了8月的协议,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督解除武装过程和确保2005 年10 月进行大选。2004 年11 月,政府军对北部的反对派武装进行空袭,迫使联合国延缓了人道主义行动。同月,科政府军还空袭了FaGuo军事基地,造成法军9 人死亡,13 人受伤。作为报复,法军摧毁了科的两架苏25 战机、5 架直升机和一个武器库。针对这一局势,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方停止军事行动。在此期间,科首都阿比让和其他地方出现了广泛的骚*和针对FaGuo人的抢劫和暴力事件。为应付紧张局势的升级,FaGuo向附近地区增派了3 架幻影战机和600名军人。此后,冲突逐渐平息,但局势依然紧张,并随时有再次爆发全国性冲突的危险。<br /><br />2005 年4月在南非总统姆贝基的斡旋下,冲突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6月,冲突各方达成了在2005 年8 月20 日之前解除亲政府武装人员武装、反政府武装逐步“解甲归田”的协议。407 月,冲突双方在谈判中就解除武装的具体安排也达成了协议。41在推进和平的进程中,联合国和FaGuo在冲突方之间部署了1000 名维和人员。其间双方维持了不稳定的休战协定。不过,在反政府力量内部,军阀之间仍经常发生冲突。<br /><br />(4)布隆迪国内冲突<br /><br />在布隆迪,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自1962 年独立后,图西族长期执掌权力。居人口多数的胡图人受到压迫。1993 年,首位民选总统、胡图族人恩达达耶上任仅4 个月即被谋杀,随后发生了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流血冲突。持续11 年的内战造成了约30 万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2000 年8 月布隆迪政府、议会、10 个图西族政党和7 个胡图族政党在坦桑尼亚签署了《阿鲁沙协议》,宣布结束内战。2001 年11 月1 日,布隆迪过渡政府成立。根据《阿鲁沙协议》,过渡期间,总统将先由图西族人担任18 个月,然后再由胡图族人担任18 个月,为实现和平与举行自由选举作好准备。<br /><br />2004 年8 月,在南非的斡旋下,布隆迪政府与各派代表就大选后的权力分配达成了共识。参加谈判的29 个政党中有19 个签署了分权协议。不过,由于有10 个政党没有签署协议,因此未来的和平道路仍然曲折。这10 个政党中大多是图西族的政党,包括地位重要的“全国进步联盟”。此外,布隆迪还有一支拒不参加谈判而继续进行暴力活动的反政府武装,即“民族解放力量”。2004 年8 月13 日夜,布隆迪西部靠近民主刚果边境的加通巴难民营遭到武装人员袭击,163 人惨遭屠杀。在这个难民营滞留的大多是民主刚果的图西族人。“民族解放力量”宣称对这次袭击事件负责。难民营袭击事件发生后,大湖地区出现紧张局势,卢旺达威胁要入侵布隆迪和民主刚果以阻止另外的袭击。为缓和局势,非洲联盟部署了5000人的维和部队。<br /><br />在2004 年,总的来讲布隆迪的冲突趋于缓和,只发生了一些零星的暴力事件。冲突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250 到300 人之间。422005 年7 月布隆迪顺利举行了大选,前胡图族反政府武装“保卫民主力量”在议会选举中赢得了胜利。<br /><br />(5)阿尔及利亚国内冲突<br /><br />1992 年,阿政府为阻止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拯救阵线(FIS)在第一次多党选举中取得的胜利,在军队支持下取消了第二阶段的选举。这一行动再加上其他原因,包括政治不稳定和经济的混乱等,导致了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暴力反抗。尽管在其后存在着推动政治解决的努力,但恐怖主义与暴力袭击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征。自冲突发生以来,死亡人数在10-15 万人。<br /><br />1995 年至1997 年间,阿完成了修宪公投,通过了政党法并先后举行了总统、议会选举。<br /><br />1999 年布特弗利卡当选为总统后,对90 年代参与反政府活动者进行大赦,但不包括犯下强奸、谋杀等“血腥罪行”的人。据估计反对派成员中有85%重新融入了社会。在布执政期间,国家的安全局势有明显改善,但恐怖主义并未消除。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地方和乡村。2003 年发生了40 多名阿**部队成员遭袭死亡事件和32 位西方游客被劫持事件。对这些事件负责的是阿的主要恐怖组织“萨拉夫宣教和战斗组织”(GSPC)。2004 年的战斗烈度有了明显下降,只发生了几次较大事件。进入2005 年,冲突仍时有发生。5 月份,阿尔及利亚12 名军人在汉舍莱地区遭恐怖分子伏击身亡。阿政府对GSPC 采取的行动构成了美国领导的反恐活动的一部分,因为该组织被认为与基地有联系。在2004 年的冲突中,至少有70 人被打死。与2003 年相比,有较大下降。43<br /><br />(6)乌干达国内冲突<br /><br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起,乌干达北部就处于动乱状态。反政府武装主要有两支:圣主抵抗军(LRA)和民主同盟军(ADF)。“圣主抵抗军”经常出没于乌干达苏丹边界地区,进行暴力活动,严重危害北部地区的社会治安。在过去的几年里,该组织大约绑架了25000 名儿童,这些人经过洗脑后被迫成为该组织的娃娃兵或沦为性奴。民主同盟军成员多为青年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声称要解放全国并建立伊斯兰国家。该组织的活动已基本得到控制。<br /><br />在乌干达北部地区,战乱造成90%的人口流离失所,至少有160 万人住进了条件恶劣的难民营,失去了生计。2003 年11 月,联合国宣布乌干达北部发生了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442004 年,尽管乌总统宣布战争实际上已取得胜利,但战斗还在继续,而且“圣主抵抗军”对儿童的绑架也在继续。据估计,在冲突过程中已有超过1 万人死亡。2004 年冲突至少造成845 人死亡。45<br /><br />针对“圣主抵抗军”的罪行,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已介入调查,2005 年6 月宣布已准备发布逮捕其首领约瑟夫•科尼及其他高级头头的逮捕令。为推进国内的和平进程,乌政府已宣布对叛军大赦,但不包括其领导人。