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文化的碰撞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25 19:3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黑体" size="4">??? 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近年来其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同时面对中国的巨大市场,大批的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组建独资或合资企业。<br />??? 中日合资企业在组建时期和生产经营期间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就出现不断的矛盾,认识中日文化的差异对于中日合资企业的经营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br />??? 中日文化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与东西方文化相比,中日文化之间更容易沟通。但由于彼此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日文化之间又是存在差异的,要加强共同的理解,就必须承认并认知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br />中日员工之间最大困难是沟通困难,虽然英语是通用语,但众所周知日本人的英语发音不太准,比较难听懂.语言上的不通加上文化上的差异,经常会导致理解上的错误。最难沟通的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其实就是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不可否认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很好,对于追求产品的质量往往是一种苛刻的态度。<br />??? 例如日本人的加班,在日本加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按时下班几乎成为不可能。很多到日本出差的中国人都大发感慨,晚上10点多的地铁里,挤满了疲惫的上班族,他们早晨还要8、9点就上班。日本人的拼命精神值得敬佩,但这样的加班文化为什么移植到中国就水土不服,员工不买帐?很多企业经理、尤其是老总们非常困惑地问我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日本人喜欢加班,在于他们是一种良性、健康的加班文化,领导与员工一起加班,员工对企业有极高的忠诚度,而我们的加班文化,往往是建立在一厢情愿,员工归属感不够,自然没有加班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两个看日本人的加班精神:<br />  首先,日本人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这支撑了他们靠拼命工作自强不息。<br />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日本人靠自己良好的教育水平,同时正是依靠自己的拼命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奇迹。虽然日本由于房地产和金融危机导致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但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到日本参观后大发感慨的那样,日本社会秩序井然,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让人赞叹。任正非为日本人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他在松下电工参观期间,惊奇地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强烈的危机意识激励着日本企业,让日本人拼命工作。由此,任正非看到了危机,看到了我们与日本人真正的差距,不是教育水平和技术设备,而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凝聚的企业精神,所以华为公司才建立了一种危机文化和狼性文化,这种文化也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成为支撑华为快速发展的精神力量。但是我们国内的很多公司一方面希望员工敬业、努力工作,一方面又不能把企业的这种危机意识传达给员工,所以员工的动力就不是很强。<br />  其次,日本人的拼命是有一套机制作为保障的,而我们在这方面就差很多。<br />  日本人只要努力工作,你在公司就有出头之日,因为他的文化是看你的资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这种文化虽然有其负面作用,但是可以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只要好好干,就不用担心其他的。日本人有专门的立法规定如果员工过度加班而致死,企业要给予高度赔偿,但我们没有这样的法律,员工如由于过度加班造成的健康问题,恐怕你还得自己承担。<br />  另外一方面,中国人的压力太大,房子、医疗和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中国人的安全感很差,所以必然比较短视,这不是中国员工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性,教育的功利性,让那些新入职场的人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谁给的钱多给谁干,忠诚度很低,敬业度不够。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必须要看到中国员工的现实问题,要能理解中国员工的需求和危机意识,不能与日本员工做简单的对比而产生中国员工不敬业的结论。<br />  总的来讲,日本企业的加班文化是一个系统,不是单靠员工的觉悟,它是建立在一种高度危机的社会意识之上,以自强不息的日本大和文化为根基,拥有一套良性的企业保障机制,从而塑造出了一种拼命工作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我们中国企业要学习别人的精神,还真不是一两句口号就可以的。 <br />  现在的中国文化是很多元化的,虽然传统文化“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影响颇深,但我认为中国人目前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正日益加深,企业用的管理制度大多是西方式的,比如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这些管理方法的背后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西方文化根本上是一种契约文化,员工与公司是契约式的,注重个体的权力和义务,所以欧美企业的员工强调责任与义务,对忠诚度的要求就低些,但西方人最大的优点在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所以他们的企业很有秩序。我们在推行很多管理制度的时候,薪酬与激励制度越来越是西方式的,但谈到企业精神、员工忠诚度又希望是日本式的,这样的矛盾心态让让我们的很多管理制度效果不佳。