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教·宗教冲突与宗教改革》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0 22:1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r />
<br />《宗教·宗教冲突与宗教改革》
<br />
<br />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r />宗教与精神需要
<br />宗教与科学发展
<br />宗教与人类文明
<br />宗教冲突
<br />  原因、实质、解决办法
<br />宗教改革
<br />  原因,原则
<br />宗教的生命力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宗教和睦,为了不同文明的共存共荣,谨以此文献给联合国和世界宗教组织。
<br />
<br />
<br />                                                                                                                                             2003年8月12日     宗教有人类就开始萌芽,宗教观念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不管原因是什么,是人创造了宗教,人是宗教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br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宗教使人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美好的境界,它正是人们向往的乐土。
<br />对自然、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许多不可知,并由此产生的恐惧和期盼,宗教给人以精神上满足。宗教根据人们的需要形成宗教学说和理论。由于宗教一开始就是在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宗教和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br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宗教文明始终是重要的内涵之一。宗教在思想意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生活习俗、民族关系等方面渗透到国家、民族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战争行为也常常带有宗教的色彩。
<br />从古至今,人们对宗教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但都承认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
<br />从古至今,宗教广为传播,影响深远,说明宗教一开始就是人民需要的,也是富有生机的。
<br />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认为,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也有实体方面的功能。他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形式,一套调试控制和整合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是这两方面的综合。
<br />宗教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宗教的哲学体系,它是一个涵盖人生.社会各方面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它不仅使人得到到超人间力量的依赖感 ,而且具有鼓舞人建设美好社会的力量。
<br />人类对宗教,已从对神的崇拜,成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宗教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也经历着变化和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2:18:43 | 只看该作者
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r />   宗教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人们总是以一种人生价值观为精神需要的归宿。同时以一种人生价值观为指导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
<br />作为不受国家、民族局限,在世界广泛传播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义,也就是完整的人生价值观。信和爱可以归结为三大宗教的教义的宗旨。这种对神的崇敬,对人的行为,被称为属灵的力量,深深吸引着人民群众,影响着,也在改造着人类和人类社会。
<br />
<br />宗教与精神需要
<br />人的生命力量是人生价值观在支撑着。人的情感满足很复杂,也很广泛,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满足精神需要的空间。
<br />人类最初,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的无知,对人生命运的难以掌握便开始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主宰——神的存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大自然和人的生命的能力不断开阔,然而仍不能穷尽大自然和人生的奥秘。科学技术的发达,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能阻止宗教的发展,对宗教的信仰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全世界现有3/5的人信仰宗教。在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宗教的并不比无神论者要少。这是因为社会日益进步,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人生的不幸特别是社会的不公正仍然严重存在,人们渴望找到解脱的办法,而宗教给了人以慰藉和精神引导。只要人类不能穷尽大自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只要贫穷、不公正引起烦恼和苦难的时候,宗教就会存在,神就会存在。虚幻的认定的期盼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人们总是使生命之船,行驶在理想的五彩缤纷的云海里,不论是悲伤和快乐都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把一切都归于神的安排而心安理得。
<br />这种对神的信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表现,人的人生价值观各种各样,信仰某一宗教就是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生价值观。       
