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贴:“震惊”中的震惊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3 21: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震惊”中的震惊 <br /><br /><br /><br />  张纯如走了,是忧伤地走了,还是在一种强烈的昏暗中走了,我们是表示极端不理解的。由于来自于一个官方的“可能是自杀”的走后说明,也用张纯如的“情绪低落”来好像似乎是可以证明她“确实”是“自杀”而走的。无论如何,走了的人是不会回来的,只是活着的人,特别是过去和现在依然记忆着她的人,也就从她的责任中更加警醒了许多。 <br /><br />  都说西方是天堂,是真理的故乡,是尊重历史的故地。可是,张纯如这么一走,也就从她那惨烈的一走中,已经再次将那已经破碎的神话,得以进一步地碾碎。 <br /><br />  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这对于已经走了的个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一点点丝毫生命意义上的帮助。了却的只能是自我对她生命感受的一种自我安慰,或者是这种颤抖的安慰表示严重的类似于她的伟大情绪低落的时候想再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点低沉的声音。只是不愿意让世界上那些墙角上一边站着的动物们,得到是不是发出低沉声音的人是不是都想用手枪去走的理由。在舌尖也因为激愤而颤抖变得无语可言的时候,也就将一些来自于不同方面的观点摘录于下,但在摘录后面,还是有从我牙齿缝隙里积压出来的声音。 <br /><br /><br />  “张纯如写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一书1997年在北美地区出版,这是第一本以美国大众为读者的有关日军在二战期暴行的图书” <br /><br />  这说明张纯如所写的这本书,是为美国大众为读者对象的,绝对不是写给那个大屠杀的罪孽者的。那么,处于那个社会现实是怎样评价张纯如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话来仔细品味着。 <br /><br />  已故著名的历史学家安布罗斯也曾说,“张纯如可能是美国最优秀的年轻历史学家,因为她了解必须用引人兴趣的方式来传达历史意义”。 <br /><br />  也就是说,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即使给了如此高的评价,也是一个“可能是”,而且是“用引人兴趣的方式”,去“传达历史意义”。这么说来,侵略者对我中华的大屠杀,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那里也不过是“引人”感“兴趣”的东西,就如同中国当年妇女的三寸金莲一样,都属于西方世界感“兴趣”的谈资范围。这种谈资范围,就如同我们经常吃川菜中经常品尝的血旺,在历史的凝固中那里还需要考虑那是人血的沉淀物。 <br /><br />  “张纯如说过,她从小听祖父讲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史实,但发现美国史书对此重大历史事件缺乏记载。” <br /><br />  对于现在中国现代的高考内容,我一直是表示极大怀疑的,因为我不知道今后的中国人是不是也强烈健忘了,因为他们的祖父是没有经历过像南京大屠杀那样的血腥历史的,他们那里能得到张纯如中央的历史教育。当然,对于张纯如在天之灵多少还是值得宽慰的,因为她有一个祖父在那里教导她。不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也会面临一个“美国史书对此重大历史事件缺乏记载”。 <br /><br />  我从来就不怀疑美国人的良好记忆,因为有他们的历史和现实在那里放着。比方说在夏威夷珍珠港,现在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当时日本轰炸过程后的存留物,不像我们这样只留下一点点可怜的近代历史残留物。也许是五千年太悠久的缘故,总之是近代的惨痛至少在西方世界是几乎落下一个“缺乏记载”。再想想那个被好莱坞炒作得一塌糊涂的《泰坦尼克号》,就是不愿意告诉世界的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那些贵族们是多么的卑鄙和无耻。他们现在用一种看似高尚的表现方式,掩盖着当年他们那个高贵阶层的人性中厚厚的污垢。我们中国的一些人,就不知道用历史的放大镜,好好地真实去看看当时那个历史到底是个怎样的过程。 <br /><br />  还有张纯如的“因为她写了一本让全球和美国开始知晓得,同时被日本政府抹杀歪曲而差点被人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以及“由于成长在美国,张纯如在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资料上,遇到了不少阻力”,以至于发生了“正是有了张的这本书籍,那段令全球华人无法忘记的悲惨历史才让更多的人了解”。 <br /><br />  天啊,当年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中华民族与世界一样,通过流血和奋斗,将当时那些魔头送入地狱,可是在历史片刻之后,他们居然也就理所当然地快速忘却了,还需要张纯如千辛万苦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就是现在的西方人的崇高理念,也是他们所谓的同盟国的认同,当然在战后并没有将香港等殖民地归属于中国的事实发生。 <br /><br />  因此,历史再次告诉了人们,所谓的历史的客观性,不要说那些罪孽深重的日本,就是参加这过程之中的美国,也只不过是在一个利益场上牟取着自己的利益。对于那些不属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原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奴役他们依然还是他们的本质和特点。 <br /><br />  这一二十年来,我们国内针对当年日寇侵略中国的过程,多次阐明要日本政府要承认过去的历史事实,现在通过张纯如的离去,再次说明这种想法是不可能的,显得幼稚和单纯。因为一个当年的所谓盟国,一个以西方为价值理念的范围,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国内大多数民众的历史教育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指望别人的历史认同,现在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br /><br /><br />  张纯如走了,但是我们还没有走,我想我们应该在历史事实的认同上要好好反思我们自己对外的一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对外一些国家言行上,应该通过对张纯如前后西方世界的一致行为,彻底清醒和冷静下来,客观冷静做着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再将希望或多或少地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br /><br />  最后,附一篇一位作家当年采访过张纯如的文章,也是对那些淡忘我中华民族历史的人一种规劝,希望我们不要因为张纯如走了,就漠视了我们应该记住和寻思的过程。 <br /><br /><br /><br /><br /><br />生前好友破解张纯如死因之谜 <br />(2004-11-18 07:02:44) <br />  11月9日,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被人发现在美国加州洛斯盖多一辆汽车内自杀身亡。日前,张纯如生前好友、作家叶鸿对她的死因提出了个人看法———张纯如不会自杀。