有一些“圣主抵抗军”成员已接受大赦,融入政府武装力量。<br /><br />(7)索马里国内冲突<br /><br />自1991 年穆罕默德•赛义德•巴雷政权****以来,索马里一直处于没有中央政府的割据状态。不同部族的不同武装力量控制着不同的地区。在首都摩加迪沙就有隶属于10 多个军阀的武装民兵盘据。在过去15 年中,冲突共造成约40 万人死亡。<br /><br />2004 年在国际社会斡旋下,索冲突各方就过渡宪章修正案达成一致,并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了过渡政府。2005 年6 月13 日,索马里过渡政府从肯尼亚正式迁回索马里。对新政府来说,解除全国民兵的武装,整建军队和警察力量是一个重大挑战。为实施地方和全国和解计划,过渡政府主张通过“积木方式”,以邦特兰为根据地,将南部地区和西北部的索马里兰统一进来,在各地自治政权的基础上组建联邦制中央政府。<br /><br />2004 年在国家的不同地区,部族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2004 年在冲突中估计有520 人死亡。46<br /><br />(8)缅甸国内冲突<br /><br />缅甸是个少数民族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冲突已持续半个多世纪。其中最大的反政府组织是克伦民族联盟,其斗争目标是实现克伦邦的自治。自缅甸军政府1988 年上台执政并实行民族和解政策以来,已有17 个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与政府军实现停火,并在各自辖区实行了政府允许的自治管理。但还有10 支以上的反政府组织未加入这一过程。2003 年12 月,在各方的斡旋下,克伦民族联盟与政府军首次实现了停火,并在首都仰光举行了第一轮和平谈判。2004 年1月,双方达成了谅解。2004 年5 月,缅甸政府恢复了已中止8 年的制宪国民大会,但50 多天后又宣布休会。2005 年2 月17 日至4 月1 日,制宪国民大会再次复会。<br /><br />2004 年以来,缅甸只有零星的冲突。冲突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超过25 人,趋势是走向缓和。2005 年4 月,索开帕领导的掸族组织宣称要成立掸族联邦政府,脱离缅甸联邦而独立。缅甸政府已宣布该组织为非法组织。这一情况表明冲突还会继续存在。<br /><br />(9)印尼国内冲突<br /><br />印尼国内存在多场冲突,其中在亚齐省发生的冲突最为突出。1976 年12 月,一些反政府人士以中央分配资源不均,造成地方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为由,成立了“自由亚齐运动”,以武力谋求亚齐独立。近30 年来,政府军与亚齐分离主义分子的冲突已造成约1.2万人丧生。2004 年冲突至少造成了300 人死亡。47<br />
5#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12:51:22 | 只看该作者
2004 年12 月,亚齐遭遇印度洋强烈地震和海啸灾害后,印尼政府与“自由亚齐运动”达成停火协议,全力开展救灾工作。2005 年年1 月双方在赫尔辛基重启对话以来,举行了五轮谈判。7 月,双方签署了和平协议草案,印尼政府允许“自由亚齐运动”建立自己的政党,同时承诺在其完全缴械后将政府军撤出亚齐。草案签署之后,尽管亚齐地区又发生了数起政府军与分离主义分子的交火事件,造成多人死亡,但双方最终于8 月15 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式签署了和平协议,为最终结束这场已持续了近30 年的冲突创造了条件。协议规定,“亚齐自由运动”组织成员将得到特赦,并解除武装;同时,印尼政府将限制军队在亚齐的活动。为了实施该协定,欧盟和亚洲的官员和士兵将进行监督。9 月20 日,印尼从亚齐撤军2500 人。<br /><br />3、其他冲突<br /><br />还有一些冲突也受到了媒体和研究界的关注。这些冲突要么在近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或已基本得到解决,要么使用暴力的情况属于比较偶然的情况,构不上“严重武装冲突”的程度,要么只属于政治危机导致的暴乱。<br /><br />(1)斯里兰卡国内冲突<br /><br />在斯里兰卡,政府与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之间的和平进程尽管没有进展,但也未发生大的冲突。2004 年挪威表示愿意继续进行调解。2004 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在救灾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缓解。斯国内还有另外一场冲突是2004 年4 月在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交火。<br /><br />(2)菲律宾的国内冲突<br /><br />菲律宾的国内冲突发生在政府军与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之间。政府与前者还时有小规模冲突,与后者的停火仍在继续。<br /><br />(3)也门国内的冲突<br /><br />这一冲突具有不同教派的背景。2004年6月在萨达省发生了政府军与侯赛因•胡塞支持者的冲突。这些人属于什叶派中的扎伊迪派,在也门西北部人口中占绝对多数,但在全国与逊尼派相比属少数派。也门当局指责该派通过组织反美示*活动挑起动乱。<br /><br />(4)不丹境内的冲突<br /><br />该冲突是发生在政府军与境内反印武装分离组织之间。2003年底到2004年2月,不丹政府对境内“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和“卡塔普尔解放组织”等展开了军事围剿行动。这些围剿行动是在印度要求下进行的。<br /><br />(5)泰国的冲突<br /><br />泰国国内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分离主义势力,企图通过暴力手段将南部的宋卡、也拉、北大年和陶公4个府从泰国分离出去。这股力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衰弱,但近两年又重新抬头。2004年2月一伙武装暴徒同时向位于宋卡、也拉和北大年三个府内的11处警察和军队目标发动袭击。在近一天的交火**有107名暴徒被打死、17名暴徒被捕,3名警察身亡、2名士兵受伤。