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上)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1 11: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坛里没找到有关内容,就自己到BLOG上把这篇好文的上半部分转载来了。望能有用!
<br />
<br />[center]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center]
<br />
<br />[center]——读书会后感[/center]
<br />
<br />?????? ???????????????????????? 又名:反思国际关系理论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通常而言,但凡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点孤独,一点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不管是因为读书而孤独,还是因为孤独而读书。
<br />
<br />因此,在我看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经济系的黄琪轩和刘骥——两个学术上令人钦羡的黄金搭档——最近做的是一件受人尊敬的工作:他们以读书会的形式把全校各个文科院系的“读书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砥砺的Network,以略微舒缓一下人心深处的孤独。在这个喧嚣浮躁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校园里,学术精神日渐稀薄,商业浪潮甚嚣尘上,理想主义早已成为历史久远的回响,但他们硬是在法学楼三楼那个陈旧而简陋的会议室里架起了一张书桌——一张虽然寒酸但却温馨的书桌。这张书桌承载了微薄但却坚强的学术追求,就犹如穿透黑暗在风中摇曳的火把,映照出这所大学所残留的最后的希望。
<br />
<br />我很荣幸,被琪轩邀请到读书会做一个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读书报告——如果不是因为最近忙得手忙脚乱,我想我会申请参加他们的读书会并成为核心成员,跟他们一起怀着闲适而纯净的心情沉浸在卡尔·波拉尼的《大转折》之中。同时被邀请的还有世界史专业的李雯,政府经济学方向的华伟,以及法学院的张明。
<br />
<br />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被戏谑为“四大疗养院”之一,并且非常荣幸的排名居首。这个学院的孩子们——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当初都是怀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理想或政治动机跻身于这个学院的,因此他们通常都是不读书的,所以在北大形形色色的社会团体中,你从来不乏见到国关学院的学生活跃的身影。曾有戏言,如果没有国关的学生,北大的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将至少坍塌一半。
<br />
<br />不知是应该感到惭愧还是荣幸:我也是这个学院的。
<br />
<br />读书会之前,我曾很担心,我的报告会破坏国际关系专业神圣的光环。琪轩给我要求,必须是向大家介绍国际关系专业的两本书。可是我在我的书柜里倒腾了大半天,我也实在没找出一本值得向其它专业学生介绍的“好书”。不是我的书不多,所谓的国际关系学的80年经典,我基本都有收藏。
<br />
<br />我终于决定把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介绍给大家,套用孙学峰的说法:2003年,当大家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跟着在读。不仅是我在跟着读,几乎是全世界,都在跟着读,学术圈将其当作严肃的学术作品来读,决策层将其当作政策进言报告来读,而普通人则将其当作畅销书来读。我为了避免大家因为老米的荒谬而对国际关系学科产生全面的质疑,避免大家产生对国际关系学“无理论”的偏见,我还额外加上了基欧汉的《霸权之后》。读书精明的人一定会发现,老米的书除了文笔清新隽永、观点振聋发聩——这都是新闻作品的特点——之外,在理论上的创见实在极为有限。但是,无论从理论抽象化的程度,还是方法规范性的程度,基欧汉的《霸权之后》都足以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谱系中排名第二。我满以为基欧汉能帮助我在那些外专业的学生面前掩饰住不仅是我的,而且也是整个国际关系学的浅薄和虚弱。
<br />
<br />然而,我又一次地失败了。
<br />
<br />当我在那里分析老米的五个似是而非的理论假设时,当我在那里说“国际制度能减少国家间互动的交易成本”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幼儿园的阿姨,在讲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似乎忘记了我的听众可是北大在学术上最为优秀的研究生;当我在那里大谈RiceKrasnerMearsheimerWolfowitz的关系时,我又觉得我自己就像一个八卦小报的记者——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的《环球时报》——那样低俗无趣。——尽管我尽力了,但是我依然发现,我始终无法将国际关系理论讲得深刻,始终无法讲出国际关系和外交过程中富有启发的道理,以便让自己与网上的愤青们区别开来。
<br />
<br />然而,另外几个同学都在讲些什么呢?他们在讲“如何用全球史观看待人类历史”,在讲“什么是现代性”,在讲“中华帝国历史变迁”和“法律道德主义”等等。
<br />
<br />我在会上的浅薄让我感到深深的失落并无地自容!
