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印度感受中印鸿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23: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14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中)为“拒签事件”不吐不快。 江亚/摄
  面对中国,印度人的心里有着一个个心结:中巴关系、克什米尔问题、边界争议等等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江亚发自新德里、孟买 9月14日,参加中印媒体交流的我们这些中方媒体的记者抵达新德里的第3天,原本上午采访印度外秘拉奥女士的时间突然发生了调整。
  “外长来了。”印度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小声向我们暗示着。举止优雅的拉奥女士提前终止了访谈,而我们这些中国记者还一时没能从突如其来的“高规格接见”中回过神来。
  “为什么是临时安排的?”
  疑问犹在,但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很快便踱步走进了会议室,他气质儒雅,面容和蔼。
  “很荣幸在这里见到你们。”他说。
  但很快,我们也知道了这场临时安排的真正寓意。
  印度要防范中国?
  “中印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确实在一些问题上还有着不同看法。” 克里希纳话锋一转,然后着重摆出了“中方拒签印度军官”的传闻。“这是对印度领土完整的挑战。中国的这次拒签行动,可以说特别引起印度民众的注意力。我们希望中国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给我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措辞之严厉,令在座的记者心头一震。
  据8月27日的《印度时报》称,未得到中国签证的是克什米尔州军事指挥官贾斯沃尔中将,他原本计划在8月份去中国进行高层军事交流,但北京方面表示由于他管理了一个有争议的地区,因此不欢迎他前去访问。
  克里希纳的态度表明,印度官方对“拒签”风波的重视,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并不只是印媒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
  9月13日出版的当地报纸,头版刚刚刊登了印度防长A·K·安东尼的警告,他说,“我们无法对中国不断改善军事实体基础设施的事实视而不见。事实上,中国方面变得越来越过分自信。”而报纸第二版还刊出了他另外一番话,“是中国,而不是巴基斯坦,将是印度的长期威胁。”
  这番话与月初印度总理辛格的“灭火”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辛格把中印关系定位为“既合作又竞争”,他强调世界之大,足以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共同发展。
  事实上,据印媒转述,辛格一并而出的话语还有,中国善于抓住印度的“软肋”——克什米尔问题,将“印度限制在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报道称,辛格再次强调了和巴基斯坦共同解决印巴纠纷的重要性,“否则这不仅会被中国抓住机会加以利用,还将对南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不过,在解释辛格言论时,印度外交部工作人员表示,辛格只是说,“如果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有一些举动”,那么印度将加强防范,这对印度而言是可以理解。
  中印隔阂的历史积怨
  其实中印关系并非记者在印期间,最受关注的新闻。由于13日,印控克什米尔爆发了20年来规模最大的*政府示*游*,群众与警方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因此,在有印度媒体的各个角落,都在激辩与争论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方案。
  “无可否认,克什米尔是我们不可分割的领土,已经有60余年。” 克里希纳说。但印度人仍不理解中国为什么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上,始终不明确支持印度。
  “为什么,反而支持巴基斯坦?”提问的印度民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比中巴友谊更值得去巩固。
  此外,“历史问题”似乎也造成了中印隔阂。1951年出生的拉奥清楚地记得, 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带给印度人的苦楚。“这场战争给很多人蒙上了心理阴影。”拉奥说。直到今天,印度主流观点仍然认为,是中国对印度“发动了无端的侵略”,而印度,则是中印边界纠纷和边境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希望中国知道,与巴基斯坦不一样,印度是多元的、独立的、骄傲的南亚大国。”喜欢中国诗词的拉奥一字一顿地表示。
  “外长先生,不知拒签事件现在已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印关系,是否使中印中断了军事交流?”有中国记者问道。
  克里希纳语气缓和了些,他表示,“总体上,应该不会影响到我们其他项目的一些合作”。
  拥抱合作与安全防卫
  而对于印度防长的“中国威胁论”,无论是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则一律一笑而过,照例归咎为“媒体的报道”。“你知道,媒体总爱制造新闻。”发言人先生说道,“我们的民众,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印度进出口银行的总裁对此表示认同,“媒体什么都报。”他说,“但我知道哪些是假的。”
  在印度商界,流露出的渴望之一便是能想办法减少中印贸易逆差。印度贸促会的数据显示,中印贸易顺差大约是逆差的10倍。
  走在有“小上海”之称的孟买街头,令人触目惊心的贫民窟并未在印度经济腾飞的10年里得到任何解决。但坊间依然流传着一句说法,上海才是“小孟买”。
  “印度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进出口银行总裁先生坦言,印度离中国经济的发展尚有距离,不过发展很快且劳力年轻。
  “曾有西方媒体说,印度将在未来5至10年里超过中国,您觉得是这样吗?”我问道。
  总裁先生思索了一下,他说,中印之间需要相互扶持发展,两国未来都面临相似的问题:扩大内需。在这方面,两国更需要携手共进,而不是相互赶超。
  与此同时,更多人把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与国家核心利益泾渭分明。“其实对我和我周围的人而言,”一家印度大型国企负责人表示,“1962年的战争对我们影响已经很小了。我们需要与中国的合作,但是否能再解释一下中国为什么支持巴基斯坦?”