2004年10月,在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又发生了因示*而导致的大规模暴力冲突,造成8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br /><br />(6)卢旺达涉及的冲突<br /><br />卢旺达所涉及的冲突可追溯到1994年那场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以后若干股反政府武装一直活动于民主刚果的东部地区。这些武装团伙在民主刚果领土上为非作歹,并不时威胁卢旺达的安全。2005年联合国维和部队对这些武装进行了清剿。这一场冲突主要发生在民主刚果境内。卢旺达政府军有时越界采取军事行动。<br /><br />(7)老挝国内的冲突<br /><br />老挝国内一直存在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活动,这些组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支持美国的力量构成。进入2000年以来,这些组织不断搞一些小规模的爆炸等活动。2004年曾威胁要对东盟峰会发动袭击。<br /><br />(8)埃塞俄比亚涉及的冲突<br /><br />埃塞俄比亚在20 世纪90 年代经历了与邻国厄立特里亚的边界战争。2004 年双方都接受了海牙边界委员会的裁决。现在埃面临的是国内的部族冲突。自2000 年以来,在甘贝拉地区屡屡发生多个部族之间因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的冲突。2004 年初,在阿努阿克人与努尔人之间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一冲突到2004 年下半年已渐趋平静,但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口问题还没有解决。<br /><br />(9)海地的动乱<br /><br />2004 年海地发生了一场反对总统阿里斯蒂德的暴乱。2 月5 日,反对派武装发动兵变,占领了国内第4大城市戈纳伊夫,其后动乱迅速蔓延,反对派武装相继攻占了全国各大城市,对首都太子港形成包围。由于海地军队已经被解散,警察部队人数有限,装备落后,因此根本无力控制局面。阿里斯蒂德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但反对派却拒绝和平计划。由于美国不再支持,阿里斯蒂德被迫于2 月29 日辞去总统职务,流亡非洲。在这场动乱中,共有130 人死亡。<br /><br />三、对冲突的分析<br /><br />当代全球的冲突,就冲突的类型与原因、冲突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冲突的烈度来说,是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的。以上所列的三类冲突,第三类因不属于严重武装冲突不予考虑,就另两类所涉及的17 个案例而言,是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的。<br /><br />这17 个案例中,有些案例涉及多场冲突。在总计23 场冲突中,具有国际涵义的有5场,占21.7%。这些冲突中,只有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典型意义上的国际战争。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通常被视为民族冲突,但由于巴勒斯坦已有国家政权的框架,且在未来会正式建立国家,因此也具有国际涵义。另外还有2 场带有国际特点的冲突,一场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尽管该问题并未解决,但两国在近期并未发生战争,现实的冲突表现主要是印控区政府与越界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战斗;另一场是民主刚果政府军与卢旺达反政府武装的冲突。就这些冲突而言,后两者只是局部问题,而前三者则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牵动着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国际关系的走势,对于中东局势、大国关系、石油供给、世界军事格局以及反恐斗争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巴以冲突作为中东能否实现和平的中心问题,再加上与反恐形势密切相关,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冲突热点。<br /><br />就总的冲突数来讲,大多数是属于国内冲突。这些冲突在属性上又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内战,共10 场,占43.5%。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尼泊尔政府与尼共(毛派)的冲突,印度政府与“那萨尔派”的冲突、哥伦比亚政府与游击的冲突、科特迪瓦南北两方的冲突等。这些冲突通常都是为夺取控制权而进行的,有的只是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自治,有的则是要争夺国家政权。在这种冲突中,冲突方通常都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例如,尼共的目标就是结束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手段则是进行“人民战争”。另外一类冲突是具有种族、民族、宗教背景的冲突,这类冲突有8 场,占34.8%。在非洲的冲突中,这种情况居多。在大湖地区,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冲突,牵涉到卢旺达、民主刚果、乌干达等多个国家,不但导致了种族大屠杀,而且引发了“非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结当代冲突的特点,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关注。<br /><br />第一,美国作为当今的惟一超级大国,自“9•11”以来,表现出了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变更为特征的对外行为特点。它力图把激进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传统的犹太—基督教价值结合起来,塑造一个美国没有对等竞争对手,以军事力量实现对外政策目标较少受到制约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它尽管不会放弃非武力手段,但更倾向于运用军事力量。无论是打击所谓“无赖国家”,扩展民主,还是遏制所认定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都不排除采取战争行动。<br />
