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殖民隔离政策阻碍民族融合。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东北地区是个独立区域,虽然在地理、文化上与印度次大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统一过印度次大陆的王朝都不曾将东北地区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1826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后,东北地区逐渐成为英印殖民地的一部分。1873年,英国殖民者颁布《内线管理条例》(Inner Line Regulation),在该地区的山区和平原间人为地划定一条分界线,将主要生活在山区的部落人群与外界隔开,允许其在领地内自我管理,同时禁止区内与区外人员的自由流动,部落山区以外的人士只有获得特别通行证才能跨越所谓“内线”。英国殖民者宣称此举意在保护部落人群及各部族特性,但实际上是想通过“分而治之”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同时阻止印度的独立运动热潮蔓延到该地区。[2] 然而,这一政策却加深了该地区与印度其他地区的政治和文化隔阂。
(一)那加兰邦。印度独立前,大阿萨姆地区已出现那加分离主义运动。历史上,那加部落长期与外界隔离,仅在阿洪姆(Ahom)王国时期,与布拉马普特拉山谷(今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居民有过一些接触。英印时期,英国人在东北地区的隔离政策刺激了那加人的独立意识。早在1926年,那加人就要求英国撤离印度时恢复那加主权。1947年8月14日,那加民族委员会(Naga National Council,NNC)揭竿而起,反对印度政府接管那加兰地区,要求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那加兰国家,其范围覆盖今天的那加兰、曼尼普尔、阿萨姆、“阿鲁纳恰尔”和缅甸境内的所有那加人聚居区。1952年,那加民族委员会发动武装“独立斗争”。1956年,其领导人费佐(Phizo)组建那加联邦政府和那加联邦军。1963年12月1日,印度政府与那加的亲印派别签署“德里协定”,成立那加兰邦。那加民族委员会对此予以强烈谴责,称印政府是在***那加人。1972年,印度中央政府宣布取缔那加民族委员会以及那加联邦政府和那加联邦军。1975年11月11日,印度中央政府与那加民族委员会和那加联邦政府的部分派别签署“西隆协定”,后者表示接受印度宪法,并同意放下武器。至此,那加兰邦的武装叛乱一度平息。
然而,那加民族委员会的140多名强硬分子拒绝接受“西隆协定”,并于1980年成立了地下组织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NSCN)。此后,该委员会逐渐成为最激进、最强大的那加分离组织。但由于那加人内部存在多个部落和派别,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于1988年***为两个组织,即卡普朗(Khaplang)领导的卡派(NSCN-K)以及伊萨克(Isak Swu)和穆维阿(Muivah)领导的伊穆派(NSCN-IM)。
(二)阿萨姆邦。阿萨姆邦分离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来自孟加拉国(即前东巴基斯坦)的非法移民。1947年印巴分治后,大量孟加拉非法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阿萨姆邦,对当地人口结构形成新的威胁。阿萨姆人强烈要求政府查处这些非法移民,剥夺其选举权,并将其遣返孟加拉。1979年,印度政府与阿萨姆反非法移民运动组织者进行谈判,但双方在如何界定“外国人”的起止日期上发生严重分歧,前者要求以1971年划界,后者则要求以1951年划界,谈判因此破裂。随后,阿萨姆人与政府的对立情绪激化,*政府活动日益暴力化,并出现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nited Liberation Front of Asom,ULFA)等分离主义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成立于1979年4月,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将阿萨姆从印度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阿萨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该组织的武装反叛活动趋于活跃,在当地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破坏通讯,袭击各种经济目标,绑架重要的商界人士以索要赎金,杀害平民和政府官员等。1990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印度军队对其展开军事平叛行动。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实力遭到削弱,主要领导人被迫流亡国外,并在缅甸、孟加拉和不丹境内相继建起训练营,继续对阿萨姆邦的政治、军事和民用目标发动袭击。