<br />对宗教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是客观存在的争执,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者是再去失去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语),宗教,“它束缚了人的理性,使它无法认识人的一切”(FaGuo唯物哲学家霍尔巴赫——D·Holbach——语);有神论者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有神灵的存在,那既不是感性所能领悟的,也不是理性所能理解的,英国牧师道森(D·Dawson)说:“社会永远少不了宗教,宗教能激发人们去行动,并可作为近二百年间所取得的物质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见证。”思想家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认为:“宗教是一个由群体参与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它给予群体中的个人以方向的范围和信仰的对象”,正是如此,人在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由此激发出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宗教的不合理性在于宗教使人们对一种神灵在精神上的崇拜和寄托,在行为上的依赖,而失去人的自由;宗教的合理性,在于宗教给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人的自由。问题在于怎样认识宗教。所以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不能只从消极的一面去看,也不能只从积极的一面去看,既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对事实存在,人们接受的事物,要肯定它的合理性,并使其积极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人是宗教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是宗教发生、发展的根源,宗教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无法或缺的。
<br />宗教的产生不是为了欺骗自己或欺骗别人,而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成为权力统治者或者谋取经济利益的巫师邪教利用的工具,具有某些方面的欺骗性;而其欺骗性不属于宗教本身。天国谁也没有见过,但信仰宗教的人相信天国的存在。天国实际上是人间理想社会的折射,不过更为神化,天国有着一切的美好。但天国里面也有不公正,如在中国佛教中的神不乏喜欢奉承处事不公的传说,就是佛陀的几个主要大弟子,也常常转生人世,化身统治者而饱食人间烟火。人间有的事,天国也有存在。但天国总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境界,进入天国或者来生更好一些,必须去恶从善,这种向往对人类社会并没有什么坏处。
<br />
<br />宗教与科学发展
<br />人们认识大自然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主要靠劳动、知识、经验和科学,同时也靠宗教。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科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还无法获得认识时宗教则提供了认识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未曾证实,但人们相信它可能是或者肯定是存在的,从而积极的探索它的存在。
<br />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的积极的、以求证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宗教也是人类对宇宙、生命的另一种探索,是事先设定结论的探索。科学解释不了宇宙、生命的全部问题,宗教也解释不了宇宙、生命的全部问题,虽然宗教一开始就设定了命题——神创造了宇宙和生命。科学的求证是看得见的,科学的推理是看不见的,尚有待证实;而宗教的命题是看不见的难以求证的。但是定论的。三大宗教,最高的神是看不见的,虽然佛教的悉达多是有了人类才成为佛祖的,但他的所谓“前生”也是看不见的。宗教是依靠人们对宇宙、生命的不能穷知,依靠精神并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求,依靠教义和道德的力量,使人们在相信科学的同时也相信宗教定论的存在。
<br />科学与宗教从形成起就是一对总是处在争执之中的孪生兄弟。无神论者和宗教界人士常常把它视为互不相容的对立。
<br />无神论者和进化论者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解释生命起源的科学学说,相信宇宙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尽管生命起源、宇宙形成的原因还没有穷尽,但科学的论证认为生物学家已经弄清楚了原始的核酸、氨基酸和其它生命组成部分的自我复制、自我延续是形成生命的根本原因,这些生命因素也可能起源于太空,通过其它星球把碳物质和其它有机化合物降落在地球上。整个宇宙如何形成还无法完全定论,但经过观察和试验、推理认为宇宙的大爆炸、原子尘埃的各种元素在重力、引力作用下进行组合,形成天体星系,及其井然有序的运行。天体运行的规律是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等科学家已经证实了的。宗教的创世论者认为,神创造了天、地、人和所有生物。生物都具有奇妙的特征,正是由于神赋予生物复杂、高超的特征,所以生物才产生各自不同的功能。唯一可信的结论是:它们是由大智慧者设计出来的,人是按神的形状设计的,宇宙如此有序,也是按照神的设计。
<br />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统一,都在用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并不构成对对方的威胁,而互有启迪。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他宣称:“宗教经验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最强大、最积极的动力。”知识渊博的大科学家,不只是爱因斯坦,更早的还有牛顿、达尔文等,他们对宗教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憧憬,似乎知识越多,越难对宇宙生命穷其究竟。牛顿把人类知识比作一个圆,圆的面积越大,圆的周长也必然越长。说明我们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对宗教的信仰,就是要悟出宗教的哲理,宗教提出的宇宙生命的命题,也往往是科学要探索的命题。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越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越感到有一种看不见、不知的神奇力量(或物质)的存在越要毕其究竟,就越使科学和人类得到发展。无神论者和一些唯物主义者对牛顿晚年研究宗教的行为感到遗憾,其实遗憾的是无神论者和一些唯物论者对宗教的了解并不全面。完全相信自己的观点无可非议,但完全排斥其他观点,早已证明是科学的大忌。
<br />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他的学说是不朽的,但他的晚年如同牛顿一样,对宗教持一种温和的倾向态度。他说:“令人深信上帝确实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出于理智的而非出于感情的,使我深深体会到其重要性。”他认为对广大神奇宇宙之中,如果没有上帝,便不可能有一番缔造。他在读他的《物种原始论》时说:“我不能冒充对这样深奥的问题带来一丝丝光明的。万事万物的缘起乃是我们无法解答的问题。以我自己为例我宁可做一个不可知论者为自足。”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难怪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几十个获诺贝尔奖的学者教授中,竟有不少是笃信基督教的。美国一个宇航员返回地面,他说他看到浩瀚的宇宙,星球排列如此有序,他开始相信上帝的存在。中国的老子曾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是很有辨证哲理的。