6#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12:51:2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第二,民族(部族)问题在当代是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这种情况在非洲特别典型。非洲发生的冲突,大多有部族矛盾的背景。这些部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未能聚合成为统一的民族。由于都有特定的利益,因此随着对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需求的增大,必须会产生矛盾甚至演化成暴力冲突。在非洲政坛,许多政党都有部族背景。事实表明,以部族为依托的多党制,因社会结构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很容易导致暴力冲突。就当代的许多存在民族冲突的国家来说,尽管经过国际调停可以开始和平进程,但如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部族)关系问题,社会的长治久安还是不能实现。<br /><br />第三,恐怖主义构成了当代全球冲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几乎所有的冲突案例中,都存在武装组织采用游击战结合恐怖主义的情况,其行为既包括对军事人员的攻击,也包括对非军事目标的自杀式爆炸、劫持和杀害人质等。这种以平民为攻击对象的恐怖行为,通常并不能改变相关政府的政策,其结果往往导致报复和暴力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平民是最大的受害者。<br /><br />第四,在当代的冲突中,有相当多的暴力活动伴随着各种犯罪行为,包括跨国有组织犯罪。在哥伦比亚,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游击队组织,都被指控参与毒品走私,而较小的游击队组织则以绑架勒索作为经费的重要来源。48在大湖地区,一些胡图族反政府武装已成为典型的犯罪组织,而乌干达的“圣主抵抗军”则因残害儿童而受到国际刑事法庭的调查。<br /><br />第五,在一些冲突中,生态问题已成为冲突的重要起因。在非洲的一些国家,贫困化、人口的激增和环境的恶化使得一些部族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在尼日利亚和苏丹,都存在农耕部族与游牧部族争夺土地的冲突,以及围绕石油资源开发而导致的冲突。<br /><br />第六,国家陷于冲突,归根结底是社会危机的体现。无论这种危机是源于民族(种族)冲突、政治集团争权夺势,还是社会缺乏公正或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矛盾最终都会集中到政府,演化为与政府的矛盾。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是否有意愿与能力解决问题,构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与和平基金会(Fund for Peace)联合推出的一项研究成果《失败国家索引》(The Failed States Index),运用12 个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指标,排出了60 容易发生国内暴力冲突的国家。49本文所综述的国家大多数在名单之中。其中科特迪瓦、民主刚果、苏丹、伊拉克、索马里排在前5 位。不管“失败国家的概念”是否科学,这些发生严重武装冲突的国家,内部确实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br /><br />第七,对于许多国家的内部冲突来说,外部干涉仍然是一个重大因素。俄罗斯车臣问题难以解决,固然有国内的各种原因,但西方国家一直视之为人权问题,同情并支持反政府武装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西方国家热衷于输出民主、搞“颜色革命”,在一些政局不稳的国家引发了冲突。海德尔伯格国际冲突研究所列为2004 年惟一一场新发生的冲突,就是乌克兰的“颜色革命”所引发的冲突。在2005 年3 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导致政权更迭的暴力冲突,5 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发生的冲突,都有外部干预的背景。当然,这些冲突不属本文所讨论的严重武装冲突。<br /><br />第八,许多冲突都伴有和平进程。所以会有和平进程,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在施加影响和进行斡旋,另一方面也因为冲突方基本上不能通过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尽管在多数冲突中并不存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但战斗却往往因复杂的原因而分不出胜负。即使如美国那样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也不可避免地深陷战争泥潭。在本文所综述的多数案例中,联合国以及一些区域性组织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平的作用。国际组织的这种调解与制约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谈判进程和对平民的保护。<br /><br />注释:<br /><br />1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 年鉴2003 年》,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第99、140 页。