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很注意“仁义礼智信”,企业要从这方面入手进行中国式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先动之以情,然后再晓之以理,最后才能绳之以法”。企业领导要塑造加班精神,就要与员工有感情,让员工对企业产生感激之情;其次要讲道理,让员工建立危机意识,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工作观;最后还要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不要忘记为什么华为的员工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强度的加班,是因为它有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说到底,物质是基础。<br /></fon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20:33:08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中国&日本 转贴者按:本文不代表转贴者对日本的看法。 中国&日本 [转贴 2006-07-01 14:18:55 ] 发表者: 台北101 来源:和讯博客 作者不详 中国该向日本学什么?服务认真细致处处以人为本 到日本去开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日本的高楼大厦、繁华市容,而是日本人的井井有条和细致作风。笔者以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性越来越强,倒是两国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上的互补性十分明显。就拿认真细致来说,这正是日本人所长,而是中国人欠缺的地方。   新干线与地铁的讲究   到了日本,不会不乘坐新干线。车站站台上标有每个车厢的候车位置,只要站在那儿,届时列车会准确地停靠在标志处,上车十分便利。列车座位细分为自由席和预定席,前者有座即坐,无坐即站,票价便宜;预定席,确保座位,票价稍贵。轻轨火车与新干线相互间可购买联票,省去了重复排队的时间。列车上的洗手间,分洋式、日式两种,供乘客选择。   日本的地铁以三种方式通报到站:一是播报站名,凡听力无碍并注意倾听的人都可以听到;二是线路图显示,如果听力不好或未注意倾听的,可以看线路图显示,每到一站指示灯便在该站名处闪烁,并以箭头指向下一个站名;三是站内书写站名,密度很大,确保车内乘客向外一望,即可看到。如此一来,乘客绝不会误站。地铁的出入口也讲究,因乘客出站时较集中,故出口较入口稍宽。   公厕中带屏风的小便池   有的公共厕所,除了一般的小便池外,还设有带屏风的小便池,看后觉得奇怪:为什么用屏风遮挡起来?问了知情者,原来有一些人特别注重隐私,屏风就是供这些人士使用的。   饭店是集中展示日本人细腻的场所   在日本的饭店内,细腻与考究更是处处可见。电梯内一般设有两个甚至四个控制板,方便乘客就近按键。如有代表团下榻,服务员会将每位团员的房间号码填入表格,人手一份,便于相互联络。房间中不仅各种灯具齐备,还有手电筒,以备停电时使用。挂衣柜内不仅备有笤帚,还备一把如意,供旅客搔痒挠背之用。在擦鞋的纸套旁,放着一个高度适合的小铁凳,擦鞋时用于垫脚。有的饭店房间中还备有纸鞋垫,纸垫的一面带有不干胶,以便洗澡后垫于拖鞋内防滑。有的饭店的窗帘滑轨,左右两端错开,并重合一小段,十分容易密封使之不露空隙。洗手间浴池较深,可确保浴水充裕且不外洒。洗浴用的热水龙头打开就是热水,无需预放很长时间,节约了用水。坐便器有加热功能、冲洗功能、除臭功能,还有为残疾人服务的设置,在醒目位置上还贴着使用说明和安全警告。便器旁安有两卷手纸,可以保证随时有手纸可用,而不至断档。水箱上安装了扩音器,如有漏水很容易听到响声,以便及时检修。有的洗手间墙上还安有一个翻板,供带小孩的妈妈临时放置小孩或给孩子更换尿布之用,既方便了住客,也不占地方。床头柜上设置了广播频道和音乐频道,不愿或不便于看电视的,可以听广播、听音乐,广播音乐频道的音量作了限定,即使开到最大也不至于影响到相邻房间。床头柜上设有留言显示,如外出时有人来电,可按显示窗口示意的号码,打电话到总台查询留言内容。床头除安有台灯外,还装一管状阅读灯,供熄灯后阅读用,这种灯的光线只照书面,不影响别人睡眠。地灯均置于床头柜下,打开后仅露一线光束,亮度恰到好处:既看得清拖鞋,又不太亮。房门设有自动关闭装置,即使匆忙中忘记关门,也不会房门大开。房间的圆桌上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清扫人的姓名,下设感想栏,可以对清扫人的服务作出评价、提出要求或建议。离开饭店前往另一城市时,如果行李过重,饭店可代办托运。有些大型餐馆的门前,将当晚的各种预定宴请张榜公示,标明楼层和房间号,来客一目了然,无需打听即可直接前往。   文字材料的细致入微   与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负责人会见后,翻阅了该机构的简介材料。简介除介绍经团联的情况外,还附有关联机构的名称与联络方式,封底还印有经团联所在位置的示意图,并将四周的四个最显著标志作了重点标注,以便于来人按图找寻。在经团联为访华准备的一份文件《扩大与WTO加盟后的中国的通商及经济关系》中,他们就纠正贸易障碍向中国提出了要求,分为物资贸易、投资、服务贸易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区分为若干小项,如:服务贸易区分为金融服务、运输物流相关服务、建设工程技术服务、流通服务、电信服务及观光相关服务等,就这些领域的相关问题一一向中方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的要求,十分细致而明确。 《朝日新闻》的简介也细得让人吃惊,居然连每日新闻纸的用量、规格,报纸的字号、报纸的纵长横宽、报社平均每日出稿的行数、每行的字数和总字数以及印刷机的台数等等,都一一注明。   参观丰田汽车公司时了解到,丰田在生产新车的同时,还细致地研究了旧车的再生利用问题,现在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95%。《丰田汽车公司简介》的最后,特别用一段小字说明:“本公司宣传册用纸的废纸投配比率为100%,白色度约85%。”为什么白色度是85%而不是100%呢?宣传册的解释是:“尽量减低漂白用盐酸的使用量,没有进行表面涂膜和特殊加工处理,在印墨中通过使用大豆印墨油减少了石油类溶剂的使用量,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低,未使用铅、水银和镉。”其细腻由此可见一斑。在丰田公司的一份参观宣传活页上,除常规的介绍外,还将“自己开车来的参观者”和“乘坐公共汽车来的参观者”进入不同停车场的不同路线以不同颜色标注到导游图上,让人一目了然。   动物园的“迷子卡”   去动物园参观,看到入口处有一个窗口,带着小孩的家长们都在那里填写一种卡片,叫“迷子卡”,上面填写着孩子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填好后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一旦孩子在游玩时走失了,动物园方面会根据这张“迷子卡”,跟孩子父母联络,甚至可以把孩子送回家中。   快餐托盘里的垫纸   在动物园的餐厅里吃快餐,可以看到快餐托盘里有一张和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垫纸,不过这张垫纸上面不是食物广告,而是画满了动物,还有一个动物迷宫和一个棋盘,小朋友可以向餐厅的服务员讨几根蜡笔来给动物涂色,还可以跟临桌的小朋友一起走迷宫、下棋,当孩子们拿着这张垫纸玩耍的时候,大人们正好可以安心地喝一杯咖啡,解一解乏。   市府大楼里的摆设   东京都知府大楼,无论本市市民还是外国旅客,均可入内参观,其中的一层专供参观或休闲的人使用,摆放着坐櫈,并有价格便宜的咖啡和茶点供应,四周有各种免费的简介材料和东京便携图,便携图的汉字版本分为简体、繁体两种,大陆与港台海外华人可各取所需。   