  这似乎是印度人对华难以解开的心结。(实习记者韩新对本文亦有贡献)
  梅农:给中印关系三个建议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答中国媒体问
  要有空间让中印两国共同发展,我们欢迎中国参与“南盟”合作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江亚发自新德里 印度现任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出身于外交世家,十分精通中国事务。
  梅农的祖父KPS ·梅农曾经作为首位印度外交公务员担任驻中国和俄罗斯大使,父亲P·N·梅农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出任印度在拉萨的总领事。父辈的耳濡目染以及童年时代在拉萨的几年生活,使梅农从小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汉语非常流利,其外交生涯也是从中国开始的,曾经在印度外交部负责领导中国科,并多次参加中印边界谈判。
  9月14日,面对中国媒体代表团的采访,这位被称为印度外交部走廊里的“中国人”的梅农对中印关系提出了三个建议:
  “与中国媒体的交流尚不充分”
  很高兴见到你们这些中国媒体代表。一直以来,虽然中印关系保持了很多年,但印度政府与中国媒体的交流是不充分的。在当今社会里,媒体发生着变革,也由此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现在到处有网络,到处有信息,而回顾过去40年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恐怕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两个国家。
  不过,我想中印之间还不能说彼此完全理解对方。中国近年来迅速发展,是印度的最大贸易国,数千名印度学生在中国留学。同时,中国是印度的最大邻国,两国有巨大的潜能相互合作,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
  未来二三十年里,我们共同有很多国内事务要做,同时,中印也有责任保持区域发展稳定,从而致力于建设融洽的周边环境。
  “最好的答案是携手合作”
  我相信,我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公众交流。这个工作,政府在外面做,媒体是在里面做。你们所关心的“印度是否会担心中国的发展对其是一种威胁”,我不认为是一种威胁。印度总理辛格也多次强调,要有空间让中印两国共同发展。
  我认为,缺乏认知,就缺乏理解。现在,在中国的印度记者相对于西方媒体而言,数量较少,我们还要扩大中印之间更多的学生交流规模。
  如果交流不够,不了解对方,就会认为中国是威胁。所以,解答问题的最好答案就是携手合作。
  “多一点沟通和理解”
  过去,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如今,边界双方都制定了标准的巡逻程序,使中印边界成为了世界上最和平的边界之一。双方要做的是怎样继续保持边界的和平稳定,不使其影响双边关系。
  2005年,中国总理温Jiabao访印期间,双方签署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随后并专门设立了特别代表商谈框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40年前,中印需要花费80%以上的时间来讨论边界问题,而今在这一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则很少。
  现在,中印之间开通了总理热线,领导人交流的层面进行得很好。我自己是以非常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未来。我们需要多一点沟通和理解,对印度来说,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为什么亚洲当年能克服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我们彼此间的充分合作。
  我们欢迎中国参与“南盟”合作,这对稳定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官僚作风没有好处”
  当下,我想影响中印两国情感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纽约时报》9月初报道的关于“解放军派遣了1万多名军人进入有战略意义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传闻;一是中国拒给印度将军签证事宜。我想,有关情况两国必须坐下来磋商、解决。而对那些捕风捉影或者无中生有的传闻,则要寻找途径来很快证实媒体报道。
  在新的形势下,未来不应该只有发言人的沟通渠道,还应该建立更多、更新的沟通渠道。在这方面,官僚作风没有好处,我们一定要一起寻找。
  与若干年前相比,我们没有能力时,只能说不能落实;而现在我们都有能力了,需要共同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途径。
  在公众敏感的问题上,对西方媒体而言,他们需要制造新闻,但对政府而言,则需要谨慎处理。
  

