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周刊》做到100期很不容易,读书本身就与呼吸空气和饮用水一样,需要慢慢来,你不可能把7天所需要的空气和饮用的水都用完。我希望《书评周刊》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不要像某些报纸,做到后来,就把它删改了,变成其他栏目。
但我也觉得,在办书评的过程中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现在的《书评周刊》太过流行了,看不到它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报纸书评的区别。我觉得每一期应该做一两本书的深度评论,在《新京报文化副刊》的第二版中,总有一两个与众不同的深度评论。
那么,《书评周刊》每期是不是应该把一两本针对当下中国问题的书(比如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经济研究等)做成深度评论?我感觉《书评周刊》是给读书人、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的这些人看的,在这方面,深度的东西做得还不够。
这种书评一般都有3000到4000字,让一个作者对一本重要的书的想法和读后感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最好的方式是找两个研究同一个问题却有不同观点的书,各做2500字的深度评论,特色就出来了。这样就与前面第二版的评论有了同一性。
做这样的书评也意味着对一些研究中国现实的书籍的关注,因为《书评周刊》是从知识的角度来关注当下中国的,这样一份报纸的定位,我从读者角度来理解的话,没有对一两本书的深度评论很遗憾,这可能是它不能形成自己风格的重要原因。这种改进是做得到的,《书评周刊》以前对一些重要的书,评论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实际上把它做成了流行书,一本书大家都在做,《新京报》这样的做法就没有意义了,看不出水平来。
100期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我希望它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够办出一些有特色的栏目来。总体上来说,《书评周刊》还不错,一直想做出自己的风格来,可以看出你们的努力。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1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