用词的考究   日本人的细腻即便在用词上也有所反映。比如,我们曾将肢体残障者称之为“残废人”,十分不妥,后来改称“残疾人”,日本人则将残疾人称为“身体不便者”似乎比我们的用词更文明妥帖。   日本人何以如此认真细致?   笔者以为,日本人的认真细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日本的国民性有关。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稀少。因为家小业小,就得精打细算,而不能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生活节俭、做事认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习惯。   二是较早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既然以人为本,也就时时处处为人着想,围绕着人的需求和愿望设计产品、提供服务,给人以尽可能多的便利和选择的余地。   三是责任制极为严格。日本社会是一个责任明确的社会,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上至首脑,下至员工,各司其职,责任分明,干好干坏不一样,出了问题要负责。如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必定丢掉饭碗。   如果再加一条,就是日本的富裕。有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就有了相对充分、周密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与上述因素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 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 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 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 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至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FaGuo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 有一个国家,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自然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它,就是日本。早就听说日本富裕、发达,当我随中国基层工作人员代表团访问日本后,才发现其富裕、发达超出了想象。 东京的地铁线路,四通八达。新宿等大站,道道相通,店店相连,非常方便。在东京,每天早晨有372万人坐火车上班,而按要求,每个站的时间误差不能超过1分钟。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新干线列车,时速已达到300公里,运行40年还未发生造成乘客伤亡的事故,平均晚点仅18秒。 日本的街道并不宽阔,却很少拥堵。即使有,也能够很快疏通。这得益于规范的交通管理,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日本人的自觉性也体现在排队上。等车、购物、吃饭、乘电梯、上厕所……人们都是自觉排队。日本总人口1.27亿,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可在日本的23天里,我没有听到哪个日本人抱怨自己的国家人太多了。 在日本购物,一般不用担心上当。据介绍,政府对伪劣商品打击极严,市场上从来没有泛滥过假货。在绝大部分商店,一般都明码标价,不讨价还价。有一次我们在新宿一家日本商店购物后,销售员发现有一个优惠条件忘了让我们享受,便及时找到我们退了钱。 一踏上日本的国土,到处山清水秀,风光迤逦。郁郁葱葱的森林,随着起伏的山势,伸向远方,绵延不绝。我们住在福井县的农民家庭里,村子外面有一条小水渠,清澈见底,后来才知道那是经过处理的污水。在福井县,每户农家的房屋底下都安装有污水处理设备。 日本重视环境保护,早在1967年,日本就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列出了七大公害:大气污染、水质污浊、土壤污染、噪音、震动、地基下沉、恶臭,明确了企业、国家、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责任。作为举世公认的节约型国家,日本国土面积的2/3为森林所覆盖,但是依然限制林木砍伐。日本人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都靠进口。而制造各类纸张的原料大部分采用再生材料。 日本能够有今天,来之不易。对强于自己的国家,不驯的日本人能够虚心学习,以图自强。在我国隋朝至唐朝初期,日本对中国还抱着一种傲慢的态度,在向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可在一次战争中彻底失败后,狂妄的日本发现自己比中国差远了,不但不再要求册封,而且13次正式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10多个世纪后,美国军舰轰轰开来,日本又开始向西方取经。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考察访问,历时22个月。在参观日本参议院时,我们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主要成员、曾四任首相的伊藤博文的铜像。二战惨败以后,日本又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 日本把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上。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上世纪 80年代,日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序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 日本重视社会公平,防止产生两极分化,而这并不是在发达之后才实现的。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 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同质社会。还有数据显示,与美、德、法等国家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是最低的。 日本人耻辱感特别强。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侵略史已经淡忘,但对自己的战败史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像,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用这些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 。 2005年,日本进入世界500的企业多达81家!而中国却只有可怜的15家,绝大部分还是垄断企业! 堂堂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8:3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