<br />这说明只要科学无法穷尽宇宙、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宗教就有一席之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认识、求证的科学理论也是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总是要在科学和宗教里面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br />现代的人们不认为无神论者,进化论者的无神、进化观点是问题的终结。事实上无神论者、进化论者并没有因进化的观点而停止对宇宙生命的探索;有神论者也在接受进化论的道理。无神论者只是把进化论的观点作为终止的科学,正像宗教的有神论者已把宇宙、生命的探索作为了定论一样。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应当成为互相敌对、互相抵消的力量,而应当成为共同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力量。
<br />现有的科学的确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暗物质、暗能量、时空现象以及难以解释和处理的自然、社会、命运等问题。人们感到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探索,也感到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它无法用偶然与必然、主观与客观能够全部解释清楚。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争论,诠释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世界末日论”和佛教的“劫数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忧思:核能量、高能粒子、智能机器人、基因组合的研究开发以及天体、自然的不可知变数,人为的撕杀,似乎是宗教创始人早已料定的局面,但这个局面是人的罪行形成的,如果人以善行把高科技的发展用于造福人类,灾难的世界末日也会转入上帝、真主、佛祖说的“天国境界”。中国的《易经》对社会、人生等事物的测算,准确性是存在的,至今无人能够通晓。宗教的神创造宇宙和人类及生物于“无”,《易经》测算人“无”中生出“万有”这种奥秘似乎也是神的力量。而这一切,科学都在不懈地进行探索。由此可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确是难分难舍。
<br />科学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存在、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存在。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科学愈来愈多地对宗教相容,宗教也愈来愈多地对科学相容。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和政治结合,控制着一切,他们垄断了人和神的关系,把科学的进步当作异端,他们反对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1553年塞尔维特因提出心肺之间血液小循环学说,在日内瓦被教会烧死;1600年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学说被教会烧死在罗马广场,1632年伽里略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也被处以火刑。在今天,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已不再反对进化论,他认为进化论不再和教会的教义相对立,但他并未因此而减少对上帝的信仰。科学的进步并未构成对宗教的威胁,反而使宗教更有理性,更加走向教义的真谛。约翰——保罗二世为历史上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等遭受教会****的恢复名誉,使梵蒂冈的科学院给宗教带来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他应当是天主教(基督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改革家。
<br />
<br />宗教与人类社会文明
<br />宗教是现今世界人口中最大的一种信仰,宗教思想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三大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文化。
<br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人类文化史一样,源远流长,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必然要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人民在生产,社会中创造了文化,也发展了宗教;宗教在发展中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特别是世界三大宗教为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br />不同的宗教总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宗教文化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色。
<br />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一样,具有多元性、传承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具有宗教的色彩,任何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当宗教传播到异地时它总是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融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宗教的哲学思维和其它不同体系的哲学思维都是人类哲学思维的不同部分。它们有个性、也有共性,是对立的、也是互相促进的。宗教的哲学思维是自我的,其它的哲学思维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有辩证的、也有机械的。宗教的哲学思维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是最明显的特征,但它并不等于毫无道理。任何哲学思维都有其积极的、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不足的一面,只不过是有的哲学思维更多的接近真理,有的离真理要远一些。世界上没有完全独尊的哲学思维,用于宗教也是如此。不同的哲学思维对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都会有着不同的积极作用。在现代似乎他们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划得清清楚楚,正像科学研究一样,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的综合学科在发挥着作用。