<br />
<br />我想,单纯地怪罪于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我对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都可能会让我感到委屈。如果这是一场华山论剑,我想,我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学派是败下阵来了,换一个人是否更好些呢?我有绝大部分的把握保证,如果坚持要他讲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著作,他们未必会比我好多少。
<br />
<br />国际关系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读书会结束的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地迷茫。
<br />
<br />李敏用很尖锐地语言批评我:你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哀叹像一种文学家的自恋(大意如此),有一位老师说过,国际关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不应强要什么理论的。其实王正毅老师在一年前,在一次和我的私下聊天时就说过内容大致相仿的话,但他的真正意思是说,由于国际关系研究总是试图去为政策服务,所以永远诞生不了好的理论。研究人类社会饮食起居,吃穿住行的经济学实践性可谓更强,但不知为何却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冠。
<br />
<br />但是,国际关系没有理论,至少没有深刻的理论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些所谓的即便是大牌的国际关系学家也只不过是人文或社会科学知识成果的消费者,他们无一为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贡献了原创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范式,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分别来源于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社会学,再往前追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只不过是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和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在主权国家时代的一种简单套用。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霸权稳定论和相互依存论——分别由两位经济学家——KindlebergerRichard Cooper最早提出,而GilpinKrasnerKeohaneNye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作了些非常微不足道而且是边角余料的加工而已,即便是这样,还仍然成全了四位顶尖级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至于方法论,国际关系学更是跟在经济学后面亦步亦趋,全无创见。因此华伟说,当我看沃尔兹的前三章时,怎么看怎么像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br />
<br />即便是在国际关系学界人人顶礼的Kenneth Waltz,一旦他走到圈外,几乎寂寂无名。没有人愿意去理睬这个人究竟说了些什么。但是,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如果他不知道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不知道社会学的大师马克思·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的精神”,不知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不知道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学说,那他定然会被嘲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因为以上这些人都揭示了一些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朴素也是最伟大的道理,并因此而将人类对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国际关系学的头号理论家叫Kenneth Waltz,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因为他的理论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中是微不足道的。
<br />
<br />国际关系理论的贫穷让我深感震惊。
<br />
<br />3年前,当我走进北大的时候,我一心想的是在毕业之后,像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样在《纽约时报》那幢古老而斑驳的大楼的8平米工作间里,于咖啡的香气缭绕之中,在电脑里敲着优雅的并且总是能让整个世界倾听的文字,同时利用各种闲暇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来回飞翔,写出像《世界是平的》这样光彩眩目的著作。那个时候,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像今天这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门学术,那个时候,我始终认为,短短的人生之中,远有比学术更加重要的事情。
<br />
<br />是国际关系知识谱系中那些相互继承又相互竞争的抽象理论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像对待自己初恋的女孩一样如痴如狂,并最终改变了我的人生理想。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深深陶醉在国际制度论、功能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民主和平论、贸易和平论、建构主义、女性主义、霸权稳定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这些形形色色色又自成一家的理论之中。欣赏她们之间的对立与融合,继承与发展,就像欣赏苗圃里迎风怒放、争奇斗艳的鲜花,这种抽象思辨所带来的知识的美感,是那些整天忙着算计能爬到多高的官位,能赚到多少的money的人所永远难以理解的。
<br />
<br />学术,健康的学术,带来人心的纯净和灵魂的升华,并最终使人高尚起来!
<br />
<br />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对潘维老师的学生说:你们中了潘老师的毒,去开垦“比较政治”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壤,而不知道“国际关系”才是一块“肥沃的可耕的园地”。我甚至还痛心疾首地当着潘老师的面说:您不做国际关系理论真是太遗憾了,如果您研究国际关系,阎学通老师怎么能如此理直气壮的说:国际关系理论在复旦,方法在清华,而北大是既没有理论又没有方法;王逸舟老师又怎么能在人民大学那么大规模的讲台上“肆无忌惮”的说,近几年北大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老大地位不保。
<br />
<br />我的大意非常明显:潘老师不仅自己死缠着“比较政治”不放手,还把我们院最有才华的一批学生都引到“比较政治”,这是在浪费我们院的有生力量。
<br />
<br />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才华横溢的潘维老师一个人偏偏在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关系学院里和一帮子农民问题学者纠集在一起,并且自得其乐,以至于达到了孤芳自赏的地步,他极少和那些所谓主流的国际关系学者来往,也极少参加所谓主流的国际关系研讨会,其背后是他对国际关系学深深地藐视。尽管如此,但我知道,潘老师写出的有限的几篇国际关系的评论文章,其深刻程度却绝不在阎学通、王逸舟们之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0: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