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危机--中美对决 (转贴)
<br>1,朝鲜核危机中的各方玩家
<br>
<br>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挑起第二次核危机的时机是非常微妙的:美国正忙于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攻击准备而无暇东顾。事实证明,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美国的政治领导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应付两场危机。\r<br>
<br> 与伊拉克和南联盟“被动”反美、惨遭收拾的历史不同,朝鲜政权是主动地向美国叫板。在危机背后,存在一段让这个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并不感到体面的历史。半个多世纪前,美国霸权在朝鲜遭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十几年后,它又在越南陷入更可怕的梦魇。在美国人有关“东亚的骨头不好啃”的历史记忆里,除了对于红色意识形态的进攻性的体验、对于前东方盟主中国复兴后的实力的认知外,大约还有对于东亚诸民族硬朗的民风和儒家历史文化背景的感受。面对着这些迄今仍未丧失活力的古老文明,美国人表现得比在世界其他地区要更为审慎。\r<br>
<br> 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显示出朝鲜半岛地缘政治中正在孕育的重大历史变:在朝鲜半岛持续了50年之久的常规军事平衡,即将被朝鲜正在诞生或者业已诞生正在增长的核实力打破。金正日以核实力和核技术为基础谋求相应的国际地位和伸张意志的权力的努力,与美国对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平衡和外交格局的实质控制权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美国人把金正日发动的核危机不仅视为对其主导的核不扩散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而且主要地当作对于它在东亚地区军事霸权的挑战。\r<br>
<br> 随着危机的升级,在挑衅的朝鲜、不情愿的中国、左右为难的韩国之外,还有包藏祸心的日本、偏执的台独势力正跃跃欲试,要加入这场纷纭的战略游戏。种种实力外交的纵横捭阖,使这场危机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最大的国际关系危机。\r<br>
<br> 如果局势滑向失控的极致、演变成为金正日政府所宣称的2003年“大决战”的话,那么,朝鲜、韩国、日本、台湾必将作出重要的战略“异动”,而美国和中国作为战略平衡的两极,对危机和“异动”如何应对,攸关各自国势的消长。\r<br>
<br> 2,“军国”朝鲜对外挑衅的制度内因
<br>
<br> 在长期和平时代,一个小国制造出如此紧张的国际局势,甚至敢与超级大国走向高度危险的对抗,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对于朝鲜来说,却有着内在的、几乎是命定的必然性。\r<br>
<br> 在社会主义体系中,朝鲜经验是独特的,它是唯一的一个对最高权力实行家族继承制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弥漫一时的个人崇拜,在原生地俄罗斯和中国业已成为“文物”,在朝鲜却成功地由“太阳家族”的第一代发展至第二代,今日朝鲜人民正身临其境。\r<br>
<br> 朝鲜外向建构为“军国”--一个2200多万人口的国家,居然拥有120万的正规军队,不能不称之为“军国”。这支与其“身材”相比超级膨胀的军力,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着绝对优先的地位(朝鲜称之为“先军政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它使得任何对于金正日的权力挑战和思想挑战都成为不可能。对外,它表现为穷兵黩武,“军国武功”被树为国家的主要目标。\r<br>
<br> 观诸历史,以共产意识形态为基础建立的“军国”,具有高度的节制特性,比如斯大林的“军国”从不孤注一掷,而是逐次扩张。毛**的“军国”则对军力的使用完全内敛,对外兼民族平等解放的精神领袖和物质支援者角色于一身,通过“输出革命”以打击敌国、提升国势。\r<br>
<br> 小国朝鲜地处于“四大国”之间,作为中美之间的缓冲地带,朝鲜国家的存在,得之于50多年前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的那场血腥战争。迄今为止,它的国家安全,也部分地有赖于中国国力的背景支持。所以“军国”朝鲜的对外冒险性,受到了实力和地理的巨大抑制。\r<br>
<br> 面对着并非由全部由自己支撑的军事平衡,朝鲜对“武功”的空前追求具有巨大的舞台感。它所显示的武力威胁,往往具有浓郁的真假相间的泡沫色彩。但是,它们对于朝鲜的极权体制却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满足民族复兴豪情和共产主义进攻性的心理预期,这一满足行为似乎赋予了“太阳家族”实施皇权统治和个人崇拜所需要的合法性。对于朝鲜来说,“武功”是对外部紧张局势的必要因应,而一定程度的外部紧张局势,可以用来证明对内采取超级“军国”建制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双向循环。所以,如果外部“暂时”没有紧张局势发生,那就干脆由自己主动地把它制造出来。一种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有节制的冒险”--对外不断实施挑衅而非战争行动,对于金正日来说,是比较合算的方式,比如,对意识形态和军事上的敌人不断地发出威胁,对邻居韩国、日本周期性发起边缘磨擦,制造出象东海沉船事件、朝韩黄海交战之类的小花絮,等等。在物质极为匮乏、主要靠虚幻的精神泡沫支撑的社会主义朝鲜,这些挑衅行动是紧张的见证,复兴的动力,武功的象征,荣耀的源泉,显示朝鲜的实力足以向周边施压,加重朝鲜在外交上的份量。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出自于朝鲜国家战略的基本考量。\r<br>