<br />在人类实践中,宗教艺术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绘画、建筑艺术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产生于宗教的活动。
<br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防止疾病、医药和冶炼金属的经验,它们大大丰富了这些领域的知识。
<br />宗教与民俗活动,已经结为一体,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传统性和深厚的社会性。现在人们庆祝的节日,许多是宗教节日,既或其它一些节日,也有很多赋予了宗教色彩。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庆典、行规禁忌以及政治法律等等,在今日各民族的文化中,几乎都有宗教的踪影。
<br />宗教都以神的启示所形成的教义为传播的依据,以教会、寺庙为基地,以祈祷、读经为主要方式,以鼓励人们去恶从善,从而普渡众生。这就实现了人群组合的作用使人们接受神的规范和社会的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宗教的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准则的一部分,它是影响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一。共同的信仰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宗教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良好的道德凝聚力之一,宗教宣传的博爱、公义,是一个民族高尚的道德文明,道德文明导致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宗教是人类中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只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也有组织社会的功能,发挥得当,它可以安定社会。
<br />各个宗教不同的主神,都是宇宙的缔造者、主宰、人的圣父,也是最高的审判者,主神都具有无比的权威,都是仁慈、怜悯、正义和一切真理的代表,人在他的面前都是平等的,既是救赎的对象,也是惩罚的对象,这种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本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实现人民民主要求思维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在人的面前更应当人人平等,这正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根本迫求。
<br />
<br />二.宗教冲突
<br />宗教以自己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教义和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教就必然引起不同价值观的宗教组织进行冲突,既或是一个宗教,内部也会因为见解和利害的不同而发生内部教派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和平的竞争,二是强制性的斗争,包括武力械斗和进行战争。世界上的宗教冲突,在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表现得最为长久,最为激烈。
<br />宗教冲突的原因很复杂,往往和民族斗争、国家斗争结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
<br />教义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引起意识形态的对立。
<br />代表的经济、政治利益不同,引起利益的冲突。
<br />为了生存和发展引起与外部其它宗教势力的冲突。
<br />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周边民族的情况有关。
<br />宗教组织被权力统治者利用,当作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引起的冲突。
<br />就宗教本身来说不应当成为人类冲突的一个来源。因为三大宗教的教义宗旨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去恶从善、实现公正合理的社会,使人走向天国极乐世界。
<br />三大宗教的产生,都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穷苦的下层人民群众呼求正义、和平和平等。一些宗教组织由于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介入,在历史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使宗教组织远离了宗教创始人所创立的教义,或者把教义中某些内容引向极端。宗教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权力统治者,包括已成为权力统治者一部分的宗教领导人,对宗教的利用。
<br />基督教公元前一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下层人民群众中,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在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犹太人中就流传着创始人耶苏的故事。由于罗马帝国奴隶社会的压迫,人们寄希望于上帝,而耶苏就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救世主。耶苏宣传人人平等、博爱行善,反对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反对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深受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对耶苏的崇敬。随着罗马帝国的危机,政治权力统治者、富人和教会领导人逐渐结合,使教会成为巩固奴隶主、封建主政权的工具。正是在宗教的口号下,西欧教俗奴隶主、封建主,为了扩张和掠夺,为了黄金和香料,对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了间断历时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这时的基督教实际存在着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民群众信仰的基督教,一部分是已变了质的,为世俗权力统治者和宗教上层领导人控制的基督教,而被世俗权力统治者和宗教上层领导人所控制的基督教则以合法正统的名义出现,基督教本身已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br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穆罕默德综合犹太教、基督教和阿拉伯半岛原有的哈尼夫教义,以古莱西部落的神安拉为唯一的主神创立了伊斯兰教,自称“安拉”的使者。当时的阿拉伯社会,经济相当繁荣,但政治涣散,分散的部落矛盾重重,王公贵族、部落酋长为了巩固利益,希望建立强大的国家,游牧民族也希望联合起来抵御外敌。穆罕默德创教后,为了团结人民,反对麦加富商的高利贷,通过传教组成武力,在人民的支持下统一了阿拉伯各部,迫使王公贵族、富商接受伊斯兰教从而使伊斯兰教迅速在阿拉伯半岛传播。伊斯兰教一开始就和国家政权、武力征服结合起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很快为权力统治者所利用,一方面利用伊斯兰教与政治的结合进行统治,一方面利用伊斯兰教的旗帜号召“圣战”进行扩张和掠夺。伊斯兰教俗统治者对外进行了多次的征服战争,把伊斯兰教带到了欧洲中部、北非和南亚。