博多是阿萨姆邦的一个主要部落和最早的定居者之一。博多人长期不满其部落土地被孟加拉人和阿萨姆人“侵占”,要求自治以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领地。1988年成立的博多全国民主阵线(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Bodoland,NDFB)首次提出建立“独立的博多国”的主张,并发动游击战。该组织大约有900名训练有素的武装分子,他们在邦内制造了枪杀、爆炸、纵火和袭击等一系列暴力事件。1996年成立的博多解放虎部队(Bodo Liberation Tiger Force,BLTF)则要求在印度联邦内单独成立博多邦。2000年3月,印度政府与博多解放虎部队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就扩大博多人自治权问题展开谈判。同年12月,博多全国民主阵线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库基人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反叛组织,如库基民族军(Kuki National Army,KNA)和库基民族阵线(Kuki National Front,KNF),要求在印度联邦内建立独立的库基邦。90年代,库基人先后与当地的那加人和派蒂人(Paite)爆发大规模暴力冲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特里普拉邦。特里普拉邦的分离运动主要源于土著与移民间的矛盾。英印时期,特里普拉是英殖民统治下的一个王国,当地95%的人口是土著部落人群。但印巴分治前后出现的移民潮,使大量孟加拉人涌入该地区,导致部落人口比重急剧下降,到1951年降到37%,1981年进一步下滑到28%。由于移民的耕种技术明显领先于当地人,部落人群逐渐失去对其传统土地的控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日益边缘化。特里普拉的首次叛乱发生于1948-1951年,目的就是维护部落权益,收复失去的土地。20世纪70年代,先后出现特里普拉军(Tripura Army)和特里普拉民族志愿团(Tripura National Volunteers)两个武装反叛组织,其政治诉求就是要在特里普拉建立独立的部落邦。1988年,叛军与印度内政部、特里普拉邦政府签订三方和平协议,第一阶段叛乱结束。
20世纪90年代,新的分离武装又相继成立,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of Tripura,NLFT)和全特里普拉猛虎军(All Tripura Tigers Force,ATTF)。其袭击政治目标的武装活动不断升级,同时其代表的部族势力与该邦主体居民孟加拉人的冲突也日趋激烈,仅1992-2000年间就造成了2321人死亡。[4]
(五)米佐拉姆邦。米佐是“山民”的意思,他们是聚居在米佐山一带的部落民族,信仰基督教。印度独立时,他们还是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对阿萨姆人长期主导社会、政治和经济事务心存不满。1959年,该地发生自然灾害,引发严重饥荒。当时的阿萨姆邦政府行动缓慢,救灾不力,因而刺激了米佐人的分离主义倾向。1966年,拉尔登加(Laldenga)领导的米佐国民阵线(Mizo National Front)开始武装叛乱,要求建立独立的“大米佐拉姆”。1986年,印度政府与米佐国民阵线达成协议,后者宣布放弃武力,停止分离运动,印度政府则同意米佐拉姆独立组邦,接受米佐国民阵线加入政治主流。1987年,米佐拉姆邦成立,拉尔登加出任该邦首位首席部长。在经历了20年的武装叛乱后,米佐拉姆恢复了和平。20世纪90年代,该邦少数民族——主要是哈马尔人(Hmar)和瑞昂人(Reang),与米佐人发生对立,但该邦总体上仍能保持稳定。
分离主义活动的现状与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东北地区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首先,分离组织的武装和恐怖活动依然猖獗。近年来,由分离主义造成的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该数字都在1000人以上,而2006年只有600人。在东北地区各邦中,曼尼普尔邦近年来安全形势最为严峻。曼尼普尔邦面积仅占东北地区的8.5%,人口仅占6%,但武装暴力活动造成的伤亡人数却约占整个地区的一半。目前,联合民族解放阵线、人民解放军、康雷帕克人民革命党(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 of Kangleipak,PREPAK)和库基民族阵线等分离组织都非常活跃,其活动范围遍及该邦的九个区,影响正由偏远地区向首府英帕尔一带转移。同时,恐怖活动在其袭击方式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2007年,它们在该邦制造了37起爆炸事件。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0起,其中有35起发生在首府,共造成28人死亡,60人受伤。阿萨姆邦是第二重灾区,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则是目前东北地区最为活跃的分离主义武装。2008年,该邦共有387人在武装暴力事件中丧生。同年10月30日发生一起重大连环爆炸案,共造成87人死亡,逾200人受伤,这是1980年以来阿邦遭受的最为惨重的恐怖袭击。近年来,那加兰邦的暴力冲突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40人上升到2008年的145人。相反,特里普拉邦的安全形势则明显改善,死亡人数由2001年的312人下降到2008年的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