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国际关系学:边缘化的学科 边缘化的命运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5 12:2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和煦的阳光洒向青青校园时,美丽的笑容衬托着略带稚气的面孔,他们步子轻快,开始充满希望的一天;当最后一抹晚霞从地平线上隐退时,幸福的神色荡漾在愉悦的脸上,他们步履从容,这是满是收获的一天。<br />这是人大莘莘学子普通的一天。在这个万物勃发百花争妍的春天,人们尽情的愉悦着自己的身心,尽情的释放着被严冬压抑的激情,生命在此刻因为找到了真正的栖居之所而得以回复到它的原生态。<br />然而这个清新美丽的春天不属于小强(化名),因为他正经受着有生以来最长的煎熬,他必须在竞争白热化的职场上证明自己,他必须在刀光剑影中确保生存。<br />眼前的小强,老成、焦虑、困倦、茫然、沉默。这与从前的他判若两人。他对春天的到来有些冷漠,甚至感到一丝恐惧,因为春天到了,夏天的脚步也将紧跟而来,而那意味着离开学校这个避风港。<br />走廊上安静,静得吓人,往日的笑声早已渗透进墙缝不见踪迹了。宿舍里杂乱,乱得烦心,昔时的整洁已然被丢进了垃圾桶尘封起来了。<br />愁眉紧锁,步履沉重,忧心忡忡,难道这就是曾经满怀希望意气分发地迈进国关学院大门的莘莘学子?难道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气都如同云雾般蒸发了吗?难道当年纵论天下时事调侃世间百态的洒脱超然都被碾碎了吗?<br />在此,本人试图以冷峻之笔作锐利之剑,去层层剥离“国际关系”这颗满被绚丽花环包裹着的苦果,其目的在于警醒世人,迷途知返,并希冀找到因应之策,以图将来。<br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笔者不禁问:这门边缘化的学科是否带来边缘化的命运?<br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先将广角镜往历史纵深推展,希望在深邃的历史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建国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就业实行全额分配制。由此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设立的国际问题类专业自然成为了国务院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对口教学单位,为这些部门输送了不少外事人才(确如院系简介中所言)。那时的毕业生确实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将传统体制冲击得七零八落时,分配机制灰飞烟灭。继而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更是将国际问题类专业置于尴尬境地。试问,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社会,那些远离市场的专业如何找到栖息之所?让我们冷静分析:当今高等人才就业的三大板块分别是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首先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企业最实际,也最刻板。它们需要专业对口,于是经济管理类技术类人才走俏。而属于政治类的国际关系只能冷眼旁观。外企何如?外企的大门并非永远敞开,只有那些外语特别优秀者才可能成为命运的宠儿。进政府部门,外交部、中联部应该没问题吧?难,很难,相当难。一者公务员考试就让人处于癫狂状态,二者因需求有限竞争相当激烈,对外语的要求足以把人整成洋鬼子。况且外交部有自己的培养基地,且更加青睐外语专业人才。由此事业单位似乎将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进高校?在人才高消费的时代,学历门槛足以将你挡在门外。除非你是博士,否则甭想在大城市成为高校教师。那只能应聘行政辅助类岗位了。此路也难走。大多高校在录用时都有一套潜规则,非有过五关斩六将之才难以夺魁。<br />接下来,我们将广角镜从历史隧道中缩回,调大焦距,以图在全球视野中寻找答案。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际关系学已经是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机构众多,经费充实,人才济济,学派林立。以国际关系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除了众多实力非凡的大学外,各种各样的思想库成为国际关系专业人才的一大吸纳器。在这些思想库的背后,一般都有财团的鼎力支持。由此,研究人员待遇优厚。此外,还有政府部门灵活富有弹性的吸纳机制和不太重视专业门类的跨国公司的网罗。反观国内,相关的研究机构大多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独立性欠缺,而且由于国家学术体制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中国企业对相关研究的冷淡,国际关系专业得到的经费着实有限。由此,一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面对严酷的现实(如工资待遇)也不得不在学术殿堂之前止步。总之,中国当下缺乏国际关系专业的市场,这包括市场的独立主体和运作规则等。<br />上述的分析,都侧重于宏观探讨,似乎缺乏说服力。由此,我们进行微观剖析,深入内里。国际关系以政治学为根基,糅合历史、地理、外语、经济、军事和国际新闻等学科元素,成为一门异军突起的边缘学科。然而,正因为是糅合诸多元素,所以显得另类,似乎是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在就业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同学向行政管理靠齐,有的往新闻堆里挤,有的和外语专业的同学死拼,有的向策划公关要岗位……在此,国际关系似乎是个全能型专业,无所不能,所向披靡。但这是一个讲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时代,那种全能型专业只能沦为无能型失业。