<br />公元前6世纪印度恒河中下流,氏族社会已向奴隶社会过渡,原有的婆罗门教所推行的种姓制度使得高等种姓与占多数的低等种姓产生尖锐的矛盾,列国王公贵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人民却有着无数的苦难。出身王国太子的乔达摩·悉达多深感人民的种种痛苦而创立了佛教。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和平忍辱、自我修行、积德行善为来世得到幸福或进入天上的佛国。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受到了印度教的排斥,而佛教的兴盛,是公元3世纪开始,一支传入中国,一支传入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国家最大最主要的宗教。佛教和中国儒家主张的仁义、修身养性的学说有共同之处,他们的结合形成了汉化佛教,主要是大乘派佛教;在中国西藏和当地的本教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主要是密宗派佛教。佛教鲜明的特点是和平,它有政教合一的历史,但没有以佛教的名义对外进行战争的历史。
<br />一千多年来,世界三大宗教的冲突,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拉图雷特在《基督教扩张史》一书中说 :“多少世纪以来,伊斯兰教是基督教最危险、最可怕的劲敌”。同样,基督教也是伊斯兰教最危险、最可怕的的劲敌。两大宗教的冲突,有内部因素,有外部因素,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内部由于生存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外部由于强权的存在,在基督教和伊兰教结合部的中东便成了两大宗教的争夺焦点。相比之下,欧洲经济、政治发展较快,阿拉伯地区经济、政治发展较慢,阿拉伯地区的落后、贫富严重不均,一些国家的不民主、专制统治,这种情况既被内部的权力统治者和宗教野心家所利用,也为外部强权统治者所利用。在大大小小的宗教冲突背后总是隐藏着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冲突,宗教冲突的实质是内部和外部不同势力集团和国家之间利益的争夺,权力统治者煽动宗教感情,把它和最有凝聚力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以实现权力统治者扩张和掠夺的目的,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就大部分宗教徒来说,他们是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政治意图,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充当了权力统治者的工具,甚至认为是在捍卫神圣的宗教信仰。
<br />宗教冲突是人为的,它只能使对立和仇恨加剧,造成暴力不断,生灵涂炭,使人民、国家、世界无法安宁。一千多年的历史,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谁也消灭不了谁,只是留下了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灾难性的回忆。
<br />耶路撒冷是三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多少世纪的东征、西征、烧杀虏掠,一直到今天,谁是绝对的统治者?广大的人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br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已经证明,宗教冲突不是广大人民和宗教徒所为,而是权力统治者和宗教野心家所为。
<br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宗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的行为是按自己的价值观行事的,不可避免的要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它的影响力在于它在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时也能尊重别的国家、民族、宗教的价值观,既或对方的价值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或者说对世界人民整体利益还有一定危害,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坚信,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民需要的价值观总会为人民所接受。
<br />在美国,有的学者和有的政治家把未来世界的冲突,界定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东方儒教文明(包括佛教文明)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为“文明冲突论”,这并不是符合实际的深刻的分析,至少在导向上是错误的。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文价值观为指导的,是对宗教文明冲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在实质上的掩盖,它出自基督教文明至上的理论,有着帝国主义强权的背景,并为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依据。他1993年写了《文化的冲突》,1997年扩写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七种或八种文明,今后主宰世界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并设想儒教的中国与伊斯兰教结盟,与西方国家——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开战,甚至战争还要从台湾开始,亨廷顿把印度文明列和入西方文明,这还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首创,而他把中国视为最后敌人则是美国有些政治人物的早有主张,文明冲突的结局自然是基督文明征服儒教和伊斯兰教文明。这种危言耸听的理论,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就已经有过,它和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如此,在现今,主张霸权主义的政治家对“文明冲突论”感到浓厚的兴趣。如果21世纪是基督教文明的话,那么在22世纪或者就在21世纪,也是基督教文明要征服儒教、伊斯兰教文明及其它不属于基督文明的世纪了,多么荒谬、暗藏玄机的“文明冲突论”。FaGuo总统希拉克说得好:“我反对文明冲突,这让极端主义者渔翁得利”。它也和广大的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是截然对立的。
<br />宗教文明的冲突肯定是存在的,但不同文明冲突的实质必须清楚。历史上,文明冲突往往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联系在一起,现在的以巴(巴勒斯坦)、印巴(巴基斯坦)冲突就是明显的混合。前苏联解体后的民族主义浪潮中的车臣、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冲突及科索沃、塞浦路斯、北非、印尼、菲律宾的民族冲突都具有宗教冲突的性质,这些冲突的实质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权力、利益和扩张。这不是没有公义的评判,而公义要体现在相互沟通、相互宽容之中,在共存的基础上谋取和谐。