  图为印度收视率最高的英语新闻频道“Times Now”的演播室。该频道宣称是:开放的、自由的、诚恳的、完完全全的言论平台。江亚/摄
  

  图为印度收视率最高的英语新闻频道“Times Now”的演播室。该频道宣称是:开放的、自由的、诚恳的、完完全全的言论平台。江亚/摄
  和印度媒体面对面
  “我们记者进行对华报道时,常会受到语言的限制。我们不懂中文,这时只能依靠英文信息来了解中国事务。在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对方时,难免地,双方偶尔会误读对方,这也是两国媒体‘口水战’的最大问题所在”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江亚发自新德里、孟买 一份工作餐吃了两个小时,当交流对象是“声名远播”的印度媒体时,我们这些中国记者们反而会觉得意犹未尽。
  “Hi,见到你很高兴。”9月13日中午,一位印媒负责人笑眯眯地向记者伸出手来。而在餐厅外的新德里报摊上,“当心龙!”——这是印媒向中国“问候”的常见方式。
  也许只有在新德里、在孟买,一家报摊上才会同时出现十几种语言的报纸。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感慨:居然通通都有市场!可见,印媒在印度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却在对华报道的假新闻上首当其冲,比如9月初刚刚被中国外交部澄清的“中国向巴基斯坦派驻军队的说法毫无根据”。
  是竞争的压力还是对华偏见?当中印两国的几家媒体代表们面对面时,主持这场交流活动的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先生提醒印媒“开诚布公”。
  大多依靠西方媒体了解中国
  话题当然要从印媒的核心话题之一——对华报道展开……
  一些中国媒体的代表(简称“中方”):我很好奇,你们对华报道的新闻来源是什么?
  一些印度媒体的代表(简称“印方”):谈到新闻来源,一部分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些中国人的看法,但大部分信息主要是从网上和官方渠道去搜集。
  其实,即使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先生有时也会问记者,你们从哪里获得的消息来做报道?我们很幸运可以从很多方面取到资料,并不完全依靠官方信息。
  中方:但你们报道出来的很多新闻,印度政府总是不承认?
  印方:事实上,我们对政府的话向来不是很相信。(新闻发言人插话:你看到我现在的处境了?我要是换个工作环境该有多好!)
  中方: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怎么去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呢?
  印方:我们对一条新闻,有要求至少要采访3个人以上,越多越好,以便核实信息。我们的新闻也是经过层层编辑修改,最后定稿,如果有作假的情况,一般我们通过经验也能分辨得出。对涉及政府信息的报道,我们也会要求至少采访到政府部门的5个人左右,才能对事情的真实性有了解。当然,这种情况是理想情况下的。
  印方:我想补充一下。我们有很多途径获得对华报道的故事素材,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人去核实。您刚才说您对印度了解不多,其实我们媒体对中国也知之甚少。谈到有关中国的新闻,我们也有自己的定式思维,这种思维好像迄今没有什么改变。比如说,我们经常依靠西方媒体的信息,并认为他们所说的就是对的。我们常常不会去分析他们的报道目的。而我们记者进行对华报道时,常会受到语言的限制。我们不懂中文,这时只能依靠英文信息来了解中国事务。在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对方时,难免地,双方偶尔会误读对方,这也是两国媒体“口水战”的最大问题所在。
  美巴中新闻最受关注
  中方:印度媒体有多少在中国设立了分社或者新闻处?有多少正在学习中文以增加对中国的了解?
  印方: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前往中国设立办事处,但对印度媒体而言,由于涉及到签证等问题,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还不多。你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我所在的媒体也进行过非政治性的社会问题的报道,比如妇女问题、健康问题等。这些报道在印度曾经有很好的反响,所以如果有更多的印度媒体去中国,我想会有更好、更多的报道。
  中方:在你们看来,什么样的新闻最有价值、最能吸引印度民众关注?
  印方:在印度,大约有上万份平面媒体,我们不可能阅读过所有媒体的报道。不过,我所在的报刊曾做过一些读者调查,哪类新闻是最受大家关注的,或者说有哪个国家的新闻最受印度人关注?据我了解,年轻人比较关注生活类的新闻,年长者兴趣不一样,但大多对政治新闻不是很感兴趣。从国家上来看,大家对美国新闻很感兴趣;其次,大家最关注巴基斯坦;接下来就是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方面的新闻。
  中方:以您所在的媒体为例,编辑和记者的学历水平如何?成为一个印度记者的门槛有多高?