<br> 3,导弹对对民族复兴的推进
<br>
<br> 同历史上所有的“军国”一样,“武功”追求必然耗费不赀,给内政造成极大的失衡,反过来,巨大的内部压力也使朝鲜更加趋向于“武功”追求。\r<br>
<br> 当大浦洞一号导弹飞越日本上空,当“人造卫星”升空的录像在到访的美国国务卿面前放映时,朝鲜人民的兴高采烈是真诚的。对于民族自身的命运,朝鲜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个曾经在日寇的刺刀下做了50年亡国奴、“有哪个男人没有挨过耳光”的民族,这个身为殖民地却享受了侵略国的待遇、被美国中校铅笔一划从此两分的民族,这个数十年来被迫充当了大国缓冲地带在冷战威胁下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的民族,太需要足够的实力来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当他们认为“大浦洞”导弹和劳动导弹的成功问世是划时代的骄傲、是民族复兴和崛起的伟大象征时,他们的判断是有充足理由的。他们的精神愉悦并非全属虚幻。不管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也许“只有天知道”的秘密,小国朝鲜能够制造高精确度的导弹,的确是惊人的成就。人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导弹技术永世长存,它是“天下公器”,它对民族利益的捍卫和促进具有恒久的、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作为领导者者,金氏父子的确为民族复兴大业立了功。\r<br>
<br> 4,朝鲜实力战略是有效的\r<br>
<br> 导弹技术上的突破使朝鲜“军国武功”有了新型的实力基础。在一个小国舞台上可供演出的空间本来很小,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导弹在手。\r<br>
<br>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霸独大,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开始倾斜,中国由美国的潜盟友一举变为美国的潜对手,东亚地区开始感受到美国强大军力的压力。自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朝鲜和美国之间,开始了世界历史上一种新型的战略对抗--导弹对航母的虚拟攻防游戏,这一切绝非偶然。一旦台湾海峡或者朝鲜半岛有事,美国的航母舰队便汹汹然前来弹压,而中国或者朝鲜便以常规导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发射仪式,显示其拥有的反制力。每当中国的要人--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副总参谋长--出访美国本土或者与美国要人在某地会晤之时,中国人往往在本土发射一颗洲际导弹或人造卫星,遥遥地为己方打气。这背后的解说词不言而喻:美国人就信这个。\r<br>
<br> 1994年第一次朝鲜核危机高潮时,针对驶来的美国航母舰队,金日成首创性地发射反舰导弹示*。这场危机以美国和朝鲜的相互妥协而告终。在金日成去世后,金正日继续推动他父亲开创的外交政策调整进程,谋求结束朝鲜数十年来被西方孤立的困局。意味深长的是,这一漫长的调整进程是用军国运动尤其是“导弹戏剧”作为主要助推力的。1994年至1997年左右,朝鲜人不断地用研制导弹一事作为谈判筹码,与美国克林顿政府讨价还价。到1998年,模仿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大陆发射掠过台北上空的“空包弹”形式,一颗大浦洞导弹掠过日本本州上空坠落在太平洋,使这一“导弹戏剧”达到了一个小高潮。\r<br>
<br> 运用实力的方式上,根本没有什么“雅”与“不雅”、“体面”与“不体面”的区分,实力战略的确有效。在这一点上,美国与朝鲜的国家哲学不无共识,至少在双边关系上,双方都承认,朝鲜的导弹计划是美朝双方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实力因素。随着朝鲜开发导弹技术的前进步伐,美国逐渐扩大与朝鲜的对话渠道,提升对话级别。乘美朝缓和的东风,南部的韩国总统金大中主动访问北方,迈出了朝鲜半岛民族和解的第一步,后来竟因此一举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随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亲往平壤,与金正日相会。到2002年,连日本首相也把主动前往朝鲜一趟,作为挽回国内正在下降的民意测验支持率的有力招术。数年之间,中、俄、韩、日、美等国领袖或要人相继访问朝鲜,创下了多项“历史上的第一”。朝鲜半岛一时间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舞台之一。这些外交成就都是实力的佐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