<br />一切事物都在多元世界**存,宗教也不例外,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br />宗教冲突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权力的介入,经济利益的介入,表现在权力统治者包括宗教领导人的操纵。宗教冲突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地制止,从根本上说也是人民的不觉醒,人民还不能控制权力统治者和宗教领导人,不管是冲突的发动者和抵御者都是如此。正像从人类有阶级以来,统治者主宰着人民的命运,而人民却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进而捍卫自己的人民民主权利一样。宗教首先是属于人民的,不是权力统治者的工具。
<br />宗教讲人的觉醒,最重要的觉醒就是人的智慧和能透彻事物的真实面貌,要看清宗教的冲突、以及所谓文明的冲突,并不在于宗教和文明本身有什么错误,而在于权力统治者的利用。当人民可以控制权力统治者和宗教领导人的时候,宗教的、文明的,还有民族的冲突就会得到彻底解决,人民会用和平的方式,也是宗教教义的方式解决一切分歧。
<br />把宗教的、文明的、民族的冲突归罪于全球化也是不正确的。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引导人们共存共荣,没有权力统治者的操纵,全球化会更健康、更正常的发展。
<br />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2:18:53 | 只看该作者
三.宗教的改革
<br />有宗教史以来,宗教都在不断的变革中,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改革快的显得生机蓬勃,更易于为人民所接受;改革慢的,日益显得落在时代的后面,有的甚至被历史所淘汰。
<br />任何宗教存在在今天都在发展进步中,都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创新,不可能保持古老时代创立时的原样。这是因为任何宗教的理论都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补充甚至修改。任何宗教都是为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人的需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宗教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和古代人大不相同,人民民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一些宗教的经典中说顺服神,就要顺服君王、君权神授,现代人不会接受这种观点;三大宗教中都讲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然而都有歧视妇女的说教,这同样是现代人不能接受的。过时的宗教戒律和刑罚,被现代人认为是不人道的;三大宗教都讲博爱、公义,但在三大宗教的经典中都可以找到不符合博爱和公义的内容,如对神并非本意的不敬而受到惩罚,对异教徒的击杀,等等。这些并不是宗教创立的宗旨。宗教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在对神的信仰中以爱和公义救赎人,普渡众生、挽救有罪者。宗教不是为了权力和利益而存在,伊斯兰教穆罕黙德创立时实行的政教合一体制,为了解救贫苦的人民,团结分散的力量,打击强大的反对力量,这是必要的,但这不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宗旨。政教合一体制符合奴隶主、封建主的需要,并不符合人民的需要。恢复原教旨主义,如果是为了恢复政教合一的体制,不是为了张扬宗教的宗旨,那是背离现代人对宗教的需求,是违反人民根本利益的。
<br />宗教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着,一直在围绕着人民的需要进行着。基督教之所以能在西方长期充当精神支柱,在社会各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甚至革命性的作用,在于它的教义、伦理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武器,反对教会与世俗统治者的腐败,反对教会的垄断,认为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和上帝直接交感的权利。20世纪的马丁·路德·金发动美国人民行动起来,维护公民权利,成为无愧于上帝的基督徒,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他们站在人民一边,反对一些天主教的红衣主教和大主教与资本家、地主、帝国主义勾结垄断政权,对人民进行压迫,所进行的正义支持,同时也是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和争取真正社会主义的鼓舞。宗教站在维护民权的前列,不仅是一种改革,而且大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人民民主的发展。基督教的教义总是和人民民主协调一致,这是基督教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br />穆罕默德·伊本·瓦哈卜(1703——1787)曾发动过伊斯兰教宗教改革运动,他指出伊斯兰国家中有腐朽的东西,主张恢复第一代伊斯兰的公正,反对那以后补充进去的一些东西,反对神秘主义和塔里卡,反对圣徒崇拜,甚至反对把穆罕默德当作完人崇拜,瓦哈卜的改革,对推动伊斯兰教的改革有积极的作用。伊斯兰教最大的改革,要算近代和现代关于政教分离的改革。一些杰出的政治家认为政教分离对国家人民和宗教本身都是有利的。土耳其凯末尔首先把宗教和世俗政权剥离开来,凯末尔革命成果之一就是使伊斯兰教和时代精神相统一。巴基斯坦受人尊敬的真讷在立宪时说:“巴基斯坦将不成为僧侣们以神的使命来统治的神权政治的国家”;埃及前总统萨达特说:“宗教中不要政治,政治中不要宗教”。这些改革,为国家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也为伊斯兰教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br />佛教总是以它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革的,就是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就经常针对不同的听众改变他的传道内容。佛陀对思辨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认为生死、再生再死的过程永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只有因果报应了结。可是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思辨性的内容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佛教的学说,许多著名的高僧,如道安、僧肇、 玄奘、神秀、智  、德宝等等,对佛教学说都有新的演绎,佛教宗派甚多,但从不视对方为敌,更不会兵戒相见,而是相互辩论取长补短。佛教主张隐居山林、修性顿悟,进入涅槃(极乐世界)现代的佛教强调人间佛教思想,信教的要过好现实生活,除去了火灼受戒等,修行的真义绝非以此自我标榜,徒具虚名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而要自我健全牺牲奉献,弘法是为了利生,是为了普渡众生。这种面对现实的改革既继承了佛教原有教义和修行方法,又对原有教义有了新的发挥,适应了现代信仰者的需要。
