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一、冷战的结束
冷战并不是突然结束的。冷战的结束有一个过程。
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最主要标志。苏联解体,退出冷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苏联放弃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造成冷战在价值观念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对抗的消失。
2、苏联解体表明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力量中心从国际舞台上消失了。这就造成冷战的主要对手——美苏两国利益冲突的消失。
3、苏联放弃了原来的对外政策,在冷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放弃了自己的阵地,使得冷战的主要特征——欧洲的均势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表明冷战的主要特征已不复存在。
冷战结束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标志: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3、华约瓦解
4、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
(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德国统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德国***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货币统一;(2)经济统一;(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
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华约瓦解: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
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 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苏联解体:
•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
•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 苏联的最后解体
•
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1、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
2、苏联政治改革的目标与国内现实脱节
3、苏联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4、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与苏联的国家利益脱节
5、苏联的实力与其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所需的能力脱节
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美国对苏政策成功
—— “遏制战略”
—— “超越遏制战略”:
• 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
• 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