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概论 王联笔记(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00:5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节        国家利益
• 1、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
• 2、国家利益与国际道德
• 3、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
• 4、综合国力及其判定

国家利益
如何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这些国家追求什么?
关于政府发言人在对外政策中力图实现的目标和目的,决策者是怎样下决心的,而后分析家们又是怎样解释的?
当他们改变观点时,他们如何改变追求本国各种利益的手段?
以某种方式将这些利益综合起来,能否形成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一词虽被广泛采用,却很少有过明确的定义。

以国家利益的名义…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阿尔基比亚狄斯以为古雅典的利益进行战争作为号召来煽动群众的激QING,使雅典人发动了灾难性的西西里远征;拿破仑以法兰西利益为借口,发动了对俄战争,最终走上了通往滑铁卢的绝望之路;林肯认为,对于美国来讲,联邦的***比内战更痛苦;希特勒也是用德国国家利益的名义为其扩张政策而辩护;斯大林以苏联利益的名义,消灭或驱逐了数百万俄国的农场主和反苏维埃分子;林登•约翰逊认为:在历史性的印度支那对抗中,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利益岌岌可危。

制约、影响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摩根索
“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帕麦斯顿
只要对人类的本质稍加认识,就可以使我们确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利益乃是占支配地位的原则。——华盛顿

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1)
• James Rosenau 认为:国家利益可依其应用的目的,分别为政治分析的概念以及政治行动的概念。
– 当作政治分析工具时,国家利益用以描绘、解释和估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本源。
–        当作政治行动的手段时,它用以辩护、谴责、或赞成某些政策。这两种作法,都可使国家受益。
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2)
客观主义:国家利益可以客观地和理性地予以确定,其认定被视为一门科学:
– 该思想学派通常被称为“精英统治论”:柏拉图认为,政治利益(即公共利益)完美的确定必须依靠哲学王及辅佐他的若干博学的、超然的和公正无私的幕僚,这些人能够抵御一切低级趣味或自私自利和宗派压力的引诱,从而能够根据共同的利益制定出明智和通达的决策。
主观主义:国家利益的确定是各种不同的主观观念及偏爱之间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政治结果,其认定被视为一门艺术:
–        该派大都崇尚民主:亚里斯多德认为,确定公共利益(即国家利益)的最好途径是通过民主程序。这一程序包括公开的和不断地辩论,以及对集体利益各种不同观点的表述。决策通常是根据多数人或他们代表的意志,对互相冲突的利益加以综合的结果
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3)
由于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许许多多对结果无从估计的决定,因此,政治家们都相信:他们必须奉行自己认为是最反映本国利益的政策,而只能让事态的发展和历史来对这些决定做出最终的裁决。
– 林肯说过:“我只须干我认为是最好的事情,干得尽可能地圆满,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到底。如果,结果证明我完全正确,那么,对我的一切指责统统等于零;如果结果证明我错了,那怕是十个天使证明我是对的,也无济于事。”
所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只能是国家民族内部各种利益的交织,也只能是领袖和精英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框架认识到的利益。
--王缉思:《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小结论
• 从上述观点出发,可以得出结论:没有一种标准,可以事先确定什么才是国家利益,而其它的则不是。
• 从理论上讲,作为国家公民整体利益的国家利益应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实践中,确定国家利益却不得不借助于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必然受制于价值观念、阶级地位、党派背景、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等社会因素。

国家利益的要素(1)
摩根索说:“国家利益的概念包括两重因素,一重因素是逻辑上所要求的,在其逻辑意义上必不可少的;另一重因素则是由环境所决定的,是可变的。因此,前者有相对永恒存在的必然性,后者将依环境而改变。”
所谓相对永恒的利益也可叫做国家利益的“内核”(hard core),它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国家的生存。“在一个许多主权国家为了争夺权力而竞争和对抗的世界里,任何一国的对外政策都必然把自己的生存当做最低限度的要求。”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的生存,“包括国家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
国家利益的要素(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奥古斯德把国家利益具体化为以下要素:
–        国家的生存或自保,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保持;
–        经济自给自足;
–        国家威信
–        对外扩张
国家利益的要素(3)
杜查希克(Ivo D. Duchacek,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曾任耶鲁大学、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指出组成国家利益的五项要素为:
– 1.国家有形本体的保存:国民的生存
– 2.信仰体系:民主、自由、独立、和平等。
–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为一国立国的根本,不容剧烈改变,若受剧烈改变,不是革命就是外患。
– 4.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模式常决定国家的施政路线国家兴衰。
– 5.领土完整:领土为任一国家生存之所系,每个国家必定倾其所有,誓死保卫国土,不轻易放弃。
国家利益的要素(4)
国家利益大同小异,都包括以下几方面:
– 国家的安全利益
– 国家的经济利益
– 国家的政治利益