<br />2 该中心的全称为: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nflic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br />3 Monty G. Marshall Ted Robert Gurr, Peace and Conflict 2005: A Global Survey of Armed Conflicts, 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s, and Democracy, CIDCM,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nflic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a href="http://www.cidcm.umd.edu/peace_and_conflict.asp" target="_blank">http://www.cidcm.umd.edu/peace_and_conflict.asp</a> .<br />4 该机构的英文全称是: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br />5 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Conflict Barometer 2004, <a href="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 target="_blank">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a> .<br />6 人们在研究冲突问题时,不可能得到官方的统计数据。这个问题可参阅Human Security Centre, Human Security Report 200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8。见<a href="http://www.humansecurityreport.info/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target="_blank">http://www.humansecurityreport.info/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ntpage&Itemid=1</a> 。<br />7 <a href="http://www.sipri.org/contents/conflict/MAC_patterns.html" target="_blank">http://www.sipri.org/contents/conflict/MAC_patterns.html</a> .<br />8 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Conflict Barometer 2004, <a href="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 target="_blank">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a> .<br />9 Monty G. Marshall and Ted Robert Gurr, Peace and Conflict 2005: A Global Survey of Armed Conflicts, 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s, and Democracy, CIDCM,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nflic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br />10 <a href="http://members.aol.com/cspmgm/warlist.htm" target="_blank">http://members.aol.com/cspmgm/warlist.htm</a><br />11 Monty G. Marshall Ted Robert Gurr, Peace and Conflict 2005: A Global Survey of Armed Conflicts, 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s, and Democracy, CIDCM,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nflic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a href="http://www.cidcm.umd.edu/peace_and_conflict.asp" target="_blank">http://www.cidcm.umd.edu/peace_and_conflict.asp</a> .<br />12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13 <a href="http://www.wpherald.com/" target="_blank">http://www.wpherald.com/</a> .<br />14 <a href="http://www.iraqbodycount.net" target="_blank">http://www.iraqbodycount.net</a> .<br />15 <a href="http://antiwar.com/casualties/" target="_blank">http://antiwar.com/casualties/</a> .<br />16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17 <a href="http://icasualties.org/oef/" target="_blank">http://icasualties.org/oef/</a> .<br />18 <a href="http://www.unknownnews.net/casualties.html" target="_blank">http://www.unknownnews.net/casualties.html</a> .<br />19 数据来源:Middle East Policy Council,见<a href="http://www.mepc.org/public_asp/main/main.asp" target="_blank">http://www.mepc.org/public_asp/main/main.asp</a> 。<br />20 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Conflict Barometer 2004, <a href="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 target="_blank">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a> .