这其中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原因?张纯如的生活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印象篇 “她是个很阳光的人”2003年,作家叶鸿女士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叶鸿介绍说,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张纯如犹豫了半天,希望不要去她家,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那天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张纯如的逝世,令她的家人朋友以及读者都措手不及,人们无法接受这个公认“充满热情、沉稳、安静”的女子突然走上绝路。纵然美国警方尚不能找到更多自杀之外的证据,她的家人暂时也接受了她的死亡原因,但叶鸿表示,不相信张纯如会自杀,“她是个很阳光的人,死前3天我们还通过邮件”。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2003年,叶鸿对张纯如进行采访时,两人谈到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叶鸿说:“透过张纯如的只字片语,我感觉到她的柔和中带着刚毅。”叶鸿: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张纯如: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揭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叶鸿: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张纯如:我只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叶鸿: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撼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张纯如: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叶鸿:你有没有害怕呢?张纯如:我不怕。叶鸿:一点都不害怕吗?张纯如: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死因篇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尽可能不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老是把死因和日本人联系到一起,当然,目前的确没有发现什么迹象表明是他杀。”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感到不可思议。和叶鸿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当地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亲友,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但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他杀的情况下,人们也许只能接受她死于抑郁的说法。自杀?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不,我根本看不出她患有抑郁症,相反她是个很阳光的人,非常注重仪表,采访时还提醒摄影师注意拍摄的角度,非常有涵养。后来,我回到中国,我们一直保持电话、E—Mail联系,也没有发现她有抑郁症。她去世前三天我们还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热烈地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那么有热情。她身边的亲友都对她的死亡感到非常意外,就算是自杀,我想可能也是一瞬间产生了某种情绪。”叶鸿一再强调她看不出张纯如有抑郁症,她所见的张纯如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女子。叶鸿也承认,张纯如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近来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题材。张纯如自杀前,正为自己的第4本书进行有关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成为战俘的事情。张纯如的丈夫透露说,张纯如的精神曾在一次旅行后陷入崩溃,并因此住院五个月。人们不知道旅行中她究竟经历了怎样悲惨的遭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遮蔽的历史,揭露惨剧的工作正是她抑郁的根源。 过劳?几近偏执将自己逼疯“我觉得她对生活充满热望,性格沉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她在思考问题时,会比常人考虑得更多、更深,对这个世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破性的思维,但她性格绝不怪异。”叶鸿说。凡是认识张纯如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有时候甚至有些偏执。叶鸿回忆说:“当我将采访稿发给她希望她签字时,她指出了两个小错误:第一,她没有在《洛杉矶时报》当过记者,只是为他们写过文章;第二,她的父亲是读博士才留在美国的,最后她还强调我修改后她才能签字。”张纯如生前有一些活动日程表,看过的人都会感叹,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把自己逼疯?据说那样忙碌的生活,她一过就是好几年。面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也许张纯如的死更可以看作是她为事业而献出了生命。 <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6-5-7 15:15:17 | 只看该作者
那里可以找到张纯如的这本书?
3#
发表于 2006-5-10 00:24:36 | 只看该作者
不了解
NewNew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5-14 22:02: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yintao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6-5-18 20:27: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06-5-20 11:16:1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ff0000" size="4">顶? 向其致敬</font>
7#
发表于 2006-5-28 16:52:55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唉,除了哀悼,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了</font>
8#
发表于 2006-5-29 10:52:02 | 只看该作者
顶,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20:2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