当然,无可否认,其中有些同学挤过了独木桥,成为传媒领域、管理领域、营销领域以及外事领域中的一员,但那多半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此时,缺乏一技之长的同学只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br />于是耳边回响起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考研改变命运。因为这句话,当年发扬头悬梁锥刺股之精神,奋力拼搏,如愿以偿地考上研究生。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命运真的改变了吗?非也!由此,不得不感叹: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难道是命运的捉弄?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收拾凌乱苦闷的心情,重新上路,踏上考博之路,也许那是一条康庄大道。然而,当我们给自己燥热的头脑注射一下清醒剂,却已然发现考博之路同样是一条美丽花环遮盖着的荆棘之路。在准备考博之前,你首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学术兴趣?有没有为人师表的意愿?能不能耐得住相对的清贫与孤独?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最好是三思而行,慎之又慎。现在回过头去体味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迈向职场之途的坎坷使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质疑:知识真的改变命运了吗?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改变命运?若如此,为什么自己通过苦苦研读国际关系经典著作而获得的知识在面试时一筹莫展,无用武之地?为什么考官们对自己那些精心撰写继而发表的论文冷眼视之,不闻不问?为什么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与这两年如饥似渴积累的专业知识毫无瓜葛?难道这就是知识的价值,这就是知识的命运?当知识不能转化为职场竞争力继而被市场认可时,知识是否是有价值的?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能帮助知识的载体实现就业?<br />通过上述的冷静分析与情感宣泄,我毅然决然为起初的问题划上了一个粗重的句号:国际关系学,边缘化的学科带来边缘化的命运。<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12:27:20 | 只看该作者
<strong>不代表本人观点</strong>
天行健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06-8-15 15:18: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yintao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9-3 22:52: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06-10-5 14:12:03 | 只看该作者
<p>[quote=白鹤,2006-08-15 12:27]<br />当和煦的阳光洒向青青校园时,美丽的笑容衬托着略带稚气的面孔,他们步子轻快,开始充满希望的一天;当最后一抹晚霞从地平线上隐退时,幸福的神色荡漾在愉悦的脸上,他们步履从容,这是满是收获的一天。<br />这是人大莘莘学子普通的一天。在这个万物勃发百花争妍的春天,人们尽情的愉悦着自己的身心,尽情的释放着被严冬压抑的激情,生命在此刻因为找到了真正的栖居之所而得以回复到它的原生态。<br />然而这个清新美丽的春天不属于小强(化名),因为他正经受着有生以来最长的煎熬,他必须在竞争白热化的职场上证明自己,他必须在刀光剑影中确保生存。<br />眼前的小强,老成、焦虑、困倦、茫然、沉默。这与从前的他判若两人。他对春天的到来有些冷漠,甚至感到一丝恐惧,因为春天到了,夏天的脚步也将紧跟而来,而那意味着离开学校这个避风港。<br />走廊上安静,静得吓人,往日的笑声早已渗透进墙缝不见踪迹了。宿舍里杂乱,乱得烦心,昔时的整洁已然被丢进了垃圾桶尘封起来了。<br />愁眉紧锁,步履沉重,忧心忡忡,难道这就是曾经满怀希望意气分发地迈进国关学院大门的莘莘学子?难道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气都如同云雾般蒸发了吗?难道当年纵论天下时事调侃世间百态的洒脱超然都被碾碎了吗?<br />在此,本人试图以冷峻之笔作锐利之剑,去层层剥离“国际关系”这颗满被绚丽花环包裹着的苦果,其目的在于警醒世人,迷途知返,并希冀找到因应之策,以图将来。<br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笔者不禁问:这门边缘化的学科是否带来边缘化的命运?<br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先将广角镜往历史纵深推展,希望在深邃的历史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建国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就业实行全额分配制。由此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设立的国际问题类专业自然成为了国务院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对口教学单位,为这些部门输送了不少外事人才(确如院系简介中所言)。那时的毕业生确实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将传统体制冲击得七零八落时,分配机制灰飞烟灭。继而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更是将国际问题类专业置于尴尬境地。试问,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社会,那些远离市场的专业如何找到栖息之所?