<br />三大宗教都有腐败的历史: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不断内讧的伊斯兰教,中国唐、明王朝时佛教的寄生滋长等,这种腐败都有鲜明的特点,即本应是超脱的宗教与世俗权力和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脱离了群众。这就引起两种扼制情况:一是对腐败的宗教进行改革,如马丁·路德和穆罕默德·伊本·瓦哈卜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改革;二是世俗权力统治者感到宗教的威胁时对宗教进行打击,如中国封建王朝的几次灭佛运动。所以宗教改革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它并不违背教义,而是要使宗教教义的宗旨更加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任何理论都不是教条,一成不变。一旦成为教条便无生路,三大宗教经书上都有记载,最高的神也有说过做过的进行更改,或有此一说、彼一说的情况。中国藏传佛教的****表示为了西藏人的幸福放弃争取西****立,放弃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并从他起改变灵童转世的教规。
<br />宗教的改革有过剧变,但总的来说总是渐进的、缓慢的,这是由于宗教的特殊性,人们对神的权威绝对的信赖和顺从,同时也由于权力统治者对宗教的利用。各国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一切都是神安排的,君权神授不容置疑,所以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就是帝国的最好保障。中国清朝康熙皇帝认为“可以赖吾君之安定天下”。
<br />现代宗教应当遵循:
<br />人需要拯救,需要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境界。人民的意志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民的需要是宗教存在的基础。
<br />人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宗教不应当反对所有的人民在国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r />人沐浴在神的爱中,爱是神对人的普世原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普世原则。
<br />人在神的爱中完美,宗教对人任何形式的进步、完美都应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对落后、丑陋持摒弃的态度。
<br />在现实面前,宗教的确要明确:宗教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的需要,还是主要为权力统治者的需要;世界是多宗教的共存,还是某一宗教的强制求一;是宣扬爱、正义和进步,还是鼓吹邪恶、暴力和落后;是与人民民主对立,还是相辅相成。
<br />(一)人民,是人类社会的主人,人民民主制度就是人民是国家、社会生活的主人,一切都要围绕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宗教教义的根本点就在于此。1993年和2000年世界宗教大会,与会的各个宗教领袖认为,对不同宗教的宽容,取长补短,保证信仰自由,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必须具备的,宗教脱离人民必然走入歧途。
<br />(二)宗教对世俗社会应当是超脱的,这样宗教才能保持对世俗社会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宗教组织是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组织,不是世俗社会的权力机构;宗教的教义是教徒和信仰者的信条,不具有社会宪法的地位;宗教的戒律是对教徒的约束,不是全体人民的法律。
<br />宗教进入政治权力领域,历史久远,三大宗教都有这样的历史。宗教和政治权力的结合始终是人民的灾难、宗教的灾难。在世界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常常是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宗教是在权力统治者,包括迷恋权力的宗教上层权力和利益的需要下而与政治结合的,并非三大宗教教义宗旨的需要,也不是宗教发展的出路。政教合一的教会实质上是权力统治者的一部分,已经脱离了宗教的范畴和宗教的责任。教会利用宗教把世俗的权力和世俗的生活都管起来,已经改变了宗教组织的性质,从根本上违背了教义的宗旨,帮助或直接参与权力统治者推行不义更是宗教组织的罪恶。事实很清楚,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不可能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的国家;人民民主的体制是涵盖一切的,它包括对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br />恢复原教旨主义,如果是恢复宗教教义的宗旨是正确的;如果是恢复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那是错误的,把恢复原教旨主义者,称为恐怖主义组织也是一种不加分析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br />一个国家宣称某一宗教为国教仍然尊重宪法领导一切,这与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有本质的区别。国教是指一国人民全部或大部分人信仰一种宗教,它是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排斥人民民主制度,也不限制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神权体制的国家则要全体人民都要服从神权,人民的民主自由也就徒有虚名了。
<br />(三)世界是多元的,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也包括宗教。多元的世界是共存的世界,所以不同的宗教需要共存。宗教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身适应多元世界生存的能力,对一切事物都起作用的优胜劣汰规律,起决定作用的是某一事物本身内部的因素。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相遇时总是在发展阶段中,处于先进的一方对后进的一方产生很大的影响,处于落后的思想、势力总是要受到处在更为进步的思想和压力之下。所以不同的宗教要健康自己的力量,适应人民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适应多元化的世界。
<br />国家、宗教都要信守:“自己活下去,也要让人活下去的原则”。某种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要看人民接受的程度,而不能以强制的手段去推行。美国有人认为:“多极世界不能促进世界和平”,这是霸权主义思维的逻辑。美国单极世界的欲望将把美国和世界引向无休止的动荡和灾难。有历史以来,谁能一统世界?刚刚过去半个世纪的德国、日本自以为强大无比,到处侵略,结果呢?宗教也一样,依恃强权和武力推行宗教价值观,也不会有好的结局。在全世界建立什么泛某宗教主义,可以断言,它不是人民宗教的教义,这个口号是政治口号,不是宗教口号。
<br />不同的宗教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不同主神信仰不可能互相取代,也不会有尊有卑,但可以共存。