国家利益与国际道德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后,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困惑:
一方面,它似乎比以往任何世纪都更看重国际社会的群体价值及其道义标准;联合国安理会日益增多的维和行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强化的干涉措施,以及全球范围的生态环保运动、女权运动,加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信息工具的作用,都一再提醒世人,国际社会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已越来越不容忽视,各国不得不重视某些共同的道义尺度。另一方面,旧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随着20世纪的结束而消失,相反,有些时候、有些场合,它们仍然无视一些公认的国际准则而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或者改头换面地以某些国际组织和国际规范的名义出现,从而使国际道义的权威性、合法性受到质疑。
因此,无论站在什么角度衡量,人们都有理由更多地关注这一困惑,尽自己的努力作出回答。
王逸舟认为,这方面有三个一般性的问题需要研讨:• 第一,所谓的“霸道”与“王道”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霸道”之后才有“王道”,还是“霸道”混杂于“王道”之中,甚或说“王道”只有通过“霸道”方能体现?• 第二,国际道义的源泉来自何处?是源于康德所说的“人类向善的本能”,还是国际上无数历史经验教训的积淀?• 第三,国际社会的实质何在、发展趋势又如何,其价值观靠什么建立?它是一个先验的东西,还是表现为演进、变化的过程?

此基础上,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工作者还需要联系我们国家对外交往的实践经验,探讨与国际社会及其道义相关的战略策略问题,例如:
– 如何认识国际社会及其道义在“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不同时代的各自性质?
– 中国对于建设一个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人类新世纪,应当有什么样的新贡献?
– 在保障本国发展的第一位需要与改造旧的国际关系的全球性呼吁之间,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取舍余地?
–        在新的世纪里,占当今人类1/5的中国人,如何使中国政府参与创立并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充实和发扬光大?

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
摩根索在谈到国家利益时,总是把它同权力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自己的道路的主要路标是由权力所界定的利益这一概念。……它使政治学成为一个与其它领域,如经济学(通过由财富所界定的利益这一概念加以理解)、伦理学、美学或宗教相分离的独立的行动和知识领域。他断言:国际政治同其它政治一样,是为了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它们的直接目标。
在摩根索看来,国际斗争集中表现为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又可归纳为三种形式:
第一、保持权力--维持国际社会权力分配的现状;
第二、增加权力--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第三、显示权力--追求国家的威信与声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权力主要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政治行为体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的能力。
斯拜克曼将构成国力的要素归纳为十条:领土状况、边界特征、人口规模、原料多寡、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财力、民族的同质性、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
摩根索列举了八项要素: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后来又加上一项政府质量。
雷蒙•阿隆把权力归结为三大要素:第一、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第二、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第三、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备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

综合国力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或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主要的取决于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由于综合国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所以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和界定。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其功能的状况或水平不仅决定于其构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决定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因此,综合国力水平既可以有大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功能;同时也有小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可能。显然,我们应当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参阅PDF——世界综合国力排名)
• 总之,综合国力是以国家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
• 综合国力的概念呈现出综合性和概括性、战略性和强制性、科学性。

综合国力的判定
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水平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体现或显现已不像原来那么简单,而是各方面因素的全面体现。综合国力不单是指某一种力量或因素,而是多种因素或各种因素的综合。因而“综合”几乎成为研究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何种综合定量的方法能够准确而充分地反映综合国力的状况或水平,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或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广大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提出或建立了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定量方法。随着对综合国力研究的不断系统和不断深入,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1.        德国富克斯等人的“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
“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Mt=[(Ms)t+(Me)t]/2  
其中Mt为t时期的国力指数,(Ms)t和(Me)t分别为t时期的钢产量指数和能源指数。其中,Ms=Pa•Sb,Me=Pa•Eb,Pa、Sb、Eb分别为人口、钢产量和能源产量。