让我们冷静分析:当今高等人才就业的三大板块分别是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首先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企业最实际,也最刻板。它们需要专业对口,于是经济管理类技术类人才走俏。而属于政治类的国际关系只能冷眼旁观。外企何如?外企的大门并非永远敞开,只有那些外语特别优秀者才可能成为命运的宠儿。进政府部门,外交部、中联部应该没问题吧?难,很难,相当难。一者公务员考试就让人处于癫狂状态,二者因需求有限竞争相当激烈,对外语的要求足以把人整成洋鬼子。况且外交部有自己的培养基地,且更加青睐外语专业人才。由此事业单位似乎将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进高校?在人才高消费的时代,学历门槛足以将你挡在门外。除非你是博士,否则甭想在大城市成为高校教师。那只能应聘行政辅助类岗位了。此路也难走。大多高校在录用时都有一套潜规则,非有过五关斩六将之才难以夺魁。<br />接下来,我们将广角镜从历史隧道中缩回,调大焦距,以图在全球视野中寻找答案。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际关系学已经是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机构众多,经费充实,人才济济,学派林立。以国际关系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除了众多实力非凡的大学外,各种各样的思想库成为国际关系专业人才的一大吸纳器。在这些思想库的背后,一般都有财团的鼎力支持。由此,研究人员待遇优厚。此外,还有政府部门灵活富有弹性的吸纳机制和不太重视专业门类的跨国公司的网罗。反观国内,相关的研究机构大多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独立性欠缺,而且由于国家学术体制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中国企业对相关研究的冷淡,国际关系专业得到的经费着实有限。由此,一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面对严酷的现实(如工资待遇)也不得不在学术殿堂之前止步。总之,中国当下缺乏国际关系专业的市场,这包括市场的独立主体和运作规则等。<br />上述的分析,都侧重于宏观探讨,似乎缺乏说服力。由此,我们进行微观剖析,深入内里。国际关系以政治学为根基,糅合历史、地理、外语、经济、军事和国际新闻等学科元素,成为一门异军突起的边缘学科。然而,正因为是糅合诸多元素,所以显得另类,似乎是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在就业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同学向行政管理靠齐,有的往新闻堆里挤,有的和外语专业的同学死拼,有的向策划公关要岗位……在此,国际关系似乎是个全能型专业,无所不能,所向披靡。但这是一个讲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时代,那种全能型专业只能沦为无能型失业。当然,无可否认,其中有些同学挤过了独木桥,成为传媒领域、管理领域、营销领域以及外事领域中的一员,但那多半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此时,缺乏一技之长的同学只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br />于是耳边回响起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考研改变命运。因为这句话,当年发扬头悬梁锥刺股之精神,奋力拼搏,如愿以偿地考上研究生。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命运真的改变了吗?非也!由此,不得不感叹: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难道是命运的捉弄?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收拾凌乱苦闷的心情,重新上路,踏上考博之路,也许那是一条康庄大道。然而,当我们给自己燥热的头脑注射一下清醒剂,却已然发现考博之路同样是一条美丽花环遮盖着的荆棘之路。在准备考博之前,你首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学术兴趣?有没有为人师表的意愿?能不能耐得住相对的清贫与孤独?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最好是三思而行,慎之又慎。现在回过头去体味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迈向职场之途的坎坷使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质疑:知识真的改变命运了吗?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改变命运?若如此,为什么自己通过苦苦研读国际关系经典著作而获得的知识在面试时一筹莫展,无用武之地?为什么考官们对自己那些精心撰写继而发表的论文冷眼视之,不闻不问?为什么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与这两年如饥似渴积累的专业知识毫无瓜葛?难道这就是知识的价值,这就是知识的命运?当知识不能转化为职场竞争力继而被市场认可时,知识是否是有价值的?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能帮助知识的载体实现就业?<br />通过上述的冷静分析与情感宣泄,我毅然决然为起初的问题划上了一个粗重的句号:国际关系学,边缘化的学科带来边缘化的命运。<br /><br />[/quote]</p><p></p><p>叹息是弱者的习性,行动是强者的性格。<br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6:00 , Processed in 0.687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