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国际秩序观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8 22: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国际秩序观研究”开题论证会成功举行

  2012年3月4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召开了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国际秩序观研究》开题论证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教育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于把握学科前沿,针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创新性研究。以陈玉刚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成功申请到“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国际秩序观研究”项目,显示了复旦国际关系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实力。

  开题论证会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指导,他们是:中国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中国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徐步副代表、中国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徐青森处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俞正樑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志敏教授等,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等学校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宣布会议开幕,介绍了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情况。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出席课题开题论证会,希望大家对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批评建议,表示学校和学院也会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徐青森处长介绍了项目情况及开题要求。

  开题论证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志敏教授主持。首席专家陈玉刚教授代表课题组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了课题研究的设想、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陈玉刚教授在汇报中指出,当前国际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国际体系可以分为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二个方面来看,它们都可以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历史上许多次国际体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国际格局的变动,大国战争是导致国际格局重组的重要因素,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剧烈动荡的方式完成。国际秩序的转型相对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进程,但它也不易觉察地推动了国际体系的变革。推动国际体系和平变革是我们重大的战略目标,因此国际秩序的转变应该是国际体系变革研究的重要方向。如果想要在国际体系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有先进的国际秩序观做指导。中国是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我们需要阐述我们的“国际秩序观”,外部世界也希望了解中国对世界及其发展的看法。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正在赢得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陈玉刚教授还进一步阐释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框架设置、难点与创新,并对课题组具体成员分工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听取了课题研究设想和计划的汇报后,与会专家一方面肯定了课题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一些观点的理论和战略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冯绍雷教授指出,中国成长迅速,但对国际重大变化的关注和应对不足。中国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解释未来尚无定论。他建议中国学者应该多和国际学者交流沟通,在一个动态和互动的进程中把握世界的发展。

  

  刘江永教授认为,分析国际秩序首先应该明确秩序是什么,如何形成。其次要全面考虑未来秩序的多种可能性。再次要顾及非国家行为体的“秩序”观,即非传统因素对传统格局的影响。最后,刘教授指出美国维护霸权的方式已有所改变,例如美国当前发动战争往往采取多边形式,这种暴力多边主义有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

  

  中国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徐步副代表首先肯定了课题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并提出本课题需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即中国在国际体系变革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上发生了怎样变化,以及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视野兼具全面性和前瞻性。他指出中国的“和谐世界”秩序观具有合理性,但需要进一步地使其更科学化和系统化,使得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黄仁伟教授建议,“和谐世界”概念可能略显太大,官方的概念意在长时段的战略考虑,但是战略目标也应该能够指导当下。目前西方国际秩序观正在持续发生变化,在高政治领域、低政治领域,以及新兴政治领域,西方国家的掌控力是不同的,本课题可以思考中国在哪些具体领域能够做出成就来。

  

  朱威烈教授提出课题组应该多思考一些难题。第一,课题创新点究竟应该突出哪一方面?观点、理论、方法等全方位创新是很难做到的,面面俱到和有所创新怎么结合?第二,对世界体系和中国秩序观两点怎样有所侧重,哪个是主线,哪个是背景?第三,目前世界体系有所变有所不变,怎么有区别地对待这些不同的方面?

  

  庄国土教授认同其他教授的观点,并认为提出好的观点很重要,但同时更要注意自己“怎么论”,如何证明这些观点。他还指出,国际秩序观和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差距,要注意到这些区别,区分出其宣传价值观的一面和实际战略意图的另一面,更为深入地区别和分析各个行为体的“秩序观”。

  

  林利民教授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出现过的国际体系,并提出历史现象中虚和实之间如何拿捏的问题?他提出了二点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第一,当前国际行为体对现有体系的认识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二,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如何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怎样的?中国需要怎样的秩序观?

  

  俞正樑教授对课题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对走势要做判断。中国希望和平发展,但是国际体系的走势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乱局。目前对中国来讲是机遇期,也是危险期,需要把握多种可能性;第二,应该在创新上多下功夫,而不是追求全面性。国际格局和中国秩序观,后者是重点,但应该寻找根本上的原因,结构决定秩序,秩序有反作用。结构会怎么变,格局怎么变,只有对这些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对秩序观有正确的把握。

  

  陈志敏教授认为课题要有重点和主线,即中国的“秩序观”。把握好这一主线就要在吸纳其他国际行为体的秩序观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秩序观,同时也要考虑自己建构的秩序观能否被他人所接受的问题。此外,国际局势处在变化中,本课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新变化容纳到中国的秩序观里。具体应把握好三点:系统化,国家与国际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具体化,在各个方面和领域提出“秩序”的构想;操作化,秩序观也应该要有可操作性。

  

  最后,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做会议总结。张司长肯定该课题顺应了国际和国内形势的需求,意义重大,同时希望课题能够在逻辑起点、研究风格、子课题关系、概念层次以及用语上有所突破。他还指出,课题的整体性应该贯穿到各个方面,课题的指导思想应该基于昨天,立于今天和指导明天,将过去的历史、当今21世纪以及未来格局的变革融合,使得课题成果具有对现实及长远发展的战略指导意义。

  陈玉刚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课题组团队会充分思考和采纳各位专家的观点,努力使课题成果更加完善,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及对重大战略现实问题的思考。

2012-5-7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7 06: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