<br />世界和平的出路,在于各种因素的和谐。世界正常秩序的建立是各因素的和谐相处,保持平衡。任何失衡状态都会造成混乱和灾难,自然界、人类社会均是如此,各种因素都有恰当的地位才能井然有序,一个因素的膨胀就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动荡,乃至整个秩序的动荡。每个因素都是不断更新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僵化的、病态的因素也会引起正常秩序的失衡。
<br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人总是要吸取教训的”,的确,历史的经验教训太多了,吸取历史教训可以使人清醒和正确的前进。
<br />(四)事物有排他性,也有互融性,不同的宗教哲学体系同样也有排他性和互融性。排他性表现在对主神的信仰、对灵魂的归宿、对传教的方式,不可能互相兼容。互融性表现在不同宗教存在的共同点——宗教教义的爱、公义,塑造人的真善美,不使人的灵魂沉沦,引导人过美好的生活。
<br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宗教的互融也在加快。在人民群众中,这种互融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少的人既信上帝,也信真主和佛祖,对不同的宗教文明都可以接受。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过这种情况:道教的神和佛教的神都是人们信仰的神。小说《封神榜》、《西游记》就是典型的代表。道教和佛教的神友好相处,各显神通。不管信仰什么宗教,都是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恒,提炼自己的心灵,予已快乐,予人快乐,解除自己的痛苦,也解除别人的痛苦,人与人唯有爱才可以靠近、才能实现人与神的和谐。
<br />宗教的互融,不可能出现统一的宗教模式,而是求同存异,和谐的发展。
<br />普世教会的宗教大联合主张,对世界宗教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基督教信徒国外宣道会主席霍金(William·Hocking)认为各种宗教可以沟通,“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乃各有主张”。彭兹(Evnest Bene)更认为:“各种宗教,彼此仅有程度的差异,并非本质的不同”。佛教领袖**认为:所有的宗教追求的都是相同的目标,为善与带给全人类幸福。
<br />
<br />四.宗教的生命力
<br />宗教的生命力显示在宗教教义的宗旨,显示在是否为人民所需要。而保持宗教的生命力,在于宗教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革新。
<br />宗教最伟大的精神,一是引导人们博爱向善,为正义,为众生平等,而达到救人、救世;二是引导人们宽容,爱和宽容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已也爱人;三是引导人们和平,只要有善和爱,人类就会有和平。
<br />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作用是别的办法难以代替的。知识经济与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革命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人们生活的节奏更加效率化,脑力劳动的负担越来越重,人们的交往更多、更复杂,人们渴求娱乐、旅游、刺激和清静,渴求思想得到慰藉,宗教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大的精神满足。
<br />宗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通过信仰和道德来改造社会,它的潜力、它的影响和作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永远都会存在。宗教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发挥纯洁人的灵魂的作用,都能鼓舞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br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宗教意识会更加世俗化、普及化和多样化。更加世俗化、普及化,意味着宗教的宗旨、道德、文化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宗教活动与生活习俗更加融合,人们不会戒律森严的去膜拜神灵,而会愈来愈多的有宗教信仰而少宗教行为。宗教行为会在生活习俗、节日和旅游中大量表现出来。传统的、严格的戒律的宗教行为仍会在殿堂、寺庙中保留,传道的方式从殿堂已经伸展到电台、电视、书刊和旅游中去。更加多样化意味着人们对所有的,主要是三大宗教的教义、礼仪都会有更多的自由取舍,人们信不信教、信一种还是几种,越来越不具强制力。
<br />宗教不可能没有迷信的成分,但宗教和迷信并不等同。盲目的迷信是一种无知。宗教中的迷信是要信徒完全信赖神的存在,因为谁也没有见过神,但相信神的存在是宗教信仰的前提。宗教最大的消极作用,表现在有反科学的一面,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和封建性,以及对矛盾的消极调和,但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宗教的博爱论、人人平等论、善恶分明论、道德文明论、宗教文明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br />世界不同宗教的交往,已经成为不同国家、民族联系的重要文化纽带。宗教是无国界的,它的博爱、宽容、和平精神,对世界的和平起着积极作用。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要求,只有和平,人们才能共同合作、共同进步、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世界宗教组织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
<br />人为的消灭宗教和极端的宗教狂热都是人类的无知,FaGuo爱尔维修说过:“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界大部分的不幸都来自无知”,对权力、对科学、对宗教的无知都是不幸的根源,当然它们都是人民不觉醒的无知中派生出来的。21世纪是人民民主的时代,是人民觉醒的时代。是正义与不公正决裂的时代,是争取人类持久和平的时代。和平与战争的竞争是激烈的,人们需要和平与发展,渴望美好的未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世界是一个人机充分融合的世界,可能会改变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带来一种新的政治形式。这个分析和展望是有根据的。科技发展、全球化、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互融加快,正义总是要战胜非正义,最重要的是人民民主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必然到来,一个新的政治形式必然出现。新的政治社会形态将继承和发扬现有的社会形态的一切优点,摒弃其落后,融合一切先进的思想,包括宗教教义的宗旨,从而使人类开始迈向大同——人类共同幸福家园。
<br />在人民民主制度下,人们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宗教将永远为人类需要服务,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境界,走向世界大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23:2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