2.        美国克莱因(R. S. Cline)的“现代综合国力方程”
“现代综合国力方程” :Pp = (C + E + M)×(S + W)   
其中Pp为综合国力指数;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和领土面积构成;E为经济实力,由GDP、能源、关键性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食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之和表示;M为军事实力,用一国所拥有的战标和要保护的国家利益 ;S为战略目标,是指在国际环境中要达到的政治目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等 6大类指标构成; W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是指一个国家动员其国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能力。国力方程等式右边的各项指标取值均按评分法来确定。

3.        小约瑟夫• S•奈的“软、硬实力”评估模式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 S•奈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和美国在全球的强国地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他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软、硬实力”评估模式,采取“强、中、弱”3个等级的定性定量测评法,他对当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其等级总和排序是:美国 (七强 )、欧洲 (五强、一中、一弱 )、日本 (三强、三中、一弱 )、中国 (二强、四中、一弱 )。

4. 日本综合研究所的国力评估
   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了综合国力基础调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3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国际贡献能力是指积极促进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并以此为国际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能力;生存能力是指当一个国家在出现国内外危机时能够自保生存的能力;强制能力是指一国按照本国的意志来强迫他国改变行动的能力。调查采用了(Delphi)方法,使用了15个构成要素,拟订了综合国力评价指标108个,实际入选70个。该国力测度模式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科技实力为重点,以国民意志为支柱,以对外关系为突破口,来反映和衡量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当代日本学者福岛康仁则在克莱因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某些变量的内涵略作改动,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国力方程”  
其公式为P = (C + E + M)×(G + D)
其中C = 人口 + 领土 + 自然资源,E = (GNP + 人均GNP + GNP实际增长率) + ( 工业、农业、商业实力之和 ),M为军事实力,G为国内政治能力,D为国家外交能力。福岛康仁采用其建立的国力方程,对七个国家进行了计算和排序。

5.黄硕风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
黄硕风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生存力、发展力、协调力基础上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
式中M(t)为t年度的综合国力值,K为协调发展系数;Hi(t)表示国力的“硬件”部分,包括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即人口面积、科技能力、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Si(t)表示国力的“软件”部分,包括精神和智力形态的构成要素,即国家战略目标,国家领导体制和国民意志。K为协调系统,包括有关国家领导协调统一的诸要素。该方程包括了30个子方程。约150个指标,使用了1986年的数据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

附:《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有关综合国力的判定 (参阅PDF——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各类指标得分   可查阅2009年报告)   
中国社科院2006年1月10日发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 《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主要大国中排名第六位,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黄皮书报告在具体测度各国的经济力、外交力、军事力和国力资源、政府调控力的基础上,考虑了各类力量分配协调性,对主要大国进行了综合国力实测。报告认为,排在第六位的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结果显示:美国以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综合国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显示了超强的国力。英国综合国力排在第二,在资本力、信息力、人力资本和技术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自然资源上水平一般。俄罗斯综合国力排在第三,但各种力量极不均衡。国力资源中只有自然资源处于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力、人力资本、资本资源和信息力上都处于相当的劣势。法国的综合国力排在第四,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资本一般,资本力、信息力较强,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落后。德国的综合国力排在第五位,国力系统中,国力资源排在第五位,技术水平整体较高,排在美日之后,处于第三。日本的综合国力排在第七位。日本国力资源很强,仅次于美国,除自然资源外在所有项目上都排在较高的位置。加拿大的综合国力排在第八位,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四位,该国在自然资源上有相当的优势,其他资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加拿大在技术上相对落后韩国国力,只高于印度。其国力资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较强,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较弱。印度在大国中的国力最弱。在印度的国力资源中,除了自然资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整体上是大国中最弱的。
黄皮书认为,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过程,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还是在于硬力的强劲,根本在于国力资源的强劲,需要科技、人力资本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不断提升,仅仅靠人口众多就成为国力强国是不可能的。各国的国情国力发展状况不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点也不同。总体上看,综合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发展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领先产业,谁拥有这些条件,谁将成为未来的国力强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7:2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