<br />21 新华社莫斯科2005 年7 月15 日电(记者宋世益)。<br />22 <a href="http://www.mosnews.com/news/2004/11/19/civiliandeath.shtml" target="_blank">http://www.mosnews.com/news/2004/11/19/civiliandeath.shtml</a> .<br />23 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Conflict Barometer 2004, <a href="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 target="_blank">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a> .<br />24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25 Sudha Ramachandran, “Indian troops poised to enter Myanmar,” Asia Times Online, Jul 21, 2005,<a href="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GG21Df04.html" target="_blank">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GG21Df04.html</a> .<br />26 Sultan Shahin:In the Grip of Maoism,Asia Times Online, Jan 22, 2005,<br /><a href="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GA22Df05.html" target="_blank">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GA22Df05.html</a> .<br />27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28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29 新华社新德里2005 年7 月14 日电。<br />30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1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2 Heidelberg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Conflict Barometer 2004, <a href="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 target="_blank">http://www.hiik.de/en/index_e.htm</a> .<br />33 新华社拉各斯2004 年10 月7 日电。<br />34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5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6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7 Simon Apiku, “Over 100 dead in Sudan violence as world appeals for calm,” Middle East Times, August 4,2005.<br />38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39 新华社记者王丰丰:《背景资料:过去一年非盟建设和平非洲的努力》,新华网,2005 年7 月4 日。<br />40 新华网内罗毕2005 年6 月30 日电(记者王丰丰)。<br />41 新华网阿比让2005 年7 月11 日电(记者李明)。<br />42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43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44 <a href="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war/uganda.htm" target="_blank">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war/uganda.htm</a> .<br />45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46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47 <a href="http://www.ploughshares.ca/" target="_blank">http://www.ploughshares.ca/</a> .<br />48 <a href="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war/colombia.htm" target="_blank">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war/colombia.htm...ar/colombia.htm</a> .<br />49 Foreign Policy and The Fund for Peace, “The Failed States Index,” Foreign Policy, July/August 2005. <br /><br /></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本站所收集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刊物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font><br /></td></tr></tbody></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21:4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