  印方:大部分是本科学历。他们首先要通过考试争取到在报社实习的机会,如果通过了试用期,我们才会录取,在这方面,印度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做法很相近,不过我们很少有真正从新闻专业毕业的记者,比如我的专业就是历史学。
  现场交锋“道听途说”
  与中国记者“矛头”直指印媒自身运作相比,印度记者们俨然把中国客人们当成了外交代表团。他们向我们这些记者们抛来了一个个问题:
  “关于印度要入常的问题,中国会不会站出来支持印度?”
  “中国为什么和巴基斯坦、朝鲜友谊牢固?”
  “你们怎么看印度对****的态度?如果他愿意回去或者去国外定居的话,中国是否接受?”
  ……
  “有外媒报道说,中国在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斥资援建了多个港口,最近计划修建一条铁路经由缅甸直接通往孟加拉国吉大港,中国被认为可能在构建包围印度的‘珍珠链’。这件事向你们求证,是真的吗?”
  “关于中国‘修铁路’的报道,坦白地说,我们还是从印度媒体上看到的。当然,一些西方媒体对此也进行了报道。但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有哪家媒体派记者去实地调查过吗?”中国记者反问。
  印度记者只好笑着回答“没有”。
  “没有的话,那不是道听途说吗?”话语一出,双方又相视一笑。印方的笑声中有几分尴尬。
  只有观点,不管平衡
  和上万个平面媒体相对应的是,据介绍,印度还有数百家电视媒体。9月15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孟买的“Times Now”电视频道。这是印度收视率最高的英语新闻频道。主编阿那布先生37岁,却自称“也是整个频道年纪最大工作人员”,因为这里的500位员工,平均年龄仅25岁。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几乎是每个晚上,在我们这个频道,9点到11点,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言论。我们的原则是:开放的、自由的、诚恳的、完完全全的言论平台。”阿那布先生嗓门很大,语速也相当得快。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因为我们的政府不会镇压或者控制、中断媒体的自由言论,而我们的新闻频道之所以可以成为全国收视率第一的英文新闻频道,在于我们就能够比别人更激进地质疑政府、以及更充分地讨论为解决问题到底应该做什么?”
  “但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呢?有的时候一些新闻会伤害社会,比如挑拨中印关系的、无中生有的报道?”中国记者问道。
  阿那布停顿了一下,“挑战每天都在。”他说,但他视媒体为一个争辩的平台。“我会找彼此意见不同的人,找一个支持印度,一个支持巴基斯坦,一个支持中国,那将是很精彩的辩论。我要保证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中方:观点之间如何平衡呢?媒体终归能表现出倾向性?会支持中印友好的言论吗?
  阿那布:好消息就不是新闻,你知道,当一个事情发生后,你就会找切入点。但请不要认为每天晚上我们都是直播现场拳击秀,我们是很合理的讨论。
  否认受到资本控制
  中方:你们如何进行新闻自律?
  阿那布:过去的两年,我们播放了很多印度观察者的评论,很多观众就说为什么不放新闻,所以我们有两条选择,一个就是让政府重新对我们监管;另一个就是自我监管,所以我们找到一些高层领导人,和前法官和法律专家形成了广播协会,建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网站。
  我们自己制定规章,并检查这些指导规章,我们会把它们公开。
  中方:如果违反规定了怎么办?
  阿那布:我们会罚款或者进行其他处罚。最重要的是,这些规章保卫媒体的利益,也保卫媒体广播的公正。
  中方:你们是市场化运作,观点不会受到资本的控制吗?
  阿那布:我想不会,比如我的老板,至少他没有跟我施加过任何观点的压力。
  令阿那布颇为自豪的是,印度英文新闻频道在国内的收视率大约有0.5万民众,虽然这只占到印度人口的5%,但这部分通晓英文的人口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并且大部分居住在城市。
  临近晚上9点,阿那布向我们告别。随后不到10分钟,他便西装笔挺地出现在“Times Now”的主播席上。依然高分贝,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味道,他冲着现场连线的印控克什米尔高级官员大声质问:“为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9月13日,印控克什米尔许多民众不顾宵禁示*游*,并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14人死亡,70多人受伤)
  也许是音色原因,连线的官员声音沙哑。“感觉像哭。”有中国记者戏谑着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8 13:59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